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阳歌里送冯恩
——冯恩谪雷州与明代历史风云

2017-03-11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南江雷州诗歌

张 应 斌

(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雷阳歌里送冯恩
——冯恩谪雷州与明代历史风云

张 应 斌

(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冯恩应诏进谏反成钦犯,判死刑,免死后戍雷州。这些重大事件产生了三组特殊题材的诗歌:送冯恩赴雷的雷阳歌、迎冯恩回乡的南江歌,及歌颂冯恩精神的回澜台歌。这些诗歌与朝廷举措完全对立,折射出明嘉靖时国策乖谬、国是背离民心的现象及其所引起的深刻的政治危机,反映了朝廷高层的政治斗争与民心向背等历史风云。它从雷州地方的视角,揭示了忠良被贬反而更得人心的贬谪规律。

冯恩;雷阳歌;南江歌;回澜台歌;明代政治危机;历史风云

冯恩(1491—1571),字子仁,号南江,生于明弘治四年(1491),明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嘉靖五年(1526)龚用卿榜进士,号称四铁御史,有明一时名臣,著有《刍荛录》二十卷。嘉靖十四年(1535),冯恩被贬广东雷州,后被祀于雷州十贤堂和肇庆宝月台东的四铁御史祠,对广东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明徐献忠《冯御史戍雷阳歌》:“冯君冯君真丈夫,高鍪长剑危而楚。海内闻君不见君,雷阳儿女今争睹。”《雷阳歌》把海畔炎荒与大明王朝的一代兴衰联系起来,雷州因《雷阳歌》更名闻天下。但是,学界对冯恩研究甚少,对冯恩与雷州的研究更稀,本文对此试作探索。

一、一疏成钦犯

嘉靖五年六月,冯恩任从七品的行人后,礼部尚书孙承恩《赠大行冯南江叙》:“子仁质粹而行廉,气温而志慤……予谓兹实子仁致用之始,因励其始,而并及其终,是亦子仁之意也。”[1]他以父执身份,嘱咐冯恩做有始有终的气节之臣。嘉靖七年九月,冯恩赍捧着皇帝敕书和彩币银两到广州犒赏两广总督王守仁,遂成为明代理学大师的弟子。王守仁也器重冯恩:“任重道远,其在冯生哉!”嘉靖八年,他被擢为正七品的御史。徐阶《送侍御冯南江赴南台序》:“南江冯君,以进士为行人三年,天子擢为御使。于南君之官,吾所谓重且要者也。而君博学有志节,每论事,是非利害,臧否人物,不爽毫发。君之才,又吾所谓聪明强毅,特立而不群者也。古之君子有其才,则思旦暮用于世,矧为天子所简擢,巍然任其重且要者乎!”[2]徐阶祝贺升迁,仍以任重道远勉励他。嘉靖十一年(1532),他撰《发奸亭记》,对奸臣秦桧痛心疾首,决心做一个忠臣。

冯恩谪雷是无妄之灾。嘉靖十一年八月,天上出现星变。一颗彗星现于东井,长丈余,长达115天。十月,为了禳灾,嘉靖下诏臣下直言进谏。刑部给事中魏良弼说:“彗星晨见东方,君臣争明。彗孛出井,奸臣在侧。大学士张孚敬专横窃威福,致奸星示异,亟宜罢黜。”任巡按直隶御史的冯恩挺身而出,指斥皇帝心腹大臣大学士(宰相)张孚敬、吏部尚书方献夫、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鋐等权臣为三奸,请逐三奸以解彗星之灾。冯恩《嘉靖壬辰彗星见应诏陈言疏》曰:

……[张]孚敬刚恶凶险,媢嫉反侧。近都给事中魏良弼已痛言之,不容复赘。[方]献夫外饰谨厚,内实诈奸。前在吏部,私乡曲,报恩雠,靡所不至。昨岁伪以病去,陛下遣使征之,礼意恳至。彼方倨傲偃蹇,入山读书,直俟传旨别用,然后忻然就道。夫以吏部尚书别用,非入阁而何?此献夫之病所以痊也。今又遣兼掌吏部,必将呼引朋类,播弄威福,不大坏国事不止。若[汪]鋐,则如鬼如蜮,不可方物。所仇惟忠良,所图惟报复。今日奏降某官,明日奏调某官,非其所憎恶则宰相之所憎恶也。臣不意陛下寄鋐以腹心,而鋐逞奸务私乃至此极。且都察院为纲纪之首。陛下不早易之以忠厚正直之人,万一御史衔命而出,效其锲薄以希称职,为天下生民害,可胜言哉!

故臣谓:孚敬,根本之彗也;鋐,腹心之彗也;献夫,门庭之彗也。三彗不去,百官不和,庶政不平。虽欲弭灾,不可得已[3]。

嘉靖皇帝朱厚熜一见奏疏就勃然大怒,立即命令锦衣卫飞驰南京,逮捕冯恩押至北京,打入诏狱。《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上谓:恩假以星变,妄骋浮词,论列大臣,中藏恩怨,巧事讥评,大肆非毁,必有主使传寄之人。命锦衣卫官校杻械来京问。”[4]在诏狱中,锦衣卫指挥陆松每日严刑拷打,追问主使。冯恩多次死而复苏,拒不屈服。因钦定“仇君无上,死有余罪”罪名,他被判死刑。

嘉靖十二年(1533)判死刑后,需把冯恩从锦衣卫监狱转至刑部。当冯恩带枷走出皇城正南东侧的长安门时,京城士民见到冯恩,观者如堵,纷纷称赞:“这位御史,不但口如铁,而且其膝、其胆、其骨,皆铁也。”从此,一位口如铁,膝如铁、胆如铁、骨如铁的“四铁御史”,便成为定格,载入中国正史中。

冯恩在刑部狱中时,亲朋好友不惮权贵迫害,时来探望,赠诗赠酒致意。一些素昧平生的人,也送来食物,表示支持和慰问。亲朋好友的诗歌中,有嘉靖十二年徐献忠的《寄冯子仁狱中》:

怪尔忧时急,云林阻道风。人间传抗疏,谁复见书空。

万死恩方重,生还事亦公。悲凄老亲意,怅望五湖东[5]。

此诗在《御选明诗》卷五十九中作《寄南江狱中》。徐献忠(1492~1569),字伯臣,号长谷,吴(一作华亭)人。嘉靖四年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官奉化县令,有政绩。寻弃官归隐吴兴,与何良修、董宜阳、张之象以文章气节齐名,时称“四贤”。著有《吴兴掌故集》17卷、《水品》2卷、《乐府原》15卷、《金石文》7卷、《六朝声偶》7卷、《读单锷水利书》、《长谷集》15卷等。诗歌说,我本不赞成你如此急切地指斥权奸,但因道路遥远没能阻止你。但现在,你指斥权奸的奏疏在各地不胫而走,到处都是背诵它的声音;人们道路相见,用手在空中书写着“四铁御史”四个大字以彼此致意。你赢得了公理和民心,我为你高兴。但你生死难料,如果你悲壮赴死,会留下万世英名;如果你还能生还,才是人间公道。你的亲人和老友都悲痛地站在五湖之东,翘首盼着你早日归来。诗歌透露出在冯恩成为钦犯后,他的奏疏和名字在四处传诵的局面,可补历史之缺。

嘉靖十三年秋,中国传统的处决犯人的季节临近,冯恩生命岌岌可危。因冯恩母亲吴氏讼冤,冯恩13岁的儿子冯行可替父赴死,案件拖延下来。嘉靖十四年(1535)四五月,都御史王廷相和尚书夏言等多方营救,于是改死刑为“谪戍瘴地”,冯恩被发配到距京师7800余里的雷州。

嘉靖十四年六月,冯恩到达雷州,雷人视他为神。明《雷州府志》之《冯恩传》:“诏免死,戍雷州。士大夫闻者咸举手相庆。”[6]明王世贞《冯廷尉京兆父子忠孝传》:“冯公既得雷州戍,雷之荐绅衿裾迎而师事之,颁白倪孺相牵,藉指目公,以为非复世间人。”[7]嘉靖十五年,他到肇庆,嘉靖十七年遇赦回老家华亭。广东士民为了纪念他,雷州把他供奉在十贤堂内,肇庆把他供在“四铁御史祠”中。明邹元标《四铁御史祠记》:“戍雷阳者若而年,蒙上在宥,得归九峰三泖间……公稽首曰:波臣得归老牖下,牧豕海上,课子躬耕,皆圣主恩也。彼忌者,实知我成我,敢他望。天下复以公为长者。公没若而年,旧雷阳诸士人业祠公十贤祠,而端州旧从公教指者,思公不见,议创祠祀公。诸当道与郡邑各捐金,相其成,额曰忠孝堂。”[8]冯恩的行迹与他的忠贞刚直的品格,长留广东。

二、雷阳歌里送冯恩

明嘉靖十四年(1535)六月,如董超、薛霸一样的公人刑部衙门领了公文,押着45岁的冯恩走向雷州戍所。当冯恩走出京城时,迎接这位“直声布天下”的四铁御史的是一大群至亲好友。领头的是后来的宰相徐阶,及同年范言、谈恺,好友徐献忠、许谷、何良俊、何良傅、莫如忠、张承宪、杨枢等20多人,他们在城外岔道口酒店设宴饯行,赋诗赠别。谈恺《送冯南江同年戍雷州》:

执手临关河,送君戍远道。道远奚足悲,所悲隔同好。

我思古逐臣,历历去南徼。在唐有文宗,在宋多元老。

风声久渐被,侏罗悉除扫。君行但努力,寒燠善自保。

灵台益虚明,玄圃纵搜讨。皇家结网密,天恩复浩浩。

归来承明庐,再献金光草。

谈恺(1503-1569),字守教,号十山。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与冯恩为同年进士,他后来以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任两广提督兼巡抚,到广东新会、恩平、高明、兴宁等地平乱,著有《前后平粤录》四卷、《虔台续志》五卷、《十山文集》四卷、《奏议文集》等。还整理重刻《广州五先生诗》、《绝妙古今》、《孙子集注》和《太平广记》等书。诗歌先安慰冯恩,接着把冯恩与唐宋谪雷州贤人相提并论,揭示冯恩贬谪的巨大意义,最后希望时来运转,期盼冯恩顺利归来。送行队伍中还有张承宪,他赋《奉送冯南江先生谪戍雷阳》:

明时道不偶,万里去投荒。白发情堪恋,黄河路转长。

哲人多险难,谏草自辉光。会见金鸡诏,先衔到海乡。

张承宪,字白滩,华亭人,生卒不详,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曾任吏科给事中,冯恩门人。诗歌主要是安慰、歌颂冯恩,并希望他早日遇赦。上谈恺诗见《御选明诗》卷二十六,张承宪诗见同书卷五十八,两人均仅存诗一首。他们在冯恩患难之时前来送行,反而幸运地在诗坛留下大名。

另外,许谷有《送冯子仁谪雷阳》:“九重恩命赐从戎,自是君王爱朴忠。瘴岭岂堪遥解袂,越人应识旧乘骢。锦禽画集罗湖水,斑竹秋含石洞风。此去天南瞻冀北,可能无意五云宫。”[9]为他能从轻发落而高兴。何良俊《送冯侍御谪戍雷州二首》一:“海上孤城迥,春深瘴疠屯。抗言怜直道,涉险向南奔。暗损辞家貎,频惊去国魂。长沙悲贾谊,粤徼滞虞翻。异代俱伤鹏[鵩],清时独听猿。岭云低古戍,蛮日惨寒原。路傍湘娥竹,溪逢楚客荪。穷荒传谏草,翰海接词源。直跨苏公垒,卑看寇氏垣。他乡多胜事,逺道亦何论。”把他与苏轼、寇准并列,称赞他“抗言直道”的精神。其二:“羡尔趋朝日,香飘侍御衣。埋轮承睿奖,簪笔奉皇恩。旭日县丹陛,严霜下琐闱。珪璋千古重,贝锦一朝非。瑞霭流南极,祥云落太微。鹿洲山气色,灵岛迟光辉。颇爱山中乐,难忘海上机。情犹天北恋,心是日南违。岭树愁边发,宫槐梦里稀。君恩傥真顾,早晚念旋归。”[10]称赞他虽贬犹荣,希望他早日沐浴君恩回朝。还有范言《送冯南江同年赴戍》、莫如忠《冯南江侍御赴雷阳赠别》、杨枢《赠冯南江侍御谪戍雷州》等诗。最值得重视的还有三首长篇古体,其一是何良傅《雷阳歌送冯南江赴戍》:

雷阳三月涛声怒,涨海冥冥乱烟屿。伏波庙前苦竹低,雷公山下鹙鸧举。

氤氲霾雾濯阴霓,兀嵂火云蒸毒雨。一自三闾遭放时,身乘文豹骖虬螭。

忠愤气排阊阂动,思君泪落天南垂。

冯君崛称三吴彦,览辉振翮风云颤。巍峩绣服凤凰台,嶙峋谏草麒麟殿。

不惜捐躯批逆鳞,宁辞伏窜穷荒甸。昔骑骢马侍龙楼,今听哀猿到粤洲。

壮志由来狭四海,岂应乡土增离忧。

君不见,苏叔子,僦居民舍犹遭訾。奇絶翻怜惬壮游,风流尽付罗湖水。

又不见,寇莱公,郡图来献城门东。始知履历非偶尔,剩有蒸羊赠狡童。

尔来四百五十载,二公精爽今犹在。此地凄凉君再过,仰看万里风尘改。

明朝遥瞩岭南云,长虹夜夜流光彩[11]。

何良傅(1509—1562),字叔皮,号大壑,与兄何良俊并称“二陆”。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历南京礼部郎中,著《何礼部集》十卷。诗歌先写雷州的海涛发怒、海烟乱雾,渲染忠愤之气意象。雷州多为忠良贤才流放地,现在听说冯恩将要到来,于是雷州天地震动。其次写麒麟凤凰般的贤人冯恩,因批蛟龙的逆鳞而得罪。最后写冯恩将与苏轼、寇准的忠魂一道,将永远溢光流彩。诗歌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在俯仰千古的基础上歌颂冯恩为民请命的忠义,以天海一体、大气磅礴的宏大气象,突出冯恩精神的崇高伟大。

其二是徐阶《赠冯侍御南江戍雷州》:

南江君:谓君已死今尚生,翩然过我无余城。惊呼尊酒复自讶,人耶鬼耶久始明。问君何缘得到此,天王赦作炎海行。我闻向天拜稽首,感极涕泗分纵横。忆昔君初系司寇,我正得罪迁延平。焚香夜半跽诉帝,欲语避人作低声。

忠君自古不畏死,死却于国非祥祯。圣王仁孝冠三五,慎勿从此伤其名。尔来岁律甫再换,与君遂得忻将近。缘知上帝有主宰,世界不为人谋倾。持觞劝君君合醉,此是异世非可轻。假令已死即长已,得生今复何所营。

岭南自昔假胜地,秫田满眼肥可耕。上歌皇仁下奉母,忠孝益励平生盟。大来近日已有渐,困龙不久还当亨。呜呼,困龙定也何时亨,临风罢酒增怦怦[12]。

徐阶(1503-1583),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嘉靖二年探花,明代著名的首辅,赠太师,谥文贞,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诗歌16韵,虽是长诗,但感情充沛,意气飞动。诗歌先抒发听闻冯恩死讯后突然见到冯恩的大惊喜。二人同乡,前后届进士,在反对宰相张孚敬上同仇敌忾。冯恩入狱时,徐阶因反对张孚敬被贬为延平推官,故多次听到冯恩死讯传闻;中间说:“缘知上帝有主宰,世界不为人谋倾。”以天道自有公论鼓励和安慰冯恩;最后以“困龙不久还当亨”的希望作结。诗歌写冯恩超越个人生死而仗义执言的崇高境界,多次死而复生的苦难历程,揭示出冯恩坚守道义、慷慨殉国的伟大精神。诗歌情真意切,以“临风罢酒”的深情感叹,传达出忠臣之间超越生死的精神默契,以及患难之交的惺惺相惜,读来令人肝肠激荡。

其三是徐献忠的《冯御史戍雷阳歌》。此诗开篇已引四句,但全诗仍值得重新歌吟。诗曰:

君不见:雷阳毒雾起平地,瘴海茫茫晴亦雨。况有长蛇兼猛虎,天吴四目锯为齿。试问古来行者谁,三数巨公寇苏李。人言岭表能杀人,安得数公还故里。乃知天开此窟活正人,厉鬼只啖群小辈。

吁嗟冯君丈夫士,一疏何当激天子。出身犯难世所愚,抗论太高古亦忌。执政甘心幸裂君,髑髅几也悬东市。尔时彗星扫执法,紫薇垣中有赤气。满朝失色尽吐舌,天意在君众所指。执政口塞不敢动,诏狱三年对强吏。剥肤刺骨无一完,三木囊头观者涕。中间再死入鬼录。鬼老不敢容君蜕。此时君在人鬼间,孺子含悲血为疏。

一朝圣断放幽囚,暂窜雷阳列行伍。冯君冯君真丈夫,高鍪长剑危而楚。海内闻君不见君,雷阳儿女今争睹。僦屋相居愿者多,他乡未信非吾土。君本吾侪第一流,遭逢已偶非奇数。壮志能开衡岳雪,高怀不洒湘潭泪。海若从今为尔灵,南中暂解风尘袂。共幸追陪赤凤游,长留不数青霞计。独有生平报国心,白发知君老不死[13]。

诗歌先描写雷阳瘴海的可怖,但是寇、苏、李等巨公仍能生还(其实宰相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后,在天圣元年闰九月戊戌日卒于雷州),可见苍天保佑正义之士。中间写冯恩因“抗论太高”而得罪,经历多次酷刑的折磨,但仍能出死入生,歌颂他令满朝失色的壮烈之举,他虽然临近鬼门关后而被贬,却赢得了天理和民心。最后写雷州人民热情地欢迎声名满天下的四铁御史。《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4]诗歌先说“吁嗟冯君丈夫士”,再有“冯君冯君真丈夫”的赞叹,以反复出现的主旋律,突出了冯恩凌轹千古的大丈夫精神。

当时给饯别首先的有20多人,今天幸存的诗歌还有十来首。当时人们是如何在酒酣耳热之际歌哭叫号,挥毫泼墨,其诗足以编成一本《奉送冯御史戍雷阳诗集》。可以想见,当时这本诗集与《嘉靖壬辰彗星见应诏陈言疏》和冯恩廷审时大义凛然地斥责当朝权奸的《语录》一起,是如何在天下风行一时的。

经历廷杖和酷刑的人,身体大多病残,需人照料。如同王朝云陪苏轼到岭南一样,冯恩妻子贺氏也陪伴丈夫到瘴疠之乡,这便是徐献忠《长谷集》卷七《冯氏家庆序》说的“贺母与大人同患难于炎荒”。冯恩虽然蒙难,但亲友和家人仍然祸福与共,生死不离。

三、南江歌里迎壮士

嘉靖十六年(1537)二月,对已充军142人实行大赦,但皇上对其中冯恩、杨慎等8人绝不赦免。这年六月,刑科都给事中田濡借弭灾事再次请求赦免冯恩、杨慎等8人,皇上仍然“不宥”。嘉靖十七年十一月,因大祀圜丘,且原未赦8人刘济、丰熙等已死在谪地,武定侯郭勋、大学士夏言等请求赦免冯恩、杨慎等,皇帝不得已才“曲赐矜宥”。消息传来,徐献忠十分高兴,作《怀子仁歌》:

昔年诏狱邻东市,海内称君真御史。今年大赦及雷阳,延首望君还故里。

前星光芒烂照地,企喙尽被皇家祉。安得南中独系君,万里操戈落泥滓。

近闻武定郭侯贤,肝腑独沥天颜喜。言官落职合蒙恩,棘道今番定如砥。

治世衣冠立满朝,大者公孤小三事。房杜谋成断亦成,大政于今乃如此。

礼失求之野岂然,无乃权势危然峙。巧拙殊途两可忧,防微谁合如君子。

此诗载徐献忠《长谷集》第二卷。诗歌先写“今年大赦及雷阳”的喜讯,七年前你因上书陷诏狱,几次险些命丧东市,天下都称赞你是真正的御史。现在就要大赦了,我日夜翘首盼望着你返回家乡。接着写大赦原因,武定郭侯,指武定侯郭勋。郭勋本与奸臣张璁一党,且骄纵贪腐,为清流所耻。但嘉靖十六年他与张交恶,故有赦免弹劾张璁而落职言官的举措。嘉靖十八年(1539),郭勋由武定侯晋封翊国公,这几年正是他走红的时代。诗歌透露出冯恩被赦的特殊背景,原来是奸党的内讧造成的。但徐献忠误以为这是朝廷变革的新气象,以为明朝已走过了荆棘邪路,步上了康庄大道。两年后,郭勋罪行暴露打入诏狱,朝廷虚假的新气象如一场春梦。诗歌最后写诗人的期望:朝廷现在危机深重,如果能从乡野求得贤人,那该多好啊!但朝堂之地形势险恶,正人君子难以容身。诗歌先洋溢着一片喜洋气息,但在此转入阴暗,对冯恩的前途深表担忧。

嘉靖十八年春,冯恩遇赦回家。亲友聚首冯家,唱着《南江歌》欢迎他。吴爰《南江歌赠冯侍御》:

我闻南江水,发源岷山下。延袤至浔阳,一派分九派。

自东一折入淞江,千里遥遥无限界。君家正在淞之隅,黄茅一搭为安居。

座有丹山碧水之雅趣,案有百家诸子之甾畲。朝饮淞江水,暮食淞江鱼。

水木本源情敢违,呜呼,水木本源情敢违[15]。

吴爰,字翼夫,号雪窗,上海人,生卒不详,嘉靖时髙士,著有《雪窗诗稿》六卷。南江,本是淞江支流。吴爰在“朝饮淞江水”下自注:“淞江之水,即是南江水。”冯恩因此江为号,故诗歌巧借南江以赞颂冯恩。诗歌先写南江源流,然后笔锋一转,歌颂以南江为家、怀抱丹山碧水之趣的冯恩,构江人一体的意境。冯恩回乡后,在家沉沦31年。但在隐士眼里,冯恩离开了虎狼虎豹横行的朝廷,过起了安全闲适隐士的生活,这是他回归到“水木本源”般的自然人性。诗歌形式自由,节奏奔放,传达出冯恩回乡后节日般的喜庆气氛

徐献忠《赠四铁御史冯南江还里》:

直道人间颂,幽囚圣主怜。但须宽一死,不惜戍穷边。

慈母思张燕,吾人愿执鞭。声华辉宇宙,嶂海净云烟。

国是归舆论,皇图合万年。百忧聊自解,四铁总堪传。

诗歌见于《御选明诗》卷九十三,而《长谷集》失载,是徐献忠的佚诗。首先,诗人写冯恩被赦的意义,这是冯恩“直道”品格和民众支持正义的胜利。中间写回归的喜悦,最后写赦免言官的意义:它终于使国家的大政与人民意愿吻合,从而化解了皇朝的政治危机和人民的忧虑,“四铁御史”的美名将万古流传。诗歌洋溢着飞扬轻快的节奏,传达出诗人内心由衷的欣喜。这首诗歌虽短,却言简意赅,与“天心原不负孤忠”的颂圣诗大异其趣,真实地反映了明朝因冯恩事件酿成的政治后果:它颠倒了是非,违背了民意,动摇了国本,酿成了深重的政治危机,使臣民与朝廷离心离德。诗歌透露出史书中未载的嘉靖时期的民心向背和社会舆论的走向。

戚贤有《送冯南江谪戍归吴》:

落落南江客,萧萧事远游。风尘莽分手,云物迥深愁。

柱砥中流急,鸡鸣山雨秋。调高应不解,道在又何求。

贾傅还前席,莱公亦此州。圣明元有待,珍重一时留。

戚贤(1492-1553),字秀夫,号南山、南玄,全椒县(今安徽省全椒县)人,嘉靖五年进士,曾官吏科给事中。诗歌先写冯恩谪雷事,中间称赞冯恩仗义执言,犹如中流砥柱,只是因曲高和寡,他人无法理解而遭遇不幸。最后安慰冯恩,大贤大多遭遇不好,你今虽回故乡,但仍不会被用,你应该自我珍重,耐心等待时机。戚贤与冯恩有诸多类似,同年进士,同是言官,与冯恩一样不畏强权,他也曾弹劾宰相张孚敬、太宰汪鋐、武定侯郭勋等,是冯恩的知己,对冯恩遭遇深刻共鸣,故诗歌格外深沉。此诗见《御选明诗》卷九十三,戚贤诗仅存此一首。他与冯恩的际遇,也成全了他诗人之名。

《南江歌》外,还有颂冯恩的《南江画》。明黄佐《南江卷为冯侍御子仁题》:

南江之水向南流,谪仙结庐栖上游。真源混混自天地,巨浪轰轰连斗牛。

鸣皋元鹤月当夜,入馔白鱼风报秋。浩歌放浪渺然去,为尔芦间寻钓舟。

这是《南江卷》上的题画诗。诗歌首联一写奔腾南流的南江水,一写结庐江畔隐居的南江君。颔联写南江水的真源混浩,江水奔腾浩荡,充满无限生机。颈联从视觉角度写南江君的渔樵生涯:月夜鸣鹤,白鱼秋风,意境洁净高远,烘托出冯恩高尚的精神境界。尾联从听觉角度,描写渔歌飘逸渺远,折射出渔舟的荡漾,既刻画了冯恩回乡后的潇洒快乐,也描写了他精神世界的宽广。诗歌音调优美,格调闲适,颇有唐诗韵味,较好地表现了冯恩的精神境界。

本诗隐括了《南江画》的画面结构,从中可领略到画的题材和主题。可见,嘉靖十八年上海华亭不仅出现了以吴爰等诗人的《南江歌》,画家与诗人一起,出现了《南江画》。《南江歌》与《南江画》彼此衬托,诗画辉映,共同纪录了淞江两岸庆祝冯恩回乡的大型文艺活动:它们与《雷阳歌》一样,规模宏大,艺术形式多样,成为明中叶诗画联袂的艺术盛事。

四、回澜歌里吊冯恩

松江濒海,常有倭寇入侵。徐献忠《山乡水利议》:“我松濒海,数被倭患。”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占领华亭,徐献忠《长谷集》卷三《酬方子问候远来》序:“癸丑闰三月九日,倭夷犯海上,先数日移吴兴,独守故业,远勤方子。”次年徐献忠有《避寇九霞山中》,倭乱未平,他仍避乱山中。驱逐倭寇后,华亭房屋尽毁,瓦砾在淞江边堆积成山。冯恩回乡、政治上绝望后,他购买瘠田,募民耕作,以农学家计然之策经营,渐至巨富。此后,他时常捐资接济亲族和乡邻。平倭之战中,他所捐之钱占平寇经费的一半。王世贞《冯廷尉京兆父子忠孝传》:“倭入寇,监司募僧兵御之。公所赍廪犒,独当公家半。士女避倭而徙者,皆为授庐传餐以济之。”[7]嘉靖三十五年,他把精力转向文化建设,在淞江西岸废墟瓦砾上建回澜台。明《云间杂志》:“倭夷焚毁西郊,房屋无算。寇平,主者重建。其瓦砾悉弃之跨塘桥外水中,倏忽成堆。于是冯侍御南江因而填土,卫以巨石,宛然一洲矣。乃建寺观楼台于上,傍创忠贞祠,祀泰伯、文王、周公、夷齐、留侯、武侯、狄梁公、文文山,凡十人,命曰回澜台。夏日,游人多登之。”[16]33回澜台,一语双关,它既是淞江的回水凼,又是历代忠贞力挽狂澜的英雄台。忠贞祠中的十贤,既是冯恩崇拜的英雄,也是冯恩忠贞品质的历史渊源。

回澜台遂成松江一大景观,士民在此登高临远,既凭吊历代贤人,也感受冯恩品格。嘉靖末至隆庆时期,明代诗坛上出现一种特殊题材的诗歌——回澜台歌。如《御选明诗》卷第八十二载莫如忠《回澜台》:

孤标遥扼郡城隈,势枕奔涛障欲回。迥阁凭虹云外出,环州缩地水中来。

宾游误指招提境,童竖犹呼御史台。怪似主人能选胜,不言到海有蓬莱。

莫如忠(1508-1588),字子良,号中江,华亭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浙江布政使。善草书,著有《崇兰馆集》。诗题自注:“台在松江第一桥外,冯御史南江筑。”诗题《崇兰馆集》卷七作《赋冯京兆西台》。冯京兆,即冯恩长子冯行可。诗题之冯京兆,点出诗歌创作缘起。第一桥,即松江府外跨塘桥。西台,因在松江西岸而名,即回澜台。因它为冯恩所建,故称御史台,或冯台。诗歌前半描写回澜台的地势和耸入云霄的亭台,后半揭示回澜台的意义:它既有佛教招提意境,也是道教的海上仙山,但儿童们也知道,这是冯恩力挽狂澜的精神体现。诗歌由外入内,逐步深入,描写回澜台主人的精神旨趣:回澜台与冯恩的砥柱精神浑然一体。

冯恩逝世后,慕名而来者更多。人们登高望远,把酒临风,凭吊前贤,感悟其主人的苦难遭遇和铁汉精神,不免感慨万千。如张之象《游冯廷尉回澜台》:

关西谁筑此层台,屹立中流亦壮哉。白浪势从天末泻,紫霞晖傍日边开。

古丘百里蟠龙护,华表千年化鹤来。形胜有余思罔极,至今风柏助凄哀。

张之象(1496-1577),字月鹿,又字玄超,号碧山外史,又号王屋山人。上海县龙华里(今龙华乡)人。是有隐士风格的诗人、学者,著有《剪绡集》、《翔鸿集》等12部诗集,及《四声韵补、《韵学统宗》、《诗学指南》、《诗纪类林》、《太史史例》等10多部学术著作。诗歌前半在天地间的白浪、紫霞中描写回澜台周的形胜,突出冯恩在与邪恶抗争中的砥柱精神;后半描写回澜台上的华表、龙柱等亭台建筑,表达对冯恩的无限思念和哀悼。廷尉,秦汉时掌刑狱的最高官员,为九卿之一,秩二千石。景帝时改称大理,北齐至明清称大理寺。明代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为三大法司,会同处理重大案件。嘉靖去世,穆宗继位,首相徐阶以遗诏形式尽还先朝建言得罪诸臣33人,优恤贬官。遗诏一出,朝野号恸,徐阶平反冤案成为为明代一大盛事。隆庆元年(1567)四月,穆宗圣旨升“南京浙江道御史冯恩,为大理寺寺丞……致仕”,正五品,故称廷尉。《明史·冯恩传》:“穆宗即位,录先朝直言。恩年已七十余,即家拜大理寺丞,致仕。”他时年77岁,冤狱已经31年。此诗当作于万历元年(1573),其时冯恩已逝2年,故诗歌充满风柏凄哀之思。

明王世贞有《题冯南江廷尉水西台》:

欲识先朝冯野王,高台宛宛水中央。为怜游凤金陵地,犹带栖乌御史霜。

起傍北辰瞻北阙,望依南斗忆南荒。请看乔木连云起,不似蓬池多慨慷[17]。

诗在《御选明诗》卷八十三作《回澜台》,题下自注:“冯廷尉南江筑,在云间第一桥外。”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明后七子之一,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等。诗歌创作时间与上诗相近,首联把高台与冯恩联系起来,写回澜台的来历。颔联写回澜台的意义,此地虽是金陵龙凤地,但它却凝结着冯恩的御史秋霜,一段千古冤情透纸而出。颈联写登回澜台仰望,北望北斗下的京城,那是冯恩得罪之地;南望南荒雷州,那是冯公被贬之地。诗人在南北相望中,点出那不堪回首的千古冤案。尾联写回澜台俯瞰:天边树木连云而起,可那不是仙山蓬莱,而是令人徒增感慨的人间。诗歌用仙山与人间、金陵的繁华与秋冬的严霜,形成强烈的反差,描写了回澜台背后的历史沧桑。诗人一代文宗,他对冯恩一家三代的气节品格十分敬重。其《赠冯咸甫先辈咸甫能文章其祖侍御公父京兆君以忠孝着节云》说:“谏院世传真御史,陪京人颂大冯君。亦知忠孝而家事,可但词场第一勋。”本诗的“北辰”等语,以无限苍穹的意境,表达了对先朝高贤的深情和景仰。

《御选明诗》卷八十三载王世懋《登冯廷尉回澜台》:

当年抗疏比朝阳,此日登台忆凤凰。拒浪独悬天一柱,溯流常在水中央。

江空夜唳华亭鹤,柏老秋凝御史霜。歌罢回澜气萧瑟,至今蛟蜃不能狂。

诗在王世懋《王奉常集》卷七作《和冯京兆回澜台之作》[18]。诗为和冯京兆诗而作,但冯行可的《回澜台》已佚。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别号麟州,王世贞之弟,著有《王奉常集》、《艺圃撷余》等。诗歌开篇写冯恩当年抗疏,入题后点出今日登临凭吊的景仰。颔联写回澜台南天一柱的意境,颈联写诗人的思念,尾联写回澜台的意义:因冯恩正气威武,那些邪恶势力至今仍不敢张狂。此诗与其兄诗相比,虽不是严格和诗,但仍有用韵的联系,当是同时之作。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十六有《再用廷尉之子京兆君韵》:

卜筑初成万象开,高风不让景夷台。九峰云气时时合,三泖波光面面来。

共道将军人似树,宛然仙尉市名梅。澜狂柱屹当年事,感旧怀贤首重回。

诗题下自注:“西台,又曰冯台。”诗后自注:“梅字押,最无味。仅得此一押耳。”诗题又作《载用廷尉长公京兆君韵》,此诗是另一首和冯行可的诗歌,但冯诗不存。王世贞对冯恩父子十分崇敬,《弇州续稿》卷五十三《冯咸甫竹素园集序》:“余故慕称廷尉冯公之忠,而生左不相值,意甚恨之。而又慕称廷尉公之子京兆君孝,而又不相值。”《弇州续稿》卷七十六《冯廷尉京兆父子忠孝传》:“余入朝所睹接诸老先生,能言冯御史父子忠孝事,盖未尝不津津致执鞭之慕也。”诗歌先写回澜台的高风万象,次写台下的云烟波光,再写将军人去大树成空的惆怅,最后点出对冯恩狂澜砥柱精神的感念和崇敬。

陆树声有《登冯御史回澜台》:

卜筑还从选胜开,振衣长啸此登台。千年砥柱排流出,四野风烟入望来。

旧日雷阳曾化竹,后时江阁遍栽梅。试看往迹今犹昔,敦挽颓波百折回。

诗见《御选明诗》卷八十二,当作于万历初。陆树声(1509-1605),字兴吉、号平泉,华亭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会试第一,官至吏部右侍郎。著有《陆学士杂著十种》等。首联写览胜登台,颔联写回澜台的中流砥柱精神,颈联写冯恩被贬雷阳,尾联写回澜台的意义:它是冯恩坚忍不拔、力挽颓波精神的体现。陆树声还曾再次登回澜台,作《再次前韵》:“西去茸城地望开,巍峩百尺有髙台。坐穷尘海千年胜,阅尽江流一派来。荏苒岁华还宿草,霏微寒意欲催梅。重来感旧怀贤处,怅望云天首重回。”表达了诗人登台怀古、凭吊前贤的深沉哀悼。

张凤翼《和冯京兆登其尊君所筑水西台诗为孝廉咸父作》:

三泖波光一镜开,中从京兆起楼台。台前明镜摇峰影,镜里修眉待画来。

孝子永怀风在树,归人体物赋成梅。登临不厌移舟晚,月落汀洲送客回[19]。

张凤翼(1527-1613),字伯起,号灵虚,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弟张燕翼、张献翼并有才名,时号为“三张”。为人狂诞,擅作曲,著有《处实堂集》。诗与王世贞诗用韵相同,均为和冯行可诗而作。咸父,即冯恩之孙、冯行可之子冯大受,字咸甫。《松江府志》:“冯大受,字咸甫,少负才名,工书法,深为王世贞、莫如忠所器重。万历七年中乡荐,知庆元县。”《南吴旧话录》载他还曾任山阴知县,著有《行素园集》、《咸甫诗集》。冯大受也一时名士,明广东欧大任《答冯咸父》:“士论共推诸谢族,邦人争识小冯君。”[20]冯恩家祖孙三代进士,多人能诗,时号“诸冯”。明徐学谟《松江冯咸甫进士投诗见访短律奉赠》:“云间二陆说能文,屈指诸冯又见君。”但小冯大受的诗已佚。此诗与前几首歌颂冯恩有别,变为歌颂冯行可和孙冯大受了。

这几首诗均为《用廷尉长公京兆君韵》的唱酬之作,参加这次诗会可知的有王世贞兄弟、冯京兆父子、张凤翼、陆树声等六人,更多的诗人便无从得知了。

另外,冯大受还有《回澜台》和《回澜台八景》等存世,明王衡有《回澜台二首》:“荒荒落日照孤墩,就可中央立水门。草木半江屯雨气,波澜平地出山根。春秋吊古余尸祝,我辈临流次酒尊。踯躅暮云感慨在,更将遗恨问平原。”其二:“放舟郭外市烟飘,更上高台意欲消。五月竹林风抱叶,一泓泖水夜分潮。空滩月白生鱼蟹,大野场登荐黍苗。胜地与人俱不朽,风流廷尉继孤标。”[21]163自注:“回澜台,明嘉靖末,冯御史恩所筑,在云间第一桥西。”王衡(1562―1609),字辰玉,号缑山、别署蘅芜室主人,江苏太仓人。万历首辅王锡爵之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榜眼及第,任翰林院编修。后辞官归隐,著《缑山集》等。王衡《回澜台》表明,到明末时,仍不断有人登临回澜台。回澜台成为柱石精神的象征,成为道义文化的空间符号。人们纷纷登台怀古,把酒赋诗,俯视历史和现实,缅怀历代忠贞之士,产生连绵不绝的回澜台歌。

冯恩虽逝,但他的道义精神,他威武不屈的砥柱形象,却永垂不朽!

五、雷阳歌背后的历史风云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人上疏被贬!但冯恩却超越时空,成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规模上,它上牵皇帝和宰相,下连包括两京、雷州在内的全国人民,激起强大的社会舆论。时间上,它从冯恩始,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故王世贞《与冯咸甫先辈书说》:“且于京兆,吁代一大事。此中若攒芒刺愧,痛不可言。”

冯恩事件表明:帝王宰相处死或流放冯恩,但举国上下却崇敬和歌颂他,帝国精神因冯恩而分裂。一般而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必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2]98在独裁体制下,一旦被官府惩处,亲朋故旧会断绝往来,以避权臣之怒。王世贞《冯咸甫诗序》:“振睚眦而伺其隙,大者削,小者斥,不快不止。”但冯恩事件却将这规律颠倒过来:越是帝王喜爱的心腹,人民越是痛恨;越是帝王迫害的人,人民越是歌颂。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是无道之君。他是封地在湖广安陆(今湖北钟祥市)的兴献王朱祐杬(1476-1519 年)之子,正德十四年(1519)朱祐杬病薨,13岁的朱厚熜接管王府,还无王号。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堂弟朱厚熜因而继位。他即位后,为使并非皇帝的生父进入太庙,开创新的皇位世系,于是与满朝大臣和皇室发生了“大礼议”之争。尊敬父母本无可厚非,但当它与明朝“祖宗家法”和国体冲突时,朱厚熜不顾道义和群臣反对,为一己之私而破坏国统。这时,小人张璁、方献夫等希旨阿附,使嘉靖私欲得逞。因此,这些小人成为皇帝心腹,执掌相位,权侔人主,但他们却为朝臣和正直之士不齿。当冯恩抨击张、方二相和太宰汪鋐是祸国彗星,要“博去三奸,以清仕路”时,皇帝勃然大怒:“恩非专指孚敬三臣也,徒以大礼故,仇君无上,死有余罪。”皇帝因有“大礼议”的成见,必欲置冯恩于死地。当帝王宰相诛、流冯恩时,他们走上了与道义为敌的道路。当冯恩成为正义和民心的象征时,道义越受迫害,天理良知越被激发,人们越是崇敬杀身成仁的英雄,朝政便这样与民心背离。于是,凡朝廷喜爱的小人,必被社会舆论谴责;凡朝廷惩处的英雄,必被人民拥护,冯恩成为为天下朝纲和道义受难的义士。这便是冯恩事件的本质,也是出现雷阳歌、南江歌和回澜歌的根本原因。嘉靖的荒谬伴随一生,故明代威武不屈的四大钢铁硬汉,除方孝孺外,冯恩、杨继盛、海瑞等三人均在嘉靖时期。杨继盛因言被杀,海瑞上疏前备好棺材诀别妻子,忠臣是何等的壮烈,独裁者是何等的卑鄙无道。

雷州地处海滨,自古是罪臣的流放地,同时雷州也成为中央王朝治乱的晴雨表。文天祥《雷州十贤堂记》说,雷州与君子小人之消长联系起来:“正邪一胜一负,世道以之为轩轾。雷视中州为远且小,而世道之会,乃于是观焉。”[23]朝廷治则小人至雷,朝廷乱则君子至雷,这便是雷州十贤堂的由来。宋代如此,明代亦然。冯恩谪雷是明王朝的治乱兴衰的折射,它反映了庙堂斗争的历史风云。

[1]孙承恩.文简集卷二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 徐阶.少湖文集类选卷一[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3] 张廷玉,等.明史:卷219[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世宗肃皇帝实录:卷143[M].上海:上海书店,1982.

[5] 徐献忠.长谷集:卷3[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8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6] 万历雷州府志:卷16[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7]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7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

[8] 道光肇庆府志:卷7[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9] 许谷.省中稿:卷3[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0] 何良俊.何翰林集:卷4[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 康熙.御选明诗:卷10[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 徐阶.世经堂集:卷25[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3] 徐献忠.长谷集:卷2[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4] 孟轲.孟子·滕文公: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 康熙.御选明诗:卷1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6] 华亭人佚名.明陆烜订 云间杂志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7] 王世贞.弇州续稿:卷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8] 王世懋.王奉常集:卷7[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3册.

[19] 张凤翼.处实堂集:卷6[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0] 欧大任.秣陵集:卷6[M]//四库全书禁毁丛书第47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21]任向阳.云间风物诗歌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2]马克思恩格斯著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3]文天祥.文文山先生文集:卷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陈尚真)

Seeing Feng En off with Lei Yang Songs:Feng En's Exile to Leizhou and Ming Dynasty Historical Events

ZHANG Yingbin

(School of Humanities,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48,China)

Feng En became a prisoner and sentenced to death when he was called to make recommendation. Luckily, he escaped from the punishment and was exiled to Leizhou. These events turned into the sources of three groups of poetry: Leiyang song of seeing Feng En off to Leizhou, Nanjing song of welcoming Feng En back home, and Back to Lantai song of praising the spirit of Feng En. The content of these songs are generally against the government, which shows the crisis caused by the absurdness, and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on people. It reveals the fact that the loyal official who is wronged and banished turns out to be popular among people in this case.

Feng En; LeiYang song; Nanjiang song; Back to Lantai song; the Ming dynasty's political crisis; historical events

2016-09-15

张应斌,男,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K248

A

1006-4702(2017)01-0125-11

猜你喜欢

南江雷州诗歌
诗歌不除外
墨韵书香
四川南江:抓培训提技能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曾如影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梦中题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四招破解南江安全运输瓶颈
雷州书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