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营造和谐灵动的语文课堂交流

2017-03-11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教研室黄声波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7期
关键词:歌台平衡点荷叶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教研室 黄声波

一、在对学生的关注中寻找平衡点──不是“应对”,而是“投注”

“老师,我不是这样认为的!”

──《荷叶圆圆》教学片断

在我县举办的教学节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第四段中所描写的小青蛙对荷叶的喜爱、感激之情,让学生想像“如果没有了荷叶,小青蛙会怎样呢?”问题提出后,很多同学把小手高高地举起。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荷叶,小青蛙就没有歌台了。”有的说:“如果没有荷叶,小青蛙会失去快乐。”还有的说:“如果没有荷叶,小青蛙会很伤心,那它就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不会唱歌了。”学生的回答令人满意,教师备课时想到的“标准答案”果然一个不少。按照备课思路,教师该马上总结,并引导学生用感激、高兴的语气去朗读这一段。可这时,学生甲却高举起手,郑重其事地说:“老师,我不是这样认为的!”“那,请说说你的看法吧。”老师说。学生甲回答:“没有了荷叶,小青蛙可以把草地、石头当歌台呀?”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室里马上有了议论声。教师向该生投去了赞赏的目光,并摸摸他的头,说:“嗯,真不错,会动脑,敢提问!”然后顺势问:“那荷叶跟草地、石头比,哪一个更适合做小青蛙的歌台呢?”学生乙马上站起来,大声说:“荷叶做歌台又香又圆、又干净又绿,因为荷叶在池塘中间,青蛙蹲在上面还没有人伤害到它,多好啊!草地、石头有这么多好处吗?”学生甲摸摸后脑勺,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教室里发出了一阵善意的笑声。在后来的朗读中,学生甲的表情是那么自然,感情是那么真挚。

案例中,事先没有预约,然而生成是这样精彩。这种精彩的生成缘于什么?仅仅缘于教师对学生的意外表现的应对?从教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表现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当这些“意料之外”的现象出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就生动起来! 但关注学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意外表现”为前提的。试想如果这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在课堂上不出现,教师又该怎样关注学生呢?我认为,真正的关注学生,是教师心中时刻装有学生,上课之前能够多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上课的时候能多想想,他们都在干什么,作为教者的我们究竟该怎样“教”,该怎样把更多的“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的身上。显然,关注学生让精彩的生成有了“土壤”,但关注学生不是对学生“意外表现”的被动“应对”,而是对“学生需求”的主动“投注”。正如于永正老师在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说的那样:“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lO%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更多地投注于学生的渴望、需求,投注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只有这样,我们在灵动的学生面前才不会手足无措,和那位老师做的一样好。

二、在对文本的研读与释放中寻找平衡点──既能“入”,也能“出”

语文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凭借是文本。研读文本是教师在课前预设活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够,把握不准,驾驭不力,而导致课堂教学失误的现象。这种“失误”,实际上就是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失衡”。因此,教师要在文本的研读与释放过程中寻找到“平衡点”,做到既能“入”,也能“出”。

首先是“入”得文本,即研读。如朱熹所说,研读文本要“如人入城廓,须是逐街坊里巷,屋庐台榭,车马人物一一看过才是”。他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须教有疑”二十四字研读法,对我们钻研文本不无启发。即研读文本,要善于走进文本,用经验来活化文本,用思维来建构文本,用情感来丰富文本,用想象来拓展文本,用智慧来批判文本,用心灵来感悟文本。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得到什么的问题,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生成的状态。同时,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教育价值,对文本的教育价值应有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是思想层面的,还有情感的、态度的、价值观之类的等。其次是“出”得文本,即释放。“出”得文本就是用好文本,把文本当成教师“善事”的利器,通过文本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问题在于,教师怎样从文本中跳出来。我们认为,跳出文本贵在教师不应“惟教”,而应“惟学”,即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教学的实施。

三、在对个性的体验与对话中寻找平衡点──既“尊重”,又“疏导”

在“园丁杯”优质课竞赛中,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在结课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大家能说说狐狸和乌鸦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吗?”有同学说:“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用花言巧语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另一位同学说:“和愚蠢的乌鸦相比,我觉得狐狸特别聪明,他用自己的智慧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如石块投入水中,激荡起一阵惊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当如何应对?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弱肉强食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可否认,学生觉得狐狸有本事是他们真实的想法,但这种观点,超越了教师的课前预设。直接否定第二位同学的说法吧,有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嫌疑;两种说法都同意吧,似乎又违背了价值观取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否定与同意,都不能两可。

面对此景,教师应该寻找到这样的一个“平衡点”,既须“尊重”,更应“疏导”。尊重是以平等的对话关系的建立为基础的。课堂上,师生凭借教材,研习语言文字,参与丰富的语言实践,其实质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构建了一个多维交叉、相互作用的语文课堂对话网络,这种对话的网络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教师与学生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对整个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的完善负责。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参与,敞开心扉,平等对话,进行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对文本进行理解、欣赏、评判,张扬个性,共同实现一种自我超越,使语文课堂生成个性的体验,折射人性的光辉,散发互动的气息,涌动生命的灵性。

猜你喜欢

歌台平衡点荷叶
郑泽珍
仲春即景
荷叶像什么
探寻中国苹果产业的产销平衡点
电视庭审报道,如何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
荷叶圆圆
陈子谦电影场景中歌台构建的意义——以《881》《12莲花》为例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
用语义指向法破解“歌台暖响”
荷叶游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