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生命的律动

2017-03-12朱艳艳

江苏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思维研究数学

朱艳艳

1994年8月30日,我成了一名数学教师。22年后的今天,我从一名新手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当初茫然的脚步多了几许淡定,青涩的思绪多了几许成熟。这22年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经历过懵懂与彷徨,可更多的是感动与收获,是生命的浸润与生长。成长的节奏如一首好听的歌,聆听着它的旋律,那些心底的暖烟往事冉冉升起。

起步期:成长的萌动与唤醒

记得那天我起得特别早,只有16岁的我,带着无比的兴奋与紧张,走进了淮安市城西小学(目前已撤并)的大门。教务主任让我任教一年级数学,我顿时迷惑了,因为在师范学校学的是体育专业,没想到要做数学教师。“既然教了数学,就要把数学教好。”带着惯有的在赛场上拼搏的信念,我踏上了数学教学的起跑线。

歌德曾言:“只要人在追求,迷茫便是免不了的。”面对数学教学,我是迷茫的,因为它的一切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课怎么上?题怎么讲?这一个个问号摆在我的面前。那时,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听同校老师的课。每每有空,我就会拿着书请教老教师。有一位陆老师,她已五十出头,总是轻声慢语地为我解惑,还特别对我说:“小朱,你想听我的课就来,我特别喜欢你这样积极好学的年轻老师。”现在回想起来,那时陆老师的课,可真称得上“裸课”啊,一支粉笔,最多加个小黑板,一节课就一气呵成地上下来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给懵懂的我做了最好的示范。就这样,在不断学习和听课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数学教学的流程——复习—新授—巩固—拓展,跟着这个节奏,照着参考教案,学着师父上课的方法,我很快熟悉了数学教学的方法。

在成长道路上,上研究课的经历总是让人难忘,因为磨课恰恰是把理念转化成实践的过程。我上的第一节研究课是“9加几”,课本上是直接教“凑十法”。上课之前,我问学生:“9+2=?”学生回答11,问他们为什么,有的说是妈妈教的,也有的说是数出来的,很少有学生说是用“凑十法”得出来的。课前的谈话使我发现了学生原有经验与教材方法之间的差异,我产生了新的想法:能不能就用他们的经验带来多种方法之间的冲突,從而引出“凑十法”呢?带着这个想法,我执教了“9加几”,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算,看谁想到的方法多。学生想出的方法多种多样,听课的教师都惊奇于一年级的小学生也能有那么多想法。那时我还不太懂这就叫算法多样化,现在才明白这样的教法是在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这次研究课给区里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这名新手教师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必须带着思考去上课,必须大胆地把想法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必须把实践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出来。

一开始的写作,源于我自身的教学经验,也就是经验总结类。1996年第一次参加市级论文评比活动,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思考,写下了《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初探》一文,没什么理论含量,很平实地写出了自己执教低年级应用题的几种方法,加起来也就两千来字,获得了三等奖,初涉写作的我对这样的成绩很是开心。正是在这样上公开课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教研员和老师们的指导,这对我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也正是每一点进步,每一次肯定,让我走进了研究并爱上了它。

起步阶段是我最有工作激情的时期。我有着对专业发展的期待,也有着初涉职场的困惑,正是这两者间的冲突,引发了我成长的需求。把握这种需求,我更多地把目光聚焦于学生和课堂,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困难,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思考问题,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于是,我快速地成长起来。

进阶期:研究的实践与转化

1999年,我成为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全市只有十名数学教师入选。在市教研员的带领下,我们全面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新的平台为我的专业发展插上了翅膀。

听课让我慢慢找到了数学的“形”,可内在的“理”只能靠自己通过阅读去获得。那时,正赶上“全区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篇文章。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大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读到这里,我豁然开朗。

只有当教师的视野宽广时,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指导教学。深刻的学科知识来源于读书。教师的成长之旅,不仅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智慧的旅程,更是攻读经典的精神旅程。于是,我走进了《爱弥儿》《多元智能》《教育漫话》等经典教育名著,从中获得力量、汲取营养。在阅读过程中,我享受着读书的快乐,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2002年,在淮安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方学法老师的带领下,我加入了“小学数学讨论式教学法”课题研究团队。在课题研究中,我的视野不断被拓宽。跟随课题研究的脚步,作为课堂的实践者,我开始用研究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去研究和实践。在课堂上,我创设了许多让学生表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充分表达,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成了我课堂上的亮点,就此,我撰写了论文《抓语言训练,促思维发展》。这篇论文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我也因此在全市教科研会议上交流发言。之后,我的论文《对数学教学的“控制”与“开放”的思考》《从儿童的视角看“图形与几何”》等相继在《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参考》《中小学教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同期,我代表清浦区参加了淮安市教师基本功大赛,在大赛中获得了“全能标兵”的称号。

2010年,我调入淮安市人民小学,任学校的教科室主任,这一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节点。为了能胜任教科室主任这一职务,我再次对自己的教科研能力有了提升的需求。同时,我有幸遇上了黄艳梅校长,在她身边,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对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同年,我所在的学校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我担任数学领域研究的责任人,开启了研究变革之路。

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位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如何避免陷入思维的盲区?最好的方法就是反思。反思我以往的课堂,过分追求流畅、精致、新颖,过于依赖教师的“表演”,这样的教学更多的是“见书不见人”,而真正的教学必须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要建立在深度解读教材、深度解读学生的基础上。带着这样的思想,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把目光聚焦到教学中。一次,同事的笑言引发了我的思考:“小朱转教数学教得有模有样,上课也带着体育老师的力道。”其实,私下里大家也聊过,有不少学体育转教数学的教师教得都还挺不错的。这里面有什么门道?没仔细想过。回想运动中动作的习得有一定的规律,从泛化到分化再到动力定型,遵循动作形成的规律,教学才能走向动作熟练自动化。那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是不是也要找其规律呢?数学课堂的推进需不需要节奏感呢?基于推进、基于生长成了我研究的新思路。

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从熟练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断地打开、重建,用反思的力量去探索和研究,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的认识和实践也丰实起来。我改变了以往先学理论再实践的思维方式,注重把理念融入到日常实践中去,在体悟中学理论,让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于是,学生立场、整体思维、系统结构等思想真正走进了我的内心,一种内生力悄然生长。

拔节期:主张的生成与实践

2012年,带着研究反思的新经验,我开始參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读《教师,做个思想者》,我的感受很深,张俊平主编的一句“因为思想而美丽”开启了多少教师的追梦之旅。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校园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教师就会解放成为真正的教师。参加“教海探航”颁奖大会是我成长的动力源,特别是那些精彩的讲座和同课异构的名师研究课,让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问题。2013年,结合对规律探索课型的研究,我撰写了论文《类课型研究:激活规律教学的结构因子》,获得了二等奖,它让我知道,一篇好的论文一定是在实践中做出来的。之后的每一年,我都以参赛“教海探航”为中心,规划好自己一年的研究活动,从主题确定到课堂实践再到文章写成,每一步都扎扎实实立足于教学、扎根于实践。

2014年5月,我所在的学校承办了江苏省“教海领航”小学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课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我与特级教师贲友林同题执教“找规律:搭配”。贲老师在课堂上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用清晰的思路和对话引导学生,使学生得以畅所欲言,让他们感受到自我发现与成长的律动。当我拿着本子请贲老师签名时,他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用思想提升教育生活的品质。”读着贲老师的话,我回味自己的课堂:一直以来,同事们总说我的课上得活,课堂有节奏感,那这种课堂教学的节奏是什么?我多年的教学风格又在哪里?

之前对基于推进感和生长感的有节奏课堂的研究使我有了一些经验,加之一直保持着运动的习惯,“律动”一词跳入我的脑海。律动,原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而我想说的“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动”是一种互动的、生长的教学过程。“数学律动课堂”,就是指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突出数学过程的推进,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其核心指向学生学习力的生长,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的“数学律动课堂”主要从经验起点、过程推进、思维生长三方面进行价值实现。经验起点,是指课前要备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学情调查,并思考这节课的内容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挑战,因为有挑战才能激发学生的需求。过程推进,重在进行结构化的设计,让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外显,并内化到学生的实践运用中,教师在课堂的关键点上要积极助推,从而实现层层推进。思维生长,是指思考这节课要突破什么,学生的提升点在哪里,怎么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变化、获得新的提升,并用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方式,把难点和障碍点变成学生的生长点和发展点。

回望走过的22年探索之路,我学会了带着研究的眼光去实践,收获了生命成长的快乐。我喜欢看《阿甘正传》,天资愚钝的阿甘没有停止奔跑,也许是一种智慧,也许只是一种本能,但是奔跑让他生命中的活力与激情迸发了出来,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相信在今后的实践探索中,我将以昂扬的姿态不断迎来生命的生长,相信在思想与实践的相遇中,又一段崭新的旅程即将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城南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研究数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