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为中心考察
2017-03-11宁宇涵
宁宇涵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试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为中心考察
宁宇涵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严重灾难,毛泽东号召中共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通过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错误,提升全党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毛泽东从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角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划分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吸收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在“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指导下,中国由“以俄为师”逐步走向“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实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严重灾难,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与陈伯达、胡绳、田家英、邓力群等人组成读书小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毛泽东号召各级干部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错误,提升全党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毛泽东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在读书的过程中,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做出了重要的批注和谈话,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强调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要有所创新,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从实践的角度定位社会主义发展过程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希望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联系起来,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
毛泽东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实践的角度研究问题,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研究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义的革命实践使毛泽东认识到,建国初期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不可能一下子就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毛泽东赞同了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教科书认为社会主义不是固定的社会经济形态,而是不断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1]。实践证明,毛泽东吸取了“大跃进”的教训,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指出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源于建国初期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没有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化快速增长,反而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毛泽东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以生产力为标准,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性和长期性也有了深刻的认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对社会主义阶段理论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中国开始独立地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肯定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和商品的思想,是苏联模式的缩影。苏共二十大之后,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的浪潮。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揭示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和缺点,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他注意到了中国与苏联国情的差异,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2]。毛泽东赞同教科书中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要有自己特别的形式和方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国家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中国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衡。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农业和轻工业协调发展,以工业促农业,同时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有了苏联的帮助,可以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始终和人民群众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中国的道路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中共提出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由于受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毛泽东受制于斯大林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束缚,也就不可能成功地找到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但是,苏共二十大打破了中共对苏联模式的照搬照抄,开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
二、在理论指导下,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1936年苏联经济成分中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完全被消灭了,建立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模式,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并且认为这个模式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所以,他们决定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毛泽东对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付诸于实践,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
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毛泽东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这是不同于苏联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宏伟建设目标。毛泽东“以苏为鉴”,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在这个总目标的指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证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毛泽东指出如果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方,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力发展工业,忽视农业,会导致农业不能充分供给城市对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最终影响工业的发展。“四个现代化”目标是从我国农业人口占多数,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目标。实践证明,“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不仅促进了工业发展,工农并举的方针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逐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以俄为师”逐渐转变为“以苏为鉴”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展现出了社会主义优势及其蓬勃生命力,为广大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建设经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是苏联模式的缩影,毛泽东多次提倡中央党员要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高理论水平,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人起初是“以俄为师”,照搬照抄苏联经验。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凸显,毛泽东意识到照搬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已经不能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建设方法可以有别于苏联。不同于苏联剥夺人民群众的私有财产实现国家工业化,毛泽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建设社会主义,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针对自以为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干部,毛泽东要让他们长期的深入人民群众中去,听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教育干部要警惕脱离群众的个人主义。毛泽东赞同了教科书中提到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的关系”[3]。毛泽东指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生产关系,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要相结合。实践证明,这样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防止党员干部出现个人主义,而且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意义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出能动性。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仅在当时发挥出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错误,提升全党的理论水平,毛泽东号召大家“以苏为师”,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毛泽东并非照搬照抄苏联经验,而是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走中国独特的建设道路。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毛泽东做了重要的谈话和批注,提出了许多的真知灼见,蕴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重要探索。胡绳指出:“毛主席那时能够提出要通过实践,而且必须通过胜利和失败的实践的比较鉴别,特别是要注意失败的经验,努力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打破一切迷信”[4]。毛泽东试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避免苏联的问题,寻找适合中国独特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在结合中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科学的定位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即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而中国建成社会主义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清楚的认识了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情。毛泽东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比如“四个现代化”“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适合了我国国情,指导了建国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积极探索。
(二)号召党员干部不断学习,有利于我国的政党建设
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5]。如何建成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是一个崭新的一页,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毛泽东一再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苏联的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以苏为师”的基础上,更要“以苏为戒”,避免苏联犯过的错误,少走弯路。中国共产党学习理论知识,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有利于建设成为学习型的政党。与此同时,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来源,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民群众去劳动,不要摆官僚架子,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对于保持党和政府工作的先进性、廉洁性和纯洁性,防止和官僚主义思想的侵蚀,有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是极其重要的,有利于建设成为清正廉洁的政党。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很多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蕴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仅指导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一次重要的探索,而且为我国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6]。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发表的重要思想及其相关批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我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过程中,有些思想始终未能突破苏联模式的弊端,未能跳出苏联模式的束缚。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也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避免了犯错误。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和全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至此,中国突破了苏联模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一代代中共领导人的艰辛探索,为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是实践价值。
[1]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编.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5.
[3]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42.
[4]胡绳.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有关回忆[J].中共党史研究,2002(5):8-10,51.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0.
(责任编辑:陈虹)
On Mao Zedong's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Road——Reading the SovietUnion Political Economics Textbooks conversation for the Centre
NING Yuhan
(School of Marxism,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serious disaster for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brought by the"Great Leap Forward"and the people's communemovement,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called to read the Manuel d'Economie politique by Mao Zedong.With reference to the Soviet Uni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xperience,he want to correct the errors appearing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Mao Zedong explored the road to soc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from the practice perspective.He divided the stage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absorbsed the abuse of the Soviet industrialization pattern by getting more judgment against socialisms.Mao Zedong putted forward the idea of Industrialization Road for China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fourmodernizations"target,he explored the roa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uitable for China.
practice;socialist construction road;soviet political economics textbooks
A841.2
:A
:1674-2109(2017)02-0011-04
2016-05-21
宁宇涵(1989-),女,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