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科竞赛过程管理探索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2017-03-13叶艳青

科教导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人才培养大学生

叶艳青

摘 要 本文以厦门市高校“未来之星”导游大赛为例,对历届大赛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不同专业参赛选手从赛前准备到各方面人文素养得到飞跃提升的培养过程以及后勤组织工作团队的可贵素质养成,访谈厦门旅游局、厦门旅游培训中心、旅游企业、相关师生并记录成果分析,达到当代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创新要求, 同时为其他专业教师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科竞赛 人才培养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06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Mode of University Talents Training from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Subject Competition

——Take the "future star" tour guide contest as an example

YE Yanqing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Fujian 36102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Xiamen City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star" tour guide contest as an example, combing the previous contest, analysi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players from the preparation to all aspects of the humanities training process and valuable quality leap to improve logistics organization team to develop, analyze the interview Xiamen Tourism Bureau, Xiamen tourism training center, tourism enterprises som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cord the results,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professional teachers.

Keywords subject competition; talent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高校学科竞賽是指在紧密结合高校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①在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颁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到“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这一重要建设内容,并对于相关具备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给予资助政策,全面激发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科竞赛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目前,为学界和高校普遍关注的学科竞赛一般是指那些竞赛规模和规格较高的国际性、全国性的竞赛活动,大部分是理工科类竞赛,如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IMAGINE CUP 微软全球学生大赛(微软创新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②以文科类管理类为主的学科竞赛研究普遍较少,而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未来之星”导游大赛为例,阐述了导游大赛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实际就业能力等起到的作用,正是以文科类视角探索学科竞赛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问题。

1 高校学科竞赛文化的内涵

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多方位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列化课外实践活动。以高校“未来之星”导游大赛为例,学科竞赛具有其独特的内涵。

(1)组织构架独特。厦门理工学院“未来之星”导游大赛从第一届起就由思政口领导下的团总支学生会与专业教研室共同协作创办,承担了从大赛的策划、选拔、宣传、后勤组织、舞台布置、选手培训、创新学分认定等各环节工作,是一个学生活动与专业学科竞赛有机结合的成功案例。

(2)跨学科发展。导游大赛在旅游专业指导下突破专业限制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开展,影响面广,参与人数多,成为校内学科竞赛与学生活动成功结合的品牌赛事。

(3)规范化、多层次、综合性强。导游大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从笔试内容的选定,导游词创作、景点讲解的指导、突发应急案例的模拟,到才艺展示、形体礼仪、服务技巧等各方面培训环节,引领不同专业学生重视职业道德养成和人文精神的积淀,同时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较好地服务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

(4)竞赛时间持久连续。导游大赛从2007年开始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今后还将每年继续创办,逐步完善。

2 高校“未来之星”导游大赛

“未来之星”导游大赛是厦门理工学院品牌学科类竞赛,起源于2007年厦门市高校未来导游之星决赛的校内选拔筹备赛,而后逐年完善,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历年大赛通过校内选拔人才参加厦门市高校未来导游之星比赛、全国高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海峡两岸导游大赛均获得优秀成绩。

竞赛过程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竞赛内容包括个人形象风采、模拟导游讲解、导游知识问答、才艺展示四个部分。其中,个人形象风采即选手一分钟个性化自我介绍,比分占据10%;模拟导游讲解部分以主办方根据当年旅游行业形势选定相关景区景点为讲解内容,规定选手进行导游词原创,并创新模拟导游讲解,比分占据40%;导游知识问答环节内容为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口试复习资料以及旅游文化相关内容,由比赛现场评委随机抽题提问,比分占据20%;才艺展示形式自选,应尽力展现选手自身的才华创意,占总分的30%。选手最终成绩由此四部分综合分数高低决定。

该赛事以各大旅游企业、旅游局、旅游培训中心为协办方,得到了教育部相关领导、各大旅游企业以及各高校师生的高度评价。以2014年在桂林举办的大赛为例,该项赛事已发展成为全国323所高校广泛参与的全国高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实践表明,大赛有效推动了参赛高校专业课程、科学科研和学术能力培养的开放性,提高了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增进旅游教育区域之间、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全社会形成了解、关心、支持旅游教育的良好氛围,提升旅游教育社会认可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选拔与培训

3.1 学生选拔

导游大赛的校园总决赛选手以及最终推荐参加不同级别竞赛的选手是从校园海选、复赛以及一次次的集训中挑选产生。竞赛首先面向全校所有在校生包含不同学院所有文理科专业进行广泛宣传,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海选。我校导游大赛的选拔主要依据几个方面:第一,导游基础知识的理论成绩考核。经过这一基础考察环节及格者方能参加之后各个环节的复赛培训。理论成绩虽然不能作为衡量参赛选手的唯一标准,但却是较为直接体现一个人学习态度以及影响到后续集训接受能力的关键。第二,形象面试。这一环节并不单纯考察选手形象外表,评委老师更多注重参赛选手的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舞台展示能力。第三,老师推荐。旅游专业老师在上专业课以及面向全校开设旅游公选课时也能随时保持对大赛的宣传,发现好的苗子及时进行交流推荐,对学生的参赛热情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顺利通过理论考核以及海选面试的学生就进入了培训阶段,在培训阶段还有定期的复赛考核等淘汰环节,上百人的参赛选手大致只有三分之一的选手能进入复赛,12名左右的选手参加校园总决赛角逐十佳导游。学校最后再根据总决赛情况推荐5名表现突出者参加市级省级以及国家级导游大赛。竞赛采取“宽进严出”梯级淘汰制,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学习热情,也争取培养校园更广泛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

3.2 导游能力集训

导游大赛的培训采取“群体导师制”,也就是一个选手配备多名各方面能力擅长者作为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培训。导师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资深专业教师,另一部分是历届表现突出的选手。大赛的培训内容主要有景点实地讲解培训;VCR拍摄技巧培训;导游词创作以及讲解技巧培训;导游基础知识问答培训;礼仪化妆服饰培训;才艺展示能力培训等。为了进一步帮助选手发掘景点特色,撰写高质量的导游词,组委会还特别邀请我市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级导游员作为“导师”,带领选手到相关景点踩线,就导游词创作、讲解技巧等方面進行悉心指导,通过“传帮带”、面对面的辅导,让选手更好更快地学习并掌握导游技巧,更沉稳、自信地面对比赛。

对于竞赛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是参赛者的心理素质。选手参加集训过程中经常会有中途放弃者。他们其中有些人认为凭借过人的才艺特长可以占据绝对优势在比赛进程中畅通无阻,却在后来因为理论培训相对枯燥,导游基础问答、导游词创作任务较重而承受不了压力;有些在淘汰环节表现过于紧张而被淘汰。所以我校在举办导游大赛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品质的的关注和培养。经常举办学科竞赛,有利于师生共同发现问题;通过比赛场景的设置提升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有助于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团队协作能力。整个大赛过程,我校学生思政口与专业教研室共同协作组织大量的学生干事团队作为工作人员,承担了从大赛的策划、海选、宣传、后勤组织、舞台布置、选手培训、创新学分认定等各环节工作。他们在大赛集训期间配合组委会老师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甚至在对接选手灰心丧气时还能给予贴心的鼓励和帮助,往往在提升自身各方面工作素质的同时也养成了很可贵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个工作团队是大赛得以顺利运行的可靠保证,所以大赛对于参赛选手进行集训的同时也要做好后勤学生的工作能力培训。

4 培养效果

高校“未来之星”导游大赛作为厦门理工学院的品牌学科竞赛之一,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硕果累累。

(1)导游大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竞赛过程中,不论是参赛选手、历届选手导师或是后勤组织工作人员,他们都相互学习,分工协作,互帮互助。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自身各方面综合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很多学生正是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谦虚向他人学习,互相谦让,互相鼓励,团结合作。导游大赛每一个选手背后都是一个能吃苦奉献配合默契的学生工作群体。同时,导游大赛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枯燥的理论专业知识通过更加有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运用。此外,竞赛还丰富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进一步培养了理工科参赛学生的人文情怀。

(2)导游大赛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导游大赛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竞赛内容范围广泛,涵盖多个交叉学科,突出了创造性和创意性,竞赛持续时间较长,竞赛等级逐步而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但同时也是对他们自信心和意志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可以说此类学科竞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是其他普通课堂教学所远不能及的。实践证明,那些参加过导游大赛的学生特别是其中成绩突出的选手,毕业时有更多的强大企业和事业单位抢着纳入旗下,有的甚至在毕业后很快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十年来,我校通过以赛促训,发掘、培养了一批批优秀选手,他们已在厦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如第一届高校未来导游之星大赛的十佳选手之一范红梅,现在是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的教学秘书;第二届选手李智,投身于厦门钜派投资公司成为业务骨干;第三届后勤组织者冯驻龙独立创业,如今成为厦门向天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第三届选手陈慧楠是今年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男主人公;第五届选手于洋是厦门广电炙手可热的女主播,如今留学悉尼,担当旅游文化的传播者;而他们,只是大赛一届一届优秀选手们的缩影。

(3)导游大赛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十年来,竞赛切实促进了我校学风建设,学科和专业建设,深化了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的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竞赛过程中,我校给每位选手指定多名指导教师。教师在指导选手的过程中给予专业培训并查缺补漏,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再传授给选手。大赛不仅积累了教师对于竞赛的指导经验,也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运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此外,导游大赛还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总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4)导游大赛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学科竞赛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面对目前社会急缺应用型人才的现状,通过学生在校参加竞赛达到模拟锻炼的目的,使企业能在高校中找到对口的人才。③自2007年厦门市率先在全省举办高校未来导游之星大赛以来,至今已举办过十届了。在这十年中,大赛不仅与旅游院校之间搭建了桥梁,促进旅游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还促进了旅游企业与院校学生的对接工作,许多旅游企业在大赛中发现好苗子,选拔优秀人才。在旅游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厦门借助大赛建立起来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推动了厦门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多年来,“高校未来导游之星大赛”在院校学生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借助大赛的影响和宣传,学生们对导游职业有更鲜活、直观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据统计,在厦门考点,近三年来,每年校院考生占总报考人数约50%,学生导游已成了厦门导游队伍中一支生力军。大赛也成为“校企直通车”的平台,在大赛中,厦门知名旅行社相关负责人每年作为特邀嘉宾和评委,现场发掘优秀导游后备人才,赛后提前“预订”。

5完善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师生参赛积极性。我校针对学生参与导游大赛的激励机制比较完善,例如得奖可以获得奖金并被推荐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竞赛的机会,并且能够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评定奖学金时还获得综合测评加分。在市级比赛中表现特别突出者还有机会在参加国家导游证资格考试面试加分等等。因此,我校参加导游大赛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参与面也越来越广。但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对缺乏有力保障,很多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也无法主动加强了解学科竞赛内容,对于学生的指导存在随意性,使得学科竞赛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高校领导要加强重视学科竞赛,完善运作機制和激励机制,切实从组织、人员、管理和经费以及教师科研工作量给予相应的保障。

(2)加强创新宣传,抓好学科竞赛网络文化的培育。当前,网络文化不断冲击着师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经过人人网、论坛之后的微博微信平台已经成为校园最新网络交流平台,高校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加强对学科竞赛系列的持续宣传,及时对优秀选手优秀案例进行重点宣传表彰,营造校园学科竞赛文化氛围。

(3)建设“一院一赛”工程,为人才培养建立不同竞赛平台。高校各个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学科特色打造品牌学科竞赛,面向全校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自己的参赛机会。努力贯彻“阳光普照”政策,鼓励更多成绩和实践能力较为普通的同学树立自信心,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追求公平,建立平等和谐发展的学科竞赛平台。我校参与导游大赛的选手虽来自不同学院,但作为竞赛的主办学院一直统筹兼顾,重视效率和公平,争取建立平等有序的竞赛制度文化。竞赛评分有详细的评分标准作为依据,尤其在最终的校园总决赛,主办方更是尽力回避本学院教师,邀请校外企业众多优秀人士担任评委,当场打分亮分。学科竞赛文化的培育需要加强竞赛制度的建设,做到公开、透明,切实把学科竞赛的有关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

(5)分清职责,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高校在举办学科竞赛过程中容易因为职责不分明而存在组织管理方面的漏洞。有些教师拥有专业优势却在组织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学校应合理规划和安排,联合专业教研室、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各学院等相关平台,做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合作,合力打造有效的组织工作团队,保证学科竞赛的高效运行。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201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Y201448);2014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JBS14621)

注释

① 严莹,孙珺.论高校学科竞赛文化的培育——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13(3):62-63.

② 梁化奎.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9):106-107.

③ 马超.以高校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2(10):211-212.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人才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