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应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

2017-03-13

文景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界成果学术

杜 江

(中国国家旅游局 北京 100740)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研和科技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要求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为旅游研究指明了方向,也对旅游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我国旅游发展理论和学术研究范式主要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随着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全面融入到国家战略体系中,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无论是旅游学界的专家学者,还是旅游业界的同志们,都深感我国旅游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与旅游高速发展的实践不相适应,对新时期旅游发展规律的探索,对旅游创新实践的总结,以及旅游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全域旅游、旅游扶贫、厕所革命、旅游外交、世界旅游强国“三步走”战略、“1+3”旅游综合监管体制改革等,这些最为鲜活的旅游实践尚未进入主流的旅游学术体系和理论框架。我们有必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也有义务和责任让广大旅游科研工作者接触和了解最新的旅游实践成果。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旅游理论研究一直与实践同行,对旅游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时至今日,我国旅游产业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条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理由如下:一是我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专家学者队伍。目前,全国共有上千所旅游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上万名中高级教学研究人员。二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旅游研究30多年来,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数据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的案例。全国每年公开发表的以旅游为主题的文章有6万多篇,加上每年出版的科研专著,成果丰厚。三是当前除了传统的研究队伍之外,各地旅游管理者和产业实践者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旅游发展理论,旅游学术共同体已经形成。

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要和产业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研究要更加深入到产业实践当中去,特别要去关注和研究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要关注业界动态,关注各地旅游发展的实践创新。当前,还有不少学术研究成果停留在文献到文献的层面,对于产业实践有着明显的隔膜感。不少研究项目最关注的是构建自洽的模型,而不是推动产业实践的发展。旅游学术界和产业界还是彼此陌生的两个圈子。当代旅游发展要求学术界和产业界要有开放的思维,打通官产学研,不能“我是政府的,我就以政府的思维做事;我是学界的,就只用学界的思维做事”,不能有物理隔离。

希望相关的学术机构、学术会议举办者和学术成果创造者能够在这个方面探索路径、积累经验,通过回应实践,建设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学界成果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工大成果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