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水汉语方言俗语分析

2017-03-11肖永凤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六盘水俗语比喻

肖永凤

六盘水汉语方言俗语分析

肖永凤

(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1)

六盘水汉语方言中丰富多彩的俗语,折射出当地百姓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以及人们对自然、人事的观察,也反映了本地的方言特点、地域色彩。分析这些俗语的内涵、地域文化及修辞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信息,对于六盘水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大有裨益。

汉语方言;俗语;六盘水

俗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俗语一词是汉语的固有词汇,具有自己的特定含义和文化底蕴;其“俗”,不仅具有通俗的、大众的、约定俗成的、俚俗的语义,尚含有民俗的意思。事实上,俗语之所以是民俗语言的一个重要语类,主要在于它往往表现民俗,是一种语言民俗艺术形态(曲彦斌,1996)。

被誉为“中国·凉都”的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这里群山逶迤,沟壑纵横,高山深谷彰显出独特的高原风貌;这里生活着汉、彝、苗、回、侗、仡佬等30多个民族。六盘水境内的汉族既有原六枝、盘县、水城的土著居民,又有因三线建设从东北、华北等地迁来的移民。六盘水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其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律与北方方言大同小异,但是其中生动活泼的俗语独具特色。六盘水汉语方言中丰富多彩的俗语,包括了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等,这些俗语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思维模式以及价值取向等。分析这些俗语的语义及修辞特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蕴含其中的人们的文化信息。

一、六盘水汉语方言中俗语的内涵

(一)以动植物性状类比人的状态特点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观察周围的动物、植物,了解了它们的习性特点,同时把人类自身的主观意识投射到动植物身上,并将动植物的习性与人类的品性相关联,由此创设了许多反映人类品性的动、植物俗语。例如,人们观察到乌龟在吃东西时观察四周的情况有没有危险,脑袋先伸出龟壳试探,一旦有危险立刻缩回,这是动物天生就有的防备能力,由此联想到人,于是创设出俗语“乌龟嘞脑壳一伸一缩”,以比喻或讥讽那种行事拘谨胆怯、举止不大方的人。人们在稻田里劳作时备受蚂蝗之苦,它用两个吸盘叮咬在人们的身上、拼命吸血,由此联想到某些两边得利的人就如同“蚂蝗两头吃”。而人们认为动物的指爪不灵活,于是常用“爪脚爪手”比喻人的手指不灵活。其他动物类俗语比比皆是,例如用“死猪不怕开水烫”、“猫猫屙屎猫猫盖”、“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叫花子玩鹦哥——苦中作乐”等。

六盘水方言俗语中关于植物的也不少,例如人们看到随风舞荡的杨柳枝条,就联想到那些不稳重的女子,于是便用“风摆柳”指言行轻浮的女子。“木头”给人粗笨、不灵活的感觉,六盘水方言中常用“木”、“木头木脑”比喻人头脑呆滞;而有的人说话不顾场合,则被人喻为像呆木头一样“杵头杵脑”;当然,挺直的木头也让人联想到正直无心机的人,人们用“直把头”比喻这类人,常用“直得很”加以夸赞。家中孩子长大以后要成家立业,人们联想到树的主干分出枝杈,于是便有了“树大分枝,人大分家”。其他植物相关的俗语,例如用“一棵秧苗一颗露水”比喻每一个人都会有生存下去的办法。又如以“倒栽葱”形容人头朝下、脚朝上摔倒的窘态、“百年松树五月蕉——粗枝大叶”比喻粗心大意的人。

(二)反映人的传统观念及价值取向

处于文化结构深层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群体生活中总结的对各种物质或精神现象做出的评价,是人们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盘水汉语方言俗语中有大量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语汇,这些生动形象的俗语折射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六盘水地区的人们为适应社会基本存在而形成的价值取向。例如在长期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人们形成的靠手艺勤劳致富观念,褒扬勤劳、贬斥懒惰的俗语比比皆是,“越闲越懒,越吃越穷”、“越穷越偷懒,越富越奔忙”、“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菜要好,勤除草”、“田地不勤耕,五谷不会生”、“勤谨勤谨,衣食把稳”、“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天干饿不死手艺人”等;人与人要和谐相处,彼此要以诚相待、广交朋友——“人要忠心,火要空心”、“直人说直话,弯刀逗直把”、“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客来茶当酒,意好水也甜”、“求得邻居好,强如得个宝”,与人相处要不怕吃亏——“吃得亏打得堆”,还得注意礼尚往来——“吃人三餐,还人一席”。做人要有志气——“有志穷不久,无志久久穷”,人穷不能志短——“冷来不问灯,穷来不向亲”,告诫穷人要有自尊。另外,用“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家里有个老,强如多件宝”提醒人们对待父母要感恩,而用“狗窜门子棍棒多,人窜门子是非多”、“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讥讽四处乱窜搬弄是非的人;用“屎胀现挖茅坑”挖苦事到临头才想办法的人、“自家的稀饭都还吹不冷”讽刺连自己的事情都解决不了的人还要多管闲事。

(三)反映农事、节令方面的经验总结

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六盘水人民在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反映节侯变化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的俗语。例如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动物的习性与气象变化的关系,于是便有“燕子高飞天气晴,燕子低飞大雨临”、“蚂蚁搬家天有雨,老鸹(wà)洗澡天要干”,通过观察燕子、蚂蚁、老鸹的活动状况判断天气晴雨,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或出行。另外,通过观察云霞、日月等变化情况也能判断天气,如“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过云雨不长,一天落几场”、“有雨天脚亮,无雨顶上光”、“人黄有病,天黄有雨”、“月亮打伞,晒得鬼喊;太阳打伞,冲断田坎”。天气的晴热、雨水的多少等节侯变化直接关系到人们一年的收成,“三伏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七月不出,八月不熟”、“十月无霜,仓脚无糠”、“十月无雨,碓里无米”、“六月秋,减半收;七月秋,满满收”。掌握了自然节侯的变化特点,便于指导人们农事活动,如“正月初一牛滚泥,一直干到阳雀啼”、“阳雀叫在清明后,房前屋后都要种”、“芒种赶紧栽,夏至谷怀胎”、“勤人不听懒人哄,阎王刺开花快下种”提醒人们抓紧时间翻地播种、栽秧等;“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闲时修好沟,急时用水就不愁”、“田地不勤耕,五谷不会生”、“秋收四忙,割、打、晒、藏”等告诫人们从事农耕要注意选种、灌溉,更要勤劳。

二、六盘水汉语方言中俗语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山地动、植物及农林生产生活的写照

六盘水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这里高山深谷、风云变幻,特有的山地农林生活孕育了具有山地特色的俗语,体现了地理环境对语言的深远影响。首先是俗语中出现最多的动物多与本地农耕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牛、马”相关的俗语非常多:牛——牛哄哄、牛皮哄哄、牛打滚、牛瞽眼、水牛打架角(音[ko]2)顾角;马——马脸、儿马婆、马不知脸长、赶马三年知马性、“马屎二面光,里头一包糠”、大口马牙、好马不吃回头草。“牛、马”都是大牲口,俗语中经常关联使用,例如“牛高马大、牛肠马肚、牛车马拉、牛病不发马病发、抓倒黄牛就是马、牛胯扯马胯”等。

其次是野生动物、植物,因其某种习性与人类有相似之处,便成为俗语中的一员,例如:死老蛇、蚂蝗两头吃、恶老鹳、大嘴老鸹[Ua]4、乌龟脑壳一伸一缩、老鸹[Ua]4狂要打破蛋、猴跳武跳、斑鸠飞到牌坊上——个儿不大架子大、门槛猴等等当中的各类动物;俗语“勤人不听懒人哄,阎王刺开花快下种”中“阎王刺”就是山区常见的药用植物,而歇后语“百年松树五月蕉——粗枝大叶”、“枫香树改板——不是正经材料”以及“木头木脑、木杵杵”比喻人的某些缺点,“树大分枝,人大分家”、“一棵秧苗一颗露水”等也与农林生活背景相关联。

另外,山区的气候、环境等特点在俗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用“站在干坎坎上”比喻袖手旁观、无责任心的人;而“三双草鞋——六枝”则是将本地农村最常见最熟悉的“草鞋”与地名相联系;“六月间的天——说变就变”、“过云雨不长,一天落几场”、“月亮打伞,晒得鬼喊;太阳打伞,冲断田坎”等更是对山区天气风云多变的真切描写。

(二)本土方言、方音的巧妙植入

方言土语反映了某一地区的特殊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感情色彩,同时许多民俗现象也直接反映在方言土语中,许多特殊的名词指的就是某地的民俗现象(陈克,1993)。六盘水俗语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离不开本地方言词语、方音的巧妙运用。例如“蚂蚁搬家天有雨,老鸹洗澡天要干”、“老鸹狂要打破蛋”中“老鸹”为本地方言词,即乌鸦,“鸹”方音[Ua]4;“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中“糍粑”指糯米粑粑;而“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耗子啃书——咬文嚼字”中“耗子”为西南方言词语。歇后语“脚踏烟锅巴——差火”中“烟锅巴”即烟头,“差”也是方言词,音[tsa]1,方言意为“踩”,此处谐音,“差火”即做事很差。“过云雨不长,一天落几场”中“落”即下雨之义,“有雨天脚亮,无雨顶上光”中天脚即天边。“细细偷瓜菜,大来偷牛卖”中“细细、大来”分别指一个人小时候、长大以后。“牛角装醋——弯酸”,“弯酸”指为人处世不够大方、考虑过多难做决断。

三、六盘水汉语方言中俗语的修辞特点

六盘水汉语方言中的俗语内容上丰富多样,语言上精炼而又形象生动、富有乡土气息,深受人们喜爱,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这离不开它们的独具特色的修辞特点。

(一)修辞手法多样,生动活泼

六盘水汉语方言中的俗语修辞手法多样,大多采用比喻、对偶、双关、拟人等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随处可见。例如用“大背箩(或背箩)”比喻给别人下苦力干事但报酬微薄,“矮冬瓜”比喻个子矮胖的人,“恶鸡婆”比喻脾气凶暴的女人;“死老蛇”比喻懒惰、对任何刺激不愿做出反应的人。使用对偶手法的俗语也较为常见,如“越闲越懒,越吃越穷”、“越穷越偷懒,越富越奔忙”、“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等。利用方言、方音等造成双关语义的俗语更具有本地特点,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这类俗语充满了亲切感,例如“蚂蝗两头吃”双关义指两边得利的小人;“水牛打架角(音[ko]2)顾角”,“角”方音同“各”,“角顾角”谐音双关“各顾各”——自己管自己;而“斑鸠飞到牌坊上——个儿不大架子大”,“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簸箕能簸能迭,钢刀能砍能折”、“馋耗子吃过闹药,再不敢随便开口”等俗语,都能让人明白其言外之意。有的俗语则综合了几种修辞手法,例如“月亮打伞,晒得鬼喊;太阳打伞,冲断田坎”、“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兼有对偶、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二)音律协调,朗朗上口

六盘水汉语方言中的很多俗语字句讲究韵律协调,人们脱口而出朗朗上口,例如“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中“跳、笑”、“十月小阳春,河边杨柳倒生根”中的“春、根”、“勤人不听懒人哄,阎王刺开花快下种”中的“哄、种(上声)”、“过云雨不长,一天落几场”中“长、场”等都是押韵上口的。另外,这些俗语句式多样,既有三字句、四字句,类似《诗经》中句式,如“七月不出,八月不熟”、“十月无霜,仓脚无糠”、“十月无雨,碓里无米”、“六月秋,减半收;七月秋,满满收”、“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又有大量对仗整齐的五、六、七言句式,如“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簸箕能簸能迭,钢刀能砍能折”、“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等;更有句式错落有致的歇后语,抑扬起伏,如“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老母鸡仰起飞——抓天”、“麻袋装牛角——七拱八窍”等。

口头语言是许多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民俗传承,因而很值得研究(钟敬文,1996)。六盘水丰富多样的俗语折射出当地百姓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以及人们对自然人事的观察,也反映了本地的方语特点、地域色彩,对这些俗语展开收集整理对于六盘水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大有裨益。

陈克.1993.中国语言民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53.

曲彦斌.1996.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48-149.

钟敬文.1996.民俗文化学[M].北京:中华书局,5.

Analysis of Chinese Dialects in Liupanshui

XIAO Yong-feng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Liupanshui 553001,China)

ract:Liupanshui Chinese dialect is full of rich and colorful words,not only reflecting the value of the local people,attitude and people's observ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 affairs,but also showing the diale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rhe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saying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which is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Liupanshui.

rds:Chinese dialects;colloquial words;Liupanshui

H034

A

1671-055X(2017)01-0001-03

10.16595/j.1671-055X.2017.01.001

2015-12-23

肖永凤(1969-),女,贵州六枝人,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E-mail:1754446091@qq.com.

猜你喜欢

六盘水俗语比喻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俗语知多少
买椟dú还珠
诗书画苑
客家俗语巧诵读
寻味贵州——六盘水
六盘水二题
数字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