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申三百年祭》的史鉴命运与当代价值

2017-03-12陈范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李自成民心共产党

陈范华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甲申三百年祭》的史鉴命运与当代价值

陈范华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主旨在于论述明皇朝及推翻明朝的李自成部的败亡及其原因,以求“史以鉴世”。《甲申》认为明亡和李亡的原因主要在于三点:明的腐败、李的骄傲以及明和李的“失民心”。《甲申》意在警世: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命运。国共两党对此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而其结局也刚好相反。这一历史教训同《甲申》一起构成重要的历史警示。《甲申》在当代仍有重要价值:一是其史鉴理念值得我们永远承继;二是其核心思想在当代仍亟具价值。

《甲申三百年祭》;史鉴命运 ;当代价值

《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同志1944年发表的一篇史论长文。其发表之初,即产生巨大反响,并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历史作用。为何一篇史论文章有如此大的影响与作用?至今它是否仍有价值?过去已有不少论文就此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拟侧重其史鉴主旨、发表后的反响及其核心思想的当代价值,略作探讨。

一、《甲申三百年祭》的史鉴主旨

粗略来看,《甲申》祭的是明亡,因为1944年恰好是明亡三百年(1644年)的纪念之年,《甲申》正是针对这一事件而写的。但《甲申》绝非空发思古之情。因为明朝灭亡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它是一个貌似强盛的专制皇朝的轰然崩塌。而耐人寻味的是,推翻大明皇朝的革命力量——李自成农民军建立的大顺政权,也在明亡后的四十天后倏然消逝。一个貌似强盛的皇朝和一个活力四射的农民政权为何不堪一击?个中缘由是什么?这是《甲申》要阐释的主旨所在,通过这一阐释,让现实政治力量有所启示,以发挥“史以载道”“史以鉴世”的应有功能。

基于这一考量,《甲申》着重分析了明亡和李亡的原因。《甲申》认为,明亡和李亡的原因主要在于三点:明的腐败,李的骄傲,明和李的“失民心”。其中,明的腐败是明亡的主要原因。《甲申》认为,崇祯时期,明朝整个统治集团基本腐败掉了:“自然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承万历、天启之后做了皇帝,内部已腐败不堪”,[1]4这是《甲申》给明朝的一个基本判断。然后《甲申》文引用了崇祯自己对整个统治集团腐败问题的一个痛斥:“……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催钱粮先比火耗,完正额又欲羡余。甚至已经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议缮修,(辄)乘机自润。或召买不给价值,或驿路诡名轿抬。或差派则卖富殊贫,或理谳则以直为枉。阿堵违心,则敲朴任意。囊橐既富,则好慝可容。”[1]6从崇祯自己对统治集团的这幅自画像中,不难看出其腐败的严重程度来:做官就是为了发财,为了富贵;做事就图谋财,利用朝廷给的差事(“催钱粮”“缮修”“召买”等),再利用手中权力巧取豪夺,谋取私利。这样一种状态,明朝怎么维持得了?更为严重的是,崇祯已经知道了自己集团的问题所在,但被人视为“励精图治”的一个统治者,面对腐败问题的处置却是极为失当的。他并没有针对腐败问题下药,而是凭自己的好恶任意妄为,“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1]4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加重统治集团的病情,因为腐败分子未受触动,而偶有不腐败者,不是被“削籍”、“大辟”,就是已然“手足无所措”,如此一来,明亡可以说是必然的了。

而骄傲则是李自成部队速败的主要原因。那么李自成及其义军何以会骄傲,并且骄傲到忘乎所以的地步呢?《甲申》联系李自成的“成功之路”进行了考察说明。李自成起事较早,但“成事”则较迟。他于崇祯二年(1629年)起事,但一直磕磕碰碰,“时胜时败,连企图自杀都有过好几次”。[1]10直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后,“在他才来了一个转机,从此一帆风顺,便使他陷北京,覆明室,几乎完成了他的大顺朝的统治”。[1]10所以李自成的成长壮大实际只有短短的四年,在四年时间里形成一支摧枯拉朽的军队,随之一路纵横河南、湖北、陕西等地,最后攻下北京,灭了明朝。其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就非常惊人。而且有许多次大战,“如围开封、破潼关几役,但大抵都是‘所至风靡’”。[1]21这样轻易就斩获巨大成功的状况很容易让人飘飘然,“昏昏然”。而事实正是如此。李自成的部队从进入北京后不久,从李自成起,其官兵大都得意忘形,沉浸在巨大胜利的陶醉之中,于是就有了目空一切的任性和恣意妄为等各种不“谨慎”的举动。“自成便进了皇宫”[1]23-24,专候登极。而李自成手下的文武二膀呢?牛金星一方面忙着筹备登极大典和新政权建设,一方面则尽情享受掌权的荣耀,“往来拜客,遍请同乡”[1]31;“ 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1]24也就是说,都忙着去擅权、弄权去了。这样的状态自然难敌早就虎视眈眈想入主中原的清兵了。

“失民心”之举是明亡和李亡的共同原因,也是其根本原因。《甲申》对此进行了重点分析。

崇祯集团腐败严重,自然难以获得民心的归依。这样的状态再遭遇连年灾害,腐败的危害很快显著放大,再加上崇祯未对其腐败进行有效遏制,于是加速了民心的丧失。故当夺命灾荒在陕西等地蔓延之时,导致灾民纷纷投奔归附李自成。“闯,人之所附。非附闯也,苦兵也。一苦于杨嗣昌之兵,而人不得守其城垒。再苦于宋一鹤之兵,而人不得有其室家。三苦于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得安保其身命矣。贼知人心之所苦,特借‘剿兵安民’为辞。一时间愚民被欺,望风投降。而贼又为散财赈贫,发粟赈饥,以结其志。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其实贼何能破各州县,各州县自甘心从贼耳。”[1]9-10寥寥数语,就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悲苦场面跃然纸上。当然,失民心之举岂仅是腐败的官兵所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崇祯皇帝本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当内忧外患严重之时,他曾倡导富家和官家捐钱助赈、助饷,给人的印象是皇帝亟愿解围济困,但国家缺钱,故需要集群体之力来助赈、助饷。但后来,“当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却发现皇库扃钥如故,其‘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1]9《甲申》感概:崇祯“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饷,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1]9所以,崇祯集团可以说已经从根上腐败到家了,这一状态再遇灾害,其腐败之恶充分显现,从而把广大民众逼上“变乱”一途。而一旦统治者民心丧尽,其灭亡就是注定的了。非常有警示意义的是,当崇祯最后在煤山自缢之时,他已成了孤家寡人。

李自成部后来也是失去“民心”了的。李自成迅速成事实际是靠收买“民心”发迹的,通过“散财赈贫,发粟赈饥”等为民解困的举措和一系列惠民生的行为,导致很多地方的百姓“视贼如归”,纷纷投奔或归附李自成,从而迅速壮大了李自成的势力和影响,几乎使其功成名就。但为何最后功败垂成了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民心”。李自成失去民心之举仍是在进入北京之后,其主要表现:一是“滥刑”,即滥施酷刑,进行所谓的“搜括赃款”。一个“滥刑”的社会,即使如秦隋那样的统治根基,也会迅速失却民心,导致灭亡,何况李自成当时尚立足未稳?二是“损民”,其主要表现是“几十万的士兵却屯积在京城里面享乐”[1]24,又未严加约束。其结局就是刘将军“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1]24。这样以来,李自成部迅速走上明亡一途,实在是势所难免。

二、《甲申三百年祭》的史鉴命运

《甲申》祭明末历史,目的是为现实服务。巧的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恰好有两大政治力量决定着中国社会的走向,当时的中国历史也恰好步入发展的重要节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抗战也处于胜利前夜。如此,面对《甲申》的提醒和警示,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如何避免重蹈败亡悲剧的历史覆辙,实际上是现实中任何集团、任何政治力量均应认真思考的问题。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两大政治力量,即国共两党,对《甲申》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而其结局也刚好相反。《甲申》遭遇的这一历史命运,很有启示意义。

国民党是当时国内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执掌政权,有一支较为庞大的军队。因此,国民党理应认真研学这篇史论,认真反省自己执政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以避免明亡悲剧重演。但很遗憾,国民党一开始就认定这篇史论是为共产党服务,为共产党“张目”的,因而对郭老及其《甲申》口诛笔伐,“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以社论的形式攻击郭文,还组织了一批御用文人,如叶青等人参加围攻助威”[2]。这样以来,就意味着国民党完全拒绝了历史的警示和告诫,当然也拒绝了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的改革,结果导致国民党问题成堆,腐败成风,严重失去民心。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共产党对待《甲申》则采用了积极的态度:不仅极为赞赏文中的观点,而且主动对号入座,要求全党要以李自成农民军败亡为鉴戒,不要犯李自成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毛泽东曾亲自给郭沫若去信,充分肯定其史学观点,勉励他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共产党为了发挥《甲申》的鉴戒作用,至少采取了三大举措来推动对《甲申》的学习:一是由延安的《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甲申》,首先在根据地对其进行宣传报道;二是将其印制为单行本,以方便党内学习;三是将《甲申》作为党的整风文件看待,要求全党对照学习。这后一举措的作用尤其巨大,共产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甲申》进行了广泛深入学习,这对于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提升党性修养,避免历史错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共产党许多干部战士均是农民出身,和李自成农民军有许多相似之处。李自成农民军常犯的毛病,共产党许多干部战士也容易犯。所以通过对《甲申》的学习,无疑让共产党从历史的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助于改掉这些问题。“从当时保存下来的各解放区整风学习笔记可以看出,一些党员干部拿这面历史镜子对照自己进行检查,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位宣传处的副处长在笔记中写道:刘宗敏思想,在我身上就有很严重的反映。自以为……打过大胜仗,立过大功,就目空一切,谁也看不起。……要是大家都像我,还成个什么革命队伍,也不会有比李自成更好的下场。”[3]可见,《甲申》的史鉴作用很快就在当时的共产党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不仅如此,由于共产党对《甲申》的学习非常深入,以至于《甲申》的内容已深深印在了我党的记忆中,每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共产党领导人就把李自成的教训提了出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更是一再告诫全党不能骄傲,指出:“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4]1438,要求全党保持“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1438-1439。后来毛泽东在进入当时的北平之前,又再次提起李自成的教训,“他形象地比喻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退回去就算失败。我们绝不当李自成”[3]。“不当李自成”,或者说不学李自成,应当是《甲申》史鉴主旨的一个基本观点,共产党主动将其融汇在自己的主张中,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上,由此可以看出共产党以史为鉴的高度自觉性,正是深入反思了历史,才能正确面对成绩,,直面问题,因而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满意的历史答卷。

不同的历史态度,带来了不同的历史结局,个中哲理,值得深思。

三、《甲申三百年祭》的当代价值

《甲申》发表至今已逾73年,其影响所及,远超一篇学术论文应有的功能。时至今日,《甲申》是否还有价值?要回答这一点,首先就要看《甲申》所关注的问题现在是否还有价值?事实上,《甲申》虽是为回应当时社会现实而写作的,但其分析明末两大政治力量败亡的原因,却是任何一个时期执政者难以回避并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转型时期更是如此。从这一层面讲,《甲申》是一篇具有生命力的史鉴文章。

当今重温《甲申》,我们仍然会为三百年前的腐败现象愤懑不已,仍然会为功败垂成的愚蠢之举而深表惋惜,仍然会为各种损民、害民和失民心的行为深恶痛绝。这些均是《甲申》固有价值的当代反映。具体而言,《甲申》至少有两大价值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很好吸收的:

1.《甲申》的史鉴理念值得我们永远承继

《甲申》的写作有明确目的,就是为现实服务,就是想借明末两大政治力量的败亡来给现实一面镜子,让明末的教训在现实不再重演。这是典型的以史为鉴的做法。

以史为鉴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从孔子作《春秋》,到司马迁写《史记》,再到司马光献《资治通鉴》,其目的和指向都很明确,就是要发挥史学“载道”和“鉴世”功能。由于孔子和两司马在史学上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以史为鉴遂成为我国恒久的传统。历代统治者非常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来为现实服务。从汉高祖刘邦令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5]192。到唐太宗设馆修史,并明确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6]体现出汉唐统治者对史学鉴世功能重视的一种高度自觉。很巧的是,汉唐时代恰好是中国古代最值得称道的历史时期。不仅创造了光耀千秋的古代文明,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汉唐盛世,关键是其经济的繁荣,政治的修明,文化的昌盛,综合国力的强盛,直到今天仍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事情。所以,能否具有以史为鉴的历史自觉,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历史发展后果。我们再作一个历史比较,即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这一结论来。李自成的后期发展与唐初夺取政权有某种相似之处。李自成短短四年时间迅速斩获成功。唐朝成功之路更短:“唐高祖以一族之人,取关中,不半岁而有天下。”[7]但最终的结果为何李自成骄傲了、速败了,而唐没有呢?恰是因为唐初君臣有着高度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自觉的缘故。由此观之,以史为鉴既是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又确实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甲申》秉承传统,又有所创新,为新时期如何以史为鉴作出了表率。

2.《甲申》的核心思想仍有重要价值

《甲申》的核心思想有二:一是腐败与权力伴生的问题,二是如何对待老百姓—也就是如何对待“民”的问题。这两大问题是任何时期的执政者均需面对的问题。

腐败总是伴随权力而产生的,权力越大,掌权越久,也越容易腐败。推翻明朝的李自成部,也是进入北京后才有了一系列弄权、擅权的行为,这实质也是一种腐败。一般而言,有腐败并非可怕,可怕的是执政者对待腐败的态度,若不遏制和惩治腐败,或仅采取一些不痛不痒的举措,那就真正地可怕了。明末情况就是这样。崇祯对统治集团的腐败心知肚明,否则不会在若干《罪己诏》中历数官员们的贪腐行为。但崇祯就是无行动,或者说没有从根本上采取行动,以至《甲申》不得不为之感概:“但对于当时政治的腐败认识得既已如此明了,为什么不加以彻底的改革呢?”[1]7这可以视为《甲申》的点睛之笔。正因为崇祯的不改革,导致整个明朝的腐败愈演愈烈,乃至深入骨髓,到最后,一个貌似强大的皇朝完全不堪一击。后来李自成的部队竟然所向披靡,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这就是严重腐败带来的必然结局。无独有偶,三百年后拒绝接受明亡教训的国民党政权,也是在腐败面前不改革,导致其政权越来越腐朽反动,最终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预防并遏制腐败,这是《甲申》最深层的提醒。共产党对反腐防腐一直有较清醒的认识,从执政之初就没有掉以轻心,不断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惩治腐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高擎反腐利剑,掀起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反腐风暴,既打“老虎”也拍“苍蝇”,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但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然影响恶劣”[8]122。由此看来,《甲申》的警示仍不能遗忘,只要一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权力与腐败的伴生问题,《甲申》就始终具有警示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共产党学习《甲申》,更多地是以李自成为鉴戒对象。不做李自成,成为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警示。而今,共产党执政已近70年,长期执政必然带来严重的腐败风险。故《甲申》提供的两个鉴戒对象对我们今天均有警示意义,相对来说,崇祯集团的速亡更应引起我们警觉。

如何对待老百姓及民心归依问题,从根本上事关政权的根基。我国从古以来就高度关注“民”与政权的关系,由此提出了许多精辟论述。其中最有名的一段话是《荀子·王制》中所谈及的载舟覆舟论,这段话后被唐太宗君臣引用:“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9]载舟覆舟论遂成为影响千古的著名经典。但什么因素导致了水载舟而不是覆舟?我们的另一个古训直接回答了这一问题,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原文见《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0]将民心的得失归依作为载舟还是覆舟的决定性因素。而民心的得失归依主要取决于统治集团的政策举措以及各级官僚的行为举措,故历史上凡“治世”时期,统治者总会轻徭薄赋、简政宽刑、与民休息,让老百姓有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而才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历代称颂的治世出现。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古训深深地影响着历代政治家与学者,也深深影响着《甲申》的写作。

按理说,统治者对民心得失与政权存亡的关系应该非常明白,但为何又会出现弃民、损民、害民、逼民的情形出现,最终导致民心丧失的呢?《甲申》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一,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其二,民心丧失程度决定政权败亡速度,即两者有很强的关联性;其三,民心向背的主导权实际由执政者掌握。最后一点恰是《甲申》的精髓所在。对此,《甲申》分析思路内含这样的逻辑:执政者与“民”的关系其实存在一种变化轨迹。当其未取得政权之前(属于起义者、革命者的时候),和“民”没有根本利益冲突,价值观也有共性,故两者关系容易融洽。而当时起义者目标很明确,势力又有限,故其行为较谨慎,也较为爱惜民力。而一旦取得政权后,起义者变成了执政者,其与“民”的地位和关系都变了,利益上也有了对立。再加上得势后心态容易不正(容易骄傲、擅权等),故容易弃民、损民。而执政时间越久,官场习气越浓,官僚作风越重,再加上腐败厉害,则更容易虐民、逼民。当然,其结局也就不言而明了。这一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值得我们深思与警醒。

共产党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胜利的,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直是其传统和优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共产地位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化的发展,党群关系也面临诸多问题,那么,根据《甲申》教训,我们应当怎样正确处理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呢:第一,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关切放在第一位,用依法治国、群众路线等视野和角度去了解并理解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当今时代,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地位和关系均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和要求也在变化[11]。面对变化和挑战,我们的思想意识存在发生偏差的危险。如果不把群众利益、群众观点始终放在首位,《甲申》叙述的场景和结局就难以避免;第二,要采用综合手段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即采用包括组织整顿、纪律处分在内的综合手段,切实改变党员和干部的作风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对于群众的不当看法或不合理诉求,则应加强调研,加强沟通,慎重处理相关涉事问题。当然,根本的做法是应致力于构建现代治理体系,致力于建构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只有这样,共产才能始终如一地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唯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顺利实现。

综上,《甲申》内含哲理非常丰富,它体现的史鉴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今天,党的十九大已经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面貌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我们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党仍在经受“四大考验”①的“考试”,仍然面临“四大危险”②。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甲申》一文吸取有益启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取得实效,无疑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和干部都应深思的问题。

注释:

①四大考验指: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

②四大危险指: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

[1]杨瑞广.历史的启示:重印《甲申三百年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2]杨庆旺.毛泽东与《甲申三百年祭》[J],学理论,2004(1).

[3]黄禹康.《甲申三百年祭》成为延安整风文献前后[J].党史博采(纪实),2011(11).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M]//二十四史(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

[6]刘询.旧唐书.魏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范祖禹.唐鉴.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8]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9]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0]孟子[C]//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

[11]陈范华,常智敏.群众路线语意下的党风建设多维度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

[责任编辑、校对:王菁]

The Historical Reference Value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of“Commemorating the 30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llapse of Ming Dynasty in the Year of Jiashen”

CHEN Fɑnhuɑ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 Sichuan 614000,China)

“Commemorating the 30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llapse of Ming Dynasty in the Year of Jiashe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Jiashen”),aims to discuss the reasons of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Li Zicheng Troop,in order to“seek its historical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ontemporary world”.“Jiashen”holds the view that reasons of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mainly lie in three points:the corruption of the Ming Dynasty,the conceitedness of Li Zicheng and their“loss of public support”.“Jiashen”is intended to warn the world:to avoid the fate of historical repetition.CPC and KMT took the opposite attitude toward this warning,thus,their results were just opposite,which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warning together with“Jiashen”.“Jiashen”is of great contemporary value:the first is its historical value which is worth our eternal inheritance;the second is the great value of its core idea in contemporary China.

“Commemorating the 30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llapse of Ming Dynasty in the Year of Jiashen”;Historical Reference Value;Contemporary Value

D231

A

1009-8666(2017)0102-07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0.016

2017-09-10

陈范华(1968—),女,四川宜宾人。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乐山市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李自成民心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党心民心
李自成的逆袭之路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能吏”的“魄力”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迈腾DSG伤透民心——一汽-大众迈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