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之力,促体育课程改革的校本实施

2017-03-11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小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程计划校本课程体系

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小学 刘 晔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与外界交流、考察、研讨的机会越来越多,许多专家、

学者以及教育人士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将国内、外的教育和学生发展水平状况进行比较。结论是:现今我国的教育不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还是从软硬件的配备上,都不输于国外,而明显感觉不足的就是学生的体质和体能与国外学生相差甚远。我国也多次在体育方面进行了大面积、多形式的改革举措,效果都不显著。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发现学生体质问题除人种的差异外,与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体育课程计划、体育教学形式、体育教学评价以及课余体育活动训练等方面都有较大关联。也正是因为我校走在了课程改革的前沿,意识到现有国家和地方课程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无法彰显学校的办学文化和育人特色;难以实现特长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要求。从而构建了“和悦”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以补充不足。体育学科更是借助了这一课程体系建设之力,实现了走体育课程改革的校本化之路,使学生的体质、体能和特长发展得到有力的提升。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全体教师、学生研究方法:实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课程结构的校本实施

我校开发了以学校“和悦”文化为核心价值观;以“和致学,悦至心”办学

理念为宗旨;以“培养崇和尚智,健体悦心好少年”育人目标为评价标准的“融和享悦”校本课程体系。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下,融入了以校本课程显特色,自我发展课程做补充的课程结构框架。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元融和的全方位作用于学生的课程体系。现在我校的体育课程也是由这样的框架结构组成。包括:国家基础课程中的《体育与健康》;校本特色课程健体类中的舞蹈、形体、乒乓球、排球、篮球;自我发展课程体育健身类中的乒乓球、排球、篮球、武术、太极、跆拳道、轮滑、啦啦操、快乐体操、街舞等项目内容。国家基础课程和校本特色课程全部落实在学校课表中,自我发展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三、四、五下午课后活动时间。自我发展课程是学生采取自主选择报名的形式参与学习。其中乒乓球、排球、篮球是以校队的形式开展,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水平的训练指导和专业培训推荐。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充分体现了将课程设置权交给了学校;将课程开发权交给了教师;将课程选择权交给了学生的改革初衷。使我校的体育工作在向丰富化、个性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体育课程计划的校本实施

随着北京市课程计划改革的号令,更是为了能够将校本课程体系推进与落实,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将课程计划作了很大的调整:每天上午4节40分钟的长课,40分钟的课间操,下午3节30分钟的短课,60分钟的自我发展课程。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保证了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40分钟课间操,还保证了每个年级学生每周至少1节校本特色健体类课程,以及每名学生每周不少于2次的自我发展课程的学习。这样的课程计划设置,让孩子们每天都能体验、感受阳光一小时所带来的快乐;这样的课程计划设置,让孩子们每天都能够在运动中充分认识自我并使特长得到提升;这样的课程计划设置,让孩子们的体质、体能得到很大发展与提升。

课程计划的改革虽然显现出了很大的优势和成效,却也给体育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长短课授课内容的进一步精选、优化等问题;短课练习密度和评价如何操作;不同班级如何能在不同课程计划设置下还能平行推进等问题,都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今后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研究、完善和总结的。

(三)体育教学形式的校本实施

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已被多次提及,其发展趋势应是综合与人文。而课程计划

作为小学课程关键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巨大。我国目前提出的小学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改变小学课程科目过多且不具综合性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重认知,轻实践,忽视学生实际参与能力和生产劳动技能的培养;改变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横向渗透,不利于多角度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就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过程转变。因此,我校下大力气开展了“跨学科主题性实践活动”的研究。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每个年级要制定不少于三个或以上的主题实践活动,并将每周二的下午定为主题活动日,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整个活动研究,从主题制定、内容选择到备课都是年级组的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完成。特别是备课环节,每次都是由一名教师主备,备完后要与同组教师进行商讨:研究所设计的环节、活动是否与主题匹配;是否符合年级特点易于操作和有实效性;是否真正打破学科界限并能体现综合性和人文性。主备课教师还要将自己的备课意图与组内教师分享,这样其他教师在使用这一教案上课时也会得心应手。

(四)体育综合评价的校本实施

我校“和悦”文化校本课程出台后,随着课程的推进、完善、进一步研发也

随之推出了我校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是依据学校“培养崇和尚智,健体悦心好少年”的育人目标而来的。各学科的评价指标也分别由“崇和、尚智、健体、悦心”四个一级指标和它们之下的“(崇和)诚信、包容;(尚智)乐知、善学;(健体)运动、健康;(悦心)参与、收获”八个二级指标构成。崇和是德育培养;尚智是学科学习;健体是身体与心理健康;悦心是参与和收获的感受。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借助学校“和悦”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之力,促进了我校体育课

程改革的校本化实施。使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课程计划;课程形式和课程评价都在向着人性化、特色化、丰富化和综合化推进,并在推进的过程中,看到了学生各方面的提升与发展。借助这样的课程体系,学校在运动特色方面也更加凸显优势:乒乓球、男子汽排球现都已成为北京市挂牌的特色校。其他优势项目也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将发挥其特色!我们也将会在不断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开发和完善学生需求的项目内容,进一步摸索尝试新的课程授课方式,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的体质、体能的提升,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紧密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课程计划校本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探讨
无缝隙 无漏洞 无死角
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