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型大学生”的高校社会支持路径探析

2017-03-12吴雨佳

林区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儿童心理

吴雨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 430065)

“留守型大学生”的高校社会支持路径探析

吴雨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武汉 43006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留守儿童,如今已经长大并开始大学时代的生活,长大后的留守儿童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如自尊心低下、人际关系薄弱、社会支持系统缺乏等。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将其作为特有群体纳入研究视野中,研究、分析其社会性,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帮助、引导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留守型大学生;社会支持;路径;探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留守儿童”如今已经长大开始了他们的大学时代,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如长期亲子分离对该群体的情绪、性格、社会性等心理发展方面有着消极影响,自尊心低下、人际关系薄弱、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主观幸福感低。通过近几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现,在农二代大学生中有无留守经历的人群之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在学校如果有突发事件产生刺激,这些心理问题很容易被触发,产生严重的后果,不排除极端行为的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而“留守型大学生”这一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需要特别注意。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特有群体纳入工作视野中,研究、分析其社会性,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帮助和引导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在目前学者的已有研究中,多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这一特殊群体开展调查,而缺少社会学观察。

一、“留守型大学生”的特点

(一)数量多

武汉市作为高校聚集地,拥有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在时代背景的作用下,2010年以后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中,“留守型大学生”占有较大比重,这部分特殊群体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对象。

(二)“问题学生”的比例较高

在这一特殊群体中,通常有两个极端,要么是自立自强,要么是缺乏管束、我行我素、不求上进。他们是当前问题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予以重视和关注。

(三)心理问题突出

1.缺乏自信,人际交往匮乏

留守大学生因为从小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失父母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启发、关注和关爱,在他们幼小时就因为爱的缺失而缺乏自信,他们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不愿与人交流,人际交往匮乏,他们在从小生活的环境以及情感中没有得到爱与关怀,长大后也就没有给予和回馈爱的能力及体验。

2.心理焦虑,团结意识较差

家庭环境和父母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形成,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一个快乐、健康的家庭环境。“留守型大学生”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关怀,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容易出现问题,表现出孤独无助、心情压抑、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由于心理成熟期早于其他同学,容易表现出特立独行、不合群等个性特点,不愿意在集体活动或与人交往中“浪费时间”,进而表现出我行我素的行为特点。

二、“留守型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观察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历程是个体以家庭为基地、成员间共同互动组成的家庭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只有在生态系统情境中,留守儿童家庭生态系统适应外部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才能完全了解留守儿童的个体发展。因而,影响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路径选择的因素,不仅涉及留守儿童个体的微观层面,而且与广泛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帮助和支持留守儿童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息息相关[1]。

“留守型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需要来自家庭关爱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支持。

(一)物质支持

物质支持是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也称为有形支持、工具性支持[2]。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为例,由于贫困生比例较高,而“留守型大学生”中超过半数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父母那里能获取到的生活和学习费用远远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因而他们的生活压力及心理压力都较大,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和帮扶,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生活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二)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是指个体的价值、经验等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和接纳[2]。高考过后,“留守型大学生”离开农村故乡,进入陌生的都市,奔赴四面八方的高校求学,失去了原有的情感支持体系,而且基于城乡差异,有着留守经历的他们存在着缺乏自信、自卑保守、孤僻内向等突出的心理问题,对于新环境“留守型大学生”容易出现适应性困难、没有归属感等情况。他们更喜欢独来独往,或者与很少的人相处,因而他们得不到同学的友谊,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没有可倾诉的对象,缺乏可依赖的情感支持,这使得他们不能合理地看待并解决问题,及时释放压力、摆脱负面情绪。

(三)信息支持

信息支持指帮助个体界定、理解和应对问题的忠告、评价支持和认知指导[2]。由于他们自卑自闭,对外排斥,自然就缺少信息交流与沟通,导致沟通不畅、信息闭塞,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三、建构高校社会支持系统

“留守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和安宁,因而构建坚固的高校社会支持系统十分必要。运用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多方着力、齐抓共建,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

(一)营造亲情氛围,增强服务意识

马斯洛需求原理认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需要,这也正是“留守型大学生”最为缺乏并需要的东西。如何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营造亲情环绕、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和依恋。需要学校首先从制度上完善,加强高校教师的服务意识,完善办学的软硬件设施,才能取得实效并形成稳固的长效机制。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建立健全了贫困生帮扶工作体系。为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建立校领导带领的值班体系,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保卫处工作人员、后勤处工作人员 24 小时待命值班,全天候、全方位地及时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后勤保障服务、安全保卫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为加强对贫困生的帮扶:一方面,由学工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帮扶,以“奖、贷、助、补、勤、免”等多种方式提供资助和支持;另一方面,由学工部设立勤工助学岗,帮助贫困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助,同时积累物质支持。

(二)加强心理辅导,给予一定关注

首先,了解和掌握“留守型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以班级为单位,统计并形成“留守型大学生”成长档案,成长档案的基本内容包含“留守型大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专业、班级、家长联系方式、困难类别、家庭情况等信息以及辅导员、心理健康中心提供的能反映该生心理状况的谈话记录。建立“学校—学院—寝室长—学生”四级心理预警机制,实时监控,及时汇报,高效预防,逐级上报。保持一定的敏感性,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平时需注重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等基层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和指导。

其次,积极宣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通过广播、网络、展板、横幅等多种渠道以及心理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大范围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留守型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积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与角色。

第三,加强心理咨询中心机构的建设,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高校应从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等方面保障心理咨询机构的构建。积极引导和鼓励“留守型大学生”主动走进心理健康中心,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咨询帮助,并敢于说出心中的疑惑。形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心理信箱、一对一面对面的预约咨询等方式。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并立即将学生转移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机构。

(三)扩大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

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相对较少,在较大危机事件发生时,容易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通常辅导员也是危机事件的干预者和受害者,应着手构建区域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一方面可以互相学习借鉴经验,另一方面在危机发生后可以互相提供帮助与支持。甚至有些时候,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也是危机事件的经历者或受害者,因此,必须通过团队的力量来处理和应对危机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体系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健全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应与“留守型大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沟通交流,运用多种途径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存在的潜在问题,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全社会也要加强对“留守型大学生”的关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管理局面。

[1]杨汇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路径的社会学考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1):37—44.

[2]Cohen S.& Wills T.A.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98(2):310—357.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3.004

2016-12-30

吴雨佳(1989—),女,湖北汉川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研究。

G641

A

1008-6714(2017)03-0007-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儿童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