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社会价值与责任分析
2017-03-12卢从飞
卢从飞
(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维系,抛弃了文化传统,一个民族必然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面对社会变革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民俗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着当地群众的价值观、生存观和创造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学校体育,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民俗和民俗体育的内涵
“民俗”就是指存在于民间的风俗,也就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并在一定地域空间广为流传和传承的风俗文化〔1〕。在研究民俗时要注意其与民间的区别,民间侧重于空间属性,而民俗则更多体现出文化属性,即在某区域内逐渐形成的风俗习惯。
民俗体育是的形成需要依赖于民俗,在《体育科学词典》中民俗体育的概念是:在生活方式与民间风俗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在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2〕。因此民俗体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不仅是一种体育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文化,也正是由于民俗体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够广为流传。
民俗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地域性风俗习惯。民俗体育受不同的地域风俗的影响,会形成具有浓厚当地特色的风俗体育。民俗体育的详细特点如下:一是民俗体育与民族传统具有显著的契合性,因素群众对民俗体育的参与体现出无意识性和强烈性的特点;二是民俗体育依附于丰富习惯得以广为流传,具有较大的时空跨度;三是民俗体育的开展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并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2 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学校体育的价值分析
2.1 可以为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在民族文化中,民俗体育是一项重要内容。民俗体育根植生长在地方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地之上,对保护地方体育文化,维护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3〕。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历史和时代责任,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学校体育可以为民俗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首先,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学校体育有助于民俗体育和民族文化的自觉传承和继承。长期以来,民俗体育一直不被作为体育文化的主体,只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或闲暇娱乐时组织开展,在有意无意中将这些传统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因此,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传播一直处于散乱和自发状态,自然生灭是其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在外来文化影响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传承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民俗体育传承的需要。学校教的正规性和计划性,相对于自然传承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彻底改变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有助于民俗体育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以武术运动为例,在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前,武术一直是比较冷僻的民俗体育运动,多是民间艺人自动发起的教与学活动,更多的应用于强身健体,比较正规的教学场所仅有河南嵩山少林寺。而在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后,很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我国华夏文明中的瑰丽奇葩,不但对太极拳,长拳,螳螂拳等传统武术项目有了兴趣,更是在强健体制,同业情操振奋精神之余,传承了民俗体育,激发了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了其民俗自信心。
其次,把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可以借助高校的理论研究和人才优势,促进民俗体育的科学发展。民俗体育发源于和传承于民间,属于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形式。受到民间文化和地域风俗的影响,有些项目难免带有消极成分。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移植,而是基于高校的人才优势,对其进行挖掘、保护乃至文化创造,提高这些体育项目的可沟通性、可识别性以及可利用性,是民俗体育逐步走上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此外,民俗体育一般所需的体育资源较少,对于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极为便利学生在生活中强身健体,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健身锻炼习惯,最终成为发展全民体育以及终身体育的骨干力量。
最后,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有助于民俗体育的全球化传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的民俗体育走向世界是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而全球化传播的实现值得我们思考。高等学校是世界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重要场所,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可以实现其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并最终走向全球。
2.2 可以为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丰富的营养
面对当前西方体育价值观和体育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泛滥”,怎样把体育课程改革更好地进行下去,一直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性资源不足的背景下,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我国体育教学的完全西化,还能避免课程内容的单一性,优化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4〕。
首先,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课程在教学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在习近平同志提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指示精神下,政府先后颁布多个文件,对开发民族体育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将民俗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有助于打破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有助于高校体育课程进一步创新与改革。
其次,高校体育是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要达到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这也成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民俗体育不仅具有基本的体育功能,还具有参与度高,对器材、场地要求低的优势,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体育运动视野和实现终身体育的方法。
最后,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有助于推进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由于受西方体育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存在重视专项技能,忽视普通体育需求的偏颇。例如,学校的体育运动会成为少数体育特长生的竞技和表演场地,而将大多数学生拒之门外。因此,要贯彻党中央的全民体育精神,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学校体育活动中,将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育无疑是重要手段。这对于推进体育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全体学生参与体育的最终目标。
3 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学校体育的实现路径
3.1 政府层面
在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过程中,政府具有重要责任,应从政策供给和外部环境营造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政府要在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学校体育方面增加政策供给。例如,课程权利主要包括参与权、开发权、决策权以及自主权,但是我国高校的课程自主开发仍受到较大限制。因此,政府应该在该领域放开各种限制,将课程自主开发权下放,促进民俗体育走进高校课程体系。其次,把民俗体育增添至体育教学机制和方式方面需要进行深层研究。政府层面可以设立民俗体育专项研究基金,为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最后,民俗体育赛事对提高民俗体育的影响力,促进其融入高校体育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福建而言,由政府牵头,福建各高校进行组织的元宵节赛龙舟活动,就是构建民俗体育进高校极为便利的途径。
3.2 高校层面
在民俗体育融入高校学校体育方面,高校无疑处于主导性地位,深化民俗体育在高校存在形式,除能够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外,还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高校要创新体育教学课程。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首先应建立民俗体育课程,同时还应注意平等对待它,就如对待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一样,为民俗体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5〕。例如,高校可以进一步开放体育课程选择,民俗体育项目如武术,五禽戏,围棋等和篮球、足球等传统学校体育项目相同,可以成为学生体育选修课的选项,可以获得同样的结业学分。此外,高校还要加大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机制和课程建设研究。例如,陕西省是我国的民俗体育大省,陕西的部分高校基于当地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将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比如,陕西科技大学和长安大学均编写了安塞腰鼓大纲。其实,当地高校可以将这两个大纲进行整合,抑或通过两所高校教师的交流与讨论,最终确定将安塞腰鼓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最合理的方案。
其次,要提高民俗体育教师水平,为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提供师资保障。大多数民俗体育项目对高校而言属于陌生教学项目,专业教师缺乏就成为阻碍民俗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高校应该关注和强化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派体育教师进修或聘请民俗体育专家来校培训或做兼职教师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第三,充分发挥民俗体育社团的重要作用。在高校中,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规划自己的锻炼与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校友,还有利于增强身体健康,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社团建设方面,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社团选择容易开展和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保障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和长久运行。
3.3 社会层面
民俗体育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在实际传承过程中,时代性的实现往往比较容易,而兼顾民族性就显得有些艰难。从外部要素来看,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失落,在于其服务现代社会的功能出现了问题,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失范方面的一个缩影。因此,传统民俗体育通过服务社会,寻求自身社会价值的重建,才能吸引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高校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例如,社会团体和民俗体育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利用各种手段强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民俗体育项目的认知,只有浓厚的社会认识氛围,民俗体育方可在高校获得长足的发展。
4 结语
将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认同感的建构,同时也有利于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当前,民俗体育与高校体育已经有了初步结合,但是受制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还存在参与比例低、项目少和时间短的问题。要想使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领域获得深度融入和长足发展,仍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为之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1〕徐赣丽.当代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及相关问题〔J〕.民俗研究,2015,(03):29-38.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8.
〔3〕任向景,谢军.闽台民俗体育文化学校教育营造与根植〔J〕.体育科学研究,2017,21(02):17-22.
〔4〕郜艳.民俗体育与高校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J〕.运动,2015,(11):98-99+150.〔2017-08-14〕.
〔5〕金黄斌.我国民俗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的意义及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10):79-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