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习题教学中学生短视性思维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2017-03-12翟建毅
【摘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由于学生原有知识系统中的思维定势、知识倾向、关系错位等,学生往往会出现短视性思维错误,如认识问题不够深入、考虑问题不够全面等,这将限制他们的思考方式,造成他们数学反思能力的缺失。在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出现短视性思维错误的原因,积极寻找解决对策,并设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短视性思维;表现形式;成因分析;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27-03
【作者简介】翟建毅,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龙河校区(江苏连云港,222006),一级教师。
习题教学是辅助学生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途径,起到沟通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的作用。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往往过分追求习题的正确率,而忽视了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知识倾向、关系错位以及因此形成的短视性思维错误,如计算7×20÷7×20时,有很多学生会将答案错算成1。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习题演算中出现的短视性思维错误,认真分析其成因,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一、学生短视性思维的特征及成因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在数学学习中,小学生容易出现认识问题肤浅,考虑问题不全面、不周密,不能跳出问题陷阱的漏解、多解、误解等短视性思维障碍。
(一)学生短视性思维特征辨析
短视性思维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学生不能全面地认识数学知识,无法形成严密的知识系统;二是因缺少严密的知识系统,学生存在模仿性思维;三是学生缺少反思能力,无法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完善认知。
(二)学生短视性思维成因辨析
1.思维定势导致短视性思维。
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有两条路径:一是教师帮助学生根据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二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累积而成。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根据自己的知识系统分析问题,而忽视教师对自己知识系统的整合作用。因此,学生在习题练习中容易忽视题型的变化,从而出现计算错误。
例如:7×20÷7×20=1,学生会犯这种错误不是因为审题不清,而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理解不深入,仍然停留在简便运算的形式上,停留在局部,而忽视了它的实质,忽视了整体运算顺序,从而导致他们出现了短视性思维错误。
2.知识倾向造成短视性思维。
学生形成知识倾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知识,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场;二是学生受到教师讲解和同学思维的影响,形成了思维倾向;三是学生受到教材中概念限定的影响。
例如:如图1所示,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知识倾向使学生思考问题呈现出片面、局部的特点,认为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而忽視了图形整体的联系,没有分析圆的半径和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出现了短视性思维错误。
3.关系错位导致短视性思维。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问题中信息量较少,学生很容易理清题目中条件之间的关系。随着年级的升高,题目中的信息变多,干扰信息随之出现,学生容易在问题解决中出现条件之间的关系错位,从而导致他们出现短视性思维错误。
例如: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16米,因为公路扩建,长减少了6米,宽减少了4米,菜地面积比原来减少了多少?信息之间的干扰使得学生梳理条件时出现了错位,从而错误地认为减少的面积就是长为6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的面积。
二、顺应学生思维习惯,引导其走出短视性思维误区
面对习题教学中学生出现的短视性思维错误,教师要结合错因分析,顺着学生的思维习惯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理清习题中的关系,完善知识系统,走出短视性思维误区。
(一)在扩充中打破知识倾向,完善知识概念内涵
学生分析问题时容易忽视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局部分析到整体把握问题,借助数形结合理清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1.从局部到整体——由倾向走向全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局部入手分析问题,再从整体层面把握问题,引领学生由局部思维走向整体思维。
案例1:苏教版五下《圆的面积》
教学圆的面积练习题时,通过如图1所示的图形引导学生分析求圆的面积要添加哪些条件,并反问学生:如果不告诉你直径和半径,还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引领学生先从局部开始,慢慢深入到整体,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通过转化进行解答。教师激活学生的转化思想,避免了学生由于知识倾向而可能出现的短视性思维错误。
2.数形结合——由关系错位走向正位。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是一种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形结合思想。
案例2:苏教版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6厘米,如果长减少6厘米,宽减少4厘米,长方形的面积减少多少平方厘米?你能通过图形表示吗?
教学中引导学生画图(如图2),借助图形让问题从抽象走向直观,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起点,适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由抽象转为直观,有效避免了学生因关系错位而出现的短视性思维错误。
(二)通过对比和描述深入理解计算法则,完善知识系统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系统与教师的知识系统有效连接,完善学生现有的知识系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基本计算方法,在文字描述中提高习题观察能力。
1.题组对比:理解基本计算方法。
学生在进行习题练习时,容易受到简便计算负迁移的干扰,从而形成短视性思维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提供题组对比,引导他们在题组支撑下分析运算法则,能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案例3:苏教版四下《运算律》
①25×4+25×4 ②25×4-25×4
③25×4÷25×4 ④25×4×25×4
⑤(25×4)+(25×4) ⑥(25×4)-(25×4)
⑦(25×4)÷(25×4) ⑧(25×4)×(25×4)
引导学生发现题组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使他们的知识系统在题组对比中得到强化。从整体上分析习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能有效消除学生因为简便计算负迁移引发的短视性思维错误。
2.文字描述:提高学生对式题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式题错误率普遍偏高,追寻其原因,教师发现,学生往往从局部分析问题,容易看错运算符号和数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用文字描述习题,以提高他们对习题的观察能力。
案例4:苏教版四下《运算律》
师:25×4+25×4,谁能用文字描述这道题?
大部分学生用直来直去的方式“读”习题,而忽略了习题的运算顺序。
文字描述这一方式最初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描述式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式题的观察能力明显增强,读题和解题的正确率也随之提高。
(三)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引导和培养。例如: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数”,如数角、数线段、数图形等。一些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有序思维的习惯,局限于图形表面,从而会出现遗漏或重复的现象。
案例5:苏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认识》
让学生数图3中有多少个角时,有不少学生出現了重复或遗漏的现象。
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先逐个呈现5小角,然后隐去两个小角公用的一条边,组成一个大角。
小学生由于缺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忽视图形内部的联系,仅从表面去数。通过引领学生从表面分析,再引领他们结合图形的内在联系进行整体分析,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无条理走向有条理,从而使他们有效避免短视性思维错误的出现。
根据学生习题中出现的短视性思维错误现象,认真分析其成因、总结经验后,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避免学生出现短视性思维错误,教师必须做好两点:一是关注学生的错误点,顺应学生的思维,倾听学生的声音,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慢思”“慢想”的习惯,引领学生感悟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问题,完善学生的思维场。二是结合学生的知识起点,分析教材中哪些知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知识倾向、关系错位,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