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连云港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资源分析与开发策略
2017-03-12刘燕
刘 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连云港区域文化的源头可以上溯至上古时期的东夷文化。就区位而言,连云港区域文化处于南北文化的交界处,属于徐淮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边际文化的特色[1]6,以此作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弘扬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当代文化,还可以依托丰富的区域文化,建构内涵深厚、形态各异、途径多样的校本课程系列。
一、连云港区域文化资源分析
所谓“区域文化”主要指狭义文化领域中针对某一地区而定义的文化。由于错综的历史文化谱系、现实的文化创生的快节奏以及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区域文化涵盖的内容与主题仍然十分庞杂,在本地区人们的活动空间、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心理等诸方面均有渗透。考古发现,连云港是东夷部族的发祥地,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东部沿海地区最早的文化遗址。历经沧桑巨变和历史积淀,加之近现代以来连云港人的勤奋开拓和弘扬创造,连云港区域文化内容丰富、内涵精深、形态万千,具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博大壮阔、气势恢宏”和“神奇浪漫、富于理想”等鲜明的特征[1]7-11,不仅为当代生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且为基于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座文化宝库。
然而,有些校本课程把各种区域文化杂糅在一起,要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内容庞杂对学生形成文化噪音,要么遍地开花增加学生了的学习负担,与课程开发的初衷南辕北辙。造成课程开发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是开发者忽视了文化进入课堂的特殊性、学生接受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优势,对区域文化的类型及主题认识不深刻、不透彻。按照文化学对文化类型划分的一般标准,连云港区域文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红色文化。早在1924年,连云港地区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活动。1928年,中共东海特别支部在连云港地区成立。此后,革命先辈在连云港地区掀起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目前,连云港域内重要的革命纪念场馆有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抗日山烈士陵园、安峰山烈士陵园、灌南县烈士陵园和刘少奇赣榆居住地等。这些革命场馆保存的大量宝贵的实物、图片等革命文献,记录了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发掘这些革命场馆蕴藏的文化财富,不仅可以教育、激励少年儿童弘扬先烈精神,而且能使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史料和现实场景为具体依托,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二是海洋文化。连云港境内山海相依,海边居民在大海上辛勤劳作,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连云港海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海盐文化,因连云港盐场隶属淮北盐场,又称淮盐文化。据历代史书记载,连云港境内自古便有海盐经营活动,汉代以来成为海盐主要产区。《南齐书》载:“郁州在海中……有田畴渔盐之利。”[2]259至宋代,“海州板浦、惠泽、洛要三场岁煮(盐)四十七万七千余石。”[3]4438古代盐民在长期从事海盐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包括制盐工艺和盐民风俗。目前淮盐文化已经列入连云港市、江苏省、国家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此外,海洋文化还包括渔业(养殖)文化,如渔民拜海神仪式和行船中的风俗禁忌,对虾、梭子蟹、鲍鱼等养殖工艺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习惯;船舶文化,如渔船制造工艺、文化风俗乃至渔网编制工艺等;海洋工艺文化,如各类珊瑚工艺品、海洋生物标本、贝壳工艺品和珍珠饰品的制作工艺。
三是民间艺术。连云港的民间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戏剧、民间舞蹈、民间歌谣、民间文学等样式。民间戏剧主要有淮海戏、海州五大宫调和一度广为流传的海州童子戏等,其中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淮海戏、海州五大宫调最为著名。前者唱腔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上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后者又称“海州五大调”或“海州宫调牌子曲”,是一种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曲牌为基本腔调的演唱艺术[4]。民间舞蹈有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威风锣鼓、跑马灯等,而以南辰跑马灯最为著名。南辰跑马灯起源于北宋,反映的是抗辽女将穆桂英的故事,艺术地再现宋辽交战、大破天门阵的场景[5]。民间歌谣则有《嘉庆海州志》等地方史志记载的海州民谣、童谣;民间传说有东海西部苗癞子系列、大禹传说和赣榆徐福传说系列等。特别是赣榆徐福传说包含了徐福东渡的传说、秦山岛的传说、秦始皇鞭石成桥传说、神路传说、徐福河的传说以及留福村的由来等,已经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是历史文化。早在五六千年前,连云港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连云港境内的大贤庄文化遗址、桃花涧文化遗址、藤花落文化遗址、大伊山文化遗址,属于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址;锦屏山将军崖石刻画像,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之一;东海羽山保存了殛鲧遗迹,秦东门则是秦始皇东巡留下的遗迹之一;连云港市博物馆内保存了大量周秦两汉的青铜器、竹简、帛书等文物:这一切都折射出连云港地区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连云港的历史文化包括以下内容。(1)承载了历史文化信息的名胜古迹。孔望山是孔子登临望海处,是三教文化交汇之地,也是赵朴初所谓佛教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登陆点;石棚山不仅有石曼卿读书处遗址,更有故安汉将军糜竺墓;白虎山有张叔夜中秋节石刻记,蕴藏着宋江等三十六壮士的命运秘密。(2)名人文化。大批历史或当代文化名人或成长于连云港,或在这儿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足迹,如文学家鲍照、吴承恩、吴敬梓、李汝珍、朱自清,科学家沈括,抗金名将胡松年,清代经学大师凌廷堪,近代思想家魏源,教育家江恒源等。(3)佛教文化,古时连云港地区庙宇林立,香火极盛,迄今留下的古刹名寺有三元宫、龙洞庵、碧霞庵、百子庵,以及法起寺、阿育王塔等佛教圣迹。
五是民俗文化。连云港地区民风淳朴、崇尚礼仪,尊老敬长、孝慈贤德成为民风的核心伦理。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其原型就是汉代东海郡含冤而死的孝妇周青(其乡里位于今连云港朝阳镇境内),其事迹在《海州志》《云台山志》《搜神记》等书中均有记载。凝聚在周青身上的孝伦理随着东海孝妇祠香火的旺盛,历经传承和发扬光大,已经涵盖了“节孝仁慈、教化世人、尊重长辈、人心向善、追求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6]等文化内涵,受到连云港人民的普遍认同。民俗文化中最为系统的是婚嫁风俗和岁时风俗,而以节俗最为重要。连云港主要节俗有年俗、元宵节俗、龙抬头节俗、清明节俗、中秋节俗、端午节俗、重阳节俗和鬼节风俗等。这些节俗虽然与全国各地的节俗有较多的共性,如年俗有祭祖、守岁、拜年、扫尘、送财神、贴春联、挂门浪(五彩图案)、吃饺子、蒸年糕(串糕)等,春节期间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玩麒麟等民间杂艺表演,但其中蕴含的念祖感恩、敬老孝顺的伦理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愿,以及世代积淀的美好情怀均可以成为熏陶感染学生的文化资源。
六是碑刻文化。其主要代表为位于本市花果山乡境内云台山狮子岩下的郁林观石刻群。该石刻群包括16处石刻,其中著名的石刻有8处。镌刻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的《东海郁林观东崖壁记》,是一篇文章与刻字兼美的云台山风光游记,刻文为隶书,风格颇近石门颂而结体规整方正,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将之收入《金石录》,为历代金石家所器重[7]。刻于宋代庆历四年(1044年)的《东崖壁记》撰文者为祖无择,苏唐卿篆书,王君章镌刻,世称“三绝碑”。该刻文笔力苍劲、结构严谨、风格古朴。比较著名的石刻还有龙洞庵石刻、花果山现代书法石刻、石棚山石刻、白虎山石刻、锦屏山将军崖石刻等。这些石刻既是历史事件的见证,也具有精湛的艺术美,又是开发艺术欣赏与创作类校本课程的绝好资源。
七是工艺文化。主要有汪恕有滴醋制作工艺、淮盐制作工艺、东海水晶雕刻工艺、东海版画艺术、民间虎头鞋制作技艺、海州风筝工艺、赣榆甜闷瓜制作手艺等。上文所说的海洋工艺文化也可以归入此类。这些工艺是连云港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美好人生的追求与信念。
当然,挂一漏万,以上简单列举数种,足可见连云港区域文化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价值各异。针对上述类型有选择地将连云港区域文化引入课程开发领域,可以增强区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针对性,促进课程开发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有机融汇。
二、连云港区域文化校本课程的类型开发
佐藤学认为,“对话中心课程”不仅具备知识分享、后天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学术与教育结合等传统课程的教育价值,而且能使学生直面学习主题在合作中学习,在双向的、多向的对话中积累知识[8]26-28。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开发模式,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可以得到凸显,课程开发主题与框架搭建也相对自由,这内在地决定了区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想模式是“对话中心课程”。着眼于建构“对话中心课程”,区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在做好学生发展分析、社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着眼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开发出多样性的课程类型,以避免课程类型单一化导致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经验窄化的倾向。
通过上文内容与主题分析可以看出,连云港区域文化的生态随着社会生活变化逐渐有所分化:有的成为纯粹的历史积淀,只有在文化典籍、书刊杂志、档案资料中才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包括历史人物事迹、古代典章制度、革命先烈事迹、名人及其思想、古代学校教育与历史沿革等;有的融汇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如民俗风情(古代民俗遗风和当代新民俗)、文明礼仪等;有的成为舞台表演样式、场馆展示品或名胜古迹,包括地方戏曲表演、博物馆藏品、民间故事、工艺品、风景区(点)等,如淮海戏、东海水晶工艺品、孔望山龙洞庵等;有的作为鲜活的技术或工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产力,如汪恕有滴醋制造工艺、淮盐制作工艺、农具及其生产使用方法、云雾茶炒制工艺等。而校本课程目标按照一般的划分,相应归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学生的学习一般可以分为研究性学习、接受式学习、技能型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
把上述因素综合起来,连云港区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传播型课程,或称知识型课程。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为静态的、已经获得共识的区域文化知识,比如民间传说、文史知识、地方风物、特色物产等。这类课程的功能在于传播区域文化知识,往往能开发出专用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区域文化知识的储备程度决定了学习成功与否。这类课程的实施方式与传统课程区别不大,如果开发适当就会有助于增长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培养乡土情怀;如果开发不当则容易增加学生学业负担,或者浪费课程资源。(2)研究型课程。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是连云港区域文化中有待发掘与整理的内容,或者虽经他人的发掘整理但需要学生独立探索的文化内容,比如考证有关文化知识、收集地方掌故、梳理文化渊源、发掘历史人物思想、研究民间文艺等。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拓展学习、研讨学习等学习方式,其资料搜集整理能力和获得创新性知识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3)活动型课程,也称实践型课程。这类课程开发的资源集中在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上,或者集中在舞台、实体、影像等载体呈现的区域文化现象上,如带有地域色彩的节俗场景、婚嫁过程及仪式、民俗文化社会调查、民间艺人表演等,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美丽自然和乡土的深厚情感为重要目标。学生通过开展、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文化知识、文化体验和实践经验,学生能否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情感体验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成功与否。(4)赏鉴型课程。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为风景名胜、民间曲艺、地方戏剧、民间故事等,学生主要以欣赏、品鉴和评论研讨等方式展开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乃至审美理想,学生审美经验丰富与否、审美体验的深刻与否是衡量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尺度。(5)技艺型课程,也叫制作型课程。课程主要资源为工农业产品、工艺美术作品的生产、制作或工具的使用等,比如,东海版画、水晶雕刻、赣榆黑陶、海州剪纸的创作,以及连云葛藤粉和淮盐制作生产工艺等。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流程、亲手操作创制产品或艺术品,深化对工艺文化的认识与体验,养成实践意识、操作能力,劳动习惯。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是该类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
围绕上述课程类型进行开发,连云港区域文化校本课程基本可以满足地方课程的开发要求:“从课程实施看,应由基于‘外部塑造’的灌输式与认同式模式转变为基于‘教育对话’的互动式与反思式模式;从教学过程看,应由机械、被动传承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建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促进文化变革、生成的过程。”[9]
三、连云港区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一)内容选择:找准契合点
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连云港区域文化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优势资源与良好素材,但绝不意味着装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还必须经过遴选机制的过滤,将适合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开发与建设需要的课程资源转变为课程内容,并以适合学生学习的形态与方式在课程中呈现出来。这就需要课程开发者找准区域文化资源与课程之间的契合点,方能将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联结为一体,实现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区域文化资源与课程之间的契合可以从三个维度去思考。一是把握文化与生活的契合点。文化是人类在生活中创造的,也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校本课程对文化内容的选择要源自生活、走向生活,以引领学生感受鲜活的现实世界和深厚的生活内涵,转变其生活观念,提升其生活品位,不能脱离社会孤立地传播虚幻僵化的区域文化内容。二是找准历史与当代的契合。虽然就成分而言,区域文化包含了历史积淀的和当下创造的文化内容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但是就文化延存实质而言,任何对文化的选择与解读都是当代的选择与解读。历史文化之所以能够进入当代话语情境,要么因其符合当代价值观念,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要么因其文化内容和价值观念受到当代人的质疑或批判,这正是在当下话语情境下对古代文化做出的阐释与评判。基于连云港区域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必须处理好历史与当代的关系,引领学生明确认识到,学习继承历史文化是为现在乃至未来服务,目的在于创造新生活,而不是简单地复古怀旧。三是重视静态与动态的契合。动态文化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或者在生活中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影响着当代人的精神世界、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而静态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转化为符号记录在纸张等材料上,远离了现实生活。毫无疑问,动态文化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关注的核心,但这绝不意味只有动态文化才有学习吸收的价值。静态文化蕴含的人类的创造智慧、生命关怀和价值取向,在一定情境中仍然具有启发借鉴意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按照科学的尺度选择、评价两种形态的文化,兼顾其在历史与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的课程,不至于沦为单纯的文化课程。
(二)课程架构:独立性与集合性相统一
从起步开始,校本课程就是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差异迥然的功能互补的角色登上课程开发舞台的,“立足校情、凸显个性、打造特色”是各个学校在校本课程差异化开发过程中的无差异的特征行动。在开发前期调研、开发方案审议时,学校一般将课程的独特性作为衡量课程开发必要性的重要尺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则将重心放在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化上。由此形成了校本课程独特的拼盘式格局,即每一门课程都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课与课之间缺少联系。然而,基于连云港区域文化开发的校本课程绝不能走这样的道路。由于连云港区域文化涵盖的范围较广,域内学校众多,将每一门课程内容孤立起来,不仅会带来课程内容选择的困难,而且会割裂文化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区域文化碎片化。这就要求连云港区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要在遵从学校整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从区域文化涵盖的广度、诸课程之间关联的密度、一定区域内课程开发的校际关系等角度通盘考虑,将课程建设成独立性与集合性完美统一的“课程群”。课程的独立性是指针对区域文化的某一领域开发出某一门具体的课程具有所自足性和完整性:定位准确的课程目标;支持顺利实现目标的内容范围及科学的内容序列;与内容范围及序列相适应的实施方案;对实施行动发挥调节监控作用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方法;教学纲要和课程标准;相对完备的教材,等等。而课程的集合性是指针对区域文化的不同领域开发出的各门课程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协调性和整合性,如传递静态文化知识的连云港民俗风情的课程与以展示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绘画创作活动课、连云港历史名人思想研究等研究型的课程与连云港名人轶事搜集整理的活动课等,它们各自的实施方式不同、类型不同,但内容上相通或相容,一旦放在课程开发的总框架内,其内容就构成了连云港区域文化的全貌。
(三)价值导向:发掘区域文化当代适用性
任何文化现象都不会是纯粹的客观表象,其背后蕴含着这样或那样的文化价值观念,正如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所说,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10]3。没有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区域文化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尤为突出,因为这是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经过长时间选择的结果。如连云港孔望山的石刻及文化遗迹既有佛教的内容(山崖上的佛像石刻),又有道教仙话的造像(刘海戏金蟾),还有儒家圣贤的足迹(孔子登临此山望海),性质各异的三教文化汇聚一处竟然能够彼此相融共存至今,反映出连云港人民具有兼收并蓄的宏大气度和海纳百川的开阔胸襟。这种对异质文化的宽容与包举,不就是一种文化取舍的倾向吗?其中蕴藏的价值观念不言而喻。以连云港区域文化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既要重视选取适宜的文化现象在课程中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文化的丰富性、直观性和具体性,又要重视发掘区域文化蕴含的对当代生活有启发借鉴意义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的熏陶教育。不可否认,受传统的课程形态与实施惯性的影响,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偏差,一些课程有明显重历史轻现代、重静态轻动态、重传承轻创新的倾向。出现这样的偏差,要么由于课程目标定位不科学,过分强调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共性;要么由于开发者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与取舍仅局限于文化现象。无论哪一种原因导致目前的偏差,均反映出课程开发者对区域文化隐含的价值观念的认识不足与发掘不到位。
(四)区域合作:找寻课程开发优化模式
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对校本做这样的阐释: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经过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是指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11]。这一阐释应该说抓住了校本课程的本质。但很多人对此理解有误,认为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内部开发的封闭式的课程系统,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拒绝行政指导和与他校合作开发课程。实际上,邻近学校拥有的区域文化的核心资源是相同的,每一所学校可以针对区域文化资源的不同方面错位开发,形成内容各异但彼此相关的校本课程群。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开发合力,便于集思广益,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还可以避免重复性开发,节约人力与物力资源。如果只满足在校内封闭的环境中孤立地进行区域文化课程开发,容易带来两种不良走向:一是由于课程视野狭窄,区域文化的整体性、和谐性受到损害,在课程中呈现的内容很可能是被割裂的、碎片式的;二是各校都在低水平的层次上进行开发,课程开发的整体效益难以提高。
新课程改革的帷幕拉开已近20年,各科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标志着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此期间,经过课程研发专家和广大教师的实践探索,校本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进入了课程开发的稳定期、反思期。然而,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未达到与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相协同一致的水平。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区域文化的特质与类型把握不够充分和透彻,对选择怎样的区域文化内容进课程还缺少理论总结与提升。我们期待,随着对区域文化资源特质发掘的不断深入,以及开发策略不断走向科学化,区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会盛开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
[1]王志国,周宁:连云港文化概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2]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连云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海州五大宫调[ED/OL].[2016-08-20]http://www.lygfeiyi.com/WebSite/Info.asp?infoid=1525.
[5]史卫平,徐洪绕.南辰跑马灯:杨门女将抗辽兵[N].苍梧晚报,2011-07-24(6).
[6]费永春,王军先.东海孝妇:集慈贤孝德于一身的孝文化代表[N].苍梧晚报,2012-05-22(C8).
[7]费永春,王军先.郁林观石刻群:我国书法艺术石刻珍品[N].苍梧晚报,2012-08-28(C8).
[8]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陈萍.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7):39-42.
[10]韩凝.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13.
[1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