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威和沛西·能教学观之比较
2017-03-12周琴
周 琴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口 571158)
约翰·杜威和沛西·能教学观之比较
周 琴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与心理学院,海口 571158)
约翰·杜威和沛西·能都提出了学生是自由的个体,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到了游戏的教育价值以及审美价值。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仍有其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教育起源和教育对象以及课程内容的着重点上。
约翰·杜威;沛西·能;教学观;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针对当时学校中忽视儿童自由、体罚盛行等现象,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把教育看作是实现民主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沛西·能是英国的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针对19世纪中叶以来重视社会、轻视个人的社会教育思潮,提出了发展个性、尊重个人价值的教育理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职能与社会化职能并不矛盾。“在社会里,每个人可以自由地从共同的生活条件中吸取他的天性所需要的东西,并且用他最特长的东西去丰富这个共同的生活条件。”[1]
一、约翰·杜威和沛西·能教学观的相似之处
(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杜威宣扬以“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的传统教育。然而他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坚信教师对儿童放弃领导是不对的,正当的方法是根据社会方向去引导儿童,让儿童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得到经验,从而成为优良的社会成员。所以,“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选择有价值的活动。”[2]沛西·能认为教育是自由的,儿童是自由的。学校教室里压制性的纪律是自由的对立物。然而儿童的自由只有服从方法的控制,自由的高级价值才会产生,才会使儿童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才不会导致学生放纵,也不会使学生完全受到压抑。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造并维持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以正确的方向谨慎地指导着儿童,并运用鼓励、暗示、批评等方法唤醒学生对文艺和科学的冲动。”[1]
(二)强调兴趣的重要性
杜威指出,兴趣是生长中的信号,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要想增强儿童的兴趣,应该增强学科本身的兴趣,尽量将教材与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运用外在的快乐行贿,引诱儿童的注意。因此,教师只有富有同情心地去观察并发现儿童的兴趣,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才能知道用什么教材使他们学习得最起劲儿、最有效果。沛西·能认为无论教什么学科,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学生乐于研究,以奠定爱的基础,而不是使学习成为苦工。“教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是一个人生长和扩张的原则,它促使人去发现。因此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鼓励爱的情操。”[1]只有学生具有了爱的情操,和教师有了共同的情感,他们才会带着兴趣去学习。
(三)强调游戏的价值
1.游戏与工作紧密联系
杜威认为游戏和工作都是主动的作业,他们之间并不是严格对立的。如果儿童能够预见结果并能够采取持续的努力,游戏就变成了工作。“游戏不是一味地恣意玩耍,而是需要有所引导。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实现儿童的游戏向工作的转化。”[3]沛西·能也认为游戏与工作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对于一个活动,你能够想参加就参加,或者可以随意改变条件,那么就把它看作了自由的游戏;如果这种游戏活动是不问儿童的意愿强加于他的,这就变成了工作。游戏和工作看似对立,但是如果人的自发性能控制这些约束的条件,工作就具有了游戏的性质。
2.游戏与艺术紧密联系
“任何活动,只要它能够产生对象,而对于这些对象的知觉就是一种直接为我们所享受的东西,并且这些对象的活动又是一个不断产生可为我们所享受的对于其他事物的知觉的源泉,就显现出了艺术的美。”[3]因此,杜威认为教育的艺术就在于提供学生健康的娱乐场所,解除身心压迫,然而只有游戏等活动才能让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唤醒本能的想象力。沛西·能认为艺术和游戏相似,因为它们都是自发性的愉快的发挥。那些真正的诗人、画家、音乐家、演员等艺术家,他们在创作的时候不在于是否能得到观众的喜爱,不考虑作品是否有多大的价值,而在于享受在艺术工作过程中的快乐。
二、约翰·杜威和沛西·能教学观的不同之处
(一)教育起源不同
杜威认为一个“群体”与“种族”的社会生活要继续下去,青少年就必须知晓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然而这些经验需要在人与人相处的这个社会群体里进行沟通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教育这个中介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生活经验的延续决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因此,杜威主张教育起源于生活。沛西·能认为人甚至是低级动物生来都有一个特殊的技能,即拥有印迹情结。人和动物的成长都具有回忆性质,螃蟹的祖先长了两只螯,它们的后代因为记得它们的祖先长了螯,所以自己也要长螯,儿童身体的身长也显露了个人的祖先很久以前所造成的印迹情结,年轻的一代记得以前的祖先需要学习生活经验,所以学习经验知识。因此,沛西·能认为教育起源于本能的印迹情结。
(二)教育对象不同
杜威的教育主要针对当时美国教育压抑儿童创新思想的发展,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而提出新的“儿童中心论”思想,他的教育对象是所有的儿童。他说: “现在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2]沛西·能的教育主要是针对人们个性的发展受到限制而言的。表面上看,他的教育对象是扩大了的,即所有的男女儿童。实际上,在当时的社会,只有资产阶级才有机会成为可以实现形成自身个性的教育对象。同样,对于个性的培养,沛西·能认为动物也是教育对象之一。
(三)课程内容着重点不同
杜威认为多种多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了,应该注意学科的联系性,“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4]杜威强调手工作业等活动的重要性,因为这些手工作业代表社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形态,它们能够将儿童引入正式的课程中。沛西·能把活动融入正式课程之中,认为每一门科目既有实践方面也有理论方面。在艺术和手工劳动等科目方面,实践方面较理论方面明显,但是学会欣赏建筑和图画等的美依然很重要;在科学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自然研究、注重实验室工作;文学科目的实践方面也应包括学生写作及演戏等。沛西·能认为文学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书籍在人的心里奠定它们坚实的基础,它们比任何东西都具有更大的力量,来提高对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的认识。
三、两者的教学观对教学活动的启示
(一)在教学活动中认清师生的地位
师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的教。作为主体的学生是自由的,专制的权威会压迫学生的创造力,将会使社会亦步亦趋。但是缺乏一定的限制,则会变成放纵任性,不受约束。作为主体的教师还具有一个主导作用,即将学生的自由引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教师的主导不能体现在专制的权威上,而应体现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深的学术上。现在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学研究,然而一节课中不应该是学生的自导自演,不然何来启发性。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还应作出适当地指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反对绝对的教师中心论,也要反对绝对的儿童中心论。
(二)在教学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
1.通过教材和生活的结合激趣
教材是从统一的角度进行编制的,缺少了灵活多变的效用。但是作为一位教育者,应当担当结合统一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的任务,使书本内容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而不是干瘪的文字。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使教材与当地的乡土风情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起来。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之际,加强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并经过生活的检验更好地理解知识、理解生活。
2.通过师生间的爱激趣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师生之间的灵肉相互交流的一种活动。”这种交流应该是一种爱的交流。师生间最重要的是建立共同的情感倾向。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有深深的爱,这种爱不仅在学习上,还在生活中,这样每个学生对教师才能信任、亲近和尊敬,才能通过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三)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游戏的价值
游戏活动适合儿童的天性。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的学校活动与校外生活有如此大的差距。同样地,教师也不应该让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有这么大的差别。游戏,并不只是课外学生的嬉戏打闹。它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要利用好游戏的教育价值。对儿童的游戏进行引导,将游戏导入学习之中,为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其次,要利用好游戏的审美价值。游戏的过程就是艺术的过程,应该利用游戏中的假想,使儿童快乐地学习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最后,不能盲目地选择游戏活动,应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的文本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活动。
[1]沛西·能.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68,112,171,196.
[2]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15.
[3]庞飞.杜威的游戏思想及其教育[J].济南大学学报,2015(3).
[4]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3.007
2016-12-26
周琴(1990—),女,重庆开县人,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G42
A
1008-6714(2017)03-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