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文化视野下的古民居建筑伦理特征
——以武夷山市下梅村古民居建筑群为例
2017-03-11肖玲
肖玲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理学文化视野下的古民居建筑伦理特征
——以武夷山市下梅村古民居建筑群为例
肖玲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通过理学文化视角,以万里茶路起点之下梅村古民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建筑伦理文化的融合因素体现形式。从古民居建筑构件中的门、门匾、抱鼓石,院落的组织布局,到此类民居中彩绘的三方面表现形式揭示了下梅村古民居的建筑伦理特征,反映了理学文化对古民居建筑的影响。
理学文化;下梅村;古民居;建筑伦理
下梅村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2005年被评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村落虽处偏远乡村,但凝聚着丰富的茶文化、建筑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
下梅村保留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有邹氏大夫第、邹氏家祠、邹氏西水别业、邹氏闺秀楼、程氏隐士居、方氏参军第、陈氏儒学正堂等30多处建筑群,基本是清代建筑。古民居院墙以卵石做地基,夯土为墙,墙体较厚,一般在50-60厘米左右。墙面装饰青砖,风火墙头高低错落,颇具徽派建筑风格。房屋以杉木为主材,叠梁式结构,硬山屋顶,青瓦覆盖。民居布局中轴对称,前天井后厅堂,厢房分布两侧,多数为二进三厅式建造规模。正厅高大开敞,廊檐出檐深远,加之精湛的雕花木窗,真正应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之说。细品古民居建筑群落的规模、形制、装饰、彩绘等,蕴含了礼制、三纲五常、中正有序等建筑伦理特征。
一、下梅村古民居建筑构件中建筑伦理体现
(一)宅门装饰的门第等级体现
门是建筑的脸面,从门面装饰的内容、大小、装饰部件的数量等可以辨别门的形制,亦可知宅主门第的高低。门第指的是家庭或者家族的社会地位,门第高低等级决定了门饰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古人注重对宅门的装饰,包括门罩、门钉、门环、门钹、门当户对等。身处武夷山乡野的下梅村古民居建筑因其宅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差别,在宅院门面的装饰中不尽相同。
《清营造法则》中对宅第院门有着明确的高、低等级规定,依次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大夫第、闺秀楼是下梅村古民居中仅有的屋宇式金柱大门,木材质,面阔三间,门框安装在前金柱位置,前檐柱与檐枋之间安装雀替。只有较高身份地位的人才能在大门中安装雀替。邹氏大夫第、闺秀楼院门的面阔数量及雀替的使用都是与其宅第主人邹茂章四品“中宪大夫”身份相应的。儒学正堂、方氏参军第、溪水别野、隐士居等代表性建筑采用徽派建筑的门罩制式,在下梅村属于二、三等级别的宅门。其中儒学正堂、方氏参军第两座民居是幔亭式水磨砖雕门罩,门与院墙为八字形设计,此种院门制式是门罩制式中等级最高的制式,等同蛮子门。儒学正堂宅主官居八品,参军第是朝廷特赐的宅第,因此有了与之相呼应的院门制式;溪水别野传说是邹氏为茶商提供居所,门罩用青砖装饰的精致繁复,是民居中常见的如意门制式,院门制式低于幔亭式,隐士居是乡绅居所也采用如意门,其余市井人家采用墙垣式院门。下梅村墙垣式民居院门占多数,低矮的院墙、粗砖搭建的门框与气势恢宏的高大门楼挟杂共处,建筑规模、门第等级层次分明。下梅村院门制式的多样性说明了当地建筑受到了“社会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政治集团、宗教意识及经济体制等人类文化生态系中诸因素的影响”[1]。
下梅村古民居宅门均未上色,亦没有门钉装饰,仅在门环上有区别。大夫第门环为锡制圆环,门钹为圆形,锡材质,圆边上雕制锯齿纹,上雕刻蝙蝠纹装饰。儒学正堂门环为铁制圆环,门钹为圆形,铁材质,圆边上雕制锯齿纹,无任何图案装饰。其余民居门上安装铁扣,做成麻花状或弧状以此加强装饰。门环、门钹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规范,《明史》记载“亲王府四城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三至五品官门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门黑油铁环”,此规定决定了下梅村古民居宅门装饰的等级差异,体现了民居建筑中中正有序的伦理特征。
(二)门匾的门第等级与伦理体现
门匾又称匾额、牌额,镶嵌于门庭、牌坊、楼阁等建筑物上。“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居住的房子,有不同的匾额内容,因此所挂什么样的匾额从侧面代表了一定的房屋等级。”[2]官宦、富商、乡绅、大儒们以门匾装扮其门第,往往是其家族荣耀,人生价值观被认同的昭示,匾额的悬挂抬高了宅主的社会地位。下梅村古民居中赏赐的匾额多达二三十块,宅主的社会身份、地位可以从其宅第的匾额中推测知道。
邹氏大夫第大门正中悬挂“大夫第”门匾,红底金字,匾额左端小字是“乾隆十九年(1754)题”字样。此匾是王杰亲手题字赐送而最为赫然在目。王杰是乾隆钦点的状元,又为嘉庆帝师,在乾隆、嘉庆两朝为官40年,官至两朝宰相,社会影响力极高。能得其亲笔赐牌,无疑抬高了屋主社会关系及政治地位。古时官员经过某宅院的大门时,若看到门楣横匾所刻的官职品位比自己高的就会自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行礼后才通过。匾额的这种社会功能无疑给邹氏大夫第增辉不少。
儒学正堂宅门上悬挂“文魁”匾,黑底金字,匾额右上角“赐授陈镰”,左下角“吏部左学斗硕”字样。因屋主陈镛获候补儒学正堂而被赐匾悬于门头,光耀门第。《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记载:“乡、会试中式人员,应得旗扁银两及表里缎疋,应照举人、进士例给予。进土及第、孝子节妇和有贡献之人,各级政府都可以以匾额的形式对其功绩、德行进行表彰。”清制儒学正堂被称为教谕,为正八品级官员。“文魁”匾额不仅展现了其学者、书香门第的荣耀,同时有官品护身,日常生活中则处处受大众礼遇。
但凡有朝廷赐匾、名人题赠的匾额,无疑含有树立典范、褒奖耆英的目的,以达到宋明理学所宣扬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道德,尊老、敬贤,恪守礼仪的作用。下梅村诸如此类的匾额很多,如方氏参军府第的荣誉匾,是朝廷为褒奖方姓将士镇守边关、勇于牺牲行为而赐;周氏存的“眉寿保鲁”匾额,因是钦命提督福建学政汪廷玙所题赠的祝寿匾,亦是珍贵无比。匾额拥有者要受到无匾额者的尊敬、礼遇的,这对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抱鼓石体现宗法等级制度
抱鼓石安置在大门门框两侧的下面,是起稳固门扇和平衡门板重力作用的建筑构件。“在讲究封建等级的社会里,宗族必须要有人获得功名和官位,才能有资格设置抱鼓石,石鼓越大,说明官位越高,象征和体现着其门第的高贵和社会地位的显赫,无功名者门前是不可立鼓的。”[3]下梅村只有邹氏祠堂大门前设置抱鼓石,其造型为圆鼓子形,由下部的须弥座、上部的圆形鼓两部分组成,通高约1.15米,宽度在0.25米至0.45米之间。须弥座正面雕刻“花开富贵”图案,侧面是万字流水组成的四方连续纹样,须弥座棱边被雕刻成竹节状,喻“节节高升”之意;圆形鼓侧面的“鼓镜”上雕成一组如意纹,颇为简洁。
祠堂前设置抱鼓石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被朝廷正式封过官爵的、并达到一定官职条件的宅主,并经其户籍所在地县衙审批后才能设立,无审批私自不能设置,否则要受到目无法纪的惩罚。邹氏祠堂的抱鼓石是在清朝严厉的社会等级制度之下设置,即遵守纲常又显示了其社会地位,与其祠堂大厅中“礼仪惟恭”匾额之意象呼应。
同为朝廷赐匾、封赏的宅第,方氏参军第与儒学正堂其宅院门前未设置抱鼓石,并非因其财力不足,而是因其不具备相应的资格。正如《荀子·王霸》所载“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以是用挟万物,尺寸寻丈,莫不循乎制数度量然后行”。“这种规定在认知层面,告诉人们礼仪制度的尊严”[4],因而不允许出现随心所欲的个人行为。
二、院落组织布局中伦理体现
下梅村古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中属于典型的天井院落制式。布局安排按照“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侧低”的原则,形成上与下、正与偏、主与从、长与幼等的差别,这些差别含着礼文化的等级语义,使得民居建筑布局秩序化。一进大厅厅堂放置祖先的牌位,并作待客之地,厢房为奴仆、家丁的住房。例如大夫第一进厢房前还挂有“卫戌堂”的门匾,卫戌相当于今天的门卫,“卫戌堂”指门卫的住房。二进、三进为宅主人居所,晚辈按左尊右卑的次序安排在两侧厢房中,越是年长居住越靠后。如隐士居,建筑中轴对秤,四进五厅,前厅低于后厅,厅堂自外向内抬高半尺递升设计,将长辈住房安排在院落最高的厅堂中。如此建筑制式是传统尊“序”重“礼”伦理观的深度体现,正如《皇帝宅经》“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所总结。
下梅村建筑群之间礼的秩序感的体现值得一提。大夫第建筑群是邹氏四兄弟的宅第,为四纵三厅四进建筑群。每纵建筑从东至西依次往后退3至6米。宅门错落,形成“之”状小巷。虽邹家二子邹茂章官居四品,然其宅院同样后退其兄长宅第。大夫第建筑群如此设计不仅使得民居建筑布局错落有致,里弄曲折,而且体现出其家族锐意进取、层层推进的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把理学文化的伦理思想渗入建筑之中,是长幼有序、兄穆弟恭、存忠孝心的伦理文化的体现。
三、民居装饰色彩的伦理体现
下梅村古民居最为精美的建筑装饰色彩是邹氏家祠中的彩绘。彩绘以“彩饰”和“雕饰”两种装饰手段相结合,可谓雕梁画栋,最具欣赏、研究价值。“彩饰指刷饰、彩画以及壁画,雕饰则指各种刻花、浮雕以及独立的雕刻品。”[5]彩画主要设置在大门之内的天花顶棚及大厅的月梁上。天花顶棚矩形空间中描绘着飞鹤、牡丹图案,设色采用了退晕、间色等平涂色彩手法,以绿色、白色、靛色为主构成冷色调,局部用夕阳红点缀、黑红色线条勾边。祠堂大厅前月梁向地面雕刻缠枝菊花,图案为深浮雕刻法,雕刻精细、花朵形态生动,枝叶繁多。图案色彩设定为金色的花朵、绿色的叶片,红色的枝干,精美绝伦。月梁正面雕刻卷草纹,饰绿色,相对向地面简单的多。从彩画的内容,构成形式、用色的种类可断定彩画是苏式彩画,这也是与其社会身份地位相称的装饰设色。
在下梅村古民居的彩绘中,山墙墙头彩绘较多,而房屋顶棚、梁柱彩绘较少,这足以说明了下梅村居民在建造房屋时,遵循了建筑等级秩序的要求,正如《明史》载:“官民房屋……一品二品……梁栋斗拱、檐桷青碧绘饰……三品至五品与二品同……六至九品,厅堂各三间,梁栋止用粉青刷饰……庶民房屋,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6]。”正因为有此番规定,彩绘装饰最精美的在四品官位的邹氏家祠中,而一般的富商、乡绅、庶民均未施彩。
四、理学文化对古民居建筑的影响
下梅村古民居宅主社会身份有四品、八品官宦、富商、乡绅、普通市井人家,各阶层民居挟杂而建,建筑制式既相同又存在差异。究其原因,除了地理、气候、生活习惯、资金等众多影响因素外,理学文化对古民居建筑影响更直接。历史上下梅村属同安管辖,朱熹在主簿同安期间用理学文化来教化百姓,灌输“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各尽其道”的纲常伦理,并将其渗透到民众的各种岁时习俗之中,使得同安“礼义风行,习俗淳厚。去数百年,邑人犹知敬信朱子之学”。期间朱子特别强调建立以宗族为本的人伦规范,朱子认为,在一个家族中表现为祖父、子孙代代相传的形式,有此则能“一家兴仁兴让”,可以达到“启后人隆礼义,敦孝悌,知爱敬,正风俗”的效果。[7]下梅民居建筑正是融入了理学的人伦纲常思想,用民居建筑的形式表达理学内容,并形成固定的形制和程式。建设者们“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根据各自身份高低的限定而设计居所,并在规定下进行美化。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对大众的精神有很大束缚作用,正因这样的束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恰好地维护了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反观当今社会,物质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尊老、敬老、互尊、互爱的理学忠孝道德理念缺失,如不善待老人、赡养老人等事件发生。理学文化作为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思想精华,教益后人。鉴于此,古民居这种既定建筑模式更值得研究并保护。
[1]李琳.“门”的文化艺术[J].探究当代艺术,2009(1):96.
[2]朱广宇.中国传统建筑门窗隔扇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00.
[3]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雕饰[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17.
[4]王世仁.大壮制行:王世仁说古建[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68.
[5]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80.
[6]张廷玉.明史(卷六十八)[M].北京:武英殿,1739.
[7]傅小凡,谢清果.朱子理学与武夷山文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90-95.
(责任编辑:陈果)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Folk Hou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Zhu xi's Idealist Confucianism——Taking the Ancient Folk Houses of Xiamei Village in Wuyishan as an Example
XIAO Ling
(Schoolof Arts,Wuyi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Zhu xi's Idealist Confucianism,The paper takes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Xiamei village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of“the Thousands of Miles of Tea Road”as the research object,approach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fusion factor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Xiamei village in the special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explores the building level etiquette and culture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Xiamei village from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nents of ancient residential buildings such as door,plaque and drum stone,the layoutof courtyard and the painting of ancient dwellings.
idealist confucianism,xiameivillage,ancient dwellings
J59
:A
:1674-2109(2017)02-0001-04
2016-10-08
武夷学院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XL201518S);武夷学院青年专项项目(XQ201005)。
肖玲(1977-),女,汉族,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