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
2017-03-12高本才
高本才
(天津职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天津 300410)
摘要:角色冲突是影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与成因,进而从降低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角度,提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84-02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和玛勒诗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人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1]。在有关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中,许多学者认为角色冲突是重要因素之一[2][3]。
在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领域更加广阔的今天,辅导员角色定位已从最初单一的“政治引路人”逐渐走向多元,其角色冲突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也更为典型和突出[4][5]。
一、角色冲突理论
(一)角色的定义
角色概念中有四个核心的内容:角色期望、角色扮演、角色行为、角色学习。社会对角色所持的期望形成了角色规范,为角色行为规定了一般的准则和方式。个体根据自己对各种社会角色的理解,按照这些角色要求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由于对角色有不同的理解而有不同的行为。任何社会角色都是在对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学习而逐渐获得的[4][6]。
(二)角色冲突定义及表现形式
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3]它包括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时由于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以及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7]。
角色内部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有相互矛盾的期待或要求;角色行为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理解。角色之间的冲突表现为:角色集中的几个角色如果同时对其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当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4][8]。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与成因
(一)高校辅导员的多重角色演变
辅导员一职从1952年在高校开始设置。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至此,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得到基本确认[4]。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表现
美国学者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2]。高校辅导员角色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角色工作成果的“无形性”与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角色责任的分散性、模糊性导致多方角色期望无法满足的冲突;角色责任在时空上的无限延展导致与其扮演的其他社会角色的冲突;角色工作压力和强度与角色幸福感严重不对等引发的冲突;角色扮演能力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所引发的冲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4]。
(三)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的成因
1.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复杂化,辅导员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角色,转换为一个新的“角色丛”或“角色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宿舍管理、危机处理、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日益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任务[3]。
2.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心理和职业发展指导等作保障。而现实中的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多样且流动过快,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无暇对本职工作进行深入研究。面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行为的偏差、心理的压力和就业的迷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高校辅导员工作是典型的助人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同于专业教师的学术成果,辅导员的成就感往往来源于内心以及学生们的评价,是无形的看不到也摸不着。
4.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时间上无限扩展,突发和棘手的问题时刻考验着辅导员们原本已经很脆弱的神经。另外,在高校内部往往存在对辅导员角色的模糊认识,认为凡是涉及学生的工作一律是辅导员的工作。这也导致了辅导员工作在空间上的无限延展。
5.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压力和强度是难以想象的,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落实。而辅导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所承载的压力严重不匹配。
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
众多研究都已经证实角色冲突是引发职业倦怠重要因素。外国学者斯可瓦布(Schwab)、利思伍德(Leithwood)、布瑞恩(Byrne)等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角色冲突造成职业的压力感和倦怠,尤其是情感衰竭、去人格化方面。”
角色冲突还会导致角色紧张(roledeviance)。角色紧张有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如果冲突超出了可以忍受的程度,又未能及时化解,就可能造成各种心理障碍,甚至引发生理疾病,直接引发职业倦怠[4]。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在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过程中,有效的干预需要采用个体和组织干预相结合的干预策略。下面就如何有效缓解其职业倦怠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角色行为规范和角色期待
高校辅导员角色责任的弥散和多重角色期待是引发角色冲突的关键,也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要缓解职业倦怠首先就要让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责任有边界化,将原来的角色规范进一步识别,将那些不属于职业规范的责任剔除。另外,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另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师生比严重失衡,其履行角色责任的能力必然受到挑战。针对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逐步使师生比例趋于合理。
(二)建立不同层次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培训体系
由于职业倦怠造成的人员流动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成效,新入职辅导员不仅没有学生工作经验,更不具备解决问题应该具备的专业背景。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了职业倦怠。这就要建立从入职培训到细分模块的专业培训。其中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发展以及学生基础管理等模块。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有学者指出引起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是职业付出与职业回报不成比例,职业倦怠严重程度与两者的比例有关。所以高校应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有效降低因为付出和回报失衡引发的职业倦怠。
(四)不断加强和充实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指能够导致个体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它包含了效能、希望、抗挫折、乐观四个成分,且四个成分具有协同效应[9]。有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职业满意感、工作绩效等密切相关。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可能是降低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干预措施。心理资本能通过高度集中的、短程的在线训练干预得到开发[10]。
五、小结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绝对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彻底解决的,需要社会、高校和个人共同努力方能得到缓解。真实工作环境要比理论研究复杂得多,真实问题的解决也要比单纯从理论层面提出几条建议要难得多。所以,真正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3.
[2]杨秀玉,孙启林.教师的角色冲突与职业倦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4,(9).
[3]韦有华.教师的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炜.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王小明.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1:348-351.
[7]林祟德,等.心理學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6-660.
[8]孔令智.社会心理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313-315.
[9]Luthans F,Luthans KW,Luthans BC.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J]. Business Horizons,2004,47(1):45-50.
[10]骆宏,赫中华.466名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0,(10):93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