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分析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

2017-04-24劼,伍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设置学院

王 劼,伍 铃

(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需求分析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

王 劼,伍 铃

(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英语后续课程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的延伸,从社会、学院、学生及教师需求角度讨论后续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延续性。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应在借鉴重点高校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自身特点及需求,提出符合学院特色的阶梯式后续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需求;阶梯式

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要求的提高,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各高校不断尝试通过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必然要参与到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中。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亦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因此研究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十分必要。

一、研究意义及现状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应运而生。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作为国际语言之一的英语得到广泛的应用,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的基础英语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十分必要。

从 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至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英语能力要求已经不再是仅限于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是强调听说读写全方面实用能力的提高,无论是词汇还是应用能力的要求都更加明确。大学高等教育在数十年的发展中,英语基础课程设置已经较为成熟,学生英语总体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因此,大学英语基础课程课时量也在不断地压缩,以便达到更高效的英语教学效果。在基础课时量减少的同时,对于英语教学效果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英语水平提出基本、较高和高要求三个层次。对本科学生总词汇量要求增加了1000多个单词,同时在听力及阅读能力方面,每分钟阅读速度约提高20个单词。这些要求充分考虑了学生平均水平提高的现状,也反映出对高效率的后续课程设置的要求。

对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从教学模式方面,刘梅[1]在ESP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对课程及师生、管理者都提出相关的建议。马武林[2]指出“慕课”(MOOCs)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质量及评估方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促使高校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中反思教学效率,在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刺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从课程设置方面,王莹[3]提出,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可以尝试基础与后续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需求角度,蒋艳[4]通过访谈的方式发现,部分学生希望不只是通过出勤和作业来考核英语水平,学生期待更全面真实的考核方式。符雪青[5]对学生进行了实证调查,提出可以采取模块教学,并且可以逐步实现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提高英语水平的教学方式。从其他角度,学者也做出了相应的研究。朱万忠[6]提出,要保证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师的培训是重要的环节;张瑾[7]则从教师队伍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入手,讨论后续课程的开展,提出学中教,教中学的思想;潘赛仙[8]认为后续课程质量要求的提高,是对教师的挑战,作为英语后续课程的承担者应该提高自身水平,加强知识建构。

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都可以表明高校及学者对后续课程的重视。在大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压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要保证英语教学的连续性和高效性,满足社会发展、学院建设、学生能力及教师技能提高的需求,对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课程设置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学者对后续课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发展ESP课程以及提倡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英语应用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习及参考意义,但是对于独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并不完全实用,因此应立足独立学院自身特色,寻求合理的课程设置。

二、独立学院英语后续课程设置与问题

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16年全国独立学院近300所。因此独立学院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的研究,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独立学院不同于研究性高等教育院校,也有别于职业成人教育,其教学目标临界于二者之间。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考虑到学生基础课程的需求,也要考虑学生就业实践的需求。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阶段,应充分考虑相关需求以便做出更加合理的课程安排。

(一)课程设置现状

以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大学等相关高校的独立学院调查为基础,可以看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也随之悄然调整。从初期大学英语基础课程70学时,逐渐下调,不断压缩基础课时量。经过7年左右的调整期,两个学年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已经减少了40学时左右,而且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基础课时的缩减为大学英语后续的扩展提高课程腾出了空间,也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自学能力。

包括选修课在内的英语后续课程学分及课时也在不断调整中。2013年前,学院人文后续课程学分总体控制在6分,2013年后学分调整为4分。各门课程也稳定在2学分,30课时左右。可供选择的课程也从8门发展到12门,更能满足学生选择的需求。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也不断朝模块化发展,包括针对语言应试技能的“英语四/六级词汇应用”;面向提高文化素养的“中外经典电影赏析”“北欧文化教育”“西方文化与电影”“英汉双语读人生”“英语电影艺术欣赏”;针对专门用途的“商务英语”“信用证英语”“国际单证英语”及“英汉翻译理论及实践”等。以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为例,承担后续课程的教师中副高职称占70%。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及管理逐渐成熟完善。

后续课程设置学分控制在2分,课时控制在30左右,这样的设置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及教师已有一定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压力,无法腾出过多的时间用于英语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又有提升自己扩展能力的需求。因此精简式的后续课程既能满足学生提升的需要,又不会对学生造成过高的学业负担。根据统计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选课人数总体稳定在选课总人数的5%左右,即使在学分做下滑调整时,选课人数也没有下降。说明学生对于英语后续课程学习的刚性需求。

除面向全院生源开设的综合类及个性类后续课程外,独立学院还根据其自身专业设置特点开设面向某些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使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提高英语能力。有的学院在其对外合作办学的基础上面向小部分学生开设出国留学的英语学习课程。这样的阶梯式教学模式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在借鉴其他高校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总体结构已较为合理。在实践中,其优势不断显现,但其问题也随之而来。

第一,独立学院压缩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同时,并没有提出相应的学生自学机制。导致自身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出现学习脱节的情况。自主学习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式,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效果与重点高等院校学生有一定差距,且缺乏有效监管的自学机制,就无法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重点院校压缩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独立学院应完善自主学习课程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出现大学英语学习脱节的情况。

第二,在设置针对专门用途的后续课程时,主要参考的是重点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经验。导致设置的课程或课程教材选择不符合学生需求,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如调查中看到的后续课程“信用证英语”“国际单证英语”及“英汉翻译理论及实践”等。有的课程难度较高亦不符合学生就业实际,可以从学生需求实际出发,选择较为浅显或是更加贴合实际的课程。课程的选择需要很大的针对性,独立院校在选择后续课程时,应侧重实用性而非理论面。同时,可以灵活将课程的开展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加英语后续课程的操作性。

第三,在后续课程评价体系中,主要采取形成性的评价方式。现阶段后续课程主要以提高人文素质课程为主,由于学生水平及班级人数的限制。教师在做出成绩评价时,以考察学生的出勤及作业为主,这样的评估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是并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使实现英语后续课程提高学生知识拓展的目的降低。

第四,从英语后续课程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后续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教师擅长的文化类课程,针对学生应用的语言技能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开设较少或是没有针对性。这反映出教学力量的薄弱环节,也是对教师水平的挑战。后续课程的开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构成,作为授课主体的教师专业水平拓展度越宽,能开设的有针对性的后续课程就越广。

独立学院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特点,因此在英语后续课程设置中,更要有针对性地做出改革。

三、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多元视角分析

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从社会、学院、学生及教师的需求出发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进步、学院发展、学生就业及教师能力的提高。

(一)从社会需求角度

在社会发展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沟通交流的能力。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与科研型院校学生相比,其毕业后继续进修或从事科研的比例较低,更需要进入就业队伍中。因此,独立学院在设立英语后续课程时,就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对于求职者技能要求的需求因素。

(二)从独立学院发展角度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产物,在得到国家及社会肯定的同时,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在竞争中寻找到优势地位。一方面以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要求学院开设与应试相关的英语后续课程;另一方面,对于实用性教学的战略发展目标要求学院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与职业技能有关的课程。在教学与实用性中找到平衡点,就需要开展关于英语后续课程的学生需求及社会需求调查。

(三)从学生需求角度

学生需求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出发点。独立院校学生英语的总体水平,并不适合大规模开设专门用途类的英语课程,否则过高的要求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普遍认为英语课程是工具类学科,只需掌握基本的应用能力。独立学院学生根据其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占大多数。他们可以在教师指导及一定自学的基础上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部分可以达到四级或六级水平,在将来工作中可以实现基本的阅读和使用。第二类,因其专业需求对于专业英语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十分需要开设相关后续课程,如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类学生具有专业集中的特点。第三类,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阶段的英语后,有强烈出国学习要求的学生。这对英语后续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第三类占极少部分。因此,可以结合学生需求,开设阶梯式英语后续课程(见表1)。

表1 阶梯式后续课程设置

(四)从教师需求角度

独立本科院校受到办学规模及成本的约束,普遍存在教师资源紧张的状况。因此深入开展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改革是对教师的挑战。一方面,涉及人文知识及应试技能的课程是大多数英语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的。另一方面,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相结合的课程能承担者较少。这就需要加大教师培养的力度,提高教师总体的专业知识水平。

四、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开发与管理

独立院校英语后续课程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发挥其灵活管理机制的优势进行不断完善。

(一)根据学生需求完善后续课程设置

首先,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平台,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后续课程设置需求展开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选择出既受学生欢迎,又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课程。开设满足大范围学生需求的人文知识、应试技能等相应课程。随着慕课平台的普及,许多高校引入和开发了大量开放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监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小独立院校节约成本。

同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反映教学成果及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教师互评机制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互相学习和督促,提高教师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评价机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反馈动态,并掌握学生学习需求。对于英语需求较高的专业,采取开设专业英语或是双语教学课程的方式,满足部分专业学生的较高需求;对于更高要求的学生可以通过考试筛选的方式,进行小班英语授课。这样满足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表1可以部分反映出学生选课的倾向,但是选课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课程开设情况的限制。因此面向学生需求开展调查是必要的。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专业开设海外联合办学的方式,不仅会提高本专业的综合水平,也会提升相关专业对于英语后续课程的需求。

(二)根据教师需求提高开设后续课程的水平

要丰富英语后续课程,必然要加大教师学习及培训力度。教师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可以采取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互助备课学习的方式,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设计。既能满足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需求,又能提高教师的技能。

调查中可以发现,独立院校开设的后续课程,以针对应试考试及提高文化素养课程为主,而面向专业应用的课程较少。这主要是受到教师技能水平的限制,因为大多数承担英语后续课程的教师,都是以研究文化及文学为主,有特殊专业背景的英语专任教师较少。这就限制了开设课程的丰富性。

(三)根据高校及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后续课程质量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完善需要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以利用发达的校园网络系统,采取网络授课的方式开展部分后续课程。这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网络课程系统,将学生的学习进度、掌握状况及学生反馈进行及时的统计,有利于英语后续课程的不断改进。教学部门对于教学要求及评价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独立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聘请社会人士为学生提供相关讲座,培养学生对英语后续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后续课程需求视野。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是本科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非英语专业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立,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延续性,也能满足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不同层次的需求。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突出的自身特点,其管理改革机制也更加灵活,因此更需要在面向学生需求、社会需求、教师及学院发展需求基础上设立英语后续课程,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技能,增强学院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刘梅.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3(1):27-31.

[2]马武林,胡加圣.国际MOOCs对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冲击与重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4(3):48-54.

[3]王莹.“基础课程”+“后续课程”的大学英语课程新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84-185.

[4]蒋艳,马武林.新世纪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研究(二):学生需求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4):64-69,75.

[5]符雪青.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的调查研究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4(2):74-78.

[6]朱万忠,韩萍.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提高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质量[J].外语界,2002(4):41-44,50.

[7]张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3(6):83-84.

[8]潘赛仙.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改革及大学英语教师的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11):95-96.

A Study of the Independent English Follow-up Courses in Colleges Based on Requirement Analysis

WANG Jie,WU Ling

(School of Jinshan,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2,China)

Follow-up course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ntinuation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improve its efficiency,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follow-up courses from the demand of society,colleges,students and teachers.As one of the essential part of academic education,independent colleges could reap benefits from universities and bring multi-step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s,proposing cascade follow-up courses which conform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Independent College;The Follow-up English Courses in Colleges;Demand;Amphitheatre

H319.3

A

1009-8666(2017)03-0121-05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3.022

[责任编辑、校对:李书华]

2016-11-1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福建农林大学公共英语后续课程体系研究”(JB13499S)

王劼(1982—),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及翻译;伍铃(1985—),女,福建松溪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及翻译。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设置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学院掠影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