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与读屏之间:数字时代的阅读困境

2017-03-1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纸质娱乐读书

肖 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 北京 100089)

读书与读屏之间:数字时代的阅读困境

肖 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 北京 100089)

我们知道, 每年4月(23号)有一个“世界读书日”, 差不多每年在这个时候图书馆系统或新闻出版系统都要进行一项全民阅读的调查, 形成国人年均读书量的数据, 如果再和一些别的国家比较, 那么近几年来所得出的结论总是令人不爽, 因为所呈现出来的几乎总是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的信息, 给人的强烈感觉是与外国(尤其是日本、以色列、美国、俄罗斯等)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那么, 国人读书少, 他们读什么去了?其实, 公众读书较少, 并不意味他们“阅读”时间的减少, 只是意味他们阅读传统纸质书籍的减少, 但阅读电脑或手机的屏幕即“读屏”的时间则大大增加。 今天我们随处看到的景象是, 无论是在公共汽车上, 还是机场的候机楼中, 或是其他任何公共场所, 低头“看”手机的人比比皆是; 在家中的私人空间中同样如此。 其实这也是一种“阅读”, 是以读屏的方式进行的阅读。

读屏或屏读, 也称为“网络阅读”、“移动阅读”、“在线阅读”、“超文本阅读”、“虚拟阅读”、“电子阅读”等。 如果强调读屏和读书不同的话, 那么确实存在读屏现象在信息时代的泛在而读书现象的式微。

但读屏与读书并非全然不同, 两者之间其实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时被概括为“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之间的关系, 还有的称读屏为“后现代阅读”, 此时读书倒成了现代性的阅读, 因为导致现代性到来的印刷时代的标志就是书籍, 阅读纸质书籍就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作为工业社会之后的后现代的电子时代的信息显现载体是电子屏幕, 故读屏就是后现代的一种阅读方式。

目前在读书与读屏之间的关系上, 一种观点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不同, 认为读屏并非读书。 正是基于这种不同, 使得我们所统计的国人每年读书之数量十分可怜, 因为读屏量的增加, 必然伴随读书量的减少; 所以持这种看法的人大力呼唤要把国人的注意力从刷微博刷微信等刷屏上转移到读书上, 否则我们的社会就会走向“渐行渐远渐无书”, 而如果无人读书, 无异于回到失去文明和弃绝文化的洪荒时代。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读屏就是数字时代的读书方式, 或者说广义的读屏就包含了读书, 因为其中就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 且读屏时所读之屏, 可能是电子书的屏显, 于是提醒大家别拿读屏不当回事, 读屏无非是读另一种载体的书。 所以, 对于读屏淹没了传统的读书不必大惊小怪, 而应视其为一种再正常不过的阅读方式的变迁。

在笔者看来, 两者之间既非全异, 也非全同; 读屏中包含着读书, 但又不同于读书。

首先来看两者的一致性:它们都属于阅读, 都是从信息载体或介质中读取或接受信息; 而且, 无论是屏显还是书面, 其上都存在着信息的多样性, 如有的是各种娱乐、消遣型的信息, 有的是知识型信息; 于是有些阅读属于“休息”, 有些阅读属于“学习”和“工作”。 无容置疑, 如果就其中的权重来说, 读屏时以接受娱乐、消遣信息的比重更大, 而读书时以接受知识信息或进行学习工作的比重更大。

读书与读屏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除了作为阅读对象的信息载体即“硬件”不同外, 两者的阅读方式、阅读效果等“软件”也呈现出不同, 从而显示出各自的优劣不同。

拿读屏来说, 一方面我们可以列举出它的许多优点, 如使我们摆脱获得纸质书本的物理限制, 只要一机(手机)在手, 便可随时阅读, 从而具有了阅读的随时性、便利性; 屏读还可使我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短篇阅读、快速阅读、及时阅读, 从而在较短的时间接触较大的信息量; 从学习的角度, 在电子屏幕上我们可以利用丰富的数据库而使海量阅读成为可能, 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超链接使得在屏幕上阅读可以更为方面地查找相关文献、补充关联知识、扩展信息来源, 从而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读屏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融合而实现多感官的结合, 如文字与视频、音响文件的结合, 使阅读与休闲娱乐之间自由切换, 把“苦读”变“悦读”, 进而使工作阅读与休闲娱乐的界限变得模糊, 或者说使工作中有休息, 休息中有工作, 结果是效率大增, 获得“双赢”; 此外, 由于荧屏上的字体可以放大缩小, 由此可根据个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爱好进行调节, 这也能减少阅读的疲劳, 使一些面对纸质书上固定字号的文字深感“眼力不支”的年长阅读者恢复正常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读屏的种种缺点, 如就网络阅读的功能而言, 娱乐性是其主要目的, 所以读屏常常导致阅读者只沉溺于消遣性、娱乐性阅读; 由于读屏常常利用的是碎片时间, 也使得阅读碎片化, 与此关联的还有肤浅化、注意力分散化等等, 且极易形成信息过载、眼睛疲劳、对信息的良莠不分、在虚假资讯的无度消费中浪费时光……所以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卡尔在其《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害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描述了在网络上阅读的双重性:“互联网可能把我变成了一个缺少耐心的阅读者, 不过, 我认为它也在很多方面让我变得更加聪慧敏捷了。”

其实读书同样也是优劣并存的, 其优在于它更利于长篇阅读、连贯性阅读, 以及掩卷沉思中的收获, 如此等等; 其不足在于信息呈现方式的单一性、阅读时的令人易疲劳性、随身携带的不便捷性; 当然, 它同样也会造成读书人的过度沉溺, 出现“书呆子”、“教条主义”等等。

在读书读屏并存的时代, 并不排除各自效果的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 如有人仍以读书为主而以读屏为辅, 离不开手留书香的感觉; 即使在以读屏为主的人中, 有的以工作性读屏为主, 但有的则以看视频、浏览娱乐信息为主, 读屏形同玩屏, 手机成为纯粹的娱乐工具; 于是在一定程度上, 读屏中的浏览式阅读, 通常是浅阅读, 虽然扩大了阅读面, 但深度理解和思考往往严重缺失。

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凡事皆有利弊的道理。 还是拿屏读来说, 手机作为今天屏读的主要工具, 它既是移动的图书馆, 也是随身的游戏机; 网络世界中的娱乐信息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常常将我们的阅读引向轻松愉悦的内容, 进而转向不仅愉悦娱乐而且刺激的游戏消遣, 由此完全摆脱了艰深的“苦读”; 而当浏览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时, 往往还会因为对所浏览的信息停留过短而均无深刻印象, 随之迅即遗忘, 这就是几乎全无收获的读屏。 所以, 我们的阅读如果总是在读屏中“悦读”而无读书中的“苦读”, 也会导致某些方面的阅读能力退化。

在读屏和读书兼具优劣的情况下, 我们甚至一时看不清读屏在总体上是导致人类阅读能力的提升还是倒退抑或丧失?正如自从有了“读书”之后, 人类“阅读大自然”的能力无疑就衰退了; 由此可推知, 习惯于读屏之后人们很可能在阅读纸质书本方面的能力会有所下降, 从而难以获得由读书所能得益的心智优势。 但我们会因为读屏的不足而愿意弃绝电子荧屏、回到纸质印刷的时代吗?相对电子阅读时代来说那似乎渐渐在成为阅读的“刀耕火种”时代, 回到那样的时代虽然对一些人总是充满诱惑的, 但更多的人似乎不再愿做出这样的选择。

对此, 在数字时代当读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时, 我们首先需要“与时俱进”, 改变我们在阅读上的传统观念, 承认阅读方式的多样化, 承认在网上、在电子荧屏上的阅读也是读书, 不要将读屏与读书绝对对立起来, 将读屏视为“不务正业”, 从而为读屏“正名”。 甚至可以认为, 只读书而不读屏在一定意义上是落后于时代的, 因为最新的信息和知识成就, 尤其是科技与学术的新信息新知识, 最早出现在网上, 一旦等到它们变成纸质本文后, 往往就不再是最新的成果了, 所以读书相对于读屏来说常常是信息和知识滞后的, 在这一点, 读屏者有义务帮助那些因为数字鸿沟而不具有读屏能力的人赶上数字时代的步伐。

同时还要倡导互补性阅读, 使两种阅读形成互惠关系, 如用读屏来调剂读书的繁重, 实现开阔眼界与深入分析的互补、轻松愉快与严肃认真的互补、碎片时间利用与持续长久专注的互补、浅阅读与深阅读的互补……或者说, 读屏虽然占据了技术制高点, 但也有一个需要提高“含金量”的问题, 也有如何取读屏之长、避读屏之短的与读书之间的互补问题, 使我们的读屏中像读书那样形成有价值的信息记忆和知识积累, 而不只是一种纯粹的消遣, 在享受读屏的轻松时不至于“娱乐至死”。 一些先行者已经在探讨将读屏的内容与读书的方法相结合的途径, 如“碎片化阅读+条块化整理”、浅阅读而后的延展阅读直至深度阅读, 或许这也是人文式阅读与科学式阅读的交融, 从而在屏读中也能发现人文精神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效力。

(肖峰,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尚东涛]

猜你喜欢

纸质娱乐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娱乐眼
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思考
我们一起读书吧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