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自信思想的研究综述
2017-03-11黄东桂吕晓凤
黄东桂 吕晓凤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自信思想的研究综述
黄东桂 吕晓凤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团以更加自信的态度面对当前社会中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挑战,并提出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文化自信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密切关注的焦点,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对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内涵、党中央重视文化自信的原因及其时代价值研究的相关文献展开综述,并对现有成果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助益于进一步研究。
文化自信 基本内涵 强调原因 时代价值
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文化建设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文化多元化挑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力量来源,学界对此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就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内涵、强调原因及时代价值三方面综述,助力于日后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内涵
思想体现在发展逻辑中,从习近平初任总书记起,就高度赞赏中国文化。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2014年3月7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总书记又重复提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3〕.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
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各位干部讲到:“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在‘七一’讲话中,习总书记动情地说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
学者们就此从不同角度探究文化自信思想的内涵,有学者从民族文化角度定义,“文化自信,宏观而言,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可和自豪感;具体而言,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理想的一种崇尚、一种坚守。”〔7〕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定义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当前讲文化自信,就是要对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自信,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有坚定的自信。”〔8〕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定义,“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作为客体的文化,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以及在与外来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与信赖。”〔9〕还有学者根据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进行定义,“文化自信是实现 ‘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为治国理政提供重要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10〕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考,是决定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时代命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与分析文化自信思想,使得这一思想更饱满、更生动、更富有生命力,虽然各家观点略有差异,但学术界普遍认可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文化自信思想的原因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理论的产生源于实践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强调文化自信?学术界围绕此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从历史维度思考,有学者认为“百年中国的文化选择表明:必须坚持文化的主体性,而不能去‘中国化’”。〔11〕近代,中国人挣扎在经济贫困、政治被动的局面中,认为西方文化代表着先进与文明,盲目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自卑感严重,在探寻救国图强的道路中犯“过左”或“过右”的错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2〕若不能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之根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丧失了文化的主体性,必然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上陷入迷茫。
二是从现实维度思考,有学者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13〕陈晋老师在《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一文中,提到“中国道路生长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文化自信是中国道路的根脉所在”〔14〕,坚持走中国道路,用中国的方式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用文化自信去克服各种挑战”,“借助文化的翅膀讲好中国故事”〔15〕。当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随之增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人民群众的共同目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找到其中的衔接点,在传统文化中挖掘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之处,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不丢失传统文化之根,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用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三是从理论维度思考,有学者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出发,认为树立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逻辑延伸。“构建新型中华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升华。”〔16〕中国人从摆好对待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中精华与糟粕部分的心态,到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心,而非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或一味地接受外来文化,由此,我们才能抓住文化交流的主动权,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外,有学者分别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认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文化对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作用”〔17〕,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是对前几代领导人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是从实践维度思考,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催生“文化自信”理论的出现。“文化多样化的持续推进和社会信息化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转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导致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最终胜败则取决于文化软实力。”〔18〕在国内,改革开放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如何解疑释惑、凝聚社会共识,如何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引领社会思潮,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正气,如何激浊扬清、正本清源,所有这些都亟待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19〕。在党内,“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挑战。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最基础的是政治思想建设”〔20〕。
学者们从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等不同维度展开分析,普遍认为党中央对文化自信思想的强调是对新时期不同思想、文化活跃等社会现状的回应,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文化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之源。
三、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价值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研究,有学者从民族、国家、社会等宏观层面探讨文化自信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有学者就文化自信在微观层面如何作用于现实进行探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进行阐述,他们的观点如下:
一是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2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条件。”〔23〕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革命文化中的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进取,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共同的文化传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之源。
二是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24〕20世纪90年代,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首次提出综合国力不仅只来源于资源、经济、军事、科技等,更重要的是软实力,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来源。一个民族对己文化自信,才能使他民族信之。刘林涛老师提出文化自信“对国家、民族和政党而言,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个人而言,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25〕。 当前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激烈,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是“基于历史经验,文化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不可取代。”〔26〕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上强调:“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27〕文化对政治与经济建设具有反作用,能够促进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国理政的经验,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是 “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28〕全球化将各个国家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在经济的密切交流中随之而来的是价值观不同带来的摩擦。对异文化的排斥与贬低,对己文化的盲目自大都不利于更好地进行对外交流。同时,“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在便捷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也为各种不良文化渗透提供了渠道,使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文化的挑战,影响到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29〕。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质,用文化自信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客观地面对不同文化的交融,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才得以在文化的交流、反思中,把握文化互动的主动权,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其次,有学者从微观角度进行阐述,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切入,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中的传统文化观 “改变了过去主要是从时代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定式;实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 ‘通古今之变’,畅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生命;突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传统间 ‘传承发展’的关系,为进一步推进两者的深度结合指明了基本精神方向;立足于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时代要求,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和‘命脉’的当代价值。”〔30〕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未像当前一样受到各界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比文化自觉更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二是 “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固基石。”〔3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源于文化自信,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自信,才能更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3〕有学者提出,“文化主体性是价值观自信的前提,价值观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提升”,“在文化主体性基础上提升价值观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体”,〔34〕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树立文化自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三是文化自信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重要意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自信的表现,也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也就无从谈起。另外,有学者分别 “基于广义文化的视角”、“文化的实践论视角”、“文化的历史性视角”、“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视角”、“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视角”、“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35〕等视角考量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总之,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四是“文化自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保证。”〔36〕“四个全面”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小康社会的实现,深化改革的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从严治党的展开无不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其中,文化自信是凝聚共识,汇集人民群众力量的纽带。另外,有学者着重分析了文化自信是 “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引擎”,具体表现为 “文化自信增强改革自信引领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文化自信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保障和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同时 “文化自信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得以强化和提升”。〔37〕
五是 “文化自信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条件。”〔3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治国理政的智慧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以德”、“德主刑辅”等等,对当今治国理政仍具借鉴意义。“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39〕对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是民族延续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精神自由的前提。面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治理体系,不盲目评价,不随波逐流,客观地思考适合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其力量源于文化自信。
小结
综上所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强调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界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地现实反映。2014年之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更多以介绍与归纳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路线为主,2014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学术界就此展开了更有深度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对文化自信思想的研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现状上,对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讲话研究很多,对文化自信深层次的理论研究较少。二是研究内容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较多,对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较少;对文化自信的研究中,从微观角度研究文化自信以回应现实问题的文章较多,从宏观角度研究文化自信理论机制的文章较少。三是研究资料上,学术界的文献来源多为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对十八大之前党中央涉及文化自信相关文件联系较少,不能同过去的思想割裂,由此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自信的价值。四是研究方法上,学者们注重解读习近平讲话文本,而不注重总结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变化的脉络与趋向,对比研究较少,并且涉及学科的范围较窄,应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研究。
〔1〕张曼.浅谈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6(3):199.
〔2〕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51.
〔3〕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
〔4〕李敏.文化自信与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述〔J〕.黑龙江史志,2015(6):199.
〔5〕郭建宁.论坚持文化主体性与增强价值观自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6):7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34.
〔7〕郭建宁.论坚持文化主体性与增强价值观自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6):80.
〔8〕陈晋.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J〕.学习月刊,2016(7).
〔9〕陈晋.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J〕.学习月刊,2016(7).
〔10〕周艳红,刘仓.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J〕.广西社会科学,2016(9).
〔11〕张曼.浅谈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6(3).
〔12〕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8.
〔13〕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8.
〔14〕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8.
〔15〕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9.
〔16〕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3-28.
〔17〕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9.
〔18〕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10.
〔19〕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3.
〔20〕张曼.浅谈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6(3):200.
〔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5.
〔2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4.
〔22〕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10.
〔23〕李翔海.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J〕.中共中央党校报,2015(12):1.
〔24〕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9.
〔2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
〔26〕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9.
〔27〕郭建宁.论坚持文化主体性与增强价值观自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6):81-82.
〔28〕杨修伟.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48.
〔29〕艾文礼.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J〕.红旗文稿,2015 (5):1.
〔30〕薛秀军,赵栋.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引擎〔J〕.理论探讨,2015(6):1.
〔31〕艾文礼.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J〕.红旗文稿,2015 (5):14.
〔32〕艾文礼.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J〕.红旗文稿,2015 (5):14.
〔责任编辑:王星闽〕
黄东桂,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吕晓凤,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