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模因论看汉语中外来词存在的理据

2017-03-11童颖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外来语外来词模因

童颖

(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17)

从模因论看汉语中外来词存在的理据

童颖

(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17)

语言学界对外来语的研究或从字母词对汉字规范性的影响展开论辩,或以日语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外来语的翻译,角度虽然不同,但都涉及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外来语尚未被汉化还因为其构成语素已经成为强势模因。不论是表现型还是基因型,像“iphone”中的“i”这样的模因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是因为具有可获胜的模因特质,还因为其变异性体现人们在语言上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外来词的存在,及其所衍生出的字母词加中文的表达形式,是国人从对文化的不自信走向语言意识民族化的反映。

外来语;汉化;模因

汉语的“纯洁性”算是个常谈常新的老话题了,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成为热议的焦点。就汉化而言,早期的外来词都有相应的汉语表达,或是意译(如:email电子邮件)或是音译(如:jeep吉普车),均达到了普遍化的通用效果。以电子产品为例,早期进驻中国市场手机品牌,如诺基亚(nokia)、摩托罗拉(motorola)、三星(samsung)都被汉化了。可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苹果产品“i”系列确一直保留着异国元素。2014年几家主流媒体就网络热议汉语的“纯洁性”受威胁一事邀请了文化界名人[1-3]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过度苛求这样的“纯度”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为:1)未被汉化的英文是处于表达流利的需要;2)未来得及汉化的英文是保留客观性和科学性的需要;3)对外来语的包容可以增加汉语的生命力;4)英语在本土的工具化使得翻译作用越来越小。同时有观察者指出这种纯洁性之争实属“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一方面这些外来词多出现在科技领域,在本国科技水平尚未展现同等实力的情况下,只能借用外来词;另一方面自信的文化是不介意语言的“纯洁性”的,比如美国人就将“不作死就不会死”直译成“no zuo no die”,并编入其知名的在线英语俚语词典“城市词典”之中,同理我们也应该避免让所谓“纯洁性”绑住汉语与时俱进的脚步。

上述观点从社会学角度论证外来词存在的自然性和必要性,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外来语则多以日语为研究对象(见下文),或从字母词和汉字的规范性角度展开论辩,唯一从模因论视角展开的研究也以日语为研究对象,且将与传统汉语没有表面上直接联系的网络词也归为外来语加以研究,指出语言模因进化的胜负取决于新颖性、补充性、经济性和和谐性四个标准[4]。本文以英语外来语为研究对象,关注的焦点是从模因视角来分析英语外来语存在的理据,试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除了上述社会语言学提供的解读原因以外,苹果系列产品名称诸如“iphone”这样还未被汉化的外来语,其存在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外来语或其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强势模因,且模因的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变异性。

一、文献回顾

外来语和模因论是本文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下文将综述近五年国内外学者就这两个话题展开的研究和发现。

(一)外来语的研究综述

国外对外来语(loanword)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层面(Yip Moira[5],Carole[6],Sharon[7],Shigeto[8]),纵览近五年国内外国语言文学界对外来语的研究,日语外来语是研究的主流,且主要集中在翻译领域,如刘玉梅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背景,通过理论思辨和案例分析指出,汉语中最初引进的外来新词语是以提取源语词语构式的若干信息为认知参照点并在源语和汉语构式知识的压传作用下形成。[9]杨仕章从文化心态、文化多元性、文化接触方式等方面剖析了外来语汉译方法选择的文化动因,指出“刻意追求音译的做法,表面上是出于营销目的,但从某种程度上看仍然是文化自卑的反映…在文化自信的心态下,外来语译法的选择也将体现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可以意译的自然意译,无法意译的坦然音译(谐音译或许不复存在),必要时也可采取零译法直接引进外语字母词”。[10]被动的文化接触使得当时的汉语在接受外来事物时虽然崇尚意译法,但因时间有限,一时难以寻得合适的译名,只能放弃意译法而选择音译法。汉语学界对外来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字母词的问题,早在2011年就有学者从汉字的性质及其发展和字母词的具体使用情况等方面考察并得出外来字母也可以成为汉字这样初步的结论(刁晏斌[11])。当然也有学者观点相反,认为“放弃汉语的缩略而膜拜英语的字母词,在语言学中可说是避长就短,其不聪明是显而易见的。”(潘文国[12])但是“字母词的存在和发展适应了社会交际的需要,适应了汉语国际交际的需要,丰富了汉语文的表现力”。“我们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同义的字母词和汉字词。不一定要二选一,非此即彼。更多的情况是二者可以兼容,作为修辞上的同义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苏培成[13])。

可见学术界对汉语中的外来语词的包容程度不一,然而语言的社会使用似乎无法由行政规定或规范标准来控制,外来语本身的特点也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特定语言社区里的存亡,这一现象可以从模因论角度来解释。

(二)模因论及其运用

模因(meme)被道金斯(Dawkins[14])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是被复制的文化信息,旋律、观念、流行语、宣传口号、服装时尚或建造房子的方式等都是不同种类的模因。后来Dawkins)又认为模因是大脑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复制因子。[15]道金斯的学生布莱克莫将模因视为基因等价的复制因子,相互竞争得以纵向和横向的传递,最终决定着文化和人类的心理结构。广播、电视、报纸、书记、杂志等媒体都是其传播的途径。[16]国外对模因理论的研究从1992到2001十年间热情剧增,到2004年却骤降,主要原因是:文化的传播不是靠模因,而是民俗(folkmechanics;folkpsychology;folkbiology)和人类的认知机制(Scott[17],Heath[18])这一理论过于强调模因的主动性和人的被动性(Gus tav[19])大部分研究均为理论探讨,案例研究较少(Edmonds[20])模因论并未对语言现象提出全新的理解视角(Kuper[21],Edmonds[22])。国内对模因的研究热情却日益高涨,这或多或少与本国历来推崇“洋为中用”的传统有关。语言模因论(何自然[23])提出后在语用学、翻译和教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学者分别对网络、相声、广告以及新闻用语进行了模因解读,指出语言模因具有语码混用等修辞效应,而且一些语码混用的语言模因有时还是强势模因。对流行语的模因解读(杨捷[24])表明,群体类流行语词缀化的过程就是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其动因一方面是语言模因在竞争中生存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了人的认知心理需求。同样对外来语的模因解读也能发现类似的机制,更为重要的是,模因的变异性也体现了人们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i”系列产品的模因解读

语言模因有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类。前者是相同的信息异型传递,如发廊-美容中心-形象设计室-发艺工作室等;后者为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如网虫-房虫-车虫-会虫等(何自然[25])。外来词也会发生这两类变异。以“i”为例,该词因苹果的系列产品而进入人们的视野。iphone中的“i”到底是什么?最普遍的三种解释是:1)“我的”2)“智能”,取自“intelligence”的第一个字母;3)“创新”,取自“innovation”的第一个字母;4)“实习”,取自“intern”的第一个字母。关于“intern”的说法有个故事:1985年乔布斯被自己创办的公司炒了鱿鱼,1997年又重新回归苹果,在公司的职位是iCEO,这里的“i”是来自intern的第一个字母,意为实习或临时。因为乔布斯没有十分的把握能使公司起死回生,只答应做一个临时CEO,一年只拿一美元工资,如果一年后公司没有起色,就辞职。公司在他的带领下研发了一系列“i”家族电子产品,如iMac,iPod,iPad,i-Book等。事实上,上述这些不无道理的解释都不是“i”家族的含义,家族产品“i”是互联网(internet)的意思,表示这一系列产品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而产生的,这也反映了乔布斯的观念:新时代任何电子产品如果脱离互联网都难以身存[26]。

苹果产品的风靡推动了“i”的普及,包含“i”语素的词语基本为表现型语言模因,从苹果系统相关软件(如“icloud,iMovie,itools”等)到其他行业开发的服务产品(如“i晓庄,iMagic,iReader”等)和商务平台(如:“i-Herb,iColor,iCook”等)不胜枚举。这些词语都明示了所有相关产品和服务与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如上文所示,以“i”为首字母的单词(“innovation”“intelligence”“information”等)多是当下流行关键词,这就衍生出除“互联网”含义以外的其他模因复合词,如“iSchool”。2004年,19所美国LIS(图书馆学情报学)学院及与LIS有关的学院(其中包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信息学系)共同创建了“iSchool Project”,致力于以信息(information)、技术(technology)和人(people)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iSchools”中的“i”是“information”的首字母缩写,这是其主要含义。把信息学院简称为iSchool,并非首创,比如美国大学历来将新闻学院简称为“J-School”。但是,“iSchool”却因为故意小写的“i”而显得更新潮,很容易让人想到苹果“i”家族。尽管不是百分百的原创,其效果也相当不错,在美国大学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哪怕“iSchool”联盟从此之后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活动,光以这个名词就足以赢得很多关注的目光[27]。

此外“i”在国内也有相应的基因型语言模因:由于互联网的logo是一个类似字母“e”的图标,在中国英文字母“e”发音同“一”“易”,这样的谐音巧合又催生了以“e”为模因的词语表达,如:e家教育(一家教育,一所推崇亲和教育氛围的培训结构);e租宝(易租宝,一款网络交易平台);e堆(一堆,一种社交软件)等。这些组合不但体现了产品(或服务)的互联网特性,同时由于谐音的配合还能产生积极的联想效应。

三、外来词“iphone”作为模因存在的理据

潘文国指出部分外来概念进入汉语,大致有几个阶段:一是照搬外文原词,包括外语词和字母词;二是音译,有时加上说明性的统称词,如“芭蕾(舞)”;三是仿译,即把外语词按其组成分译,再合成为在汉语看来有点怪模怪样的新词,如“蜜月”“热狗”等;四是完全意译,即造出汉语新词。[12]第一部苹果手机引入中国大约在2010年9月,目前官方市场仍照搬外文原词“iphone”,从语用学角度看,有如下存在理据:

(一)“iphone”中的“i”具有有可获胜的模因特质

道金斯认为,只有那些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保真度(copy-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长寿性(longevity)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的模因才可能获胜,其中多产性最为重要。[14]语言作为模因,其成功或失败与其本身复制能力大小密切相关。道金斯在《模因机器》一书序言中提到“meme”一词本身,由于在外形、发音和造词(“meme pool”“meme type”等)能力方面比另一个竞争词“culturgen”更有生命力,从而成为一个强势模因广为流传。[16]“i”家族的之所以目前没有被汉化,也是因为这些外来词本身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超强的表现:首先,“iPod”和“iMac”要比意译词“网络需求播放器”或“网络麦金塔”更具保真度,意译词没有更好的体现苹果特色,而意译+音译也未能充分体现原词的含义。其次,“i”已经成为一个多产模因衍生出很多时代产物,除上文提及的那些例子以外,还有i-Hotel,iFever等;甚至出现了中英结合的表达,如i晓庄(学校服务软件),i白金(中信银行银联卡),i果i家(水果网络店)等。这些组合或多或少都与“i”的流行有关,且由于“i”字母的发音与中文“爱”的发音很像,又让人产生积极情感联想。最后苹果公司的持续研发让“i”家族系列产品一直在大众视野中,而大众对苹果产品的追捧引起其他公司对苹果产品和服务的效仿,诞生了一个又一个“i”系列产品,这一切都促成了“i”模因的长寿性。

(二)“i”具有功能强的模因特质

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其功能。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如果某一词语在交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模因就变得强大,并进入全民语言不断复制、传播。这样的模因往往具备实用性、合理性、时尚性和权威性。海拉恩还指出,沟通的便利性通过突显易模仿的行为或清楚的表述也增加模因的适切性(ease of communication increases memetic fitness,either through creating salient behaviour that is easy to imitate or by being able to be clearly expressed)。[27]以“i”家族为例,其实用性和合理性体现在简洁的表现力(i代表internet),而时尚的设计理念(突出自我个性)使得其模仿者层出不穷,如上文提到的其他非苹果公司开发的软件和服务(i晓庄、i白金等),这些表述都明显在模仿“i”家族的构词方式。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本身已然成为创新的代言人,他传奇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他推出的“i”家族系列自然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

(三)“i”的变异衍生词体现了人在模因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

模因有强弱之分,强势模因有内容上的强势模因(a strongmeme of content),指在某一国家、社区或团体内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行为标准、风俗习惯等)和形式上的强势模因(a strongmeme of form),指一些流行的、强势的、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疯狂XX,XX总动员)。[28]布莱克莫指出“人们感觉系统的特征使得某些模因比另一些模因更加突出;注意的机制使得某些模因更易进入人们有限的信息加工系统”。[13]“i”家族产品本身就是内容上的强势模因,人们往往把苹果产品和时尚、创新、特立独行联系在一起。而“i+英文单词”这样的形式,让人们很容易注意并赋予“i”丰富的内涵,前文提及的“intelligence,innovation,I”这些含义似乎都能让人联想到苹果产品的特点,成为追随者们在开发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时模仿的对象,从而成为形式上的强势模因。另一方面这些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者也别有用心。新生的事物往往会像模因那样经同化到记忆,再到表达最后传播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每个阶段都有选择,都有被淘汰的可能。为了让自己的理念和产品从一开始就能吸人眼球并立足市场,设计者自然会不知觉的利用模因效应。布罗迪提出将弱势模因转为强势模因的三种策略:1)重复策略;2)认知失谐策略(cognitive dissonance);3)木马计(Trojan horse)。[30]其中认知失谐的原理是引起认知失谐的模因迫使大脑为恢复认知协调对信息进行加工,而这一加工过程会加深大脑对模因本身的记忆。如双关(pun);这点也体现在“i”模因的变异传播上。如前文提及的“i果i家”,这家水果网络商店欲借谐音唤起“爱果爱家”爱商家的情感诉求。“i晓庄”软件开发也有同样的初衷:因为这款软件的使用人群为该校的师生和行政人员,因而暗含“爱晓庄”之意。木马计指新模因或弱势模因借助旧模因或强势模因组成的复合体来传播自己,以增强生命力,可以是内容上依附(增加价值取向)或形式上套用(如仿拟名言)。前文提到的“iSchool”就是木马计的典型,还有“iCAN”和“ivoka”等。前者指物联网应用国际大赛(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Applications in Network of Thing,iCAN),由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联合主办,始于2007。后者是车载人机语音交互技术,因循创新(innovation)、洞察(insight)、交互(interactive)、智能科技(intelligent technology)的“4i”理念而成,以及中国本土的“e钱包、e家教育”等。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发现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比如形式方面没有变化但意义已经与初始状态不同,这与语言使用者的表达需要息息相关,因此,模因不仅具有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体验性特点,还是人们主观能动性在语言上体现。

四、结语

本文从模因角度解释苹果“i”家族产品名称未被汉化的原因,通过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为汉语中外来语的存在提供理据,并总结出外来语之所以能成为强势模因不仅仅因为其自身具有可获胜和功能强的模因特质,人们在传播模因中的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变异性也为该模因的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李宇明指出汉代以来翻译的西域、印度等语言中的“葡萄、玻璃、因果、报应、世界、刹那”等词语,在汉语中使用的时间长了,一点“洋味”也没有了,彻底民族化了。[31]这是语言意识上的认同所导致的民族化。同样,外来词的存在,及其所衍生出的字母词+中文的表达形式,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提高、中外交往的空前密切和全球出现的科技术语和某些社会词语的国际化惯性也会获得语言意识民族化的地位。英语之所以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并不仅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相对发达,细观英语我们也能看到法文(如“déjà-vu”“bravo”等)、中文(如“风水”(Fengshui)“豆腐”(toufu)等)的影子。西文的“paella”“amigo”也出现在英语日常交流中,而美国很多地名,如“Los Angles,Las Vegas, Florida”等都是西语。日本索尼公司在推出自己的随身听产品时直接生造了一个英文(freeman)。如果自信的文化更具包容性,那么国人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汉字中的字母词或其他外来语的存在而杞人忧天,毕竟中文也用字母拼音,语言模因现象和人们的语言意识最终决定着外来词的留存。

[1]开口讲“WiFi”、蹦英文,汉语纯洁性被破坏?[EB/OL]. (2014-04-28)[2015-09-18].http://it.people.com.cn/n/2014/ 0428/c1009-24950951.htm l.

[2]汉语“纯洁性”之争背后的文化不自信[EB/OL].(2014-04-26)[2015-09-18].http://pinglun.youth.cn/zjjp/201404/ t20140426_5092648.html.

[3]纯洁语言,让母语保持生命力(国际视点)[EB/OL]. (2014-06-23)[2015-09-18].http://finance.ifeng.com/a/ 20140623/12587067_0.shtml.

[4]李梅,蔡文婷.“外来语”存亡的模因剖析[J].上海翻译,2011 (1):61-64.

[5]YIPM.Cantonese loanword phonology and optimality theory [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3(3):261-291.

[6]CAROLE P.Preservation and minimality in loanword adaptation[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7(2):379-430.

[7]EPERKAMPS.Reinterpreting loanword adaptations:The role of perception[J].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s,2003:367-370.

[8]KAWAHARA S.Japanese loanword devoicing revisited:a rating study[J].Natural Language&Linguistic Theory,2011 (3):705-723.

[9]刘玉梅.外来词语形成的认知机理[J].现代外语,2014(10):597-607.

[10]杨仕章.外来语译法选择的文化学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169-135.

[11]刁晏斌.外来字母能不能成为汉字[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 (2):82-86.

[12]潘文国.字母不是汉字,字母词可有限收录[J].当代修辞学,2013(5):92-94.

[13]苏培成.谈汉语文里字母词的使用和规范[J].中国语文, 2012(6):568-573

[14]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192.

[15]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109.

[16]BLACKMORE S.The Meme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88.

[17]SCOTTA.The trouble withmemes:Inference versus imitation in cultural creation[J].Human Nature,2000(4):351-381.

[18]HEATH C.Emotional selection ofmem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1(1):81.

[19]GUSTAV J.The ghost in theMememachine[J].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2002(2):55-68.

[20]EDMONDSB.Three challenges for the survival ofmemetics [J].Journal of Memetics-Evolutionary Mod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2002(6).

[21]KUPER A.Ifmemes are the answer,what is the question[a]// In Darwinizing culture:The status ofmemetics as a scienc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175–188.

[22]EDMONDS B.The revealed poverty of the gene-meme analogy:whymemetics per se has failed to produce substantive results[J].Journal of Memetics-Evolutionary Model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2005(9).

[2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54-64.

[24]杨婕.模因论视角下群体类流行语的词缀化[J].山东外语教学,2014(2):20-24.

[25]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68-73.

[26]石毓智.“iphone”的“i”是啥意思?[EB/OL].(2015-04-24) [2015-09-18].http://www.wtoutiao.com/a/2526030.html.

[27]HEYLIGHEN F.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Journal of Ideas,1992(4):77-84.

[28]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7.

[29]BRODIE R.Virus of the mind:The new science of the Meme[M]Seattle:Integral Press,1996:179-190

[30]李宇明.词典收录字母词问题笔谈:形译与字母词[J].中国语文,2013(1):77-79.

(责任编辑:白琳)

Rational for Loanword 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TONG 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71)

Researches on loanword either focus on the influence from letter-word on the prescriptive of Chinese characters,or explore theways of loanword translation with Japanese as themajor subjects.Despite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se discussions all touch on the topic of“language purity”and“language normaliz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memetic thoery,it is simply because their constituents have turned into strongmemes that these loanwords keep their original forms,The exuberant vitality ofmeme“i”in“iphone”,for example,is due more to its variations that reflect people’s initiative in language application than to its own winnable characteristics..On the other hand,loanwords and their derivational expressions of English letter plus Chinese character also reflects a nation’s evolvingmental process from a lack of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cultural to the nationalization of language awareness.

loanword;Chinese localization;meme

H136.5

:A

:1674-2109(2017)02-0025-06

2016-06-24

童颖(1979-),女,汉族,讲师,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外来语外来词模因
原来它们是“外来语”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汉语日源外来词的使用与收录现状
从中韩外来语发展看全球化时代外来语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浅析英语外来语的规范使用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