APP下载

金融发展缩小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了吗?

2017-03-13孔杏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孔杏

[摘要]本文运用中国31个省份2002-2014年的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不管是金融发展规模还是金融发展效率。都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促进作用;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地区间存在差异,金融发展在西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036;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7)01-0078-06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收入差距的现有研究,绝大部分都是把焦点放在最终的分配结果上,即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城乡收入差距这个角度,极少有学者研究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分配包括两个环节,分别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我国收入分配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基础性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要比再分配大得多。2000-2014年,城镇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平均比重达到76.52%,农村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比重达到94.41%,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下来,再分配是无力从根本上改变的。如果从初次分配环节开始就出现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扩大,那么再分配政策也就失去了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前提。

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与我国金融体制及其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金融发展的门槛效应和非均衡化效应对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初次分配形成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收入,在金融抑制的条件下,城乡居民由于初始财富水平的差异以及金融机构出于防范信用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的考虑,对富人和穷人的借款实施不同程度的信贷约束。使得农村居民很难获得相应资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报酬的工作,从而造成城乡居民在工资性收入上的差距。同样由于门槛效应,以及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营销上明显的城市化倾向使得农村居民难以从事高收益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高收益理财工具,从而限制了农村居民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此外,我国金融资源在地区、城乡之间的配置是不均衡的,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上表现出的明显城市化倾向使得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增大,同时也对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基于以上分析,需要从初次分配的角度来探寻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已有的对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结论。

一些学者认为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使得低收入居民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为其子女进行教育融资,从而影响其人力资本投资,最终制约了收入的增长,即金融发展对收入差距产生扩大作用。他们发现,在社会精英统治的国家,金融发展并没有使金融服务向穷人和新企业延伸。金融服务使得社会上两种人进一步增加。即富人和具有某些政治资源的人,这样的变化使得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姚耀军、杨俊等、李志阳和刘振中、余玲铮和魏下海以及黄海峰和邱茂宏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果。

Baneriee和Newman认为在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前提下,富人比穷人更有可能获取银行贷款资金。随着金融发展水平提高和信贷市场的不断完善,穷人有更多机会从银行筹集到资金,从而增加自身收入。减小收入差距,即随着金融发展水平提高,收入差距是逐渐减小的。Galor和Joseph以及Beck等也得出类似的观点。国内学者苏基溶和廖进中以及胡德宝和苏基溶通过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大致相同: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相对收入,从而能缩小收入差距。

Greenwood和Boyan的研究结论与前面两种情况不同。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上证明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差距存在非线性关系这一结论。国内学者刘敏楼、陈伟国和樊士德、李志军和奚君羊以及杨楠和马绰欣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对金融发展和收入差距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对二者的关系也有了比较明确的回答,但现有的研究都是围绕金融发展与再分配结束后的城乡收入差距来开展的,对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的文献还非常少。本文从初次分配的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对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现状有明确的认识,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对该问题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金融发展和初次分配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初次分配造成的非适度差距,降低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的难度,从而缓解我国日趋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文在总结现有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考察,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

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FGAP)用城鎮居民初次分配总收入与农村居民初次分配总收入对比得到的数据来反映,该数值的大小反映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高低。

2.核心解释变量

金融发展规模(FS)。金融发展规模计算公式为

金融发展效率(FE)。金融发展效率计算公式为

3.控制变量

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出、城市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影响,本文将以上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放在模型中。

经济发展水平(P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因而本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并取自然对数处理。

政府财政支出(FSGDP)。反映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本文选取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代理变量。

城市化水平(UR)。本文在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各类指标中,本文选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数值越大,说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教育水平(EDU)。教育可以改变居民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对劳动报酬获得产生影响,进而对城乡初次分配起到间接调节的作用。本文用高校在校生数占当地人口数的比重作为教育水平的代理变量。

(二)模型构建

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具有跨期联动性,本文运用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FGAPi,t-1表示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一期滞后项;FSi,t、FEi,t是核心解释变量,分别表示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FSGDP表示政府财政支出;UR表示城市化水平:EDU表示教育水平;P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控制变量均采用一期滞后项。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本文包括31个内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时间跨度为2002-2014年。ηi表示无法观测的地区效应,λt表示仅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μi,t表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有效性,避免出现虚假回归问题,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是平稳的。

在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此处采用Kao检验,表2的结果表明,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及各控制变量都在5%水平上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

(二)系统广义矩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Blundell和Bond(1998)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回归,以避免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系统广义矩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工具变量选取有效;二是残差的差分项不存在序列相关。本文通过Sargan检验和残差序列相关检验对回归结果进行判断。

1.全样本回归结果

全样本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AR(2)的取值可得知,模型设定较为理想,根据Sargan检验结果得知,工具变量有效。

从表3可以看出,FGAP(-1)(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滞后一期项)的回归系数都为正,显著性水平都达到1%,说明即期的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会受到上一期收入差距的影响,上一期的收入差距与本期收入差距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模型1和模型3中,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64和0.1927,说明如果金融机构贷款额占GDP比重提高,会使得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扩大。在模型2和模型3中,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效率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115和0.0235,说明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会随着金融机构存贷比的提高而扩大,意味着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比有助于减小初次分配收入差距。

对于控制变量,各模型中的回归系数都较为稳定,具体结果为:(1)政府财政支出滞后一期与即期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为负。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如果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缩小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作用,财政支出的社会保障在初次分配环节就发挥了调节收入差距的功效。(2)城市化水平滞后一期与即期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说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反而扩大了。(3)教育水平滞后一期与即期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教育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这可能与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有关。(4)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一期与即期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在1%的显著水平上负相关,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能缩小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但力度有限。

2.分地区回归结果

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条件也存在巨大差异,因而,我们将全国31个省份按照区域划分的惯例,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对不同地区进行研究。分地区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AR(2)检验及Sargan检验结果得知,模型设定较为理想,工具变量有效。

从地区上看,各地区FGAP(-1)的回归系数都为正,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说明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本期的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会受到上一期的影响。

三个地区的金融发展规模和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都呈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同。金融发展规模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西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地区,最后为东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各地区经济发展对金融的依赖程度依次减弱有关。金融发展效率方面,各地区回归系数都为正,说明不同区域的金融发展效率对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均产生扩大作用,三个地区中只有西部地区的影响显著,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不显著。

各控制变量分析结果:(1)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各地区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东、中、西部地区都起到了缩小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作用。(2)城市化水平在三个地区的系数都为正,但只有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是显著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不显著。(3)教育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在中部地区回归系数为正,影响显著,而东、西部地区回归系数为负,且不显著。(4)经济发展水平在各地区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起到扩大作用,但作用都不显著。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及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揭示金融发展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同时对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金融发展对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扩大产生正向影响。由于初始财富水平的差异,使得城乡居民在获取金融机构服务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别,导致基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收入的可获得性在城乡之间的差别,从而在收入分配的第一个环节就使收入差距扩大。(2)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情况不一样,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金融发展规模与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正相关关系在三个地区均显著。其中西部地区影响程度最大;金融发展效率与初次分配收入差距的正相关关系只有在西部地区显著。

上述结论对于从初次分配环节开始采取有针对性措施,避免不合理因素造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差距扩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对策:(1)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供途径。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便捷性、平等性和开放性,极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农村居民能够轻松、便捷、低成本地获取相关金融服务和资讯,使农村居民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投融资机会。例如,京东金融针对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将逐渐成熟的信貸、理财、消费金融、保险、众筹等多个业务模块通过创新,应用到广大农村地区,通过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从而对农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以经济的增长带动农村居民的增收,有助于缓解在初次分配阶段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2)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力度,改善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局面。通过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的方式,支持所有涉农金融业务的发展,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设计出农村实际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工具,满足不同农村融资主体的需求,增加农户资产增值的途径;在城乡之间实行差别化的金融政策,如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存贷款政策等,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科学引导城镇金融资源流入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矛盾。(3)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地区的回归结果,政府财政支出都有助于缩小城乡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因此,政府财政支出应加大在支农支出、教育支出等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从而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劳动力创业能力,重视并落实对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等各种途径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从而达到在初次分配环节将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的目的。

(责任编辑:孟耀)

猜你喜欢

城乡收入差距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互动关系分析
犯罪行为学的分析与应用
地区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结构转型、科技创新与“改革红利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