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集》和歌中的“云”意象探微
2017-11-20闫朝华
闫朝华
(宝鸡文理学院 外语系,陕西 宝鸡 721013)
《万叶集》和歌中的“云”意象探微
闫朝华
(宝鸡文理学院 外语系,陕西 宝鸡 721013)
《万叶集》中咏“云”的和歌数量颇多,而且“云”的种类繁多、样态各异。通过对《万叶集》中与“云”相关和歌系统的梳理,来分析和歌中“云”意象被赋予的具体意味,进而探讨《万叶集》中“云”意象中所包含的日本人的精神特质和日本文化的独特蕴含。
万叶集;云;意象
《万叶集》是日本历史上成书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和歌4516首。其中“云”这一词汇在和歌中被大量使用,其中共有208语(其中一首中有两语的是4首,一首中有三语的有2首),通过对《万叶集》中咏“云”和歌数量的统计,其数量达到了200首之多,占《万叶集》和歌总数的4.43%。由此可见,“云”意象在《万叶集》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现将《万叶集》中与“云”有关的单词和词组加以整理,结果如下(括弧内表示在和歌中出现的次数)。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狭长岛国,在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之下,天气变化无常,与天气相关的词汇常常化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日语中就有很多“雲となり雨となる”这样的谚语来形容天气的变化无定。所以,日本人对于“云”这一自然物象的变化是异常敏感的,对于云的形态色彩的描述也是细致而多样的。作为自然物象的“云”在和歌中也成为日本人自我主观感情的抒发的媒介和对象,各式各样、变化无定的云彩被注入了人为的情感因素,成为和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存在,在和歌的不断变化发展中逐渐被定型化。
一、“青云”——意象表现的中日差异
“青云”一词在万叶和歌中总共出现过5次。它在和歌中到底用来表现什么,“青云”这一意象在和歌表现中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和歌来看一看。
缭绕北山云,青云自往;离开星星,离开月亮。(卷二·161)[2]49
根据小岛宪之的注释,“青云”是从汉籍中借用过来的词汇。此处的“青云”被隐喻为驾崩的天皇,星星被隐喻为皇后,月亮则被隐喻为皇子。整首和歌所表达的意思是,驾崩的天皇将要离开皇后和皇子,化为飞向北山的青云。
这首和歌是天武天皇驾崩之后,其皇后(后来的持统天皇)为天武天皇所做的一首挽歌,用来表达对先帝的悼念之情。但此处所要表达的感情并非是对天皇驾崩的悲痛,而是把天皇的驾崩视作一种升天,凡间的肉体幻化为青云飘摇而去,返回天照大神的子孙居住的神域高天原。在皇后心中,天皇驾崩并非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返回神域高天原之后,生命得以重生和升华。值得一提的是,“アオ”这个词语在古代日语当中既可以表示蓝色也可以表示绿色,在现代日语中这样的意思依然模糊地使用着。所以,“青云”是日本人最为传统的色彩观念下的物象,而且“アオ”这种颜色在日本人的色彩感觉中,有一种蓬勃的生命感和重量感。日本人在古代祭祀的祝词中曾这样写道:
蔚蓝的大海孕育着鲜活的生命,是日本岛国人民获取丰富食物的重要来源,人们对于“アオ”的色彩感知本身就有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崇拜和对维系生命赖以生存的丰饶食物的强烈渴望。当日本人把对“アオ”这种颜色的感知联想和寄托到天空漂浮的云彩之上时,自然而然就赋予“云”一种生命重生的意义。如此看来,和歌中“青云”虽然被用于挽歌当中,但其象征意义并不完全是对生命终结的悲叹,而是对生命重生的渴望与憧憬。
我们再来看一首和歌:
白云笼罩国,上有青空垂,天下人虽多,恋君只我悲,我独恋夫君,
天地满言辞,相念心为碎,相恋病胸槌,我恋日益甚,从无不恋时,
自从九月起,思君益成痴,千秋万代中,思念永不离,从此九月起,
过时无术施,岁月一变易,我将何能为,在此欲何为,其术不可知,
岩根敷大道,石床自门移,朝出门而叹,夕入门而思,黑发一披散,
入眠能有谁,不寐心难定,摇摇心旌驰,多少不眠夜,不敢数零奇。[4]589-590(巻十三·3329)
这也是一首哀悼亡夫的挽歌,和歌中同时出现“白云”“青云”“下云”三种云。“白雲のたなびく国”营造出神域仙乡的氛围,“青雲の向伏す国”象征亡夫将要逝去的地方,“天雲の下なる人”表示俗世人间的景象。也就是说,这三种不同色彩和形态的“云”将整个宇宙三分,表现出歌人在创作和歌时对不同色彩和形态的“云”意象的不同认识。对神域仙乡的赞美之情、对亡夫将要去向之地的哀婉之思和对俗世人间的厌离之意都包含在“白云”“青云”和“下云”这三种“云”的意象之中。亡夫将要化若青云,飞升到青云趋向的神域仙乡,那种对于亡夫的爱恋和思念充溢在整个和歌之中,对夫君爱恋的坚贞无人能比。恋君之心,扬言天地间,千年万代,誓不改变。朝出而叹,夕入而恋。不敷靑丝,孤枕难眠,心绪难定,心思悠悠,如载浮船,不眠之夜,难以数完。足见其对化为青云离她远去的夫君的深深爱恋和切切思念。
在我国古代诗文中,“青云”一词虽然也经常被使用,但是把“青云”与“死别”联系起来,将“青云”比作死者化身的诗句却几乎没有。
现将古诗文中有关“青云的”意象作以简略的梳理。
(1)青色之云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楚辞·九歌·东君》)
青云为纷,虹霓为缳。(《汉书·扬雄传上》)
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水经注·阴沟水》)
(2)指高空之云,亦指高空
涉青云以泛滥兮,忽临睨夫旧乡。(《楚辞·远游》)
齐讴楚舞纷纷,歌声上激青云。(傅玄《历九秋篇》)
(3)喻指志向高远
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馀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三国志·贾诩传》)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喻高官显爵
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扬雄《解嘲》)
(5)喻隐居
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南史·齐衡阳王钧传》)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青云”一词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将其与“死别”联系在一起的迹象。虽与“隐居”似有联系,但意义也不完全相同。按照小岛宪之的注释,《万叶集》的“青云”是从汉籍中借用的词汇,但它只取了“青云”这个词汇,而并未完全吸纳中国式“青云”这一词汇的内涵。歌人在创作和歌时,把“青云”一词融入日本的民族文化,同时又为“青云”这一词汇注入了全新的日本式的感情色彩,表现出对“青云”这一外来词汇的选择性吸收和异化。
二、“云”——隐逸的象征
日本记纪神话中描写天孙降临的场景时,作为神域的高天原与人间俗世之间,“云”显然就成为将二者划分开来不可或缺的物象,成为神界与人间不可逾越的重要存在。云端之上是神之居所——高天原,神灵身驾浮云从天而降,表现出神域的灵瑞特色。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人思想观念中三重空间垂直分布的朴素认识,即高天原—云—人间这样自上而下的空间构架。
下面是柿本人麻吕为持统女帝的日并皇子所作的一首挽歌,让我们在这首和歌中体味一下三重空间垂直分布的空间构架。
天地初创时,齐聚天河原;天神千万尊,议事共商谈。天照日女神,分掌上苍治;
苇原瑞穗国,远至天地极;交与神皇辖,幸临长治理。拨开重云天,日并皇子承;
飞鸟净宫坐,神镇天皇统;竟启天岩门,天界隐飞升。皇子若治国,将如春花荣;
亦若望日至,满月耀光明。四方尽翘望,如盼甘霖降,未知缘何故,筑宫真弓冈,
殿堂高且大,朝朝无旨降。日月既已久,宫人尽彷徨。[2]50-51(卷二·167)
柿本人麻吕从皇室的起源起笔,向我们再现了记纪神话中拨开八重云天孙降临时庄严肃穆的场景,他将日并皇子的逝去看作从苇原中国穿越石门回归高天原的逆向返界,但是通过“云”这一庄严肃穆的特殊“媒介”是必不可少的,它成为皇室子孙死后返界不可或缺的重要间质。
置始东人在为亡故的弓削皇子所作反歌中这样写道:
皇子已成神,千百层下,云里隐。[2]61(卷二·205)
在这首反歌中,皇子返界成神隐逸云中,与“云”这一意象化为一体,“云”本身逐渐被化为死者隐逸的象征。在对“云”意象逐渐被观念化的变化过程中,其象征的范围也逐渐由皇族成员扩大到一般民众,我们可以从下面这首和歌看到这样的变化。
逢君不可得,但望石川云,飞度关山远,云来思我君。[4]58(卷二·225)
这是柿本人麻吕死时,其妻子依罗娘子为他所作的一首和歌,来表达对亡故夫君的哀痛与思念,歌中石川上的云彩成为自己夫君隐逸场所的物象。
隐口泊濑山,烟霞随处有,满山遍野云,妹在其中否。[4]286(卷七·1407)
这首无名氏所写的一首悼念自己妻子的挽歌中表现了歌者猜测在满山遍野的云中是否有自己的亡妻,他把空中的“云“比作死去亲人隐逸的居所,把它视为逝去的亲人加以咏叹。
三、“云”——向自然意象的转变
《万叶集》第三期即进入奈良朝之后,擅长吟咏自然的山部赤人在创作和歌时有意识地把对“云”的吟咏从神灵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褪去原有的神圣色彩而逐渐具有自然意象的一般性特征。他在《望不尽山歌》中这样写道:
天地初分时,富士骏岭悬。圣洁神瑞气,高临骏河湾。仰望灵峰立广宇,骄阳为其隐光影,皓月清辉敛玉颜,白云不行伫峰顶,瑞雪不时飞九天。后世永称颂,崇高富士山[5]181(卷三·317)
山部赤人以清雅的笔韵、简洁洗练的语言,来描写日月云雪等自然景物,讴歌富士山的雄伟、庄严与崇高。这里的“白云”与柿本人麻吕所作挽歌中的“云”完全不同,不再是死者隐逸的象征,也不再是对神域的歌唱,而是转变为对自然景物的吟咏,在向人展示一幅秀丽的富士图景,在他的和歌中充分体现了“云”由神圣存在向自然景物意象的重要转变。即便是登上了“神岳”富士的山部赤人,在他的和歌中,“云”已经完全没有神圣化的意味和色彩。在下面的和歌中他还这样写道:
神奈备山神增光,嘉木繁枝弥郁苍。唯期嘉木千年茂,永觐古都明日香。古都高山渺,淙淙流水长。春朝思山色,秋夜水声扬。朝云舞鹤乱,夕雾鸣蛙忙。遥思昔日古都盛,不胜泣泪沾衣裳。[4]183(卷三·324)
山部赤人把“云”用在表现吟咏自然景物的和歌中,在万叶后期,这样的作品大量出现,对于“云”的吟咏已经完全从神化思想中脱离出来,其描写也呈现出景物描写的绘画性特点。山部赤人以外的其他歌人,如大伴家持在《秋歌四首》中有三首都是以这样的景物描写的方式来表现“云”的。
鸣雁飞鸣去,云中隐若何,秋田齐长穗,念此必繁多。[4]319(卷八·1567)
雨晴天气朗,此夜月光清,万里无忧云,中天分外明。[4]319(卷八·1569)
大伴家持所描绘的秋歌意境恬淡自然,犹如三幅优美的自然画面。早稻田、鸣叫的飞雁、高空的浮云、低垂的稻穗、皎洁的夜月,让人仿佛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四、“云”——寄托思念的“使者”
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身在远方的亲人,两地悬隔的恋人常常将思念之情寄予云彩,或者幻想自己能够化为浮云,将思念遥寄对方。因为云漂浮于空中,不受地域远近的拘囿,流动自由,正由于“云”这样的特性,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空中的浮云联想成互传彼此消息的“信使”,成为人们感情寄托的媒介。就像印度著名诗人伽梨陀娑笔下书写的优美长诗《云使》那样,因为玩忽职守而受到主人诅咒的小神仙药叉(一名夜叉,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类小神仙,并非佛教东传中所描绘的青面獠牙的怪物),接受被贬谪一年的惩罚,忍受远离爱妻的痛苦,来到阴影浓密的罗摩山树林中居住。当他抬头忽见天空飘来的云彩时,他希望那朵“浮云”能够带去自己对爱妻的思念和自己安好的消息。[6]
这种以“云”为“使”的意象用法在世界各国文学作品中被大量使用,《万叶集》中这样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它经常出现在以悲别、羁旅、相闻为主题的和歌中。例如:
愿作行云好,空行问妹安,行行今日去,明日便归还。[4]617(卷十四·3510)
国远思人久,自怜不若风,乘风云去远,音信可相同[4]554(卷十二·3178)
愿能化作飞天云;但只心欲会,无日不见君。[2]506(卷十二·2676)
阿妹在远方,道路弯又长。相思难将息,喟叹心怅惘。
原作长空云,飘扬去他乡,愿做展翅鸟,明即会妻房。
为我愿妹健,为妹我无恙。更愿似当初,两情长依傍。[2]143(卷四·534)
悲别之苦,羁旅之叹,相闻之感,寄物陈思之念,都需要通过一种媒介进行寄托和宣泄。但是面对空间上的隔阂,似乎空中的“浮云”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所以,空中漂浮的“浮云”就成为歌人笔下互传消息的“信使”,其意义被具象化,化为超越人间与灵界、现世与来世的“使者”,成为歌人寄托和抒发思绪和情感的重要存在。
五、结语
通过对《万叶集》和歌中“云”意象四个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歌人对“云”这一自然物象的不同认识,是古代日本民族丰富想象的艺术结晶。无论是柿本人麻吕挽歌中对故去的日并皇子返回高天原仙气十足的描写,还是山部赤人和歌中对“浮云”自然意象朴素淡雅、颇具唐风的吟咏,还是以“云”为“使”寄托爱恋相思的手法都反映出了《万叶集》和歌中不同时期“云”意象的变化轨迹,“云”这一意象被赋予了古代日本人的精神内涵,也体现了其中所包含的日本文化的独特意蕴。
[1]万叶集[M].小岛宪之,木下正俊,东野治之,校注.东京:小学馆,1994.
[2]万叶集[M].赵乐甡,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3]仓野宪司,武田祐吉校注.古事记·祝词[M].东京:岩波书店,1958.
[4]万叶集[M].杨烈,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5万叶集选[M].李芒,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6]云使[M].金克木,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校对:王兴全]
An Analysis of the“Cloud”Image in the Waka Collection“Manyosyu”
YAN Zhɑohuɑ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Shaanxi 721013,China)
Based on the system research of the collection“Manyosyu”,the number of the waka which contains“Kumo”is large with various kinds and different forms.Through the systemic carding of the waka related to“Kumo”in“Manyosyu”,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meaning that the“Kumo”image has been endued with,and then discusses the involved Japanese spirit and the unique implica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Manyosyu;Kumo;Image
I313.23
A
1009-8666(2017)10-0035-008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0.006
2017-04-01
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诗话影响下的明治时期日本诗话与汉诗研究”(ZK2017057)
闫朝华(1978—),男,陕西咸阳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中日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