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7-03-12郭月芳
郭月芳
摘要:师资队伍水平是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首要保障。為解决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队伍不稳”的“四不”困境,民办高校需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开展全员培训来破解发展困境;要着力打造学科专业团队、教学团队等精英团队,设立教师特区来助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要多措并举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育双师型教师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大投入、完善管理、提高薪资福利来稳定师资队伍。
关键词:教师; 民办高校; 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在由过去的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1]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队伍不稳”的“四不”难题依然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要加快转型,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就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长期稳定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一、外引内培,破解发展困境
(一)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全方位多渠道揽才
民办高校要迈开内涵式发展的脚步,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教师数量与办学规模的不相适应。拥有一支自有的专任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解决这一问题,各民办高校大力实施“硕士化”工程,引进大量硕士研究生,充实自有专任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自有专任教师比重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院校甚至达到了80%。2011年,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实现重大变革,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获得硕士点授权,标志着中国民办高校学历培养层次的提升,给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基本条件中明确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5%。民办高校要成功申硕,实现办学层次、办学水平新的突破,重点要加快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博士的引进。在与公办高校的人才抢夺大战中,身处劣势的民办高校必须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主动外出招聘人才,扩大选人的视野,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采用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充实师资队伍。利用政策优势,吸引一批学历高经验足的专任教师加入学校。积极争取公办高校的支持,建立帮扶机制,由公办高校选派教师到民办高校支教,帮助民办学校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质的师资资源,引进兄弟院校自谋职业或离退休的高层次人才,扩大自有专任教师队伍,满足了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
(二) 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全员培训
学历偏低、职称偏低、教龄偏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是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普遍现象,[2]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使得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参与培训,提升自己,再加上学校忽视,直接造成民办高校教师整体素质不够理想。要提高民办高校教师整体水平,就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要加大投入力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举办各类别的专项培训。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促进教师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积极拓展教师培养培训途径,鼓励和支持教师自主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在校内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究、互动教学等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其教学工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训。
(三) 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改革,优化队伍结构
民办高校教师职称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以江西省某民办高校为例,700多位自有专任教师中,助教约占20%,讲师约占60%,副教授、教授占20%不到。近几年,各省份逐步下放了职称评审权,早在2009年,江西省某民办高校就获得了中级职称评审权,2017年,广东等省先后下放了副教授审批权,为民办高校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增加了底气,让民办高校有了更多的自治权。各民办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审标准和评审程序,促进职称评审的规范化。要加大宣传力度,多次举办职称申报讲座,请专家主讲,使教师对职称评审的相关政策有较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切实提高了职称申报质量。同时,打破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对人才使用的限制,实施低职高聘、高职低聘,使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受聘人员的实际能力和实际工作业绩相吻合,调动优秀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
二、打造精英团队,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依据。民办高校要提高办学层次,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就必须把学科专业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心,尤其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民办高校必须以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化结构、培育特色,注重内涵,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学科专业群。高水平的学科,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团队,如此,才能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
(一) 着力打造学科专业团队
学科专业团队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的学科基础较薄弱,学科专业团队建设先天不足。要加强学科专业团队建设,首先,要结合民办高校特色,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学科方向,整合和凝练学科专业群。其次,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重点引进学术大师,有效扭转民办高校学术大师严重缺乏的局面。要紧紧围绕重点学科的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力抓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强化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优秀学科专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二) 着力打造教学团队
优质教学团队是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受民办高校自身师资力量的制约,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学团队数量较少且层级不高,以江西某高校为例,教学团队仅12个(10个校级、2个省级),省级及国家级等高级别的优秀教学团队少之又少。完善教学团队建设应成为民办高校的重要任务。要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建立课程和系列课程的责任人制度,加强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以专业建设为导向,加强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加大考核力度。以教研组为依托,坚持集体备课,广泛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活动,深入学习探讨,着力打造一批数量充足、层级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三) 设立教师特区
“人才特区”建设是近几年各大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创新之举,其目的就是以人才为突破口,通过设立高层次人才聚集地,来发展特色、重点专业学科。民办高校应充分借鉴,加以学习,重点遴选一批精英人才和教学团队,在重点学科及优势学科群设立了师资队伍建设特区。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骨干教师的工作条件、业务培训、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保证,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让他们组团队、带队伍从事学科研究,主攻高水平科研成果,引领学科发展。
三、培育“双师型”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民办本科院校均把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是高技能型人才区别于其他类人才的特征之一。[3]民办高校在注重学生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弱,必然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一) 强化自有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概念的时间晚,难度大。为顺利实现向应用型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很多民办高校不得不大量从校外引进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往往忽略自有专任教师的培养。在现有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已具备“双证”或“多证”,只是缺乏相关专业实践经验。只有创造条件,加以培养,才能极大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民办高校一要加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实验室,增加实践环节,让教师有增强实践能力的舞台。二要加强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自学,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培训或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组织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切实提升自我实践技能。三要改变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备课起,至考试的教学全过程,每个环节都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形成一种课上认真授课,课下苦练技能的浓厚氛围。
(二)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提高专业技术、技能型教师比例,各民办高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当前,很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力度和深度不够,很多合作都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民办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校与对应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互利共赢为动力,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4]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要借助校企合作项目,建立教师深入工厂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实践、校内实训定岗、校外基地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带着研究课题或任务到企业挂职研修,参与企业管理及技术实践[5]。同时面向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其他院校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开选聘高级技术名师、技能名师指导双师队伍建设,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来自企事业和工程一线的工程技术人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四、营造优良环境,构建人才摇篮
当前,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地位和待遇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均有较大差距,使教师产生“不满意”“不公平”的感受。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从政策上提高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更需要各民办高校加大投入,完善管理,优化服务,把工作做细,多方面、多角度关心教师成长,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心理认同。
(一) 实行民主管理,营造优良的人才生长环境
中国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内部治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学校工会及教职工代表大会设置往往形式化,教职工难以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难以发挥自身民主监督的作用,教职工权利申诉渠道不畅等等,极大地削弱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民办高校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教师的尊严和价值的实现。一要加快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内部治理结构,着力推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让教师共同参与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决策中来,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二要建立意见反馈机制,畅通教师诉求渠道,针对教师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分析并处理,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三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等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要以教师节等节日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献一支花,提供一份点心,道一声辛苦,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要大力倡导同事之间团结协作,支持和鼓励教师的精神追求,增强教师对学校的感情,降低离职可能性。
(二) 加大投入力度,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受办学经费限制,民办高校往往忽视科研经费的投入,严重影响教师的科研热情,导致教师产生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科研项目数量偏少,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对他们来说有如空中楼阁。对高校教师来说,(课题)学术水平是衡量他们专业发展水平的首要标准,没有课题就很难有学术生命,没有学术生命,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6]这不仅会使民办高校教师们难以安心教学,不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而且会导致民办高校科研水平整体落后,严重削弱学科竞争力。民办高校要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建设一批能满足科研和技术开发需要的实验中心,为教师从事科技活动搭建平台;积极组织安排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和讲座,使学术活动常态化,活跃学术氛围;要加强教师专业学习,引导教师明确科研方向;要改革科研管理制度,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教师申报省级、国家级重点项目,实现全体教师科研能力整体提高,实现学校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整体提升。
(三) 提高福利待遇,构建物质保障
相对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教师工资水平不高,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偏低,仅公积金一项,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差额在1500左右,民办高校教师安全感严重缺失。面对生源减少,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各民办高校要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广开门路,着力提高教职工工资待遇,保证教师工资准时发放。要建立薪酬稳定增长机制,要使薪酬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相协调,保证教职员工薪酬持续增长,使员工工作有干劲,有盼头[7]。要坚持实施五险一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职业年金保障制度,妥善解决教师普遍关心的养老保险问题,提高社会保障力度,让广大教师安心工作。
參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 赵敏.民办学校教师质量的问题与改进—兼论《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契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8):24.
[3] 管平,胡家秀,胡幸鸣.知识、能力、素质与高技能人才成长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54.
[4] 王志锋,姜超,徐永.江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9.
[5] 张舸.对接市场需求下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7,(2):103.
[6] 唐立波.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5,(3):82.
[7] 李学强,暴海忠,苏彩.谈谈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薪酬制度建设 [J].宏观经济管理,20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