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与重拾
2017-03-12赵丹孟维杰
赵丹,孟维杰
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与重拾
赵丹1,孟维杰2
(1.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2.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0)
敬畏感是一种同时具有“敬”与“畏”两个层面的道德情感表达,让人们在极限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以察觉到个人存在的不足。目前对于敬畏感的研究包括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等方面,根据大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出课堂敬畏感,分析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的原因,并提出重拾策略。
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重拾
一、引言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一直以来是各高校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逐年扩大生源,就业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大学课堂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各高校学生的课堂表现反馈,高校课堂教学逐渐出现快餐式学习模式,一些高校出现教师与学生过于重视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的现象,课堂的整体严肃感逐步沦陷,课堂已经不再是学生心中充满敬畏的学习乐园,大学生对课堂的敬畏感正在沦落。研究表明,敬畏感是一种包含惊讶、顺从等多种情感体验的道德情绪,在“敬”的层面与“畏”的层面上均有体现,但恰恰是由于敬畏感在情感上的伸缩性,让人们在极限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可以察觉到个人存在的不足。由于敬畏感并不是以人的面部表情体现出来的,因此,对于敬畏感的感知无法进行量化研究。敬畏感促使人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反省个人存在的缺点,进而达到规范自身态度与行为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的大学课堂教育中,社会要求各高等院校的科研成就,高校要求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自身成就,学校与教师都将学术成果放在大学教育的首位,忽略了大学课堂教育的重要性,课堂存在的真正意义逐渐被遮掩,导致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也使得各高校重新认识到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短时间内涌出多种大学课堂重拾策略,提倡重构大学生课堂敬畏感。这就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加强课堂教育,重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以敬畏之心对待课堂。
二、课堂敬畏感的内涵分析
敬畏感作为普遍存在的、实际的道德情感,同时具有“敬”与“畏”两个层面的表达。敬畏感中的“敬”有敬重、尊敬等含义,代表的是一种自我价值追求,一种高于自我价值的理想化标准,同时也是一种高度的自律与自我反思,而“畏”表达的是顺从、惧怕的含义,代表的是通过顺从、束缚等自我限制的方式达到内心追求的价值标准,这是一种极高的自律精神与自我实现,先“敬”后“畏”,因为敬重进而畏惧,这是一种心中的信念,借助外界条件的控制或者内在的自我警醒对自身的言谈举止进行约束,进而达到超越自身价值、高于自我的目的。敬畏感体现了主体通过道德规范自身,追求自律、自省,进而实现价值的目的。敬畏感的存在是人们内心道德标准的指路明灯,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旧保持心中的纯净,时刻警醒自己,规范自身行为,并不断进行个人的反思与自省。敬畏感能够唤醒人们心中最初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个体在自身行为与自我追求上严于律己,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明确的个人价值目标,维护社会道德的和谐和人性的自律与反思。
三、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表现
1.学习态度不端正
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精神处于萎靡状态,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大学生仅占8.5%。目前大学生大部分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相对散漫,自由、丰富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无法合理地平衡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沉溺于校园活动、游戏、兼职等课余生活,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大学专业课成绩处于搁置的状态,一些大学生甚至认为学习好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应付学习、考试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关数据显示,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不低于六成的学生处于不努力或者基本不努力的学习状态,认为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可以理解或不在乎的占八成以上,有接近四成的大学生表示可以理解大学生考试作弊,25%的大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不重视课堂的学习成果,课堂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2.课堂行为不良
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课堂随意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失落表现明显,一些高校课堂的整体严肃感正逐步沦陷,大学生的课堂行为过于自我化与随意化,课堂上吃零食、聊天等不端行为屡屡发生,一些学生甚至将逃课作为体验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过于自我化,不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将“好教师”定义为考前圈画考点,平时成绩高,上课好说话的老师。在专业学习上,与教师的交流少之又少,甚至一些学生经过一学期之后仍然不记得任课教师,课堂的整体利用率严重下降。相关调查显示,在基础教学上,大学生的缺席率超过25%,即使是专业学科,缺席率也约为20%,缺席率最高的是中国近代史、思想道德修养、军事理论等公共课,缺席率占五成以上。也有一些学生表示对于逃课持中立的态度,看到周围的同学一起逃课,虽然不情愿,但还是会跟着一起逃课去做自认为更加有意义的事情。由此可见,大学生逃课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3.师生关系紧张
大学教师不似高中教师那样讲课详细,反复强化知识点,时刻催促学生学习,相比于高中填鸭式教学,大学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引导,侧重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有些专业的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教师课程安排时间是固定的,下课之后教师一般会去其他教室上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日渐减少,师生关系呈冷漠化趋势。数据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反映教师几乎不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约有一半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很少关注学生。数据表明,现代大学师生关系正在逐渐疏离,学生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找不到归属感与亲密感,不愿与教师进行沟通,甚至一些科研学者由于科研任务繁重而让身边的研究生代为上课,有些学生课程结束都没有见到自己的学业导师,致使高校师生关系冷漠化,学生课堂成就感降低。
四、大学生课堂敬畏感沦落的因素
1.学校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就,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30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数量方面达到普及化的标准,但是,在教育的质量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逐渐将科研成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将大量的教育经费安排在科学研究和实验项目上,忽视对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出现了注重发展科研,忽视教学的现象,一些高校对科研项目进行高额的奖金奖励,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正常维持的层面上,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课堂的整体质量不够重视,致使学校整体教学环境较为混乱、随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行为随意化,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的频率日渐增加,课堂利用率降低,无法发挥出大学课堂的基本作用。
2.教师忽略课堂教学
各高校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为教师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使得教师教学工作陷入两难的境地,学校在进行教师职称评定与教师教学能力评定时,一般以教师的课题研究、核心期刊发表、个人著作的数量为基本依据,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质量并不注重,致使教师在准备教学的同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课题研究,由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与理论知识十分有限,并不能实际地参与到这些研究中。因此出现一些教师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却在职称评定时难以晋级,而专心投身于科学研究的教师,却无暇顾及学校正常授课的尴尬局面,甚至一些教授没有时间完成学校的正常课堂教学任务,让身边的研究生代为进行课堂教学。当大学生希望听到所学专业杰出教师的讲课时,却发现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个年轻且陌生的教师,使得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下降,影响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导致大学课堂的整体严肃感逐渐下降,教师与学生都将学校的正常授课视为一种负担。学生对于“好教师”的评价从课上对学生认真负责演变成考试前圈画考点,平时成绩高,期末成绩好说话等,削弱了高校课堂原本的严肃性与规范性。
3.大学生自身缺乏约束性
大学生课堂敬畏感削弱,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开始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忽视课堂的知识学习,课堂的作用仅仅是为了顺利地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导致其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第二,大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下降。调查研究显示,对高等学校的校风校纪与学校课堂教学质量非常满意的大学生低于1%,持批评态度的大学生为30%左右,保持中立态度的占五成左右。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学校的整体教学环境持批评的态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大学生认为课堂的学习成就感较低,学校对日常课堂教学不重视,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课堂教学缺乏专业的知识内容,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些数据分析中不排除个别学生对学校与教师存在个人的情绪,但这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实验误差。第三,大学生课堂行为随意化,不尊重教师的现象增加。一些学生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随意玩手机、聊天、睡觉,甚至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吃零食,影响周围同学的正常学习。大学生课堂表现良莠不齐,为教师正常授课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五、大学生课堂敬畏感重拾策略
1.社会倡导科学化课堂教学
在宏观方面,社会应该大力倡导高校课堂教学科学化与正规化,为各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不同地区的高校有其自身的发展特色与突出专业,国家、社会应该给予各高校自由发展的空间。而目前,在一些网站、微信平台等公共平台上均可以找到非官方的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综合排名、专业排名,这些非正式的高校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高校的综合发展。因此,全社会应该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一个科学的发展氛围,尊重教学与知识,避免形式主义的教育,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各高校提供和谐的发展空间。衡量高校的教学质量不应依靠非官方的数据,应鼓励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化发展,尊重各高校的专业发展前景,重视学科内专业教学,以毕业生的发展前景、教学质量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高校实施鼓励与帮扶政策,促进各高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和谐局面的形成。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学校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科研方面,应注重传承良好的教风、学风,注重科研与教学均衡发展,不以单一的科研成果作为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逐渐从基础性学习转向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引领者而非领导者。作为学生应自觉提高科研意识,并定期向教师反映研究情况,注重教师给予的反馈,在尊重教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讨,建设学习型师生关系。在课堂学习方面,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者,应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个人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经常与教师进行学习探讨,与教师共同创造优质课堂学习氛围,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该建立在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交流中,教师与学生都应为对方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学习。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实际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学生应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在课堂学习后,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更加深入地交流沟通,逐步形成亲密和谐型师生关系。
3.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
大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该及时转变学习观念,理性对待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间,为日后走出校园积累知识经验,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与自身优势选择企业,在选择企业期间,可以向专业教师征询意见,进行充分准备,在完成正常课程任务的前提下,走向就业岗位。要注重个人综合学习素质的提升,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建立持久性学习模式,并逐步探索适合个人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将大学课堂学习与自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个人的兴趣点,自觉规范课堂行为,尊重讲课教师,杜绝课堂不良行为。大学课堂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训练场,大学生应珍惜大学时光,充分提升自我,充实自我。大学课堂敬畏感的重拾需要学生真心地接受课堂,爱护课堂,敬畏课堂,大学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与活力的地方,它的生命之源来自于学生的求知之心与敬畏之心。
[1]冯焱.大学生逃课现象刍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9):125-126.
[2]陶西平.敬畏教育规律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25(01):26-27.
[3]董蕊,彭凯,平喻丰.积极情绪之敬畏[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1):1996-2005.
[4]王建华,谢树平.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傅真放.高等学校大学生满意度实证分析研究[J].高教论坛,2004,(05):12-18.
[6]孙晓莉,谭顶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7]张凡,丁养斌.大学生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4.
[8]郑华萍,巩斐.现代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前沿,2011,(04):188-191.
〔责任编辑:钱晓玲〕
G444
A
1008-6714(2017)08-0104-03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8.048
2017-05-11
黑龙江大学创新项目(2016102);黑龙江省社科规划专项项目(15KSD02)
赵丹(199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生,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孟维杰(1973—),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应用心理学与问题青少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