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翰墨精灵天假之缘
——关于苏轼“郏县苏帖”及其校勘学和书学价值

2017-03-12刘继增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翁方纲郏县东坡

刘继增

(郏县苏轼研究会,河南郏县467100)

翰墨精灵天假之缘
——关于苏轼“郏县苏帖”及其校勘学和书学价值

刘继增

(郏县苏轼研究会,河南郏县467100)

《送李孝博帖》是苏轼书法风格“人书俱老期”的开山作。顺治年间,河南郏县重修苏轼墓地后发生的一件“奇异”事件,使《送李孝博帖》成为“郏县苏帖”;乾嘉时期著名金石学家翁方纲考究扬州、郏县两地帖石,发出“翰墨精灵、天假之缘”之叹,从中似可窥测此帖的校勘价值、书学价值和书法艺术魅力之一“斑”。

苏轼;送李孝博帖;文献学;书学;价值

苏轼元祐七年(1092)七月,在扬州所作《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其书法《送李孝博帖》是苏轼书法风格“人书俱老期”的开山作之一,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探究此帖的渊源和名称的转换,对于体认它的文献和书法的双重价值具有应有意义。

一、苏轼《送李孝博帖》的由来

(一)宋人汪应辰搜访所得,首刻入石

宋人汪应辰以敷文阁直学士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期间搜访所得苏轼墨迹,即刻入石,放置于成都西楼,编为《东坡苏公帖》三十卷,《东坡苏公帖》因源于西楼,故谓《西楼苏帖》,又称《西楼帖》。《西楼帖》卷末有汪应辰题记:“右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搜访所得,即以入石,不复铨次也。乾道四年三月一日,玉山汪应辰书。”乾道四年(1168年)距东坡逝世仅六十八年。[1]

汪应辰(1119—1176),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宋绍兴五年(1135年)十八岁中进士第一名。因上疏反对秦桧的卖国议和,而被排斥,流落岭峤十有七年。秦桧死后,应辰方得复用,仕至吏部尚书。乾道元年,汪应辰以敷文阁直学士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在任期间多有善政,事见《宋史》本传。

所谓“西楼”,在四川制置使官署中,唐时西川节度使署。在五代前蜀后蜀时,被改建为皇城,北宋真宗时,张詠移节署于蜀宫,撰有《益州重修公宇记》,详述了蜀宫东、中、西、南、北的布局,西楼即在中区。西楼的地址即蜀宫中的会仙楼。宋元和元明易代之际,成都遭到严重破坏,西楼和刻石也归于毁灭。现已知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五册,北京市文物商店收藏一册。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西楼苏帖》五册,其中四册装帧一样,帖心纵29.5厘米,横21.4厘米。从拓片看,以石质坚细的青石刻成,刻工精致,颇能表达东坡的笔情墨韵。

(二)明人重刻于石,置扬州禅智寺

扬州禅智寺刻石据翁方纲考证,有嘉靖辛丑蜀冈盛仪、万历乙卯沔阳陈文烛二跋。[2]

扬州禅智寺:《明一统志》卷十二载,禅智寺在府城东一十五里,本隋炀帝故宫。唐罗隐诗“远木连天水接空,几年行乐旧隋宫”。后建为寺,本朝洪武间重建[3]。

跋作者之一盛仪(约1487—?),字德璋。江都(今扬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赐进士出身。历任礼部主事、监察御史、山东按察副使、湖广按察使、太仆寺卿等。嘉靖二十一年(1542),盛仪在官府和乡人支持下主编《嘉靖惟扬志》。三月编纂,九月乃成。该志沿用南宋宝佑《惟扬志》旧名,层次清楚,叙述明晰,颇有特色,《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七收有书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四十七有传。[4]

跋作者之二陈文烛(1525—?),字玉叔,号五岳山人,湖北沔阳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历官淮安知府,累迁南京大理寺卿,万历二年正月升为四川提学副使,五年十一月升为山东左参政,忧归。十一年二月复除起任为四川左参政,十二月升为福建按察使,官至南京大理寺卿。博学工诗,文烛着有《二酉园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有《二酉园集),编入集部第一三九册。

(三)“石久断仆”,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祯访得之

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十四:户部主事赵管汝州郏县人,以两公祠墓诸碑刻见贻,率俗笔,唯东坡先生《次韵伯固游蜀冈送叔师奉使岭表》五言诗所云“新苗未没鹤,老叶初翳蝉”者,翻刻颇佳。此石本在扬州禅智寺,久断阙仆草间。顺治辛丑(1661),予官广陵,求得之,又次韵一篇。康熙乙巳(1665),灵隠硕揆上人来居此寺,因谋陷苏公诗石于壁。上人及予兄弟赋诗纪事,诸名士和之,有《禅智倡和诗》一卷[5]。

王士祯《渔阳诗话·卷中》载:东坡送李孝博之岭表诗石刻,在蜀冈禅智寺。断仆已久,而字画幸无刓缺。余访之,出诸榛莽间,缄以铁。会重修禅智,三峰硕揆禅师来为住持。属陷石方丈壁间。所谓“新苗未没鹤,老叶初翳蝉”者也。余次韵,亦刻一石。汪钝翁诗:“鹤影蝉声野径长,髯翁遗墨冷斜阳。游人尽说迷楼好,谁访残碑到蜀冈。”[6]

次韵诗见王士祯《精华录》卷一,题为《上方寺访东坡先生石刻诗次韵》:“昔出蜀冈道,黄叶鸣秋蝉。今来上方寺,绿萼破春烟。坦步宝带侧,延眺隋城巅。古刹龙象寂,残碣蛛丝悬。缅思峩嵋人,文采真神仙。赠诗日南使,宾佐皆豪贤。邈然竟终古,漱墨留春泉。老笔欲飞动,妙态殊便娟。空堂响人语,怖鸽飞聨翩。后逰慨今昔,慿吊当同然。”[7]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

揆禅师:硕揆原志(1628—1697),号借巢,盐城孙氏子。清代名僧。手刃父仇后于顺治庚寅(1650)投海州佛陀寺出家。嗣法杭州灵隐具德弘礼门下,为汉月法藏再传弟子,临济三峰宗门下俊杰,著名的禅宗大师。清初主持扬州禅智寺,主张禅净双修,后为庆云禅寺中兴后第八代住持。圆寂后,朝廷赐谥净慧禅师,著《七会语录》《借巢诗集》等行世,《大藏经》高僧语录栏和《正源略集》中有讲经开示的语录。

汪琬(1624—1691)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学者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汪琬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

(四)光绪年间欲镶嵌于杨寿昌所辟建“景苏园”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书法家杨守敬光绪十四年(1888)任黄州府黄冈县教谕,在东坡赤壁附近建“邻苏园”以藏书。光绪十六年(1890),苏轼同乡、书法家杨寿昌任黄冈县知县,极为景仰苏轼书法,他特将县署西侧辟为“景苏园”,以示对苏轼的景仰之意。同时,他委托杨守敬搜集流传的苏书各帖,加以鉴定、选择,以备镌刻入石。杨守敬同样十分景仰苏轼书法,称之为“有宋第一”。他将自已所藏的刻有苏书的法帖仔细检校,选出《送李孝博帖》等22种呈送杨寿昌参阅。从清光绪十七年(1991)开始,由杨寿昌出资,请武昌著名石工刘宝臣摹刻上石。第二年,刻完4卷,后又刻成2卷,共6卷计126块石刻,欲镶嵌于杨寿昌所辟建“景苏园”内墙壁上,故碑石命名为《景苏园帖》。其中李孝博帖高37,5厘米,宽85厘米[8]。

二、《送李孝博帖》为何誉为《郏县苏帖》

郏县有三苏墓,明清之际,中原板荡,三苏墓惨遭兵燹。知县张笃行,字諟绅,号石只,山东章丘人。顺治三年(1646)秋来郏知县事。修苏坟,刻苏帖,立老苏碑于墓前,纂修《郏县志》。七年升礼部主事,并演绎出“梦中会东坡”得苏轼真迹的“奇异”事件。邑人任枫《张明府梦苏行有引》诗一首,用诗的语言,将这一事件予以绘声绘色的描绘。

任枫,字木庵,号石因庄。康熙六年进士。十三年任山西灵石县知县。多惠政。十九年擢内阁中书舍人。廿年卒。精于诗文,并工八法,晚年邃于程朱之学,著有《史勺》一编,《琐记》廿卷行世。

张笃行、任枫的“一诗一文”,入选地方志,标志着苏轼《送李孝博帖》成为《郏县苏帖》过程完成。著名学者周栎园的《书影》、王士祯《池北偶谈》皆载此事,加固了《送李孝博帖》誉为《郏县苏帖》的思维定势。

乾隆《郏县续志》卷五有《苏帖纪事》和任枫《张明府梦苏行有引》诗一首,记载着苏轼《送李孝博帖》誉为《郏县苏帖》的过程。张笃行《苏帖纪事》云:

郏治盖有三苏墓,甲申岁,剧盗吴宗盛等发其冢,至底无所见。老泉先生以藏衣冠处独免。周元柏有八十株,悉伐去。丙戍秋,余来令郏。即购贼弃诸市。明年上巳余往祀,一路荒凉,因口占一绝云:

峨眉遥望备怆情,树尽碑残野草生。

莫道荒村烟火绝,山家今日是清明。

去墓半里一废冢,志石外露,则东坡先生孙妇。余疑曰:“两先生之遗骨其在是欤?古人或多智耳。”遂命土人种柏数百而还。是夕梦一青衣曰:‘东坡公遣使致谢’。余曰:‘东坡何在?’曰:‘在临汝,君至彼可得见也’。至仲秋,有事临汝,忽有青衣敲门,遗余一卷,即梦中所见人也;及开卷,乃东坡先生真迹。余异良久,始悟前所谓至临汝可见者,即此是也,因勒诸石并志其事于后[9]。

任枫《张明府梦苏行有引》曰:

东坡先生,宋时曾团练吾乡,世代廖廓,复值兵燹。即汝帖诸石刻亦且与瓦砾俱破,而楮煤真迹犹存人间,谓非东坡之灵留以待知已耶?为此作诗寄之,戊子春日。

郏西蛾眉簇锦雯,长冈百里拥苏坟。宋室文章推苏子,生于何而葬于此。五百年后此荒凉,况是城西贼正狂。公然伐树且发冢,不怕奎宿在帝旁。东坡一一奏帝听,却教张公为郏令。从前夜雨泣鬼神,今而后喜可知矣。清明种柏新满茔,葱葱郁郁隐碑铭。昨夜雨深林影乱,曾见东坡树里行。东坡风流号为仙,分明遣使约张颠。梦里青仆说临汝,坡翁欲会山东贤。临汝何处有坡翁,毕竟相期是梦中。谁知梦里青仆使,携来墨迹赠于公。墨沈未干玉如黑,东坡在焉呼欲出。两人相视忻然笑,世人所见皆形质。摹墨锲绿石,霹雳不敢击。藏之蛾眉岩,风雨护千尺。蛾眉风雨千尺屯,千秋奇事让奇人。济南也有蛾眉雪,未必公非坡后身。公才如龙力如虎,能使先贤安其土。先贤已去谁能见,而复与公通楮砚。苏坟石上数行书,霞光日夜苍龙战。”[9]

三、翁方纲《郏县苏帖》的考证和诗文唱和

《送李孝博帖》乾嘉时期著名金石学家翁方纲“响往斯迹久矣”。据沈津《翁方纲年谱》载,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66)五月十七日,翁方纲有《跋禅智寺苏轼诗》云:

会门人谢蕴山守扬州,属其访拓,且续唱和之盟,今年夏,得所寄拓本”。“适门人张警堂铭假守怀庆,以郏县亦有此诗石刻,拓以见寄,与此迹笔法正同,而其事特异。”翁方纲在“文忠公晚居阳羡,疾不起。叔党兄弟得吉壤于汝州郏城之小峨眉山,因葬焉。后人遂冢于颍昌,事见晁以道所为斜川墓志中。明末盗伐其冢柏。国朝顺治三年秋知县事济南张石之笃行谒墓下,复封树立碑。其夜梦一清衣曰:“东坡致谢。”问:“先生今何在?”:曰:“在临汝,公之彼,当相见。”是年七月以事至汝州,有青衣叩门,遗一卷,乃东坡墨迹《蜀冈送李孝博至岭南》,青衣忽不见。张异之,因命工摹刻于石,自作长歌记之。周栎园《书影》、王文简《池北偶谈》皆载此事。而今二迹适合,岂非翰墨精灵,天假之缘邪?[2]

扬州、郏县一为《送李孝博帖》的创作地、一为苏轼的长眠地,“二迹适合”,翁方纲发出了“岂非翰墨精灵,天假之缘邪?”的感叹。翁方纲和他的门人的诗文唱和,俨然成为乾嘉文坛一大盛事。

谢启昆有《夏日招同人游禅智寺,访东坡送李孝博诗石刻,寄怀覃溪师,即用东坡韵二首》。翁方纲作《次韵苏文忠蜀冈石刻诗,寄酬蕴山太守二首》。韦谦恒再作《东坡次韵伯固游蜀冈,送叔师奉使岭表诗,刻石禅智寺,王文简司理时和其韵,合一时宾从饯送之作,为「禅智唱和集」。谢蕴山守扬州,翁学士覃溪先生属访之。蕴山拓原刻,并赋诗以寄覃溪,答诗兼属同人继声,余得二章,一呈学士,一寄太守》[10]。

谢启昆(1737—1802)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今星子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扬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广西巡抚。主持修撰的《西魏书》二十四卷,《清史稿》以为“义例皆精审,非徒矜书法,类史钞也”。《广西通志》280卷,分五大类二十二小类,体例完备,向推为史乘的典范。《清史稿》有传。[11]

张警堂: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云:“张警堂先生,以县令起家,官至监司;皆委怀任运,不营求而自得。诗才清妙。”并收录《过卢生庙》《宣城夜行》《过铜雀台》诗三首。

韦谦恒(1715—1792),字慎古,号约轩,芜湖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召试后赐内阁中书,乾隆二十八年(1763)殿试第二,授编修、一统志纂修;官任山东督学、翰林院侍读、贵州按察司、贵州布政使司、陕西正主考、国子监祭酒、鸿胪寺少卿,历四十余年。著有《传经堂文集》四十卷,诗钞十卷,《瓦卮山房馆课钞》二卷,《古文辑要》八十卷。

四、《郏县苏帖》的校勘学和书学价值

苏轼诗文在传抄翻刻中有意无意地会出现讹、脱、衍及妄改等错误。郏县苏帖,又称送李孝博帖是作者的原版,是校勘这篇诗文的可靠依据。

1)《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苏帖此诗“表”后有“一首”二字。

2)李孝博,康熙四十一年刊印的查慎行《苏诗补注》卷三十五:“李孝博,字叔升。时自山阳守以治行高第,即拜广东提点刑狱,详见徐仲车《节孝集》中。中车亦有送行诗,不具录。”[12]苏帖石刻作“叔师”。翁方纲云“当以墨迹为正也”。

3)《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诗,翁方纲文中云“第二句集作‘老鹤方翳蝉’亦当从墨迹作‘初’也”。

乾隆五十八年刊印的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集合注》首采翁方纲的见解。在卷三十五《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题下有:翁方纲注:李孝博,查刻云:字叔升,石刻作“叔师”。在诗文“老鹤方翳蝉”句下有:翁方纲注:方,石刻作“初”[13]。中华书局1982年2月出版的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亦吸纳翁氏的见解[14]。

苏轼作为中国书坛上的“尚意”领袖,其书法风格流变经历了风格准备期、形成期、成熟期、人书俱老期等四个时期。《郏县苏帖》是苏轼书风进入“人书俱老期”的开山之作。[15]翁方纲对它的书法美有其经典评价:

漏痕、钗股,隐悠行间;而超迈奇逸,不拘尺度。山谷所谓在颜、扬之间者,真不诬也。[16]

透过翁方纲对郏县苏帖评价的解析,似可看出《郏县苏帖》的书学价值。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前人立言传法,文字不能尽,则设喻词以晓之”(清·朱履之《书法捷要》)。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壁坼是四大经典用笔之法。“屋漏痕”最早是由唐代书家颜真卿提出来的。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文中讲述了颜真卿提出这个比喻性术语的经过: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拆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17]卷五。屋漏痕:指房屋漏雨在壁上显现的痕迹。喻其书艺的自然高妙。其行笔特点是手腕微微迟缓,顿挫行笔,犹如屋漏之雨痕婉蜒而下。

南宋著名书法家姜夔《续书谱》云:“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18]折钗股:指钗股曲折后的形状,形容用笔的深刻有力。清代朱履贞《书法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九《跋东坡帖后》有云:“苏子瞻,独近颜、杨。”[19]颜鲁公即颜真卿,杨疯子即杨凝式,二人皆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体行草的书风启迪了宋“尚意“书风,杨氏传译了“意”的足音。二人被誉为“尚意”风的先导。[20-21]

五、余论

1)《送李孝博帖》变身《郏县苏帖》“奇异”事件的时间节点。张笃行得苏轼真迹于顺治四年(1646)。扬州禅智寺的《送李孝博帖》久断阙仆草间,顺治辛丑〔顺治十八年(1661)〕,王士祯官广陵,始求得之,比张笃行得之迟了十四年。康熙四年(1665)硕揆原石陷苏公诗石于禅智寺壁,比王士祯誉为“翻刻颇佳”的“郏县苏帖”晚了十八年。

2)《送李孝博帖》《郏县苏帖》“奇异”事件的前后两大文坛盛事。康熙四年硕揆原石陷苏公诗石于禅智寺壁,引发了第一次诗文唱和,有《禅智倡和诗》一卷;扬州、郏县一为《送李孝博帖》的创作地、一为苏轼的长眠地,“二迹适合”,翁方纲和门人的诗文唱和,又成为乾嘉文坛一大盛事。

3)“东坡之灵留以待知已”的墨迹,“响往斯迹久矣”翁方纲发出“翰墨精灵,天假之缘”之叹,赋予了《送李孝博帖》别样的感染力,尤其是翁氏对《送李孝博帖》书法艺术的评价,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苏轼的书法体现的是书者内力的一种释放,这种内力集中了学识与智慧、技法和理论的相互支撑。只有重视传统,激活内在的创新灵感,才能实现当今书法艺术具有真正意义的传承和创新。

[1]徐无闻.成都西楼苏帖初笺[J].西南师大学报,1990(2):106-118.

[2]翁方纲.跋禅智寺苏碑[M]//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研究室.苏轼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1371-1372.

[3]明一统志[M/CD]//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

[4]嘉庆重修扬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72.

[5]居易录.王士祯[M/CD]//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

[6]王士祯.精华录[M/CD]//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

[7]王士祯.渔阳诗话[M/CD]//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

[8]丁永淮.黄州东坡赤壁景苏园帖石刻/[J].文献,1997(3):277-281.

[9]张楣,聂宪.乾隆郏县续志[A].清乾隆八年刻本:54,78.

[10]沈津.翁方纲年谱[EB/OL].2011-12-18[2016-10-20].http://blog.sina.com.cn/u/1784161974.

[11]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349.

[12]查慎行.苏诗补注[M].王友胜,点挍.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1073.

[13]冯应榴.苏文忠公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797.

[14]苏轼诗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1895,1914.

[15]李剑锋.《成都西楼苏帖》及其书法价值[J].书法,2013(1):34-42.

[16]郏县档案局.三苏坟资料汇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62-64.

[17]佩文斋书画谱/库本[M/CD]//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

[18]姜夔.姜夔续书谱[M/CD]//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

[19]黄庭坚.山谷集[M/CD]//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

[20]杜旭光.论颜体行草是尚意书风的先导[J].美与时代,2007(10):66-67.

[21]王泽玖.论杨凝式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报,2009(5):43-45.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he Luck for Futurity—On Emendation Textual Criticism and Value of Su Shi's“Jia County Calligraphy Rubbings”

LIU Jizenɡ
(Su Shi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Jia County,Jia County Henan 467100,China)

Inscription Rubbing to Li Xiaobo can be called the groundbreaking work of Su Shi’s calligraphic style—in Period of Old Age.During Shunzhi Years,Qing Dynasty,a weird event happened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Su Shi's tomb in Jia County,Henan Province,which made the Inscription Rubbing to Li Xiaobo into Jia County Calligraphy Rubbing.After closely observing the inscription rubbings in Yangzhou and Jia County,the famous epigraphist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of Qing Dynasty—Weng Fanggang expressed his higly praise of“Treasure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he Luck for Futurity”.If can be seen that Inscription Rubbing to Li Xiaobo boasts of imcomparable value of emendation and calligraphy charm.

Su Shi;Inscription Rubbing to Li Xiaobo;Philology;Literature;Value

I206

:A

:1009-8666(2017)07-0033-06

[责任编辑、校对:方忠]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7.003

2016-12-01

刘继增(1958—),男,河南郏县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郏县苏轼研究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翁方纲郏县东坡
翁方纲在江西的诗学活动考论
“吾斋正有兰亭癖”
——翁方纲定武《兰亭》的收藏问题
郏县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哪一笔是自己的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
郏县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