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建构研究

2017-03-12蔡岩唐敏

林区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思政

蔡岩,唐敏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建构研究

蔡岩1,唐敏2

(1.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25;2.65935部队,黑龙江黑河164300)

当代职业院校的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无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素养与情怀,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的灵魂。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在于其拥有胸怀广博的人文精神,具有对世界各种文化思想碰撞的包容性。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经常忽略人文传承和历史积淀,使传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行为约束在校园中,且渐行渐远。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既是塑造大学生道德素质和完美人格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民族精神的兴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建构

大学生人文精神是通过优秀的文化教育实现,而优秀的文化教育则是在历史的积淀中通过不断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来武装大学生头脑、陶冶大学生身心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在高职院校中这种优秀的文化教育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思政课的教学来实现。

一、大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具体表现在对尊严的维护、对生命价值真谛的理解、高度珍惜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瑰宝等方面,是一种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想的憧憬与肯定。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就在于其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和精神价值。德国著名诗人席勒曾感叹道: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个懦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人文精神是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在个人层面,珍惜生命、乐观开朗、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在人与人层面,要坚持平等、尊重、宽容的原则,与人和善、人际和谐;在人与社会层面,主要表现在遵守社会公德、热心社会公益活动、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表现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当代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更需要人文。“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日益频繁激烈的国际竞争,表面上表现为经济和政治的竞争,实际上是民族精神与国民素质之间的竞争。”[1]人文精神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能够对社会负责任的人,这是评价一个人真正人文精神的内化标准,而这也恰恰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需要完成的时代使命。

二、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课、轻思政课倾向

高职教育是职业应用性教育,高职院校目标定位是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重视专业课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却并未将思政课建设落到实处。因此,对思政课教育中开展人文精神的培养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视思政课的现象:有人认为相对于专业课,思政课对于将来找工作没有明显益处;有人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法对就业进行考核和衡量的软课程,对将来没有太大用处;还有人认为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思政课教育,到了大学已经成为一门重复性课程,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以上这些思想严重制约了在思政课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高职学生自身存在忽视人文精神思想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分数较低,进入学校后会由于落差而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本身还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他们缺乏对当前时事政治的具体了解和切身感受,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和对国家大政方针、具体制度和社会意识的思考,这样很容易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上产生偏差。从心理学角度看,其心理机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逻辑思维、道德情感尚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在大学中感到无所适从。

很多高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仍保留着以前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能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发展个人兴趣、充实大学生活、加强人文修养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进行自我加压。由于高职院校并不是他们的最理想选择,因此,没有调整的毕业后从事的与专业相关的建设、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等应用技术型工作的心态。

3.社会环境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冲击

高职大学生会受到各种社会问题的影响,尤其是当今社会,网络信息通道非常发达,会对高职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信息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经济、政治相互激荡发展,不同的文化思想相互碰撞,增加了大学人文教育发展的复杂程度,也给高职学生思想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由于高职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但辨别事物能力较弱、愿意接受新事物但抵抗诱惑能力较弱、喜欢传统文化但文化底子薄弱的特点,现今高速发展的网络文化,无疑给自制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的建构途径

大学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与创造者,承担着建构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这既是大学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赋予的责无旁贷的责任。而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1.普及人文知识,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中人文知识的普及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知识是先哲大师们的智慧结晶。人文精神需要人文知识作铺垫,现代大学生重视实用知识和技能,却往往忽视了看似无用且枯燥乏味的人文知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借鉴传统文化精髓,重建大学人文精神,对于改变当前高职教育中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级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三观教育以及文化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能够自觉寻求多种方式来提升自己人文知识的能力,在职业学院注重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努力创造充满人文知识的教育环境,通过日常活动来提升自己在思想、道德、情感、心理以及性格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文化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应,文化生活中无不体现出人类的智慧,文化可以把人文积淀转化为一种社会能力,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看似无形的文化软实力却能在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发挥出无限大的催生作用。

2.加强文化知识教育,努力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同时,在学校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也是提升大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的主要途径。校园文化是大学长期内化而形成的学校传统、精神支柱、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学生的外化行为体现出来。因此,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主旨。充满人文关怀、儒雅风范、学风严谨、创新热情、崇高理想的校园文化气息可以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隐性教育作用。“进而改变高校过去重教学、轻人文的倾向,塑造高校人文精神,形成有利于人文精神培养的浓厚教育氛围”[2]。举办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事物美的能力,净化身心,完善人格;也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升艺术品位和人文修养。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教学方式

寻求形式多样、全新理念、行之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可以把人文知识与人文情怀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以多样、开放的教学方式取代思政课单纯的理论灌输,达到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关注最新理论成果,通过班组讨论、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课上教学和课下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以知识创新、文化传承为核心,紧跟学生需要改进的教学方式,将新发生的时事热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用丰富时尚的教学内容取代枯燥的理论讲授,回应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通过将新鲜的时政材料和人文底蕴相结合,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突破。

当代高职大学生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情怀,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实践活动中有效发挥作用,真正成为一名既具有专业修为,又具有人文底蕴的新世纪优秀、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1]赵梓雯.论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才智,2014,(25):158.

[2]杜启蓉,杜启玉.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科教导刊,2013,(23):26.

〔责任编辑:钱晓玲〕

G641

A

1008-6714(2017)08-0006-02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8.003

2017-06-11

蔡岩(1978—),女,黑龙江黑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唐敏(1975—),男,重庆潼南人,从事部队思想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