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山彝族地区小学汉语情趣化教学模式刍议

2017-04-24刘延金韩蕾蕾陈国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情趣彝族汉语

刘延金, 韩蕾蕾, 陈国英

(成都师范学院 a.教育学院;b.教师培训管理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凉山彝族地区小学汉语情趣化教学模式刍议

刘延金a, 韩蕾蕾a, 陈国英b

(成都师范学院 a.教育学院;b.教师培训管理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凉山彝族地区语言环境复杂,小学汉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导致汉语教学本身效率低下,而且影响了彝族儿童汉语能力发展,阻碍了学生汉语学习的情意发展,也严重制约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准确把握彝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儿童学习心理与情意发展规律为指导,探究情趣化教学模式的要素与策略,对于提高彝族小学生汉语学习的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彝族;汉语教学;教学模式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但彝语包含6大方言,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彝族人民惯用母语,基本不用汉语交流。在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汉语”这个重要学科,不仅是小学学校教育教学及生活的重要语言,而且还承担着促进彝族小学生对汉语的情意发展,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国家认同、民族团结这种情感的重要作用。

一、彝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研究人员从2014年起,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两个县的4所小学为研究样本,围绕彝族地区小学阶段汉语教学进行调研发现: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成绩考得不如意。表1是某县2014年6月在实际访谈及教学成绩统计中的成绩:

表1 某县2013—2014学年下期小学成绩统计

这样的考试成绩统计,在凉山彝族聚居区具有普遍性。小学汉语教学是取得彝族汉语教学成功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的成绩让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深受困扰却不得其法。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集体访问、“切片式”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彝族地区的汉语教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该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难度过高,脱离彝族儿童实际生活及接受水平

经调查发现,凉山彝族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即人教版语文。但是,该版本的语文教材起始的汉语难度大,是根据6岁左右的汉族儿童的水平及所接触的生活情境所编写的。这些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储备了大量的语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基于此,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名家经典篇目:从诗歌、童话、记叙文到说明文再到散文、小说、戏剧和议论文等其他题材的选文。据统计,人教版教材共有课文489篇,其中需要精读的就有359篇。与此同时,编写人员还设定了拼读识字和各种拓展练习。教材编写组无疑是充分考虑了儿童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逐步发展成熟这样的认知特点。这种目标定位,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读写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而彝族地区的现实情况是:贫困山区偏多,学校教育发展滞后,大多数彝族孩子没有受过学前教育,也没有接触过汉语教学。教材中过多的篇目及生字量,对于不具备一定的汉语听说基础的彝族小学生而言,太难;教材中在小学低段设置的古诗(咏柳、春晓、锄禾),童话寓言(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鸦、小马过河),民间传说(司马光的故事、神笔马良)等是彝族儿童没有听过的;课本上描述的许多自然风光、人文圣地与彝族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他们接受起来自然是有难度的。

(二)教学模式照搬汉族地区,不切合彝族实际情况

现行彝族地区汉语教学模式有:直接套用内地语文教学经验的模式、适当降低内地语文教学要求的模式、双语教学模式等。第一种模式属于照搬型。针对该模式,课题研究人员通过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两个县的4所小学的汉语教学进行调研,发现彝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教师课堂主要是讲解、提问、范读;二是学生学习活动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尤其是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和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几乎是空白。因此,课堂上一直充斥着“知道了吗,是吗,对吗,对,就是这样”等自问自答,这是由于大多学生汉语听说能力较差,所以课堂上毫无反馈,也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很明显,这种模式不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取得的效果也不如人意。第二种模式属于减负型。少部分教师意识到语文教材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部分的筛选,使出浑身解数,却依然只有极少数同学能跟上进度,其他同学则处于迷茫之中,对于课文的理解都是片段化的,零星的,甚至是错误的。第三种模式为双语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中的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方言来传递知识,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负担。课题组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在回答“你所在学校或地区是否采用双语开展课堂教学”的问题时,61.4%选择“完全是”,32.9%选择“个别班是”,仅2.1%选择“完全不是”。由此可见,“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在回答“据你判断,开展双语教学,是否能够有效提高你所在地区的小学生汉语学业成就”的问题时,认为“完全能”的仅3.3%,认为“也许能”的占39.5%,认为“完全不能”的占49.3%。由此可见,双语教学的模式是否能够促进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①。

(三)教学管理急功近利,陈旧死板

彝族地区的教学管理在小学汉语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师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一是,彝族地区在小学阶段开设了彝语、汉语、英语等语言类的课程。对于彝语,当地小学生虽然具有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读写方面仍然是从头开始;而汉语和英语都应该归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范畴。三门语言学习齐头并进,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二是,为了拉近与内地学生的教育水平,在教材的使用上,凉山地区使用的是内地通用版教材,当地教育局和教研室规定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教学,甚至还会到学校检查教师的教学是否按照教材进行。但在课堂观察和访谈中发现,大量学生根本不能掌握教材内容。教师教学自主权缺失,导致大多教师不敢根据学生实际接收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师在按教学进度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汉语基础差,课堂理解困难这一事实,放缓教学进度,所以往往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三是,管理部门提倡沿用内地的老式教学法:字词读写、课文解读、习题巩固等。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无法体现不同篇目的特点,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没有体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

二、解决途径:情趣化教学

采用情趣化教学模式是改革凉山彝族地区汉语教学的出路。“情趣”一词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即情和趣。从词源上解释,情涉及“情况”“情境”“情感”等;趣则有“兴趣”“乐趣”等义。[1]而彝族地区的情趣化教学模式,是在摸清彝族小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情境”,激发“情感”,引起“兴趣”,得到“乐趣”,进而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策略,是把这种“情”和“趣”以润物细无声之态随着教育的春风潜入学生心底,达到“化”人这一目的。

(一)使用情趣化的教材

教材是进行情趣化教学的载体,开发兼具彝族特色和情趣化特点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第一,对学习内容进行符合彝族学生接受水平的调整。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源于接触学科的初期。如果学习者在接触学科的初期感受到的是“艰难”“无趣”,那么,学生就极易形成消极,甚至拒绝的情绪。因此,应该降低一、二年级学生所用教材的难度,先打下牢固的基础。课题组尝试研发一、二年级的替代教材,奠定好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对汉语的兴趣,在三年级时再衔接人教版的教材,确保既能由浅入深,又能不背离考核目标。以一年(上)册的内容为例,课题组作了十二个单元的安排:“上学啦”“小书包”“教室里”“校园里”“爱卫生”“我是谁”“好伙伴”“我的家”“吃饭了”“穿衣服”“爱运动”“颜色美”。意在通过这些内容先让没有经历过学前教育的彝族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了解学校的环境和指令、熟知常见物品的名称等。由于教材上的内容是学校里、教室中、家庭里都能见到的,摸到的,学生处在相应的环境中,更加容易掌握。在每个单元里,又分为“情景会话”“字词乐园”“我会说”“我能行”等模块,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看、认、说、读、唱、玩等环节来进行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该册中,传统的拼音教学并没有出现,被延迟到了一年级(下)册,一方面,是为了遵循“先言后文”的语言发展规律,在学生具有一定汉语语言基础之后,拼音教学也许效果会更好;另一方面,这是考虑到彝文中也有一些符号,部分学校还开设了英语,这些陌生的符号极易产生混淆,所以先给刚刚接触汉语的彝族小学生一定的缓冲和适应期,随文识字达到一定的积累量后,再加入拼音教学的内容,以求事半功倍[2]。第二,结合彝族学生的生活情境编写教材。课题组吸取了英语教材作为第二语言在汉族学生中使用的成功经验。在人物形象上,教材中选取了两个小孩(汉族、彝族)作为主要人物,以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教材篇目的学习,使彝族学生从人物形象上就感到了亲切;在图片上,尽可能地使用彝族儿童熟知的场景,比如第一册(上)的“颜色美”这个单元的“情景会话”部分,选取的是彝族儿童最熟悉的草原为背景,有蓝天、白云、绿草、红(黑)马、白羊、牦牛、黑鹰、黄花、紫花。图中,彝族小朋友和他的汉族同学们(衣服颜色多样)在草地上拿着望远镜用简单的句型讨论看到的事物及颜色。在该模块后,还为教师配有教学提示,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练习(游戏式)等方面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采用此种编写思路,让教师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第三,充分利用彝族现有教材资源。2002年,凉山州语言文字委员会和凉山州基础教育委员着手打造彝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修订,《彝语文》教材体系完备、内容涉及大量彝文化传统,诸如:彝族的风土人情、英雄传奇、谚语诗歌等。合理地对《彝语文》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翻译编制,用以补充现有教材,使教材彝汉文化并重,既满足了汉语教学的需求,又激发了彝族儿童的民族归属感。

(二)采用情趣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用实物展示、图画呈现、表演模拟、回顾已有经验、语言描述、音乐渲染等方式,创设一个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的、能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或情感的、轻松愉快的情境。比如,清代诗人袁枚的绝句《所见》,为我们呈现的是牧童骑牛、高歌、听蝉鸣、欲捕蝉、噤声的动态画面。彝族小学生不少都放过牛,有的也捕过蝉或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他们在山间放牛戏耍的场景,畅谈捕捉鸟兽虫鱼时的经验,激发他们对放牧活动的美好回忆和向往之情,更有助于他们对这首绝句的理解[3]。以此类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作品中描述的情形与自己的经历、游戏作比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情趣与感慨,使学生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尊重教学主体的特殊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双语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汉语情趣化教学的主要手段。情趣化教学关键是抓住学生的“情趣点”发挥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整合优化功能,因材施教、以情优教。第三,尊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性质,杜绝内地曾用的“三板斧”模式,即解决生字词、讲解课文、做练习。且不论这种模式现在备受争议,单是这种南橘北枳的照搬照抄式的行为就是彝族汉语教学的误区。比如,某老师在教“枫叶”这个生词时,把字写在黑板上,然后带着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和认,最后很负责地补充解释道:“这就是枫树的叶子。”学生没有见过枫树,教师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照本宣科的解释仍让学生一知半解。学生带着一知半解的词再学着不知所云的课文,最后再完成天文符号般的练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清楚地定位其第二语言的性质,通过图片甚至是枫叶标本,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一看该植物的颜色、形状,然后教师再来诠释枫叶漫天的景致,解读秋的韵味,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根据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的规则,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必须要更直观或更具有实用性,教师应在教学中挖掘文章中的能与彝族日常生活产生关联的因素,激发学生说汉语的动机,帮助学生获得用汉语展开生活的能力。

(三)保证情趣化顺利实施的教学管理——灵活宽容,“以退为进”

彝族地区的教育局和教研室为了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在教材选用、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极力仿照汉族地区,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4]而情趣化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改善彝族地区小学汉语教学的现状,为了保证该模式正常运行,改革僵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第一,通过相关培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养,是情趣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围绕“情趣化”这个主题,在培训内容上增加:彝汉双语的培训(也可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参考标准);增进汉族教师对彝文化的理解(设置彝族文学经典学习,如《勒俄特依》《玛牧特依》等);情趣化教学法的操作;脱岗研修(实地考察)。第二,教学管理应灵活宽容。彝族教学管理者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本地区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熟知彝族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基础,鼓励老师多样化教学,让彝族地区的汉语教师“有能力、有权利”根据该地区学生的汉语实际水平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5]第三,教学管理上可以适当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一方面,在基础较差的彝族小学里,尤其在小学一二年级,降低汉语教学要求,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学情[6];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学内容民族化、情趣化。开设一些“传统民族文化”类的课程,把汉彝两族的舞蹈、音乐、民间工艺都引入校园,从汉族的“丢手绢”“找朋友”,彝族的“老虎抱蛋”“拔圆根与梭木头”等游戏中提取共同元素进行课堂游戏设计,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课程,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汉语背后的汉文化,也可以促进彝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交流互动,最终达到促进彝族学生对汉语的情意发展,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的情感,同时也是“以退为进”策略的体现。第四,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传统教学评价制度是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种评价制度必然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背了就考、考了就忘的恶性循环,也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7]针对彝族汉语教学的特殊性,可以采用多元评价标准,把学生参与汉彝文化交流、课堂问答等能力发展的评价融入到考评中来,提高教学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在富有民族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成功感”“自尊感”,进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

综上所述,发展基于彝族学生生活,富有情趣化特色的汉语教学新模式,既符合彝族地区自身利益,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使用情趣化的教材、运用情趣化的教学方法、配合灵活宽容的教学管理,将情趣化教学模式扎根于彝族汉语教学的土壤之中,不但有助于丰富彝族汉语教学方法,也将有力地促进彝族汉语教学理论的发展。[8]

注释:

①该数据来源于课题组的抽样调查问卷。问卷分三类共35个问题。答卷以选择性答卷为主。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7份。答卷人员构成:女性206人,男性131人。藏族170人,占50.4%;汉族76人,占22.6%;彝族56人,占16.6%;其他民族35人,占10.4%。中心校教师166人,占49.3%;县城小学教师117人,占34.7%;村小教师29人,占8.6%;教育局及教研室人员25人,占7.4%。语文学科教师175人,占51.9%;数学学科教师118人,占35.0%;其他学科教师38人,占11.3%;未任教6人,占1.8%。

[1]杨全红.语文教学情趣化探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8):104-109.

[2]赵建萍.彝语思维与彝族地区英语语法教学[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6):86-92.

[3]李桂斌.小学语文情趣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9):90.

[4]谭文明.维吾尔族学生汉语学习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6.

[5]宫小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5.

[6]徐跃飞.幼儿教育传承楚雄彝族文化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1:38.

[7]何强.昭觉彝族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23.

[8]杨东.旁门正道:教育变革的智慧[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39.

A Study of Affective and Interest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or Primary Students in Liangshan Yi Ethnic Areas

LIU Yɑnjina,HAN Leileia,CHEN Guoyinɡb

(a.School of Education;b.Center for Teacher Training and Management,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Language using environment is complex in Liangshan Yi ethnic areas.Problems exist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which not only cause the inefficienc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but als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Yi children's Chinese language ability,and thus hinder the affect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and seriously restrict teaching quality of other subjects as well.Based o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Yi ethnic areas,guided by children'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affective law of development and exploring elements and strategy of affective and interesting teaching model,it has extremely enlightening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Yi students'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The Yi Nationality;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Teaching Mode

G622.0

A

1009-8666(2017)03-0115-06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3.021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2016-12-05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川、黔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差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PDTR2016-001)

刘延金(1979—),男,河南罗山人。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陈国英(1957—),女,重庆人。成都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管理。

韩蕾蕾(1983—),女,四川南充人。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情趣彝族汉语
学汉语
彝族海菜腔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夏虫情趣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