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活动课堂的有效性
2017-03-12杨海瑞陈浩宇
杨海瑞,陈浩宇
(渤海大学 a.教育与体育学院;b.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活动课堂的有效性
杨海瑞a,陈浩宇b
(渤海大学 a.教育与体育学院;b.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活动型课堂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具体教学形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由于组织不当也容易出现形式化、浅俗化等诸多问题。针对活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活动课堂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活动课堂;有效性;提高
“活动型课堂是一种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形态。”[1]这是渤海大学孟庆男教授对活动型课堂的定义,从具体内涵看,活动型课堂是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下展开的一种具有实践和开放性的教学形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此,全国的中学掀起了一股课堂改革热潮,尤其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交流互动性,展开了大规模的课堂性活动教学形态。该教学形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新课程理念,但由于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偏差,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可以将出现的问题归为两类:一是教师在活动课堂中过度放权,为了突出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几乎是课课搞活动、堂堂弄交流,最终导致课堂的无纪律性,学生学习质量下降;二是教师在活动课堂中的主体性,由于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不透彻,教师往往会为了敷衍检查而走上形式化的活动课堂道路,虽有课堂活动实际上却是教师一肩挑,所有的问题、答案、时间都是教师说了算,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假问题”“假活动”现象。例如教师经常会形式化地抛出问题,还未等学生回应,教师就直接给解释。如“同学们会不会”“对不对”“懂不懂”等,还没等学生思考,教师便说“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或者直接给一个定性的概念、论点来互动交流。以上这些都是对课程理念的误解,表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如何才能提高活动课堂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合理放权
新课程理念中规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但这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地位。
一个优秀、有效的活动课堂必定是有纪律、有秩序、有方向性。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他们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变的自尊、敏感,好幻想、喜冲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迫切想要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活动课堂给予了他们极大的空间来展示自己,但由于他们尚未独立成熟、自控能力差,教师彻底放权必定造成活动课堂的纪律混乱、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必须在活动课堂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在活动前应给出明确的活动方向,有了活动目的才能有效开展活动,学生才不会随意地发挥、捣乱、无纪律;其次,教师要全程监督、检查学生的讨论情况,指导出现的问题与偏差,高中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就容易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向正确、完整的方向思考;再者,教师要做出明确的总结,简要概括活动情况,纠正错误、片面和模糊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认识,使活动有序进行。
在新课改中教师认识到想要在各级赛课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有课改意识,但具体如何进行课改在教师中还存在很多疑惑与顾虑。很多教师认为与高考直接挂钩的是考试成绩,能在考试中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就是有效活动,担心新的教学方式会影响教学成绩,所以很多教师固守传统的“满堂灌”或游离于传统与创新之间,因此,出现了活动课堂的假放权。所谓的假放权是指活动课堂仅限于前后几个同学或者同桌间不到一分钟的讨论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没有实际效果,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思考与讨论,教师便给出定性答案。这种活动课堂的实际权力依旧牢牢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权。
由上可以得出在活动课堂中放权多少会直接影响活动课堂的教学效率,放多会造成课堂活动的秩序混乱,教师权威丧失;放少则是旧物换新装,使新课改呈现假象化。所以,要提高活动课堂的有效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合理放权。
二、活动议题的价值性
活动课堂的开展往往需要一个中心议题,议题是否有价值则会影响活动开展是否有必要。一个有价值的议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欲望;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大的,学生则会懈怠。新理念下的实际活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假问题”,所谓的“假问题” 是指作为活动课堂的中心议题没有实际的价值,他们多是一些定性的结论或是简单的问题,不是源自学生的思考,缺少认知深度和思维的延展性。这种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也就没有活动的实效性,基于这种情况,问题理应由学生自己提出,但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水平的局限,问题大多还是由教师提出,这就需要教师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即问题的提出应使学生感到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此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和讨论的兴趣。此类议题学生不会立刻知道答案,但经过讨论交流则可得到答案,这种议题才有开展活动的必要,太难或太简单都没有活动的必要,更谈不上活动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经济生活》中第一课讲货币时,课本列出了两个问题:(1)《水浒传》中的人物用什么来购买东西?(2)说说纸币在哪些方面优于金属货币?这种问题根本就不需要讨论,念完题就能给出答案,像这种问题就是“假问题”。相反,学习《经济生活》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那么如何能使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具有思想性的问题,需要切实地使学生好好讨论究竟他们在生活中是如何消费,通过交流不同的消费观从而总结出正确的消费观。这样的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愿意说,在这种活动氛围下,教学变得有意义也有效果。
三、材料选择的生活化
活动课堂的议题是关键,支撑议题的载体是背景资料,背景资料是否有意义会直接影响议题提出的价值性。有意义的背景资料能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思想政治是一门德育课,在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观念与思考问题的取向,也就是说学生最终是要回到生活中去,要学会生活。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基于学生生活的活动讨论不能假大空,这样才有探究学习的价值,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例如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七课第二框第二目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课本以几个木桶为背景使学生思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木桶在现代社会中几乎不存在,而且木桶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也失去了其本身的实用意义。由此可知,以木桶为议题的背景材料根本没有意义,自然在活动交流时不能真正地思考探究其中所包含的教学知识能力,活动课堂的开展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费时费力。反之,材料背景若选成中国女排,用中国女排来讨论整体与部分则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首先,学生对此材料完全认同、了解,有一种个人崇拜的精神在其中,也就更有探索的欲望;其次,材料传达的教育性意义非常强,女排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就是有效发挥了团队整体和个人的有机统一,由此以小见大,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国家要想出色就必须将个人与集体利益有机统一,实际就是要学生爱国爱家。由此可知材料背景的现代化、生活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为人处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实现活动课堂的高效率。
四、活动课堂安排的均衡性
新理念下的活动课堂并不是要求课课活动、堂堂活动,而是要求活动课堂的均衡性,这样才能使课堂活动更有效。活动课堂的均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内容的均衡性,思想政治课就其内容来看,有的知识简单易懂,有的繁、杂、多、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组织活动时要把握好活动安排内容的均衡性;二是活动时间安排的均衡性,目前活动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对教师挑战很大,学生在活动课堂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兴趣高时讨论非常激烈也非常投入,但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活动时间拉长,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反之,兴趣不高时则非常懈怠,根本不想讨论,出现一种沉闷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活动的开展不仅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学习疲软、浪费时间。以上两点也可用统一于理论与实践的偏向性来理解,偏向于理论方面的课程应减少活动课堂的开展、控制活动课堂时间,例如《生活与哲学》中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矛盾本身来讲内容深、难,理论性过强,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经验的有限达不到自主性的探究,就算讨论也是就书论书,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活动情绪不高,若一味强调组织活动课堂,则达不到实质性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采取讲授法,系统分析讲解理论,减少活动课堂的讨论交流。通过理论讲解疏通学生在知识上的疑惑,在此基础上的活动课堂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活动课堂的教学效果。相反有些实践性强、教育性强的课程更容易展开活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挥。例如《哲学与生活》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本课知识点少而易懂,教育性特别强,为了课堂的丰富性教师可展开活动课堂。如观看有关创新的影片,再相互交流自己对创新的认识与看法,这样的活动课堂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兴趣。
五、把握活动课堂个性化的度
俗话说:“诸事有度,过犹不及。”为了践行课程新理念,很多教师实行个性化的活动课堂教学,但在度的把握上没有做好,导致过分个性化。过分个性化就是活动课堂不以课堂内容为主而过分依赖课外知识和资料,使课堂活 动的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目标相脱离,从而降低活动课堂的教学效果。前面说到活动课堂材料背景选择的生活化,不是脱离教学内容的材料生活化而是教学课程基础的生活化。例如,在《政治生活》中关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讲授时如果只告诉学生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学生肯定不会了解,这时就有必要开展活动课堂,班集体模拟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演示具体地了解制度, 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透彻。所以,在实行个性化的活动教学时必须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知识为基础,不能脱离教学知识目标。思想政治教材在编写时每单元完结后都有综合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此部分内容多被忽略。若要开展有效的活动课堂此部分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分内容紧紧联系着课本本身的知识内容,且有明确的探究活动目标、活动建议、探究路径,为活动课堂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尤其是其材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因此,活动课堂在讲求个性化时应灵活结合课本知识,恰当地引用课本资料,回归课本。由于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实效性,也就是说活动课堂的个性化应基于课本但又超越课本。
活动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已成为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形态。但若要避免教学流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依据生活化的材料提出有价值的议题,合理掌握活动的均衡性与个性化。因此,高效的活动课堂才是新理念课程的真正体现。
[1]孟庆男.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李海波〕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3.031
2016-12-29
杨海瑞(1991—),女,山西长治人,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陈浩宇(1966—),男,山东烟台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G641
A
1008-6714(2017)03-0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