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解读 真引导 真支持
2017-03-11周鼎力
周鼎力
(缙云县实验幼儿园,浙江丽水 321400)
案例:乐乐的发现。
观察一:美工区里,几个小朋友们正用五颜六色的皱纹纸制作花儿,乐乐突然站了起来,一溜烟地跑进了卫生间。“老师,快来看呀,五颜六色的指甲,好神奇哦!”乐乐举着双手兴奋地喊叫着。“这是怎么回事呀?”“乐乐怎么会有五颜六色的指甲油呢?”“指甲油是从哪儿来的呢?”……
观察二:第二天早上,乐乐拿来了一个罐子,“老师,这是妈妈烧饭的淘米水,我想带来试试,淘米水能让皱纹纸褪色吗?”乐乐的话引起了旁边几个小朋友的兴趣,她们兴冲冲地跟了上去。
观察三:第三天早上,乐乐、涛涛、小小等5位孩子,带来了不同的液体,如醋、浆糊、羹、果冻、酱油等,六六带来的是白糖、盐,她想用糖水和盐水进行实验。
观察四:乐乐把哪些纸容易褪色,哪些纸不容易褪色进行了记录,并与他人分享。经过多次尝试,发现:水、饮料、米汤很快地能使皱纹纸褪色;浆糊、果冻虽然能使皱纹纸褪色,但是速度比较慢。
……活动似乎还在继续进行中……
1 转变观念,评价助推思考
通过学习故事,教师的观念从“找不足、找差距”转变为“发现优点、发现能做的和发现感兴趣的”。
在传统模式中,评价被设计成用来强调缺点的模式,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不完善的,如可能会提醒乐乐:“乐乐,请不要大叫,这样会影响其他人”“乐乐,请先完成自己刚刚的作品”……评价乐乐是一个坚持性不够,注意力容易转移的孩子等等。
2 解读分析,识别助推行动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乐乐发现的问题,笔者仔细进行了分析,希望用“学习故事”解读孩子的行为、判断兴趣倾向,了解其探究“真”水平、“真”需求,从而使这些信息成为支持幼儿探究的主要依据,激发幼儿深入科学探究。
(1)从幼儿发现着手。教师可以对一日生活环节中的一些主题进行初步预设,但往往难以预设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内容和进程,幼儿会对许多问题或现象产生兴趣,而正是因为这样,幼儿的各种发现才充满精彩,蕴含无限的新的探究价值。乐乐兴奋地喊叫,说明她对这一发现有了极大的兴趣,而后小朋友注目地眼神,纷纷地议论声,都证明了大家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好感。从他们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们期待着能够找出原因。
(2)从幼儿疑问着手。当幼儿提出疑问后,教师应本着尊重与接纳的心态看幼儿的提问,顺应幼儿的问题、及时追问或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为幼儿继续思考留下空间。如观察二,乐乐提出疑问“淘米水能不能让皱纹纸褪色”,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疑问,用一句“好啊,你过去试验一下”,引起了旁边几个小朋友的兴趣,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教师对幼儿回答可以进行质疑,多为反问,引导幼儿重新思考发现问题。如提出“大家想到的东西到底能不能使皱纹纸褪色,老师也不知道,你们想试一试它们到底行不行呢?”疑问能引发孩子的思考,从而探究其中的奥秘。教师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鉴于幼儿的判断可能会不成熟,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根据幼儿原有的判断或存在的疑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促使幼儿深入思考。
(3)从幼儿兴趣着手。幼儿的兴趣点是探究活动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发现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鼓励幼儿探究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挖掘教育的价值,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保障。案例中乐乐举着双手兴奋地喊叫、带来淘米水,其他幼儿带来不同的液体等都可以看出,此阶段,幼儿已经对纸遇水褪色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材料支持,支持助推验证
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探究活动感兴趣,活动是否能顺利的开展,材料的提供非常重要。丰富适宜的材料,将直接影响幼儿探究的兴趣,要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实现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必须为幼儿提供易于探索的材料来支持幼儿的探究,使幼儿通过主动操作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1)常见材料,具有生活性生活即教育,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材料要打破局限,合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真正做到生活化。比如案例中的各种纸、教师提供的各种液体、幼儿从家中带来的各种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活动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还能让幼儿学会创造。
(2)适宜材料,满足可探性。投放材料应该考虑投放的材料是否具有可探究性,是否适宜支持幼儿动手动脑。实践证明,根据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提供相对应的材料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幼儿能够在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毫无顾忌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工具进行操作探索,动手操作性强,获得的经验来源于生活,同时能够迁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案例中各种纸以及不同的液体,材料简单,但是纸遇不同的液体会有不同的变化,对幼儿园来说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因此材料也具有了可探性。
(3)不同材料,确保动态性。在探究活动中,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能力的不断提高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在这一系列游戏中,当分析乐乐观察一的行为后,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是多样的皱纹纸,让孩子探究不同皱纹纸褪色的经过。观察二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是幼儿所想到的,能快速准备的一些液体供幼儿实验。观察三幼儿对探究的兴趣从幼儿园拓展到了各个家庭,从幼儿今天带来的材料中可以看到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的参与能够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合理充足的动态探究材料,给游戏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保障。
4 追随意愿,调整助推探究
因为有了 “乐乐的发现”的精彩故事,发现当下“纸”是幼儿需要的游戏材料与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分析幼儿有能力在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与之的互动实验,感知纸的运用,探究纸的特性,发现纸的变化,体验纸的有趣,理解纸在生活中的意义并建构与纸相关的科学经验。教师关键在探究过程中及时精准发现幼儿的探究兴趣、需求,追随幼儿的探究意愿,及时更新,调整内容,尽可能多地让幼儿动手操作尝试、体验,发现科学的有趣现象,助推幼儿深入科学研究。这一过程是实幼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更是有着美丽遗憾的学习过程,正是这样的过程,教会了教师向探究过程学习、向幼儿学习。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定位在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不仅观察幼儿的探究操作过程,也激发幼儿探究操作兴趣;不仅观察分析幼儿内心的真正想法,把握幼儿的真实需求,还能适时介入,提供指导;在与幼儿的交流过程中,借助幼儿的发现,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发现,更让幼儿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这些做法能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探究环境,为幼儿的操作提供适当的平台、小步调的支持,使得幼儿真正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发展。
[1]蒋盈.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的课堂观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曹晓萌.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现状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3]郭中然.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