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产出导向法中的教师主导作用

2017-09-03吕海霞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秋芳外语教学外语

吕海霞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浅谈产出导向法中的教师主导作用

吕海霞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产出导向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理论,其理论基础为输出驱动假设。该理论强调“双主”原则,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在产出导向法中起主导作用。文章通过对产出导向法的梳理,将其和任务型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对比,着重探讨了产出导向法中的教师引领角色和中介作用,并指出了产出导向法未来发展要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产出导向法;教师;主导作用

虽然大学外语教育不断改革,但是当今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仍然面临着费时长、投入多、产出少的困境。2016年由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近年来,在大学外语课堂中,国内学者在学习和引进国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

一、产出导向法的提出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由文秋芳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于2015年正式提出[1]。该理论体系的原型为“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2],是在Swain[3]的输出假设的理论基础上针对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提炼加工而成,属于难得的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和学习理论。文教授为了推广POA,先后几次在国内甚至国际的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介绍并推行产出导向法,得到了外语界普遍的认可和肯定。在2016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外语教师与教学发展的研讨会上,文教授的团队不仅阐述了POA的理论体系,还展示了其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成果和案例,得到了现场业界同行的热烈欢迎。南京师范大学的王海啸教授当时在现场进行点评,对POA给予了高度赞扬,称“我国外语界长期以来都是炒冷饭,以国外的外语学习理论为指导,现在能在本土看到国内新的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外语学习理论,非常欣慰”。POA自雏形发展至今,历经十年时间,理论模型已趋向成熟。各种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实践已经在逐渐展开,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如张文娟[4];潘海英,刘晓波[5];黄珍[6];齐品,史小春[7];赵秀芳[8])。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的论文统计,仅自2015年至今,已经有超过100篇的文章是围绕产出导向法展开的,大部分探讨的是POA在各种外语学习课堂中开展的可行性,对各种英语课程的指导作用,以及在该理论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改革。樊睿[9]探讨了在微课教学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但是实质上是在产出导向法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实践。在输出—输入—输出驱动的教学模式中,她把教师角色分为两个阶段,提出在输出—输入阶段,教师角色以任务布置者为主;而递进的输入—输出阶段,教师是技能提升引导者。遗憾的是作者没有继续深入讨论,而把重点放在了POA在微课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的角色探讨得不够深入。

二、教师:产出导向舞台的领舞者

由于受西方教学理论的影响,近20年来,教师作用被边缘化,POA认为,教师除了要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designer)、组织者(organizer)、引领者(leader)和指挥者(director)。[10]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学习中心说”(Learningcentered Principle)和“学用一体说”(Learningusing Integrated Principle)。POA提倡的“学习中心说”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挑战的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11]这一理念是对当前国内外语教学课堂中盛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革命性颠覆,给今后的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课堂质量衡量标准,也更增强了外语教师自信。因为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使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被边缘化,也使某些教师倍感失落。如果大学外语课堂能围绕“学习中心”这一目标,很多纠缠外语教师心中的疑惑也就不解自明。教师不用再纠结自己的课堂到底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自己的课教授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当我们以“学习中心说”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时,学生是否成功学习才是衡量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准。

本文讨论产出导向法中的教师主导作用,这跟强调过去教师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完全不同的。笔者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削弱学生的地位,实际上二者并重,只是本文篇幅有限,重点探讨教师的角色。“学习中心说”强调“双主”原则,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如果把产出导向法比作一个舞台,那么学生就是舞台上的舞者,而教师就是那个引领者。这一点从输出驱动教学的流程就可以看出。POA强调输出驱动,重视成果展示和评价环节,这也是POA区别于传统外语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评价环节,最需要的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图1 实施驱动教学的流程[11]

POA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很多老师的质疑,认为这和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earning)和项目式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表面上,都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或者项目去完成,都强调真实的语境和材料的真实性,教学过程相差不远,但实质上,POA和任务型教学法及项目式教学法在教学理念上是有明显差别的。

(一)任务型教学法中的教师角色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12]。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13],没有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学习者为中心”和“学习为中心”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义相差甚远。任务型教学法拔高了学习者的地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而POA不同,学生只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围绕学习来进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凸显。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的作用是咨询师、促学者、督促者,而在POA中,教师必须起主导作用,除了设计产出任务,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外,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选择和使用输入材料、成功地完成产出任务,只有当训练有素的教师的作用得到恰当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14]。

(二)项目式教学法中的教师角色

项目式教学法是现代大学课堂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最初主要应用于理工科领域,目前在外语课堂中也颇受欢迎。它以项目为载体把教学任务分配在一系列相关项目中。项目式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它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教学首要任务,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15]。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这些项目;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教师将一个个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项目的组织与实施熟悉整个工作过程以及各个工作环节中的基本要求[16]。由此可以看出,在项目式教学课堂中,一个个项目由学生独立完成,这跟POA相比,教师的指导作用削弱了很多。虽然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也起指导作用,但是重点却放在了监控和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上面,POA中所重视的教师评价这一环节却被忽略了。

(三)POA中的教师角色

根据文秋芳教授所提出的POA理论体系,大学外语课堂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驱动(motivating);(2)促成(enabling);(3)评价(assessing)。教师在这三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产出导向法强调输入促成假设(Input-enabled Hypothesis),该假设提出,在输出驱动的条件下,适时提供能够促成产出的恰当输入,与不提供恰当输入的相比,前者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这个输入材料的选择和提供由谁来执行呢?当然是教师。可见,外语教师无论从起点的输入还是到终点的产出后的教师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就像一个脚手架,支撑着整个教学过程。

表1 教学不同阶段中的教师角色

三、POA发展存在的难题

(一)教师评价的难点

产出导向法强调教师的评价作用,但是目前的外语课堂尤其是大学英语课堂还是以大班教学为主。以笔者为例,通常每学期执教四个大学英语班级,每个班级都超过65人,多的达90人。在大班教学环境下,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一一展示产出成果并让教师对其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是不现实的。另外,在执教老师课时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对大多数同学的产出进行评价也是不太可能的,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张文娟指出在三个教学环节中,以教师为中介的“促成”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她的教学实验班级仅有18人,这就给她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介提供了相当的便利。因此,在国内的大学英语课堂推行这一教学法是有一定难度的。文秋芳[17]提出了师生合作互评(TSCA),但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认真参与TSCA课内的全过程?再者,如何有效实施TSCA的课后活动?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尤其在大学英语的大班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如何评价?如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否有效?怎样才能保证教师的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都有赖于日后更多的英语教师参与到POA教学中才能慢慢尝试解决这些难题。

(二)教材问题

虽然POA反对“教材至上”,挑战传统的“课文至上”,但文秋芳也提到教师要提供恰当的新输入材料。教师提供新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补充完成输出任务所欠缺的语言知识。因此,输入材料的适当性非常重要。材料与输出任务吻合得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吸收新知识的效率就越高。但事实是:大部分外语教师是以教材作为主要输入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教学流程的。当然,在POA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体现在选择适合自己学生水平的语言输入材料,但是这种语言输入材料终究只能作为教材的辅助性手段,而不能作为主要手段,有主次之分。归根结底,大学外语课堂还是离不开教材的。而截至到目前,围绕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体系开发的教材仅有《新一代大学英语》。尽管已有学校和部分教师在POA指导下开展了教学实践和改革,但范围较小,还没有在国内推广。从这个方面来讲,产出导向法要大面积推行和开展还有待时日。如果POA不能及时得到推广,被外语教师所接纳认可,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很难实现了,大部分的教学活动就会成为短暂的教学实验、一次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和科研水平提高的途径,甚至成为部分老师发表教学论文的手段,而很难成为掀起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的新方法、新体系。

四、结论

在国内外语教学环境中盛行国外教学法的背景下,文秋芳教授所提出的产出导向法既体现了中国特色,也体现了中国语言学家走向国际的努力和成果。产出导向法摒弃了先前外语教学中盛行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学习中心说”,轻松解决了学生和教师之间角色的矛盾。本文在此基础上重申了教师在外语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指出教师是教学中的引领者。通过和当前流行的任务型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相对比,凸显了POA教学法对于教师角色定位的优越性。当然,POA要进一步推广并被更多的大学外语教师所接受,还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教师评价实施环节和配套教材等问题也有待解决。

[1]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和问题驱动假设:论述新世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改革[R].上海:首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2007.

[3]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G.Cook,B.Seidlhofer.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r of H.G.Widdows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5-144.

[4]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106-114.

[5]潘海英,刘晓波.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学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中国外语,2015(3):73-79.

[6]黄珍.产出导向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江苏师范学院学报,2015(8):115-119.

[7]齐品,史小春.基于POA的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和效应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6(6):106-111.

[8]赵秀芳.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及翻译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2):66-70.

[9]樊睿.构建产出导向法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角色转变[J].海外英语,2016(8):31-32.

[10]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3):348-358.

[1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12]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5(1):51-55.

[13]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7-20.

[14]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15]宋朝霞.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96-104.

[16]向晓.项目式教学法在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中的用途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89-91.

[17]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

On the Teachers’Leading Roles in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LV Hɑixiɑ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China)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i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based on the output-driven hypothesis.It emphasizes“teachers as guides,students as subjects”,which means that teachers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POA classrooms.Through a review to POA,the paper compares POA with task-based learning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Furthermore,it discusses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guides and mediators and points out th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OA.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Teachers;Leading Role

G642.0

:A

:1009-8666(2017)07-0125-05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7.018

2017-03-20

广东韶关学院2015年度科研项目“数字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S201502014)

吕海霞(1979—),女,河南濮阳人。韶关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文秋芳外语教学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Writing-Teaching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中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的若干问题*——文秋芳教授访谈录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