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掌上思政教育“五个一”工程的实践研究

2017-03-12曾滟棱李玮赵娜冯欣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2期
关键词:五个一微信公众平台大学生

曾滟棱+李玮+赵娜+冯欣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生工作部,北京 100029)

摘要:本文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之声”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基础上,分别对北京中医药大学掌上思政教育的微信平台途径、信息服务内容及学生队伍建设做了全面探索与研究,强调了服务育人、科研创新以及“三自”教育培养模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将以上内容提炼为构建大学生掌上思政教育的“五个一”工程。

关键词:大学生;掌上思政;三自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42-02

2014年4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工部依托微信公众平台的新媒体优势开设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之声”微信公众平台(以下简称“杏林之声”)并在其教育活动、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与实践研究,构建了以“五个一”工程为基础的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新体系,即“开辟一条大学生掌上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打造一个贴近学生的校园掌上信息服务新平台”“建立一支学生参与的掌上思政队伍”“探索一个大学生创新及科研实践的新基地”及“倡导一种大学生‘三自教育的新模式”。

一、开辟一条大学生掌上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杏林之声”拓展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在消息推送和管理、高级编辑、用户管理、素材管理以及统计等方面的优势[1],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做到重引导、轻灌输,重自愿、轻强制,重潜移默化、轻平铺直叙,重创意创新、轻墨守成规,不断强化思政教育的成效。

1.以校园官媒的形式传播各类时事资讯和正能量信息。“杏林之声”借助掌上信息来源广、阅读方便及覆盖面广等优势举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思想动向。通过让同学们亲自参与,使核心价值观通过微信消息的流转在学生群体中渗透,影响着广大同学的思维及视野。

2.以多样的新媒体形式立体展现表达内容。“杏林之声”不拘泥于平铺直叙,在表现形式上,我们储备了丰富的素材库,包括漫画、思维导图、动态网页、音频以及情景短片等方式。在表达方法上,我们运用学生的话语体系及角度去表达,使得主流思想以及舆论引导被学生尽可能多地接纳,让学生在浏览形象、生动、直观的内容过程中升华思想。

3.以统计数据、表单、投票等功能为基础,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对相关规律的把握上,“杏林之声”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注重对阅读量、转发量、评论点赞数、投票结果等数据进行统计研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喜好及关注点,研究学生的思想规律,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打造一个贴近学生的校园掌上信息服务新平台

我校现有三个校区,地域的分散容易造成信息传达的不方便、不及时甚至不准确。学生希望通过微信平台使他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便利。为此,“杏林之声”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对信息还加以分类。①查询类,学生可查询专业知识信息、个人课程信息、日常生活信息;②预告类,诸多讲座、学生活动、招聘会及开学、放假的通知预告;③指导类,针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诸多困惑,“杏林之声”分享各类指导信息,如学习方法、养生知识、求职技能、成长正能量以及各类经验总结,辅助大家克服困难,成长成才;④展示类,借助“杏林之声”搭建平台,我们将征集到的学生文章、绘画、摄影、微电影等精彩作品和优秀人物、团队、班级风采进行展示或是追踪报道,吸引学生关注,激励榜样学习。

三、建立一支学生参与的掌上思政队伍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政相关动态,我们进行了队伍的扩充与建设。

1.带动学生参与,注入平台更多活力。“杏林之声”在原有思政教师队伍的基础上,选拔、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形成师生合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群体给“杏林之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①针对时事热点、舆论舆情提供“学生视角”,使掌上的思政教育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吸引学生眼球;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群体的需求,善于创新创造,开发平台更多辅助功能,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③对于平台信息的主动传播意识,增强“杏林之声”的辐射程度及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2.成立“杏林之声学生社团”,规范队伍管理机制。为规范学生队伍的管理,我校还成立了“杏林之声学生社团”。依据工作模块性质划分不同部门,如办公室、新闻部、美编部、科研部及良乡新校区工作部。在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杏林之声学生社团”曾获我校首届“感动北中医优秀团队第一名”。

四、探索一个大学生创新及科研实践的新基地

因微信公众平台注册门槛较低,发布视角多元,我校在近一两年里不断涌现出各学院、部门、学生组织的多家微信公众号,纷纷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为保证“杏林之声”在其中拥有持续不断的较高关注度及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创新与科研作为发展的支撑。

1.鼓励学生创新,以创新带动平台发展。创新能力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杏林之声”,学生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栏目的创新,依照内容属性,设定了如“杏林学堂”“杏林资讯”等十几个固定栏目,并依照主题不断开辟新内容;②形式的创新,在原有图文影音呈现的基础上,链接众多如掌上大学、萌小助、易企秀等第三方平台,加入测试、直播、游戏、投票以及HTML5网页等新鲜、多元的元素,增加内容吸引力;③语言的创新,面对学生受众群体,我们经常运用如“小杏仁er”“宝宝”“酱紫”“你√get了吗”等亲切、诙谐的小编体语言,拉近与学生的交流距离,赢得大家的好感。[3]

2.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团队理论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在科研中提升,可帮助他们获取理论框架,补足认知短板,不断探索与思考。“杏林之声”自开播至今,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开展科研探索,参与校级、学会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研究三项,发表文章两篇。在“杏林之声”努力的基础上,学校的大力支持,使团队的研究与理论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

五、倡导一种大学生“三自”教育新模式

在自我教育方面,“杏林之声”强化学生在教育当中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搜寻、鉴别、编撰及推送教育信息,并逐步内化为个体意识。思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他們思想的引导者,给予把关;在自我管理方面,学生以社团形式组建队伍,使之作为“三自”教育体系的有效实体。社团通过民主决议制定管理章程,通过社长—部长—部员的层级选拔形成人力架构,最终保证学生群体的自我领导及自我执行;在自我服务方面,微信编辑跟受众均来自于我校学生群体,他们的需求具有统一性,学生在通过“杏林之声”服务他人的同时也服务了自身需求。因此,倡导“三自”教育模式,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发现、自我思考、亲身经历,去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难题、矛盾与困惑,从中体味教育价值,不断认识自己,将更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成长成才。

六、结语

以上基于“杏林之声”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工作所提出的“五个一”新工程,是我校对于大学生掌上思政教育的一个初步探索,并对我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精神风貌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继续创新,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突出新媒体优势,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云亮,张贵云,蔡德坤.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3(3):60-61.

[2]王军棉.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44-45.

[3]李玮,李天罡,李阳.基于服务理念的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的创建[J].中医教育,2015,34(4):55-57.

猜你喜欢

五个一微信公众平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做好民族工作“五个一”工程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五个一”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长宁县“五个一”打造智慧城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