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育人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比较
2017-03-13赵西
赵西
摘 要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科技、文化都不发达的那个时代,孔子思想尤其是教学育人的理念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在看来,孔子的育人目的、态度及方法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仍值得现代教育工作者借鉴学习。
关键词 孔子思想 教学目的 治学态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1.002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us'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Mod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ZHAO Xi
(Luoyang Polytechnic,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 Confucius thought is broad and profound, far-reaching, in the er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is not developed, the idea of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idea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t the time was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concept of Confucius. It now appears that Confucius's educational purposes, attitudes and methods are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worth learning from modern educators.
Keywords Confucius's Thoughts; teaching target; attitude; teaching methods
孔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许多思想理念被后人传承并发扬光大,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了我国的教育史。而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很多人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已经落后了,但笔者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孔子教学目的和现代教学目的比较
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战乱频繁,奴隶制度趋于崩溃,而封建制度刚刚萌芽和发展。换句话说,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在此时,孔子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论语》中这样记载孔子收学生的条件:“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束修”指的是一条腊肉干,也就是说孔子教育学生的学费就是一条腊肉干,与其说是学费,不如说是一种仪式。一般情况下,只要行束脩之礼,孔子就会收他为学徒并认真教授他各种礼仪和文识。所以孔子弟子来自各个行业,冉雍因为其父亲“贱而恶”在当时的社会中备受歧视,但是孔子并没有放弃对其教育。可见孔子是希望让能受教育的人接受教育,希望把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阶级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而这种教育思想与现代的大众化教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以“修身”为出发点,正如现代教育中的“做人”教育为始,也主要围绕着这一根本培养学生。冯友兰在《论孔子》一文中曾谈到:“孔子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他在强调“文”的同时,重视道德规范,德乃立身之本。他在主观上认为文化知识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据不甚重要的地信。
曾子受孔子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礼仪之道方面。孟敬之看望生病的曾子时,曾子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笾豆之事”指行礼之仪式,“有司”类似于现代的司仪,掌管行礼仪式的专家。曾子认为行礼仪之事有专门的技能 ,而君子所贵在“道”,故而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时受到冷落。而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孔子主张“诗”“书”,认为“文”是立言的根本;“礼乐”主于“礼”,孔子一直以周公为典范,推崇周公的“礼”,并认为“礼”是立身、行事乃至“成人”的根本。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在教育他的儿子时就强调要学诗、学礼,否则无以立言立行。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这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而“兼济天下”是孔子对弟子入仕方面的要求,是以“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为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宗旨主于“成人”,而孔子弟子资质不同,学业各有侧重,但孔子最重视的还是他们的“德行”。孔子曾评价以“言行”闻名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称赞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仲弓虽然不一定称得上“仁”,但“佞”却是绝对不会去做的。这足以证明孔子之教育重心在“成人”“成德”之上。
现在再来看孔子的教育目的,我们不得不思及当代教育思想。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专业化。当代教育在适应这种变化的同时,似乎忽视了“人”与“德”的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犯罪问题等令人担忧。古人云:“欲正其行,先正其身。”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考虑教育中“成人”“成德”的分量呢?
2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比较
“因材施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大教學方法。《论语》中:子路与冉有同时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问:在知道了一件事情后,是不是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但是却对冉有说“可以去做”。针对这两个不同的答案,一旁的公西华备感疑惑,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可见孔子知其弟子之长短,因其材而施其教。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也概因如此。
同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所重。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在《孔子游春》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当时,泗水正涨春潮,生机勃勃。孔子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而弟子们都感到困惑。这时颜回在旁边解释说:“老师每次遇水必观之,想必其中有一定的道理,可否讲给我们听?”可见弟子们此时已经达到一种“愤”的状态,也就是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之心。“悱”的状态,就是孔子看到学生如饥似渴的眼神认为时机已到,于是便开始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引导和辩论。弟子听后备感震惊,都没有想到老师从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弟子受教育之深刻。由此又为孔子引导弟子在言行上做一名“真君子”埋下伏笔,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正如《孟子·尽心下》文中所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这种以激发兴趣、适时引导的教育方法,远胜于呆板的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
嵇文甫先生在谈论教育时曾言,“填鸭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天才教育的歧途”。《礼记·学记》中也曾说:“语之而不知,虽舍可也。”在现行教育中,提倡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流,而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提倡诱导学生发挥各方面才能,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然而在现行教育中,由于社会与个人各方面的原因,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们对孩子求全责备的借口,他们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即是要求学生成为各门功课都能得高分的考试机器,从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与爱好,反而致使孩子、家长与社会都难以喘息。《论语·季氏篇》中,孔子曾说学习者可以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然而“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因材施教”则可让“布衣之子”成为一代圣贤。
3 孔子的治学态度与现代治学态度的比较
孔子一生治学,求实、严谨、勤奋、直率且从容。他曾“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以自省来修身,在治学方面更是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宏论。再反观我们现代教育,虽然我们拥有了越来越优越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先进的教学手段,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却显得太过功利、太过浮躁了。基础教育阶段依然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高等教育的学费却日益增高。部分教师也不安守本职工作而热衷于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走穴”活动,部分学生也不以探求真理、造福社会为学习目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似乎占据了部分学生的内心。有人曾做过相关调查,发现许多初中生视学业若无物,两极分化尤为严重,一个班里的学生,真正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只有十来个,而剩下的学生则热衷于睡觉、看闲书、追星等。对此,笔者认为这绝非特例,孔子思想中的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正是现代教育所缺失的。当然这几点也是每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应该具有的精神。
金景芳先生在他的《孔子思想论述》中提到:“孔子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以至于超越中国历史的界限,受到长期的尊重,首先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不是在于他的政治思想。”尽管现代一些专家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评价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孔子的教育目的、教学方法与治学态度是民主的、进步的、积极的,并且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因此在社会主義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得以传承,我们要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社会主义的新一代在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平上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玄.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731.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0.
[3] 朱丽翔.德育的人文价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4] 张铁勇.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及现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