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自信的缘起、表现及实现路径

2017-03-11朗慧慧

理论建设 2017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传统文化

朗慧慧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230022)

论文化自信的缘起、表现及实现路径

朗慧慧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230022)

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课题,其优势在于具有深厚 的历史渊源、科学的指导思想、系统的文化内容;其劣势在于受到来自自身内部 和外部的挑战,表现为理想信念的缺失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正确认识文化自信的表现,有助于深入研究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实现文化自信,要发挥文化自信的 主体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把握“两大关系”,即传 统与当代、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

习近平在“七一”纪念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 的自信。文化自信不仅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动力,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可以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增强社会主义建设的勇气和信心。

一、文化自信的缘起

文化自信形成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它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具有深刻的历史诉求和现实诉求。文化自信既是中国文化适应全球化潮流、彰显文化成果的要求,又是应对社会思潮冲击、解决中国发展难题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既有优势,又有不足。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另一方面,我们又表现出许多不自信或不够自信的方面,这也是当前我国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

文化自信具有强烈的现实诉求,这一现实性主要解决我国“为何能实现文化自信”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首先,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使中国具有区别于任何国家的民族特色文化,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文化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心理基础。同时,中国文化立足于实践,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于辛勤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中国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将实践通过改造加工上升为理论,为文化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其次,自我党成立以来,中国文化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在其指导下,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进一步走向民族富强。再次,中国文化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文化内容。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还是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三大内容使中国文化形成一个整体,不断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使中国文化不断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文化自信也体现紧迫的必要性,是为解决我国“为何要实现文化自信”的问题。新形势下,文化自信遇到来自自身内部与外部的挑战,体现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以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其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上的极大满足反而导致了精神层面的极大缺失,继而表现为理想信念的缺失。理想信念是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它的缺失从宏观上体现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不坚定,从微观上体现为目光短浅,沉迷于享乐、奢侈和腐败等不良风气中。其二,新时期的中国到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等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化、信念缺失,无疑为西方各种错误思潮在中国的不断涌现提供了时代境遇,文化自信遇到来自外部的严峻挑战。其中,“西方文化中心论”在我国体现尤为明显,文化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层出不穷,西方发达国家试图从文化领域实现对我国的“和平演变”。面对来自文化自身内部和外部的挑战,我国走到了一个极力需要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只有抓住机遇,并不断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我们才能度过这一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二、文化自信的表现

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文化自信来自内外部的挑战,只有坚守文化自信,全面认识文化自信的表现形式,才能助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P454)这里的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里之间的关系〔2〕(P537)其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对文桂,表现为词化本身功能价值的认识;二是对文化规律性的自觉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首先尊重文化自身的客观规律;三是对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动性,是意识的主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的体现。对我国而言,在主动理解中华文明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才能增加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所感染,才能由心生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自觉不能也不应仅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还应体现在对当代中国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注入新的文化因素后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比其他资本主义文化更加先进的文化,是在吸收资本主义文化有利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先进文化是经过历史检验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因此,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文化自觉体现在对传统与当代文化的自觉,是文化自信在民族复兴中的首要表现。

文化自信也表现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失去这个根,中国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精神根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是否还具有生命力?其生命力体现在何处?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提髙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3〕(P707-708)简言之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文化都应该保留和发展。中华5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以民为本精神,天人合一精神,厚德载物精神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人们道德品格的形成仍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意义。同时,传统文化自身意义的发挥,还必须与当代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被中国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传统文化不仅要继续秉承自身独特的传承性,还要完美地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 “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164)这是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传统文化

符合新时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可以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文化自信还表现为对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与包容。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 大、孤芳自赏,更不是妄自菲薄、拒绝交流,这实则是一种文化自卑、文化懦弱 的表现。鸦片战争时期闭关锁国告诫我们,闭门造车不能促进自身发展,拒绝交 流与开放,将会脱离世界发展大势,文化上更是如此。“和而不同”思想作为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含有对待不同文化上应有的态度:“和”表现为不同民族文化在同一个共同体中的交流与交融;“不同”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所具 有的民族特色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一方面,要实现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仅要推动富有“中国元素”的、健康的、有益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还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此实现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领域的软实力与话语权;另一方面,对待外来文化要遵循正确的原则。毛泽东提出要“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而“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5〕(192)就是“洋 为中用”、“以我为主”。新形势下,我们要看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既是 国家的,又是世界的,要看到不同文化的长处,尊重不同文化的发展,展开不同 文化的对话,这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所需要的一种大国自信,是实现民族复 兴所应具备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同时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首先表现为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近 代以来中国历史反复证明的结果。“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人 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走出了一条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综合国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社 会主义制度逐渐完善,中国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向世界表明中国实现民族复兴 的信心和决心。这是中国人民自己走出来的路,具有坚信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渗透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带有的优秀的文化精神,体现了坚忍不拨的革命情 怀。其次,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体现,它在不同的发展阶 段具有不同的含义。革命战争时期体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 后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说,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我们 不能忘却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革命传统,不能忘却革命战争时期先辈 们实事求是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精神,更不能忘却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先辈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红色文化在当代 的意义在于用革命先辈们所铸造的革命精神引导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始终将红色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强大精神动力,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最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自信的最终落脚点。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是文化自信的最低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己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绩:文化理论建设愈益丰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市场体系更加有序,文化与政 治、经济、科技进一步融合,文化领域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 象。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所归,必须始终坚持将文化自信落实到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探究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就成为迫切的时代主题。实现文化自信,从内部环境说,要发挥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从外部环境讲,不仅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还必须正确把握“两大关系”,即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大力发挥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主体是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具有物质性、意识性和实践性。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上,能够不断保持自己文化本色、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发展,从而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文化的人,具体体现为领袖人物、知识分子、人民群众。

具体而言,首先,领袖人物在建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突出了杰出人物(特别是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般而言,领袖人物都是由社会中的精英分子来充当,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具有敏锐的世界眼光,他们往往代表当代社会的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发挥着人民群众所不具有的作用。为此,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领袖人物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要发挥先导、示范作用,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学习、传播、交流、发展先进文化;要发挥指引作用,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知识分子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强烈的爱国情感的人。江泽民曾经指出:“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作为美好精神产品的重要创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是一支骨干力量。〔6〕(P125)

在增强人们文化自信的过程中,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理论工作的阐述者,要对理工作的基础性问题做出解答,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作为宣传者和传播者,要更好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作用;同时要增强自身责任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创造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的先进文化。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和享用者,文化自信最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自信。人民性是文化自信在主体中的彰显,不仅要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还要在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同时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同时,要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能力,在使人民群众感受到自己在文化发展中的价值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2014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7〕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增强价值观自信,是实现文化自信的路径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文化多元化在全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使国家或民族在世界潮流中保持定力、维护国家安全的保障。首先,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彻底性。这一方面体现在对价值观的理论解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其规律性的分析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道义性、正义性的认识,从而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从根本上相区分;另一方面体现在不断丰富价值观理论的“中国思维”,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同时,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话语权中的地位,不仅可以实现价值观理论彻底性,还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人们价值观自信。其次,通过实践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理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主义价值观唯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在引导人们树立价值观自信、以至文化自信中的关键作用。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在国家的政策方针中,使其上升到政治高度,从政策导向中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同时,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积极践行,这就需要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政策导向中,深入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价值期待,不断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产生实现文化自信所需要的凝聚力。

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正确把握“两大关系”。第一,要正确把握传统与当代的关系。坚持文化自信,既是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又是坚持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自信,但最重要的是要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根和种子”,必须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不断使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当代发展、当代文化包容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变就是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相结合,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赋予时代含义,解决当代实际问题。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血液,不断丰富其原有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艺术家的作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造群众欢迎的、喜闻乐见的艺术,使其更具有大众化;要创作更加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其更具有时代性;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其更具有多元化和民族性。其次,要坚持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渗透着传统文化内涵的当代文化。弘扬红色文化,要将红色文化建设提高到政治高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加强人们对红色历史的了解,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要加强对红色产品的开发,使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融入市场,利用红色电影、红色文学、红色戏剧等形式,将红色文化市场化和市场经济红色化相结合;要坚持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赋予其时代气息。最后,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独立品格和思想的文化名人,为先进文化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坚持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发展创新,为其发展创造更加健全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加强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推进文化工作向社会主义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要正确把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并非孤立存在,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处于同一共同体中,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最终是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方面,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提高文化自

信的一种形式。为此,首先要不忘本来,必须深厚地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健康的、有益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先进文化;其次要着眼于未来,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话语权,抢占世界文化发展的先机,用世界眼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例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一带一路”不仅具有经济战略意蕴,同时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表现,展现了“中国风采”;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这是文化自信的生命所在。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发展。面对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要“明确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8〕(P285)虽然我国现在己经处于社会主义时期,但资产阶级优秀的文明成果应该继续保留并加以改造,而不应该被遗弃。新形势下,面对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要用包容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将其作为推动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我国综合国力已上升到世界第二,要求我们在文化上应以一种“大国心态”,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承认外来文化的优势,以谦虚态度学习吸收,并“为我所用”,这也有利于人们文化自信的提高。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的提高必须最终落实到民族复兴的实现上。民族复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我们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节点,文化自信的提高更勿浮躁。我们展望未来,要以更加淡定从容、精益求精的态度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注释:

〔1〕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引自《费孝通全集》第16卷.

〔2〕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引自《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

〔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社2014年版.

〔5〕《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1996.

〔6〕《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02-26

〔8〕《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星闽〕

郎慧慧,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