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学生习作中的彝汉中介语现象分析
2017-03-12杨丽琴
杨丽琴
(楚雄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彝族学生习作中的彝汉中介语现象分析
杨丽琴
(楚雄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通过对彝族学生习作中彝汉中介语的研究,发现句子出现表达失误或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彝语对汉语书面语在词汇的使用、语法结构和话语规则等方面产生负迁移作用。研究旨在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彝族学生更好习得汉语,并能正确运用汉语于习作中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当地语文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汉语习作教学提供借鉴。
彝族;彝汉中介语;习作
一、引言
宁蒗彝族自治县彝族人口约占该县总人口的66%,当地的彝族居民主要用彝语和汉语进行交流。该县的彝族学生使用汉语时,在书面表达中会出现大量的失误与错误。当地的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易受彝语的影响,而这种现象在彝族中小学生的习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显,这也使得当地的语文教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困难。运用王渝光(2001)提出的汉语民族变体理论,彝族学生使用的汉语带有自己本民族语言的痕迹,我们把这种汉语称为彝—汉中介语。
二、彝族学生习作中的彝汉中介语现象
James(1980)提出了对等翻译的标准,认为中介语是由母语迁移引起,他主要从词汇、语法以及话语三个方面对学习者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Odlin(2003)对语言的迁移进行讨论,认为语言迁移主要有三个方面,语义迁移、句法迁移和话语迁移。对彝汉中介语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话语四个层面进行分析。
本论文选取小学六年级彝族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学生的作文作为研究内容,发现在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彝汉中介语。约86%的彝族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用词不当、语言使用错误等情况,而这些不当与错误皆属于彝汉中介语范畴。
(一)受彝语语音影响的彝汉中介语
通过调查发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受彝语语音影响而产生的彝汉中介语较之十年前已明显减少。因彝语中鼻音较多,受当地方言影响,学生对前后鼻音的发音还存在不确定性,在发[n]和[η]时易混淆。因此,彝族学生会把“打雪仗”写成“打雪战”,“事情”写成“事惊”,“指挥不当”写成“指挥不但”。
(二)彝汉中介语中的词汇使用
受其母语影响,彝汉中介语在词汇的选择与搭配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词汇迁移而产生的彝汉中介语主要有以下四种。
1.“了”“就”以及“……就……了”句型的过度使用
“了”是一个多语法意义、多功能的词,依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可将其分为动态助词“了1”与语气助词“了2”。“了1”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只出现在动词后,通常叙述在某一时刻实现或完成了某一动作的行为,有时也可表示具体的时间状语。“了2”的主要作用是表示情况发生了变化,也有表达语气的作用,一般仅位于句末。通过调查发现彝族学生偏爱使用“了”字, 一律把“了”字用在句中或句尾,表示过去时间、动作行为完成及语气。而在彝语中又有一个感叹词“o”常常放在句尾,因此对“了”字就出现了过度使用和位置错误情况。例如:
(1)忍不住要尝一口了。
(2)我想了,我先把电视机关了。
(3)他飞走了,一会儿,他飞了回来了,我爸爸来了,这只小鸟好了吗?当然好了。
(4)我相信自己能成功了,就这样我会骑一段了。
在彝族学生的作文中,同样出现了大量的“就”字。“就”字是一个表示时间与关联的副词,在彝语中是没有与“就”字相对应的词,因此,彝族学生往往对“就”字存在过度使用情况,用以表示承接上文或动作,并包含时间语义的成分。如:
(5)那时我很饿,就打电话说。
(6)就问我说。
(7)就每次怎么晚也吃了才走。
(8)就高兴地冲了进去。
因为“就”字与“了”字都可表示时间或动作的先后与完成,导致彝族学生在习作中常常把两个字一起搭配使用,构成“…就……了……”的句型。如:
(9)我就知道了,从此我就下定了决心要当医生的决心。
(10)我就去看电视了。
(11)我就回到了我的家乡。
(12)小鸟就睡了一会儿。
2.“过来去”“ 去”“ 来”“ 起来”的使用不当
彝语里的趋向动词“la(来)”“hi(去)”“bo(去)”除了可单独使用作谓语外,还可做词缀,加在动词前表示动词的趋向意义,加在动词后面补充说明动词。因此,彝族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在行为动词前后加上“过来去”“去”“来”“起来”这些词汇,导致句子累赘或不通顺。如:
(13)我把碗放下来了。
(14)我飞快的路了过去。
(15)我去接电话去了。
(16)于是那位阿姨帮我捡起东西来。
(17)一天我去外婆家玩得时候骑着自行车去。
3.“不”“没(有)”的误用
在汉语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做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与动词组合时,“不”含有主观意义,而“没(有)”表客观陈述,不表示态度和意愿等。在彝语里,这两个词是没有区别的,不分主、客观,可以等同使用,因此就出现了下面的句子:
(18)妈妈问,我发书了没有。我说还不发书。
(19)你放假不。没有放假。
(20)不然饭就没吃了。
4.“二”和“两”的等同使用
汉语对数量词“二”的表述方式有“两”和“俩”,“两”通常用以描述事物,而“俩”用以描述人,但在彝语中,对数量词“二”的表述只有一个“ni”。因此,彝族学生在描述两个事物或人时常常分不清“两”“俩”的用法,直接用“二”来描述。因此作文中常出现这样的句子:
(21)先把米洗二次。
(22)好像二个波浪随处飘荡着。
(三)彝汉中介语的语法
1.受彝语语序影响的彝汉中介语
彝语与汉语在语法上的最大不同是语序,彝语中的谓语动词通常放置在后面,形成SOV的语序,这与汉语SVO的基本语序完全不同,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彝族学生在作文中常常把动词直接放置在句尾。例如:
(23)不然饭就没吃了。
(24)我快速的门紧锁着了。
(25)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非常弘扬。
(26)在那里点着火把堆齐。
(27)就拿起那些鸡毛烧。
2.被动句、处置句的混杂使用
彝语使动态的语言形式有屈折形式和分析形式两种,而汉语只有分析形式的使动态。因此,彝族学生在汉语表达时常常出现将屈折与分析混杂使用的情况。同时,在彝语的被动句中,标记被动的词是可以省略的,它的被动意义主要是由句子后面的补语结构来体现。不像汉语中被动词“被”不能省略,处置句也就是“把”字句,“把”字句的受事通常是有定的已知信息,强调的是由动词及其补语表示的处置行为及其结果。总体上,汉语不喜欢让有定的已知信息居于句末,因此汉语VO句型不像在典型SVO语言中那样常用。而在彝语中没有与汉语完全对应的处置句,因此,彝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出现错误。例如:
(28)快把作业拿给我被看了。
(29)原来是小鸟的脚是被小针给得破坏。
(30)到了一会儿终于有个同学借给了饭盒。
(31)一会儿功夫,地上的东西就一扫而光。
(四)话语迁移
先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那时候,我准备了鱼网,小鱼上当了。我把鱼拿到了家。有一天,我的爸爸妈妈到了,他们看了这条鱼。问我,这条鱼是不是你抓来的呀?是,这条鱼确定是我抓的。
爸爸妈妈说,明天我带你去一个好地方;什么个地方呢?去就知道了。你愿意去呢?我愿意去。
到了明天,我刚起床,那时,爸和妈都在等我,我飞快的穿了衣服和帽子,上了车,做了几小时和几天。
终于到了那里,原是爸爸妈妈带我去上海,我们下了车, 早上,我前几个月我养的那条鱼我偷偷的带来了。
原来我想是个什么地方,当然是一个什么好地方了,原来就上海,我们带了海边,这条鱼长的那么粗壮,我把这条鱼放进海里,他自由了。
本篇在话语的连贯性方面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写作的内容主次不分,全部统统写入文章,导致文章主题不明确,结构层次不清,详略不当,段落划分也存在明显问题,文中的句子很多都不符合汉语语体的表达方式。受彝语的影响,表达上常常出现语句内容空缺、跳跃性大的现象。同时话语总有明显的语用错误,把口语用于书面表达中,产生话语迁移现象。彝族学生因受本民族语言的影响以及对汉语话语结构规则知识的掌握不全,他们要么按照其母语的思维方式,用汉语的话语规则来造句,要么将两种语言的话语结构规则杂糅在一起。
三、结束语
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势必受到母语的影响,这些都会在语音结构、构词方法、句法结构以及组句、修辞、语段、篇章等方面有所体现。因而了解并分析掌握彝族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彝汉中介语及其产生的原因,对彝族学生的汉语习得、提高汉语习作水平以及语文教师的汉语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4.
[2]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3]James,C. The Exculpication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C].Papers i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4]Odlin,T. 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5]Selinker,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209—230.
[6]王渝光.汉语的民族变体——云南少数民族汉语中介语初探.汉语言专题研究[M].2001.
[7]陈康,巫达.彝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8]戴庆厦,岭福祥.彝语词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9]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0]唐丽萍.《理论和教学视角下的中介语变异》介绍[J].中国外语教育,2011(1).
〔责任编辑:钱晓玲〕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3.016
2016-12-23
四川省哲学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基于彝汉、汉彝中介语语言现象的调查研究——以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例”(YZWH1316)成果之一
杨丽琴(1981—),女,云南丽江人,讲师,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
H19
A
1008-6714(2017)03-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