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武术文化与民族团结关系研究
2017-03-11任婷婷刘建
任婷婷,刘建
(1.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警察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古人久经沙场的经验总结,是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有“无文不生,无武不立;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谚语,在中华民族千年的传统教育中,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武术在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等长远重要的意义。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西汉中央政权于公元前60年建立的 “西域都护府”,自此,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商业贸易的重地,其战略地位凸显,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复杂多样。在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55个民族,为了促进新疆的繁荣发展,提高新疆的生活水平,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交流,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应有的贡献。
1 武之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传播载体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的“技”是武术的内涵,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在传播发展中受到民俗、民风的影响。当地民风的刚劲外露、柔美含蓄都影响着武术在当地的流传方式和无数的技击特点,形成了我国武术拳种多样化的格局。同时,武术在流传与发展中也影响着不同地域的民俗民风。不同地区的武术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这不仅与当地的民俗相结合,又形成了与武术相结合、具有武术特点的民俗,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武术活动在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中成为民族团结的传播载体。
汉武帝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在西域宣传汉文化,又把对西域的政治历史、风情民俗上报给汉朝中央政府,他被称之为架起中原与西域各国合作桥梁的第一人。张骞出使西域时将维吾尔族百戏乐舞的艺人带回长安,汉武帝取胡戎之乐,纳胡舞百戏,扬国威、促发展,使维吾尔族的尚武精神、军旅武术、攻防技击术同汉文化进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互补。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各民族的武术爱好者在武术的学习、交流、传承、保护、发展中形成民族间的交流学习,对各民族间的团结、继承、发扬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武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相互碰撞,武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流传千年,传承发展,开放兼容,融合碰撞,之所以武术文化具有以上之特点,它含蓄、开放、兼容,不排斥各民族的文化,融合碰撞中涉取、渗透、交流其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在这特殊的民族氛围中,武术文化传承、融合与各民族之间的混交与流变,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民族关系的推进下,这一异质文化因时代变迁,疆域版图统一,整合留存中改变其自身,形成适应时代变迁后,而留存下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传统文化。在随着民族祖国统一,民族政策改变,武术文化在民族团结、同和、碰撞、交流中展示它独具一格的生命力,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相互渗透与嬗变。正是武之技在文化播散中传播者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新疆武术的传播为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有力的保证,近年国家的各项政策为新疆武术的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从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这“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规划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这时的新疆不是一条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国际之路,更是民族之路,在这条路上享受着国际共同发展、共为一体的美好前景,借此机会也出台了相关体育政策为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新疆武术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展示平台。同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实施,在传承、保护、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理论,填充新疆武术文化的灵魂,展示新疆武术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努力构建新时代新时期新疆武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让武术在新疆各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中,促进各民族团结。
2 武之魂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
武术所具有的武术精神是展现武术技法内在的、灵魂的、深刻的、思想的表现形式,与武术文化悠息相关,其深远的影响又远远超出了武术技法的影响。新疆武术文化所展现出内在灵魂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着契合点,武术文化具有古朴的儒、道、佛哲学思想,还具有礼、义、仁、信、忠等民族精神。新疆武术文化精神在新疆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岁月长河中还沉淀着爱族与爱国的历史性、统一性。新疆武术文化通过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意识感,民族归属感,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维护社会稳定与统一感是历史性高度统一的。这种国家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深深地刻在了新疆武术文化发展的思潮中,团结、友爱、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是统一性的。同事新疆武术文化教育传承中也渗透着民族的互助、爱国与团结。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提出,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2]。武术精神是新疆武术文化的核心,承载着新疆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新疆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推动着新疆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与支柱,着力发扬武术精神就是大力发扬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核心与秉承。
武术这一国粹,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不停的时代痕迹的积累和打磨才日益丰富的优秀宝贵文化遗产。新疆武术文化在经历民族征战、变迁、统一,文化意识形态的碰撞、交流、渗透、交融,吸取各民族的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发展成为具有多元文化,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通过武术的多种价值功能实现增进各民族情感,促进各民族文化渗透融合,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传播的有力载体。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3]。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化的今天,国内外文化的飞速交融,西方国家也不停对中国文化冲击,文化煽动导致部分民族青少年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风俗、政策、国情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误导及弱,以至于国家意识形态薄弱,此时发扬、传播、继承、保护、发展武术中武术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团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疆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是多文化、多宗教汇集交融的地区,在面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方面面临的困难较多。尤其是“双泛思想”“三股势力”的影响下,反动分裂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及各种途径方式,煽动、蛊惑、宣传、挑拨、教唆、渗透、威逼、利诱青少年,导致青少年的意识形态领域被迫害。在此同时,新疆武术文化要冲在前面,加大宣传,鼓励青少年参加武术训练,增强辨别力,强化国家意识,提高中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归属感,民族文化认同感,强化民族意识感,民族维护社会稳定与统一感,彰显出尚武精神、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怀,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新疆民族团结,用新疆武术的文化软实力,修补国外冲击的新疆文化意识漏洞,唤醒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认同感,抵制暴恐分子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宣扬极端思想的迫害,在这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武术精神,民族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巩牢新疆民族团结稳定防线。
3 武之传承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法脉承袭
传承,是指人类特有的传递能力与机制,是每代人之间的文化传递和群体之间的文化传播[4]。武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武技、理论之间的传承,还包括文化、尚武精神、爱国精神的传递与传播。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师徒传承、拳谱传承、学校传承、社会传承等传承方式[5]。在师徒传承的方式上,不仅仅是言传身授的技术、技法,还包括代代相传的尚武精神、高尚情操。如“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修德”,少林的“练功十忌”,“忠、仁、信、义、孝、礼、智、节、勇”的传统武德,无一不是在传承武术的精神;在拳谱的传承方式上,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传承中为了本门派的核心动作、技术技法永存长流则将会绘制成简单的拳谱,如《纪效新书》上记载的“三十二势长拳”、太极拳的“十三势行功歌决”“太极拳歌”等。这些拳谱不仅是习武者的经验总结,也为各门派的传承留下法宝;在学校传承方式上,自古时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到武举制、国术馆,再到现代的武术学校均为武术的传承开辟的新的方向,从旧时的师徒关系演变为师生关系,在学校中开展武术教育不仅传承着武术的技术技能,更为流传的是武术的文化、尚武精神;在社会传承方式上,武术的传承重要的是让基层百姓获得自身所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人们从解决温饱转向重视健康。武术的修身养心、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防身自卫的实用价值成为业余生活的选择之一。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需求更为强烈,武术的娱乐性映入眼帘,将武术尚武崇德、尊师重道的思想在社会的传承中营造了良好地、融洽地和谐环境,为武术的传承获得社会空间,同时为武术的原本定义带来时代的革新和质的变化。
文化的多元是立足于民族、地域的特色文化上。自古就有北人善骑南人善舟,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说法[6]。八门拳、翻子拳、八极拳、天启棍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特色拳种,新疆武术的传承要依托师徒传承、拳谱传承、学校传承、社会传承的主要的传承方式,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发扬光大。在民族聚集地广泛的传播武术是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快速发展,是对尚武精神、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维护新疆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的“民族精神”存在于习武者的灵魂中,并时刻影响着习武者的言行举止,同时与观赏者产生共鸣。在新疆传播武术是促进民汉交流增进民族情感,培养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进一步增加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的重要举措。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2004.
[2]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3]十九大报告全文[EB/OL].https://www.liuxue86.com/a/3418310.html.
[4]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33.
[5]刘建,任婷婷.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0):156.
[6]李荣,简波,齐莹,等.论阳湖拳的吴文化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