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税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税收学专业为例
2017-03-12李永刚
李永刚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620)
高校税收学专业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培养应用型税务人才。而应用型税务人才的培养,客观上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只有借助科学的课程体系并优化课程实施,才能培养优秀的税务人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税收学专业以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为契机,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案例教学,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应用型税务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收学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备
目前高校税收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比较明显的重国内、轻国外的倾向,即课程内容大多面向我国税收实务和相关理论,很少涉及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实务和相关理论。比如,很少开设“西方财税理论”“西方财税实践”之类的课程。这种情况导致税收学专业的学生不仅对西方财税理论知之甚少,也忽视了对西方财税理论发展动态的相关了解与研究。
(二)课程特色不明显
许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往往参照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税收专业的课程结构,参考它们财政学专业的税收课程结构设计本校的税收学专业课程体系,没有认识到研究型大学的税收学专业课程体系未必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导致效仿建成的税收学专业课程体系缺乏“税”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特色不够鲜明。
(三)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不平衡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收学专业往往按照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三个模块设置课程,过分追求“多而全”,致使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太广,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连接桥梁,课程内容“散点”太多,不便于形成“线”,更不利于建构“面”和“体”。相比之下,选修课设置太少,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1]。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选修课,但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修满学分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基础理论课程偏多
应用型财经院校税收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必须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核心追求,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致力于提高学生从事税务工作的实践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税收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所占比重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小,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格局,不利于应用型税务人才的培养。
(五)课程内容设计不够灵活
由于课程体系建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部分财经院校的税收学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不够灵活。一方面,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内容,比如某个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另一方面,存在知识点甚至是课程类型的“空白”,比如一些应该开设的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往往没有纳入课程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收学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
税收学是一门讲授税收理论、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知识的学科,也是财税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从一般的学科结构看,税收学是财政学的一个分支。一般来说,税收理论的讲授应该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的经济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税收理论、分析有关问题;税收政策的讲授应该紧扣我国当下的税制改革,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政策落实结合起来;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的讲授应该在细化税收制度和实施条例、研究有关征收细则上下功夫。此外,对企业合理避税、税收筹划的讲授应该重点融入避税和反避税案例,以及税收筹划案例展开系统讲解和分析。然而,当前税收学课程把专业知识置于教学中心地位,过分重视系统的税收理论传授,忽视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的税收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重点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听讲的同时,把这些内容备注在教材上,或者记在笔记本上,以备期末复习之用。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不重视师生的互动交流,也不重视运用视频、图片、PPT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单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更大的问题是,教师很少运用税收理论分析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税收事件和税收现象,几乎不引导学生分析税收实践案例。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充分理解税收理论,也不利于学生解决税收实际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税收学专业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加上逐渐固化了的教学方式,给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带来了困难。一方面,教师一般以理论内容为讲授重点,很少介绍实践性知识,几乎不进行实践案例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不重视复习,大多在考试之前突击记背,力求在短时间内将考试应付过去,考完后就忘记了凭强化学习而记忆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实现应用型税务人才培养目标[3]。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收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并落实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税收学专业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税务人才为最终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进一步明确这一培养目标,并以这一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将“重应用”“重实践”的理念注入课程体系,科学设置税收学专业相关课程。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认真审阅每门课程的内涵,精心设计每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税收学专业的课任教师分工合作,针对财政、税收、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专业英语等领域制定具体的课程内容框架[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务部门可以与各教学单位进行协调和沟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聘请相关行业中的专业人员讲授某些税务专业课程。比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税学院与上海市诸多税务师事务所、松江区税务局、松江区财政局等单位开展了合作,聘请业务骨干给税务专业学生授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税收学专业案例教学
税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一般是参照政府财政部门的岗位要求制定的,人才培养侧重于宏观理论以及税收法规、制度等知识的传授,相对轻视税务案例的分析和税务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比较完善,但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税务人才,比如企业对纳税申报、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税务代理、涉税审计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5]。为了满足企业的客观需求,税收学专业应该重视“专业教学案例库”建设,开设“专业教学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通过对税务案例的设计和选取将税务学专业理论教学与税务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教学帮助税务学专业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程所选取的案例应该真实可信,最好选自税务师事务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在税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及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案件,而且要与理论课程内容和社会税务实践紧密联系,并且要定期更新、替换,做到与时俱进[6]。
(三)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税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应用型税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设计税收学专业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注重专业素质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7]。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重视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通过建立和完善税收、会计等专业实验室模拟实训教学系统,进行税务和会计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涉税实务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实践水平[8],实现学生与工作实践情境的无缝对接。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和“金税”工程的推进,财税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对税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部门和企业不仅需要税收学专业人才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财税理论,还需要他们了解和跟踪最新的财税动态,熟悉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税收方针,而且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9]。因此,高校税收学专业要尽早搭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熟悉财税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税收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税收学专业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以推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税收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坚持以学生素质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优秀财税人才为目标,重点提高税收专业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2)税收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这些成果涉及教学、科研、团队管理等方面。这些标志性成果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税收人才的培养质量的提高。(3)税收专业教学团队要以优化团队成员结构为重点,合理调整团队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以建设结构合理、成员稳定的教学集体。(4)税收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教学团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团队负责人应该重视合作平台的搭建和合作机制的建构,明确团队成员责任和分工,使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和一致的目标而奋斗,保证每一位团队成员各尽所能,为团队建设贡献力量。优良的教学团队不仅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动态调整,完善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利于申报并完成相应的教学项目和科研项目,实现税务专业教材的更新,从而促成合作教改、合作研究、合作育人、合作发展[10]。
总之,人才培养是国家和社会赋予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重点解决税收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优化课程体系为抓手,通过建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应用型税务人才服务。只有采取切实措施优化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税务人才。
[1]陈晓琳,王平祥.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3):71-73.
[2]许峰.“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72-73.
[3]周艳玲.《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方经贸,2009(4):153-154.
[4]刘建凤,武宝林.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4):80-82.
[5]田明,孟君.论高校教学团队与教研室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6-109.
[6]徐玲.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29-30.
[7]万新亚.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2):76-77.
[8]林颖.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税收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139-141.
[9]王英,李顺明.我国高校转型期财政学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4):16-18.
[10]邵建东.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4):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