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鱼玄机在儒、道思想撕扯下的畸变

2017-03-11吴尤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玄机儒家文化畸变

吴尤

论鱼玄机在儒、道思想撕扯下的畸变

吴尤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鱼玄机是唐代女冠诗人的代表人物。其虽有道士身份,却摆脱不了儒家的文化内核,这使其始终生活在儒、道思想的矛盾撕扯之中,并最终走向畸变:身为女道却热烈地追求情爱、写作情诗。对鱼玄机走向畸变的归因与阐述,有助于更好地解读其人其诗,进一步破除“鱼最淫荡”的传统看法。

鱼玄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女冠诗;畸变

唐代是道教较为兴盛的时代。据《大唐六典》记载,“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三百七十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李隆基,1991)由此想见,女性入道,在唐代已蔚然成风。女冠鱼玄机更是凭借其出众的才情与美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络绎不绝,对其研究的热度亦始终不减。研究着重于探讨鱼玄机在诗歌上的成就,其女性意识的觉醒等内容。但对其入道前后思想的差异,其放浪生活表象下内心的冲突,却绝少提及。本文从儒家文化与道士身份带给鱼玄机的内心冲突出发,探索其思想与行为逐渐畸变的原因与表现,以求为理解鱼玄机的行为与诗歌,提供另一种思路。

一、儒家文化下的卑下外妻

鱼幼薇,即后来的女冠鱼玄机。关于其身世,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与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均有记载。皇甫枚称其“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皇甫枚,1958)32辛文房又记载其“性聪慧,好读书,尤工韵调,情致繁缛,咸通中及笄,为李亿补阙侍宠。”(辛文房,1985)可见,出身低微的鱼幼薇,虽美貌且才华过人,在封建等级社会中,终究逃脱不了为人侍宠的命运。据今人彭志宪、张燚考证,鱼幼薇应于宣宗大中十二年成为李亿的外室,后又嫁与李亿为妾(彭志宪和张燚,1994)3。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成为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分尊卑等级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尊卑等级体系中,女子一直处于最底层、最卑下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仪礼》就有女子“三从”之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杨天宇,2004)至东汉班固撰《白虎通义》,又提出“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陈立,1994)的要求。自此几千年来,女性被牢牢捆绑于家庭之中,无论经济上还是思想上,都成为男人的附庸。即使是在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的唐朝,依旧如此。儒家文化对于女子的要求与禁锢,通过千年封建文化的传承,已经内化为封建时代女子的自我道德约束,以夫为天,以婚姻与养育后代为己任,也已经成为她们的需求。鱼玄机和千千万万女子一样,最初都自觉接受着儒家文化的安排。据彭志宪、张燚考证,在与李亿相处的两三年中,鱼玄机给李亿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如《酬李学士寄簟》、《情书寄李子安》、《春情寄子安》、《江陵愁望寄子安》、《寄子安》等。如此大量地写作情诗,自然是其对李亿情深意切的表现,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李亿的宠爱,是其在儒家宗法式社会中活下去的唯一指望。与一般女子相比,鱼玄机处于封建礼法中更为不幸的地位:外室——在封建伦理体系中,这一地位完全不被承认,甚至不如为人所轻的妾室。若想在儒家宗法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唯一的手段便是牢牢抓紧李亿给予的爱情,为自己争取一个做妾的资格。

然而纵使鱼玄机痴情若斯,李亿最终还是变心而去。“夫人妒,不能容”是《唐才子传》对鱼幼薇最终被李亿抛弃给出的解释。这对于鱼玄机,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其社会等级再次跌落。作为一名弃妇,在儒家思想社会中会有怎样凄惨的遭遇,鱼玄机十分清楚。对此她不能不惊恐万分,亦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生路。正是沦落至儒家宗法制社会最底层之时,鱼玄机的思想产生了第一次变化。据考证,其诗作《送别》,正作于此时。“水柔逐器知难定,云出无心肯再归。惆怅春风楚江暮,鸳鸯一只失群飞。”(彭志宪和张燚,1994)38巨大的打击使女诗人心中第一次响起了另一种声音,一种女性自己的声音:虽然依旧难脱被弃女性所共有的凄楚酸涩之情,但她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被抛弃不是因为自我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男子本身若水一般随物赋形,又好似天空的白云,本便没有心。这既是鱼玄机对于李亿负心薄幸的控诉,也是女诗人自我意识的悄然觉醒: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禁锢的女性,鱼玄机已经不满于独自品尝自己被抛弃的苦楚,而是勇敢地将矛头指向了儒家文化中作为自己依靠存在的男性,这正是其儒家思想发生松动的第一步。鱼玄机遵从儒家教化,想要依傍男性,却惨遭抛弃,她开始怀疑男性本身,不能不说这怀疑中掺杂着对儒家文化的怀疑。这种怀疑是其入道之后,接受道家思想并进一步产生畸变的前提。

二、道教思想下的叛逆女冠

关于鱼玄机入道,孙光憲《北梦琐言》认为是被李亿遣送入咸宜观。但据今人彭志宪、张燚考证,应为其自愿入道。以当时的文化背景为考量,鱼玄机被抛弃后自愿入道,更为合理。

女冠阶层是唐代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出于一系列政治考量,唐朝统治者大力扶持道教,给与其许多优惠政策,例如免除课税、犯法州县官吏不可擅自刑罚等。女冠更是能凭借方外之人的身份,与文人雅士进行社会交往而不受儒家文化的约束。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讲道:“妇女入道也是改变阶级地位的一个办法。……社会阶级,家庭门第本来不高的妇女,做了女道士,就不属于她原来的阶级,因为僧道不在四民之列。这样,她们就有资格结交达官贵人。”(施蛰存,1987)这为女冠走出一隅闺阁之地,与文人雅士相唱和,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同时,与儒家禁锢女性、贬低女性的思想理论不同,道家倡导阴阳调和,男女平等。如先秦道家著作就有“无名阴阳男女者,本元气所始起,阴阳之门户也,人所受命生处,是其本也。生理性别,本阴阳元气,无贵贱之分。”(赵莉,2002)的说法。这又为女冠从容地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心理支撑。入道之前,鱼玄机便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与艺术才华,当其入道,她就更有能力与各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交往。自此,鱼玄机依靠自己女冠的身份,在道教“齐男女、等贵贱”的教义支撑下,凭借自己的美貌与才学,迅速地构建起自己的交际圈,与一众才子酬唱应和,肆意交往,写下了众多超越闺阁情趣的诗歌。于是“风月赏玩之佳句往往播于士林”(皇甫枚,1958)32。

这种频繁的出游交流,扩宽了她生活的广度,也加深了其思想的深度,使其拥有了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与更多样的情感体验。这一切催生了鱼玄机思想的再一次变化:她第一次站在自我女性的角度,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她游崇真观,看到南楼新及第题名处不由发出感慨:“云峰满目方春情,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游崇真观睹新及第题名处》)(彭志宪和张燚,1994)80这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儒家文化下男权社会的一种控诉。鱼玄机敏锐地察觉到女性之所以不能在社会上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与荣耀,并非是能力不足或才情不及,而仅仅是因为身为女子,才华便要被埋没。这是自我价值得不到承认的哀怨,更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而对自身的肯定,又衍生出对历史上奇女子力量的赞美:“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罗。”(《浣纱庙》)(彭志宪和张燚,1994)95诗人一改男性诗人写到吴越争霸此段历史时,注重赞美越国君臣齐心复国,或哀叹吴王因美色而亡国的写法,转而直接描绘牵涉其中的奇女子西施个人,在这场争霸中所表现出的伟力。“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一句,写得“语气陡健,恰如实有其事”(李冶等,1984)。这是女性意识更高层次的展现,她不单单觉察到自己的价值,进而也觉察到女性这个群体的价值,并加以歌颂。这种对于社会不公的控诉,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对于女性群体的赞美,正是道教的教育所哺育出的叛逆思想。这正是鱼玄机与生活在儒家思想下的一般女子所不同之处:她不再从男性角度判定自己的价值,而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有价值的个体,加以审视。她肯定自我的才学,肯定女子的能力,自认可与男子比肩。这种自我价值的肯定,是生活在儒家文化下女子所不敢想象的。同时,这种自我认知与自我肯定,也是其最终产生畸变的自我原因。

三、儒道思想撕扯下的畸变

道观本是清修之地,宗教本应与世俗绝缘。一旦入道,本应跳脱五行之外,寄身青灯黄卷。然而,从前文的描述不难看出,鱼玄机之所以入道,并非因其笃信道教教义,寻求对道法的皈依。而是作为儒家宗法制社会的卑下者,生存空间被挤压,无立足之地后的无奈选择。这就注定了其虽身为女冠,接受道家教义,却难以摆脱儒家文化带给她的影响。在其入道五年之后,她所写下的《赠邻女》一诗,便是明证:“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得无价宝,难得有心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彭志宪和张燚,1994)108此诗一名“寄李亿员外”。诗中对世俗情爱求而不得的愤恨痛苦,对形单影只的凄楚无奈,最后激愤的怨语,也不过是爱情失意的牢骚罢了。这足见鱼玄机虽寄身道教,却依旧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未能忘却世俗之情。嫁与良人,为其延续后代,是几千年来儒家为女子定下的归宿,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并非几年的女冠生活可以完全抹杀。因而虽然道观生活给了鱼玄机更为广阔的天地,入道使鱼玄机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其内心依旧是儒教文化的信徒,她想追求的终究不是道家青灯黄卷了残生的前路,而是儒家相夫教子,琴瑟和鸣的归宿。这就促使其入道五年之后,依旧希冀李亿能回心转意。在此之前,鱼玄机一定已做过多次尝试,然而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

不甘心就此了却残生的鱼玄机,得不到李亿的回应,备受煎熬。又因女冠身份带来的便利,身处道观之中,却心系儒家文化,自然而然产生了畸变:她肆意纵情地与各类人士交往,毫不遮掩地表达自己的爱意。“无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处弄船归。自惭不及鸳鸯侣,由得双双近钓矶。”(《闻李端公垂钓回寄赠》)(彭志宪和张燚,1994)41“深巷穷门少侣俦,阮郎唯有梦中留。香飘罗绮谁家席?风送歌声何处楼?街近鼓颦喧晓睡,庭闲雀语乱春愁。安能追逐人间事,万里身同不系舟。”(《暮春即事》)(彭志宪和张燚,1994)57鸳鸯、阮郎、罗绮、春愁,这些本应出现在闺情诗中的意象,却赤裸裸地出现在一位本应六根清净,无欲无求的女冠笔下,不得不说是鱼玄机为追求情爱,极为大胆的表达。这种大胆、肆意甚至急切地追求爱情,不能简单归结为鱼玄机自我放荡,本为娼妇,其更深层次上表现出处于儒道思想撕扯下,鱼玄机内心的畸变与冲突。一方面,儒家文化的要求内化为她的自我要求,使她迫切地希望重回儒家宗法社会,完成女子本应有的生活轨迹,找到现实归宿。另一方面,道家教义使其自我意识觉醒,道家身份给予她与男性交往的便利,使其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现实条件上,都能够热烈地追求情爱。这是其在李亿处愿望受挫之后,转而在它处寻求出路的一种畸形心态。这种儒家内核与道教身份的彼此融合与撕扯,正是她从儒家社会的弃妇,成长为自我意识觉醒的女冠,并最终走向男权社会所谓“娼妓”的深层原因。

鱼玄机藐视清规戒律,公然向往情爱的行为,在封建社会中注定是为人所忌讳的。五代孙光憲《北梦琐言》称玄机“自是纵怀,乃娼妇也。”(孙光憲,2002)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妇女从释入道,有司不禁,乱礼法,败风俗之尤。”(陈振孙,1987)明胡震亨评价其:“鱼最淫荡,诗体亦靡弱。”(胡震亨,1981)即使是风气较为开放的唐朝,皇甫枚也借绿翘之口讥讽鱼玄机:“錬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佩荐枕之欢。”(皇甫枚,1958)33可见鱼玄机在儒家与道家的文化中苦苦挣扎,希望重回儒家宗法社会。然而,儒家宗法社会的大门早已对她紧紧关闭,她注定只能徘徊在儒道之间,跳脱不出世俗红尘,又不甘心彻底皈依宗教的彼岸,因而备受煎熬。《三水小牍》这样记载鱼玄机的结局:鱼玄机因与婢女绿翘争风吃醋,而将其杀害,并最终被判刑而死。这不能不说是其一直生活在儒道夹缝之中,在巨大压力下产生畸变,最终引发的必然结果。

四、结语

鱼玄机一生是短暂而不幸的。她出身低微而又命运坎坷。她渴望在儒家思想社会中得到一份长久的爱情,以便获得较为稳固的地位与较安稳的生存空间。不幸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她最终被无情抛弃。山穷水尽之时,她渴望青灯黄卷了此残生,却在道教思想的教育下,进一步引发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觉醒之后的鱼玄机,以自我的纵情,来表达对儒家思想社会的不满;以放浪地追求爱情,来表达身处儒、道两种思想下,自我思想的分裂与撕扯。然而即使是在唐代开明的文化背景下,鱼玄机的叛逆与畸形的表达方式,依旧难容于世。绝色佳人、痴情才女,竟因一桩杀人案而魂归黄泉,令人千载之下不能不扼腕叹息。

[清]陈立.1994.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373.

[南宋]陈振孙.1987.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585.

[明]胡震亨.1981.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83.

[唐]皇甫枚.1958.三水小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32-33.

[唐]李隆基.1991.大唐六典·祠部郎中[M].李林甫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01.

[唐]李冶,薛涛,鱼玄机.1984.唐女诗人集三种[M].陈文华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01.

彭志宪,张燚.1994.鱼玄机诗编年校注[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3-108.

施蛰存.1987.唐诗百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19.

[五代]孙光憲.2002.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梦琐言[M].贾二强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4.

[元]辛文房.1985.唐才子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57.

杨天宇.2004.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308.

赵莉.2002.唐代女冠诗人及其诗歌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Yu Xuanji,A female Taoist Poet Living under the Diplex Pressur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WU You
(School of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China)

ract:Yu Xuanji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female Taoist poets in Tang Dynasty.Although she is a female Taoist priest,her inner beliefs is Confucian Culture,which makes her always live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And this contradiction eventually makes her fall:as a female Taoist,passionately pursuing love and writing love poems.The study on the exposition and reasons of Yu Xuanji’s fall helps better interpret her actions and her poems,further altering the traditional judgment about her,in which Yu Xuanji is viewed as a licentious woman.

rds:Yu Xuanji;Confucianism;Taoism;poetry;aberration

I206

A

1671-055X(2017)01-0012-04

10.16595/j.1671-055X.2017.01.004

2016-03-16

吴尤(1990-),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E-mail:840818233@qq.com.

猜你喜欢

玄机儒家文化畸变
江陵愁望寄子安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几何特性对薄壁箱梁畸变效应的影响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天文学侦探系列——古文中的玄机
在Lightroom中校正镜头与透视畸变
刷牙中的“玄机”
在常识中破解历史的玄机——一节初三复习课泛起的联想和思考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