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休闲教育研究状况评述:以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结果为主的分析

2017-03-12刘晨晔李晓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离退休人员学生

刘晨晔, 李晓佳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国内休闲教育研究状况评述:以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结果为主的分析

刘晨晔, 李晓佳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中国休闲教育研究几乎与中国休闲研究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 至21世纪初开始升温, 每年都有几十篇文章问世。 这些成果主要关注三类社会主体(即学生、 在岗社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休闲教育, 着重分析他们休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休闲教育研究明显存在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忽视不同年龄休闲主体需求的差异, 影响休闲教育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及其分类实施; 二是休闲学科建设研究相对薄弱, 成为制约休闲教育发展及其学术研究的瓶颈。 关键词: 休闲教育; 学生; 在岗社会人员; 离退休人员

一、 休闲教育研究文献分布领域综述

截止到2016年10月, 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休闲教育”检索, 可以查阅到相关文章695篇。 通过每年发文量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休闲教育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 虽然最初阶段每年发表文章数量均是一位数, 但几乎每年都有文章面世。 到2005年开始快速升温, 每年发文量大幅度增多, 均超过20篇, 最多年份接近50篇。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休闲教育研究关注度的提升进程。

以学科领域作为划分标准, 检索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育学(221篇)、 高等教育(152篇)、 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76篇)、 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41篇)、 旅游学(28篇)和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26篇)。 其余, 有少部分文章涉及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以关注主体对象作为划分标准, 由于进行休闲教育目前仍以学生为主, 所以, 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最多, 占成果总量的65%, 以离退休人员作为论述对象的占26%, 以在岗社会人员作为论述对象的占9%。

以研究方法作为划分标准, 多数文章采用文献法、 比较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 使用比较分析法时, 多数文章会将国内的休闲教育现状同国外的情况进行比较, 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部分文章采用统计学等数理分析方法进行探究, 这类文章往往同时运用社会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 个别文章采用参与法和体验法。

以数据来源库为划分标准, 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期刊(487篇)和重要报纸(64篇), 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对休闲教育问题有一定关注, 但总体上看, 数量不多, 关注度不高, 而且主要集中在体育、 旅游、 教育等应用性学科领域。

而从基金立项来看, 休闲教育也开始进入国家级人文社科立项的视阈。 自2005年以来,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分别已有休闲研究和休闲教育研究的立项, 标志着政府开始投入一定的资金来促进休闲和休闲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各省(区、 市)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立项也日渐关注休闲和休闲教育方面的选题, 中央和地方在休闲教育研究方面的合力不断增强。

我们对期刊网检索的相关文献、 根据作者研究所涉及内容作出定量统计分析, 结果发现, 有97.8%的文章涉及休闲教育状况的研究, 95.5%的文章涉及休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的研究,77.5%的文章涉及学校休闲教育问题的研究, 59.1%的文章涉及社会休闲教育方面的研究, 16.3%的文章涉及家庭休闲教育研究。 因同一篇文章往往会涉及上述不止一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明显存在交叉现象, 故百分比之和超过100%。

就休闲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看, 国内较少原创性著作问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国外具有原创性的成果的翻译和引介为主。 同时, 国内实证性研究正在展开, 但缺乏长时段和持续性的跟踪研究成果, 这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加之国内休闲学科的不成熟性, 难以吸引一流人才加盟, 也自然影响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总体水平。

综上所述, 休闲教育作为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但是学者对休闲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形成成熟的基础理论和学科范式。

二、 不同主体休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评述

休闲活动是人的自主选择活动。 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选择偏好, 决定休闲生活的丰富多彩。 休闲教育是面向休闲生活的教育, 既涉及不同社会主体的生活选择, 又与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 我们对休闲教育研究文献的述评, 主要围绕不同社会主体及其生活环境来展开。

(一)学生休闲教育的研究进展

学生作为休闲教育最广大社会受众群体, 具有极强的可塑性, 社会渗透性和历史传承性, 首先吸引研究者们的目光。

1. 学生休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休闲观念求新猎奇, 缺乏文化品位。 有学者提出, 有些学生把持不住涉足黄赌毒而走向堕落, 追求低俗的娱乐方式, 缺失高雅休闲文化。[1]

(2)休闲技能缺乏, 不能满足休闲实践需要。 学者认为, 学生一方面缺少是非观念和自控能力, 无法辨别休闲内容, 放纵休闲行为; 另一方面, 他们缺少休闲活动的必要技能, 漠视和反感较高欣赏水平的休闲活动。[2]

(3)休闲形式单一, 结构不均衡。 错误的休闲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学生的健康水平、 职业生涯和自我实现。 有文章提出, 休闲水平的不均衡表现在休闲方式、 休闲类型、 休闲场所、 休闲层次的差异, 并且引用了美国著名学者纳希的休闲层次理论, 进一步说明了学生的休闲生活突显着心理需求层次高和实践操作能力水平低的矛盾。[3]也有文章指出, 不良的休闲形式使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为表象迷惑, 阻碍学生的自我实现。[4]也有学者认为学生休闲滞后, 休闲等级不够, 主要表现为选择单一且层次较低的休闲方式。 通常选择传统类的休闲方式, 忽略文化类和运动类。[2]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与技能无关的休闲生活毫无意义。[5]

(4)缺乏计划, 组织松散, 休闲教育氛围不足。 在国家教育议程中, 未有全面完整的休闲教育计划出台, 高校只能组织零星的活动与讲座。 学生在自由时间里放任自流,对休闲生活缺乏自觉性和计划性。[6]马惠娣研究员认为目前我国的休闲教育甚至连萌芽状态都没有出现, 长期忽视休闲的人文价值, 追求休闲消费的物质利益, 急功近利的氛围遮蔽了休闲教育的重要性。[7]

2. 学生休闲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学生主体自身

从学生主体切入, 消除学生在休闲教育中的消极因素, 提高其休闲生活水平。

第一, 提升休闲素养, 树立健康向上的休闲意识和科学的休闲观, 认识休闲教育的积极价值。 有文章指出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正确的休闲价值观, 提高休闲技能。[8]也有文章指出学生应当学习科学的休闲策略, 合理和科学安排闲暇时间, 以符合身心健康发展要求。[9]有学者认为, 休闲的潜在价值只有与主体正确的选择和积极的活动相结合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10]也有学者提到休闲是以学生自愿、 自觉、 自由为基础的社会活动, 提升主体的自我修养, 建立浓厚人文情怀的休闲价值观。[6]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休闲消费态度, 激发学生产生体育消费动机, 满足求实动机。[11]

第二, 提高休闲能力, 掌握休闲技能和技巧。 有学者指出学生先要结合兴趣爱好, 培养积极的休闲动机、 情趣和参与意识; 然后在反复实践中坚持模仿、 勤于体验、 反复实践。[12]

(2)社会环境

从影响学生主体的社会环境入手, 主要研究家庭、 学校、 社会在进行休闲教育过程中, 是如何提升主体的休闲生活水平的。

①加强家庭休闲教育, 提升家长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 塑造和谐的休闲氛围。 有文章提到优化家庭环境建设, 提升家长休闲道德水准, 家长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休闲消费。[13]有媒体建议,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人格和个性, 在此基础上加以巩固, 他才可能在某方面取得成功; 该文还列举了马惠娣在美国的见闻作为论据。[14]马惠娣还指出休闲生活有三趣:好书、 好师、 好友。 家庭教育应在这三方面提供良好资源, 家长通过阅读加以引导, 以俭朴、 简约方式带动孩子加入有情趣的休闲活动。[7]

②加强学校休闲教育, 建立科学的休闲教育机制。 学者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意见:第一, 尽快将休闲教育纳入学校正规教育体系, 加快休闲教育课程建设。 有学者提出在公共教育课程中加入休闲内容, 促使人们认识到休闲生活的重要意义。[15]第二, 加强教师休闲素质的培养, 奠定师资基础。 有文章提到应当加强休闲课程师资队伍的选拔;[16]也有文章提到教师应作为学生休闲教育的学习典范, 传递生命和生活的感受。[17]第三, 利用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 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高层次休闲活动。 有学者提出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扩大休闲活动场地, 整合学校周边环境资源;[18]也有学者指出拓展校园休闲“第二课堂”, 建造方便多样的休闲设施, 创新性提出开发网络休闲方式, 使校园网成为休闲教育的制高点。[19]

③加强社会休闲教育, 必须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 通过休闲产业的有机整合促进休闲需求量的增长, 包括休闲业投融资调控、 休闲业税收调控、 集团化整合、 休闲体育产业化发展、 文化娱乐业市场化和休闲行业调控。[20]学者们主要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第一, 政府应当关注休闲教育的发展。 有文章提到政府应加大娱乐休闲设施建设和督察力度, 科学定位休闲教育, 力争把休闲教育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13]也有学者提到政府应以“关注民生、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21]国家建立休闲教育发展委员会, 制订国家休闲教育计划。 发展全国性的监管协调员, 招募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培训健康专家开发休闲教育课程。[22]第二, 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 传递科学休闲知识和健康的休闲理念。 有文章提到利用大众传媒的积极舆论作用宣传和倡导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 优化社会休闲氛围。[23]第三, 利用社区的优势, 整合相关资源, 推动休闲教育的实践。 有文章提到社区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休闲教育场所, 可有效整合区域人才优势和公共资源, 提升休闲水平。[21]有媒体建议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引导人们体验多样化的休闲活动。 通过公共绿地、 运动场所、 休憩空间、 文化娱乐设施等公共文化空间塑造人的个性。[14]

(二)在岗社会人员休闲教育的研究进展

这是一个成人社会群体, 他们自身早已形成了基本的休闲价值观, 所以在休闲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措施也有别于青年学生。

1. 在岗社会人员休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追求闲暇时间的功利性, 造成休闲教育与工作教育的错位。 有学者指出, 很多在岗工作人员出于个人发展或家庭经济的考虑, 在空闲时间选择功利性和目的性较强的“充电”行为, 整个生存空间随之商品化和工具化, 休闲教育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24]并且闲暇时间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 闲暇时间的零散性、 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也有不同的分布, 同时肩负着社会和家庭使命。[25]在职业教育的“就业教育”或“工作教育”价值取向指引下, 忽视个人价值, 休闲教育的存活空间更小, 休闲实质难以落实。[26]

(2)错误认识休闲教育价值, 导致休闲观念褊狭化。 有学者指出以知识和技术角度认识休闲, 易忽视其为人们提供德性支持、 精神补给和生命意义的养料, 结果必然造成休闲异化。[24]也有学者认为人们将休闲作为炫富资本, 而不是放松身心的活动, 还把消费能力的高低与人的幸福感挂钩。 休闲开始成为符号化的事物。[29]休闲观念在经济全球化中深受西方文化冲击, 人们开始冷落传统的宁静致远的休闲方式, 盲目效仿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拥抱美式消费。[27]

(3)休闲教育层次不高, 缺乏相关知识、 技巧和心理准备。 有学者提到相关调查结果, 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最耗时间的休闲活动之一, 占去个人约50%的休闲时间。 据《科技日报》报道, “中国公民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 休闲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 很多成年人或浪费大量休闲时间, 或选择非理性的危害性质休闲活动。[28]

(4)休闲公德缺失, 休闲言行粗俗, 有悖公共秩序。 学者认为不良的休闲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德, 在个人性与社会性之间难以权衡, 忽视他人感受, 违背社会道德。[29]

2. 在岗社会人员休闲教育问题的解决方式

由于在岗社会人员同在校学生在年龄和阅历上都有很大差距, 因而在解决措施上具有某种独特性。

(1)在岗人员主体自身

①以科学、 合理、 健康以及可持续的休闲观念育人。 根据年龄、 兴趣爱好、 家庭条件等自由地选择休闲的活动、 时间及形式。 有学者指出, 休闲是自由的一种表达, 休闲有利于生命的自由发展。 生命意义上的休闲, 并不是以自由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 它更多的是需要对某种生命价值的认同。 在生命价值的认同中, 超越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束缚, 达到精神自由, 最终实现自我。[30]刘海春关于休闲意义的解读说明了休闲教育对在岗社会人员的重要性。

②提升休闲技能, 丰富休闲方式。 休闲生活方式, 将越来越成为决定人们幸福生活的核心因素。 不同形式下的休闲教育, 有助于人们发展智力和具体的技能。 有学者指出, 休闲作为新的生活方式指引我们重返健康、 平衡的天性, 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 人们因此成为真正的自我, 生活也富有意义。[31]有学者提到两种值得学习的休闲生活方式:“雅闲”和“俗闲”。 “雅闲”多指文化精神层面的休闲生活方式, 是高雅、 有品位的休闲, 注重精神的愉悦和自我的提升。 通过寄情于诗词歌赋, 追求现代音乐, 参加知识讲座, 参观人文景观等提升休闲水平。 “俗闲”是一种大众化、 娱乐性和闲适性较强的主流休闲方式。 人们多选择外出旅游、 体育健身、 享受美食、 大众娱乐等休闲活动。[32]

(2)社会环境

在岗社会人员由于已经参加工作, 接受学校休闲教育的机会大大减少。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建议:在岗社会人员可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或潜移默化的实践进行休闲教育, 也可通过家人、 亲友或同事的个人交往或是集体互动或公益事业加以促进。 可以把单位、 社会机构及福利机构作为辅助性的休闲教育场所。 单位内部可开展一些休闲教育活动, 如歌咏比赛、 体育竞技比赛, 增进休闲教育。[33]

(三)离退休人员休闲教育的研究进展

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同时凸显离退休人员的休闲问题。 离退休人员作为休闲教育的重要社会群体, 全职赋闲在家, 可享受的休闲时间是三大社会群体中最多的。

1. 离退休人员休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休闲观念落后, 接受能力较差, 误解休闲教育价值。 马惠娣等指出:中国当前的老年人群多成长于旧中国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 潜在的老年人群也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 特定的历史条件使他们视工作高于一切, 将闲情逸致当作资产阶级情调。 消极的休闲观念造成他们对休闲时间的利用出现真空地带。[34]也有学者提到,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体力和记忆力处于逐渐衰退的过程, 部分老年人力不从心, 易受外界诱惑, 甚至会参与到各类迷信活动中。[35]

(2)家庭成员间缺乏沟通, 孤独感和空虚感强。 马惠娣等认为, 计划生育的推行造成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小型化的家庭结构和各自的生活安排导致交流机会锐减。 老年人由于缺乏沟通, 易孤单无助, 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 又缺乏必要的健康科学知识, 拖延诊治最佳时间, 加剧了家庭成员间的疏离感, 给家庭和社会安定造成危害。 目前老年抑郁症、 痴呆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34]

(3)休闲活动场所有限, 休闲内容不够丰富。 有文章提到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 身体素质大不如前, 不能选择长时间、 远距离的外出。 老年人多选择打牌、 打麻将, 而社区中的聊天室、 心理咨询室等基本形同虚设。[36]而且符合老年人欣赏品位的文化艺术方式很少, 老年人的精神食粮极度匮乏。[34]相关活动设施不足, 而且保养维修很差, 多数器材已不能使用。 社区的文化设施数量有限, 文化广场、 科普画廊、 社区图书馆等既有意义又方便可行的休闲场所更是少之又少。[36]

(4)忽视不同年龄段老人休闲生活的不同特点, 缺乏针对性。 马惠娣认为, 解决老年人的休闲问题刻不容缓, 但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并未做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随着人的寿命的不断延长, 高龄人数也急剧增长。 离退休人员多为老年人群, 包括50到90岁以上的不同年龄段人群, 年龄跨度在40岁以上。 实际情况却将60岁和90岁的老人混为一谈。 这样的认知势必影响政府决策、 社会服务机构安排、 社区休闲设施的建设、 休闲政策的制定以及休闲组织的形式, 忽略各年龄段的不同休闲需求。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一刀切”的现状, 表明了国家政策忽视年轻老年人的休闲生活。[37]

2. 离退休人员休闲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离退休人员主体自身

首先, 老年人应树立健康向上的休闲价值观。 学者认为退休后更多的余暇时间为老年人带来丰富的晚年休闲生活。 合理利用余暇时间既可让老年人为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 还可增强体质。 及时调整心态以适应晚年的生活, 时刻保持生活热情, 使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38]

其次, 老年人要增强休闲意识, 提高运动休闲技能。 有学者指出运动休闲的种类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日趋丰富, 老年人可以通过上老年大学或是组织协会积极学习运动休闲技能, 提高运动休闲生活质量, 参与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 充实晚年生活。[39]

(2)社会环境

①从政府层面来看, 主要是从营造休闲运动氛围和制定宏观政策方面推进老年人的晚年休闲活动。

首先,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的优待政策和措施,完善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 学者指出成都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出台了一些优待老年人运动休闲的政策和措施, 如70岁以上老人进收费公园免票、 乘坐公交车免票等。[40]

其次,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老年休闲经济的发展。 学者建议地方政府应挖掘适合不同年龄、 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休闲服务和产品, 让其科学享受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 理性消费。 大力发展老年休闲经济, 开拓相关休闲服务项目等。[38]也有学者提出加强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根据老年人休闲需求的差异, 发展适销对路的老年旅游产品。 加强老年人旅游的安全管理,健全旅游保险制度、 安全事故救援制度。[41]

再次, 提供更多休闲教育场所用于老年人休闲技能的培育。 学者认为很多老年人都有进一步学习的意愿, 碍于个人原因或学校数量少而放弃。 开办更多的老年大学, 势必会吸纳更多老年人走进学校学习。[42]

②从社区层面看,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建设, 培训专业社区服务人员。 有文章提到社区是离退休人员接受休闲教育的最便利场所, 优化社会环境和设施, 培训社会服务人员休闲技能和素养。 建设一支专业化、 职业化的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针对城市退休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可以通过个人、 家庭、 政府、 社会等多个渠道, 利用个案、 小组、 社区工作方法, 调整他们的休闲心态, 争取公权力的服务资源, 积极尝试介入城市退休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路径, 探索建立专业社工介入城市退休老年人休闲生活的新模式。[43]

三、 休闲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透视

(一)忽视不同年龄休闲主体需求的差异, 影响休闲教育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及其分类实施

不同的社会群体由于其年龄、 阅历的不同, 对休闲的关注也会不同。 其中, 最重要的差异在于他们能够接受休闲教育的时间多寡不同, 依据这个时间长短的不同选择休闲教育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首先, 学生群体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度过, 学校和教师在安排学生闲暇生活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仔细考察目前中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过程, 均无价值指向明确的休闲教育内容, 在事实上形成休闲教育实践近乎空白状态, 从而带来了双重负面影响。 一方面, 没有专业的休闲教育和指导, 影响了学生休闲生活质量和内涵的提升, 出现了本文在前面阐述的学生休闲生活面临四大主要问题; 另一方面, 没有明确的休闲教育实践, 直接影响了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休闲教育研究的深入展开, 中国休闲教育研究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政府和学界关注度均不高。 因此, 我们建议中国各级各类学校尽早开设休闲教育课程, 作为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实现休闲教育的四进: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 进生活。 同时, 学校也要有针对性组织学生开展休闲实践活动, 尤其是学生社团。 它是学校休闲教育和休闲实践的特色所在, 应成立多样化的社团组织,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休闲需求。 此外, 还要注意整合校园文化资源, 通过优化校园内的学习研究区、 健身娱乐区、 餐饮住宿区和虚拟网络区等的氛围, 组织各种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 增强学生积极参与休闲活动的能力。

其次, 在岗社会人员的休闲时间较少, 参与休闲活动的精力有限, 他们的休闲活动更是国内休闲研究的薄弱环节。 这些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生产者和人类文明的主要创造者,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繁重的社会生产和文明创造工作, 休闲活动时间预算自然比较拮据。 这部分社会成员肩负的特殊社会使命, 决定他们的休闲教育的价值意蕴异常丰富, 兼具娱乐放松(以应对繁重劳动和繁忙工作)、 养生保健(以应对人到中年前后多发的亚健康)、 社会交往(以应对复杂社会关系)、 提升发展(以应对社会发展和职业进步)等多方面价值, 做好这部分人的休闲教育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会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 这就需要以政府职能部门为核心, 协调工厂企业、 社会团体、 街道社区等多方机构, 开展多样的休闲教育活动。 同时, 国家休闲规划指导部门应当根据人们的真正诉求, 创设良好的休闲设施环境, 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资源, 让人们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里, 享受休闲生活的乐趣。

再次, 离退休人员基本上既无工作压力, 又无生活负担, 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 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休闲活动的选择, 是休闲教育研究与实践最应该高度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 事实上, 由于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间不长, 整个社会对老龄化进程, 从人们的观念到体制构建, 均明显准备不足, 反映在学术上, 对离退休老人休闲教育的研究明显滞后于社会老龄化的快速发展, 成为中国休闲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又一大缺失。 老年人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社区, 应主要以社区为单位大力发展离退休人员休闲教育, 以离退休人员的活动区域为半径, 建立相应的休闲教育和休闲实践软硬件设施和环境。 同时, 构建以老年大学为辅助和提升的休闲教育平台, 设置符合离退休人员品位的课程, 丰富他们晚年的精神生活。

(二)对休闲及休闲教育学科建设重视不够, 制约休闲教育健康发展及其学术研究

在中国, 休闲学和休闲教育学科的发展一直很缓慢。 著名学者于光远最早提出要进行休闲理论研究。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 1995年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 该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休闲研究民间学术机构。 此后, 于光远、 成思危、 龚育之、 马惠娣等进一步倡导加强休闲教育和休闲学科建设。 在他们的呼吁和影响下, 国内先后成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休闲文化研究中心、 华中休闲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省休闲文化研究会等; 2002年,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设立休闲管理系; 同年, 中山大学成立了旅游与休闲学系; 稍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的旅游研究室更名为旅游与休闲研究室。 此外, 杭州商学院旅游学院已把休闲学纳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课程之中,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渗透了休闲学内容。 中国休闲教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是, 2007年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依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请自主设置休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 遗憾的是, 直到现在, 关注和研究占据人类生活半壁江山而且还在不断扩大自己地盘的休闲生活的休闲学, 其学科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官方和学术界的正式确认, 休闲学始终没能跻身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学科目录。 浙江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休闲学方向均是挂靠在哲学学科下面, 也就是说, 中国休闲学尚无自己的合法家园, 处于被哲学领养的状态。 中国的休闲学和休闲教育研究主要靠一部分真心热爱休闲学学科的学者不计功利的学术热情支撑, 发展和提升十分艰难。

在这种处境下, 当下中国休闲教育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体系, 学科属性及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学理论析, 已经面世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存在肤浅、 雷同问题, 因此至多只是一个日渐熙攘的研究领域, 距离一个学科的基本要求还相去甚远。 由于休闲教育一直没有进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规定的学科目录, 因此, 高等院校无法授予休闲学学位, 不能颁发休闲学文凭。 现有的极少数休闲学专业方向招生培养工作均挂靠在其他学科之下进行, 导致学生在完成休闲教育课程学习之后, 无法获得休闲学学位, 只能挂靠其他学科, 多属于哲学、 体育学和旅游学等, 这无疑是中国休闲研究和休闲教育遭遇的又一重尴尬。 这种状况跟当前我国公民休闲教育需要的发展严重不相适应, 加强休闲教育学科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1] 廖小平,孙欢.论大学生休闲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1(1).

[2] 毋俊泓.大学生休闲与高校休闲教育[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 贾丽蕊.大学生休闲现状分析及休闲教育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侯玲.休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5] 张琴.大学生休闲教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6] 郭清秀.研究生休闲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7] 孟娜.家庭是休闲教育的重要处所:访马惠娣[J].少年儿童研究,2016(8).

[8] 孔雯.大学生闲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9] 周建平.论休闲教育与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0] 李鸿美.新时期高校休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7).

[11] 徐淑敏.基于健康教育的南昌市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5.

[12] 戴世勇.休闲教育:大学生思政工作新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13] 钟霞.大学生休闲生活及其优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4] 纪娟丽.学会休闲受益一生:“休闲教育面面观”之完结篇[N].人民政协报,2014-05-30(10).

[15] 邓蕊.休闲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应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6).

[16] 刘玉娟.高校休闲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突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5).

[17] 周友方.浅析当代大学生休闲教育[J].知识经济,2009(12).

[18] 张玲玲.大学生的休闲教育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2.

[19] 刘文君.大学生休闲状况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20] 张建.都市休闲空间的整合与调控研究:以上海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1] 展海燕.休闲教育:提升国民休闲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1(10).

[22] 赵晓芳.国民旅游休闲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经济问题,2015(6).

[23] 梁燕.网络化生存与大学生休闲教育[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4] 刘海春.休闲教育的失位、错位与归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4).

[25] 常欢.成人休闲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6] 肖薇薇.论职业教育与休闲教育的融合[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3).

[27] 凌小萍,谭培文.困境与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休闲与休闲教育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5(10).

[28] 李盛聪,李燕.教育的新视野:成人休闲教育[J].成人教育,2007(4).

[29] 田苗.休闲文明视域下的公民休闲教育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6.

[30] 刘海春.休闲:生命本体意义上的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6(5).

[31] 古德尔,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19.

[32] 刘海春.多元化的现代休闲生活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3] 王琪延.休闲教育下的人力资本增长[N].光明日报,2008-02-20(11).

[34] 马惠娣,邓蕊,成素梅.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5).

[35] 于莎,李盛聪.我国城市老年休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8).

[36] 徐永祥,李小青.老年休闲与居家养老:以上海市某社区老年人休闲为例[J].社会工作,2009(8).

[37] 马惠娣.西方老年休闲学研究述评:兼及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38] 刘辉.中部城市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9] 陈庆.昆明市老年人休闲生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9.

[40] 陈玥琳.成都市市区老年人运动休闲现状及运动休闲方式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41] 王玮.南京市老年人休闲动机与休闲制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2] 荣培君.老年人休闲行为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以开封市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2.

[43] 赵磊.城市退休老年人休闲生活的社会工作介入探析:以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尚东涛]

Review of Domestic Leisure Education Research Status: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with CNKI

LIU Chen-ye, LI Xiao-jia
(SchoolofMarxism,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

Chinese leisure education research started almost in the same time with Chinese leisure research in the mid of 1990s, flourish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century, and dozens of papers of this field have been published every year. These achievements mainly focus on leisure education of three kinds of social bodies, i.e. students, working citizens and retirees, and emphatically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ir leisure educ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hrough these academic products, we can see that there are three obvious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Chinese leisure education research. Firstly, the vague definition of leisure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leisure education; secondly, negligence of age differences of demands affects the pertinence and classified implementation of leisure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finally, the weakness of leisure research subject construction becomes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education.

leisure education; students; working citizens; retirees; CNKI

2016-11-20

刘晨晔(1963—),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休闲学理论与实践等; 李晓佳(1991—), 硕士研究生。

N031

A

1009-4970(2017)04-00012-07

猜你喜欢

离退休人员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浅述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
学生写话
如何发挥离退休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老年学习活动阵地对加强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