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时期安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工作探讨

2017-03-12陈满乾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2期
关键词:机遇与挑战学科建设十三五

陈满乾

(安徽理工大学 发展规划处,安徽 淮南 232001)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安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现状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实施学科建设工程,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竞争开放的学科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学科队伍;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等建议,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关键词:安徽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现状;机遇与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81-03

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生命线[1]。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十三五”时期是安徽理工大学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深刻了解学校学科建设现状,把握学科发展规律,制定和实施“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是学校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学科建设现状

安徽理工大学是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安徽省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十三五”期间,学校紧紧抓住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安徽理工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安徽省高等教育提升计划和振兴计划等重大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研究型学院建设计划、拟增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和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地矿特色进一步彰显,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取得历史性突破,学科建设跃上了新台阶。目前,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17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安徽省重点学科8个,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以地矿为特色,工、理、管、医、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

与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学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优化学科布局、培育新兴学科和调整学科内部结构的主动性不强,打破学院和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内生动力增长机制尚未形成;②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偏少,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较为缺乏,学科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③科研成果不多,获奖层次、数量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二、“十三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发展战略带来重大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新常态,国家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相继出台“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学校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双一流”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认真思考,主动谋划,积极谋划,建设具有煤炭行业背景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學科。

(二)煤炭行业新常态提出新挑战

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产能过剩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的“四期并存”发展阶段,必须实施“调转促”计划,“减人增效”、“两化融合”、“安全高效”成为必然选择,这给学校的传统学科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传统学科内涵建设,开拓新的符合国家能源发展的研究方向,强化基础创新,构建与煤炭行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引领煤炭能源技术革命,助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三)安徽发展战略注入新动力

安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创新型试点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为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应紧紧抓住安徽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一流学科专业及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发展机遇,聚焦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现代产业新体系,聚焦淮南市煤炭、电力、煤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及时调整学科结构,拓宽学科面向,加快知识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

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①发展模式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越来越涉及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窗口期和以调整促发展的重要机遇期。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投入必然面临着阶段性的增速放缓,“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带来办学资源配置方式的重大变革等,高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日趋激烈的高层次人才和资源竞争。学校必须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立足实际,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强化学科特色,以需求为导向,以贡献求支持,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十三五”学科建设对策

1.实施学科建设工程,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资源共享、竞争开放的学科体系。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以省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安徽省工程实验室建设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抓手,建设一流学科,构筑学科高峰,以点带面,引领和带动学科整体建设水平。矿业、安全、煤田地质、矿井建设、矿山机电等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特色研究方向实现世界领先;环境、控制、化工、管理等学科达到安徽省内一流水平。

实施学科建设提升工程。以省部级学科创新平台为载体,大力支持数学、力学、材料、动力工程、电子、计算机、建筑学、测绘、软件等学科建设,注重内涵提升,凝练学科方向,形成鲜明特色。加大对医学学科的扶持力度,培育和凝练特色研究方向,根据医学人才培养需要,建设符合办学要求的附属医院。加大投入,提升文、理学科的整体实力。

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工程。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抢先占领制高点,力争引领学科发展方向。重点关注煤炭安全高校绿色开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信息技术、新能源、职业健康等领域,在政策和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形成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围绕安徽省和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以及社会转型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2.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稳定与提高并举的原则,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学科队伍。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学科总体布局和一流学科发展的需要,依托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着力做好人才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完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和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形式灵活多样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使用与学科建设发展相衔接,使高层次人才在学校事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大力支持中青年教师发展。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资助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名校随名师访学进修、研究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中青年学术骨干等教师培养的人才计划,培育国家和省部级优秀人才。

加快推进创新团队和教學团队建设。实施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行业关键技术、安徽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集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组织形式和用人机制,打造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建设一批“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以国家、行业和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培育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①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主动策划,加强组织,凝练科研主攻方向,做好重大项目储备工作,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着力点,力争实现科研项目数量、层次的重大突破,形成一批有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通过高端引领,带动学校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的提升。②推进协同创新。围绕国家、行业、安徽省的发展需求,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加快推进校地、校校、校院(所)、校企产学研合作,集聚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升级优化、产业链延伸等关键环节中的问题,培育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并促进其产业化。③构筑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加大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积极准备申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实现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突破;进一步完善学科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学科创新平台管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4.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以创新引领学科发展。①强化学科建设目标管理。完善学科建设指标体系和资源配置模式,建立以目标决定学科资源配置取向的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强化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分类分层确定学科建设和考核评价标准,实行目标管理、分类评价、动态考核。②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各类岗位的规模和结构比例,科学设岗。强化分类分级管理,明确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聘期目标、年度任务,逐步建立以学校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目标任务体系。改革绩效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完善各级各类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基于绩效考核评价的薪酬体系,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标准,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科研。③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建立科研人员、创新团队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与奖励机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动力和保障机制,鼓励学术创新和有市场价值专利的产生。探索制定知识产权等科技成果管理、使用、处置及分配奖酬实施办法,加大对科技成果完成人激励力度。

参考文献:

[1]《党史文苑》编辑部.“十三五”发展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J].党史文苑(学术版),2015,(11).

[2]尹伟伦.我国重点行业性大学的使命与学科发展——兼论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科建设思路和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2):7-10.

猜你喜欢

机遇与挑战学科建设十三五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