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科学化建设研究
2017-03-12刘艳萍
张 科, 刘艳萍
(乐山师范学院 a.招生与就业处;b.继续教育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科学化建设研究
张 科a, 刘艳萍b
(乐山师范学院 a.招生与就业处;b.继续教育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高校就业工作必须服从、跟进、协调于学校的育人中心工作,这是就业服务体系科学化建设的基础。以人为本、服务为体、营销为道的就业工作理念是建设科学化服务体系的前提。要想建设科学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关键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并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作为保障。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科学化建设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学生的根本利益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建设科学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是党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体现,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就业工作准确定位是科学化建设的基础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就业工作落脚点要着力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合格”和“可靠”。合格是指技术、能力等素质指标,可靠是指忠诚、服从等思想道德指标,因此高校就业既是具体呈现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也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表现,它除了是学校育人质量的直接呈现以外,还可以通过行业的发展需求、人才规格变化需求等政府、行业的综合信息反馈给教学和学生工作,用以提高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就业工作必须服从、跟进、协调于学校的育人中心工作,既要作为“主角”融入到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中,又要作为“配角”服务于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就业工作者应当成为学生就业创业的谋划者,就业政策的宣传者,具体工作的推进者,日常事务的服务者。所以高校就业工作者可以是专任教师,也可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是校内学者,也可以是校外专家,只要是真正关心并愿意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教职员工和社会人士均可以参与。
二、就业工作理念更新是建设科学化服务体系的前提
科学化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必须保持理念与政策同步,与市场同步,与需求同步,能应对变化,同时理念必须符合规律,符合需要,符合发展,这是科学化建设的前提。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即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称之为“发展式”指导模式。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找到一个工作的简单问题,也是一个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问题,一个关乎人和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问题。就业指导是一个促进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就业服务不仅仅要为大学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完善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1];就业工作只有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来开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完全参与,就业工作才有落脚点,才能得到认可和拥护,才能发展壮大。
第二,要树立“服务为体”的就业工作理念。学校主要肩负有教育、管理和服务等职责,教育、管理多数由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完成,而就业工作主要是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需要来做相应的工作,让学生能够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从中受益,这实质就是服务工作。高校就业工作为学生服务,为专业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发展共赢成为就业工作的目标;服务的内容涉及政策咨询、个人就业计划的开发、劳动力市场最新信息的提供、寻找工作空缺、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招聘等;大学生就业服务包括介入式服务、一站式服务与跟踪式服务。服务人员、服务机构、服务形式、服务内容等元素构成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服务体系。
第三,要树立“营销为道”的就业技术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就业工作包含需求、供给和供求匹配三方面,这本身就是一个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进程,大学生就业由统包统分完全转型为自主择业,市场中“买”“卖”主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产品”,由高校设计、制作后供给给用人单位。因此,在就业市场中推销“学生”这个特殊产品的工作,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采取营销的理念来开展就业工作,摸清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适度地包装,提高售后服务等措施来做好就业工作,这就要求就业逐步形成并牢固树立市场、质量、品牌、效益等就业理念,为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体制和机制创新是科学化建设的关键
就业服务体系的科学化建设首先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用人单位关系,政策与市场关系和短期技巧与长期实力的关系。其次要建立全校“一盘棋”和“基础在基层”的全员就业格局,与多部门、多层次、多方位、多内容的相互协调平台;“结点”在于建立统一高效的中层运作、创新工作模式;“落点”和“重心”在于汇集校内外各类信息和资源,缩小信息的衰减和不对称,增强供需匹配度,夯实院系基础,全力破解就业的各项问题。[2]
(一)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学校要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明确就业和人才培养的紧密关系,是学校育人的集中体现。学校育人的主体是全校教职工,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一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全面推进学校就业工作。建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分区包片制度,校领导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分学院、分地区牵头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校部机关,所有职能部门主动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完成。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二级学院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就业的一把手工程,建立有专任教师参与教学院的就业服务机构,要有机构,有经费,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要建立学院就业工作专项会议制度,与行业联系会议制度;要加强契合学科专业特色的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引入行业标准,建立行业的定单式培养机制;要建立家长、校友和用人单位代表组成的二级学院就业指导委员会。
完善相应激励机制,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学校对二级学院绩效考核评估中。建立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毕业生就业率与专业设置挂钩,对连续三年最终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的二级学院控制其专业总数。将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计划挂钩,对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低于一定比例的专业,应调减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二)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就业工作队伍
就业工作是民生工作、良心工作、希望工作,其职责决定了服务性质,工作队伍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决定了学校就业工作质量。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提高,对就业人员的要求是向职业化、专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强调就业工作队伍职业化发展,建立准入制度,设立心理学、教育学学习的基本经历,通过遴选、培训和考核,建立就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的工作队伍;强调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根据工作的经历,实际业绩,建设高级、中级和初级的就业指导队伍;强调就业工作队伍多样化组成,按照服务职能的划分,分别组成管理队伍、指导专家、咨询辅助、信息服务等不同类型的队伍。队伍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组成人员背景,调动专业教师、学工人员、企事业人士、社会贤达等人员参与。建立和完善校外专兼职就业创业导师的聘任制度。
(三)推行个性化、精细化就业指导
在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完善个性化、精细化的分层分类指导,精准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采取丰富多样的营销策略,加强学生的包装和塑造,助推学生成功就业。一是保证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每年做一次个人职业测评,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引导学生准确定位;二是建立起大学生就业创业个性化辅导专家库,完善就业创业指导个性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创业服务;三是主动对接和引入校内外优势资源,采用“补贴+奖励”的方式对公招、公考、考研等就业类别针对性开设辅导班,助推学生专项就业的成功率;四是邀请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指导。
(四)巩固与开发多渠道的就业市场
重点加强校企合作,巩固与开发就业市场。按照“巩固与开发同步,省内与省外并举”的思路,继续做好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工作。重点开发校友资源,探索开展校友专场招聘会和地方校友就业促进会,尝试建立起毕业生就业联络站点;鼓励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组建校企合作订单班;依托专业的人力资源企业平台,有选择性地开拓国外和省外就业市场。
(五)丰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以就业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新举措,今后将会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教育教学改革、就业等工作的一个重点。创新创业工作要接地气,要根据学校实际,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来进行;创新创业工作要创品牌,塑特色,坚持以科技型创新创业为先导,以“服务型+文化创意型”创新创业为主导,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生活”需求为基础,实现“线上+线下”运营;创新创业要进行多平台促进,逐步搭建创新创业课程平台、苗圃培育平台、项目孵化实训平台、交流互动平台、项目对接平台,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
四、现代技术手段是促进科学化建设的保障
第一,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保障就业服务的有效性。一是建立起移动短信、微信、QQ群、就业网、LED显示屏、校园广播站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立体信息平台,宣传就业岗位信息和国家政策,保证就业信息的无衰减。二是将教育教学资源、行业职位、学生特征以及需求、工作平台等就业创业工作元素信息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信息推送等系统,增强信息互动和利用的效果。三是加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注重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兴媒体建设,完成就业创业服务APP的设计、开发和维护工作,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移动就业的需求。
第二,加强营销技术的运用,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严格按照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提高专业与就业的匹配度。坚持质量为标杆,通过引入行业的标准来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运用营销策略,组织双选会、专场招聘会,利用多通道的信息平台,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营销理念,同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营销技巧展示自我、推荐自我。建立学校就业的市场营销体系,逐步建立市场信息、营销策划、宣传包装、市场拓展等具体的分工协作系统。顺应国家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需要,主动作为,提早谋划,抓好专业的转型调整,围绕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细化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具体表现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技术服务、服务外包、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商务咨询、售后服务等领域。重视营销推展工作,将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的亮点、特点通过营销推展,让考生、家长及企业,准确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也要不断地把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新成绩、新举措向全社会宣传,树立学校独有的品牌效应。[3]
[1]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84-86.
[2]陈立志,丁敏娜,李同果.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4-75.
[3]胡习文.基于营销理论的高校就业工作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5):133-136.
Research on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Kea,LIU Yɑnpinɡb
(a.Student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Office;b.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Employment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obey,follow up,and coordina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 school,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ing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People-oriented,marketing and serving-based employment concept is the premise of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system.The key point to build a scientific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is to adhere to innovative system and making good use of modern techn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Scientific Construction
G640
A
1009-8666(2017)03-0106-04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3.019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2016-12-13
乐山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15RKX0016)
张科(1975—),男,四川资阳人。乐山师范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刘艳萍(1983—),女,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