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知”孔子者
2017-03-11冯艳梅
冯艳梅
论“不知”孔子者
冯艳梅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孔子穿越千年而来,却是最孤独的。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不知”孔子者众,知之者寡。“不知”者有三类:君卿大夫、高人隐士、孔门弟子。以“知”字为线,从知之所指,知字宾语,知字主语三点出发,贯通全文,相遇孔子。
《论语》;孔子;知;不知者
《论语》自成书以来,就是一部经典大作,而“学而”作为全书首篇更是尤为重要。朱熹注此篇为“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朱熹, 2012)47。其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2012)47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注解“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语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杨伯峻,2012),但对后人来说此问题还值得探索。至今为止,笔者搜索关于“人不知而不愠”中“知”为何解的论文是盛书刚先生的《“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是“了解”吗?》一文,此篇文章从语境学的角度谈“知”有“举”的意义。本文将以“知”的意义为生发点,以此为线去探寻当时“不知”孔子之人。
一、“知”之所指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此第三段,明学已成者也。人谓凡人也。愠,怒也。君子,有德之称也。此有二释:一言“古之学者为己”,己学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此是君子之德也。有德已为所可贵,又不怒人之不知,故曰亦也。又一通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为君子者亦然也。”(何晏和皇侃, 1937)其中“知”的内容有两方面:不知学(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不知我(己学得先王之道,而他人不见知),而“知”不仅是知道、了解,还有重视、器重之意。
孔子自评为“我待贾者也”,表明自己非不欲仕也,而是恶不由其道,故而似玉之待贾,不被世所用。
孔子不为世用,自嘲乃得空学艺而通之;虽不为世用,仍待贾者,以求得用;仪封人以夫子为木铎警天下之无道。故孔子的“人不知”是无人了解,更是自己的不被任用。
二、“知”字宾语
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中,曾指明“知”字宾语为“学”与“人”的合体,朱熹也在《论语集注》中为知德者鲜作注“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时之言。此章盖为愠见发也。”(朱熹,2012)163此中的“知”的宾语为“人”与“德”的合体,在“人不知而不愠”中,从语境来说,以“孔子之学”理解更加合适,但笔者认为仅以此理解难免会有失偏颇,而以“孔子之学”与“孔子之人”皆为“知”字宾语来理解更好。
三、“知”字主语
《学而》中“人不知而不愠”,“知”字主语为人,但“不知”孔子的究竟有哪些人?
(一)诸侯、卿大夫不识孔子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己学有成举用之也”(刘宝楠,1990)。刘宝楠认为不知孔子的当属君卿大夫。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朱熹,2012)162
《史记·孔子世家》: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行。(司马迁,1959-1926)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可他在第一站就遇挫。孔子见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军队之事,孔子回答说自己没有学军旅之事,而祭祀之事倒是听过。卫灵公与孔子谈话,他见到大雁就看大雁,而不理睬孔子。可见孔子是不被卫灵公所重视的,卫灵公欲行“霸道”而孔子欲行“王道”,主张以德治国,故卫灵公不知孔子。为此,当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要见孔子时,孔子采取迂回路线,希望南子能在卫灵公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使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采纳,故而不得已去见南子。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卫国继续周游。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朱熹,2012)137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朱熹,2012)184
齐景公咨询孔子为政之事,孔子回答曰君臣各尽其事,不失其礼,提醒齐国已失其理,“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朱熹,2012)137,故齐卒于乱也。齐景公自言对待孔子,于季孟之间,好坏之际,进而言自己无用,委婉拒绝孔子的政治主张,故齐景公不知孔子。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朱熹,2012)66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朱熹, 2012)146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又怎样事奉君主,孔子回答说君主按照礼去使唤臣子,臣子尽忠来事奉君主。定公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孔子说没有这样的话,不过有差不多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知道了做君的难,就近似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定公再问有没有一句话亡国的,孔子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差不多的,有人说做君主可高兴的就在于没有人敢于违抗他说的话,说得对没有人违抗这是一件好事可是说得不对还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似于一句话可以亡国。鲁定公作为君主,不知做君主的难处反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样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
孔子的政治主张实行“德政”,以德来使四方之民臣服,而四方君主都希望以武力、军队使民臣服,行“霸道”而非“王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2012)53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朱熹, 2012)135-136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朱熹,2012)50-51
孔子说为政以德就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位置,群星就会环绕周围,就像百姓自然会来归顺;为政就是使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如果从中去二者必去军备和粮食,因为若去掉民,则百姓不信任统治者,国家也就不能继续存在了。子贡认为孔子到别的国家询问政事必是靠良好的品德得来的,所以可以看出孔子对“德”、“礼”的推崇。只可惜当时的国君都希望用武力而非德礼治国。
同时代的卿大夫叔孙武叔与陈子禽都不知孔子。叔孙武叔在朝堂上说子贡比孔子贤能,有大夫将此话告知子贡,子贡说好像围墙,我家的只齐肩高,所以你们能见到我们家的摆设,就觉得很好,但夫子家墙数仞高,一般人都找不到入门之处,所以叔孙武叔那样说也很正常。陈子禽说子贡比孔子贤能,子贡说夫子的德行就像天一样高不可攀,其余的人怎能比得上他呢,可以看出,子贡是非常敬重孔子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卿大夫的“不知”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朱熹,2012)193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朱熹,2012)194
(二)隐者(高人)不知孔子
在中国有一批特殊的知识分子,他们隐居山林不仕于世,即是隐士。《辞海》释其为“隐居不仕的人”(辞海编辑委员会,1989),《南史·隐逸传》中有隐士“须含贞素养,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李延寿,1975)。可见,隐士非山林野夫而必为高人。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朱熹, 2012)159
子路夜宿于石门,看门的人问他从哪里来,子路回答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人说,孔子是那个明知道不可为而为的人吗?从对话中可知晨门为一个隐者,但隐者是不看好孔子的,因为孔子不可为而为之。当时的隐者认为世道艰难而很难有所作为,故都隐而不仕,知难而退,而孔子是知难而进。这也跟儒、道两家对“名”的理解不同有关,孔子讲究“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而道家讲究无名,他们认为“名”是很虚伪的东西,过于追求“名”会失其本真,难寻其自然,而且道隐无名,无名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最安全的。这也是道家的自我保全之法。不同的价值追求使得在同一境遇下的学者有了不同的处世方法。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朱熹,2012)160
孔子在卫国有一次击磬,有一个背草筐的人从孔子门前经过,说击磬的人很有心思,过了一会儿又说,真可鄙,声音硁硁的,好像在说没有人知道自己,没人知道就停止就好了。水深就穿着衣服过,水浅就提起衣服过就好了。荷篑者听磬音而知孔子内心,可谓高人,以其言劝孔子,世道难可以隐,不必知难而进。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朱熹,2012)184-185
楚国狂人接與经过孔子的车,唱着歌经过,说凤啊凤,你的德行怎能衰微了呢,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啊,今天的那些从政者已经很危险了。接與看到政治的危险与衰败,故而隐去,看到孔子未隐,劝孔子现在隐去还来得及,告诉孔子要全身而退,孔子下车,想告诉他自己出处之意,接與不闻而走,可见当时的隐者也不知孔子。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朱熹,2012)185
孔子碰到长沮、桀溺两隐者,使子路去问路,长沮讥讽孔子一向以求“道”为己任,结果却向别人求道,以道路之“道”暗指至道之“道”。桀溺劝孔子说世道很乱,跟谁去改变这种情况呢,你从鲁国躲到卫国、齐国等国,与其逃避人还不如像我们一样逃避这个世道,隐居山林。对此,孔子认为人不可与鸟兽同居,桀溺等人避世隐居山林,与鸟兽没有什么分别,而自己还是致力于改变这个世道。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朱熹,2012)186
子路遇荷蓧丈人,问夫子何在,丈人不知。夜宿丈人处,丈人使二子见之。归孔子处,孔子使其返见丈人,丈人携二子去之。借子路之口表达对丈人不仕的否定。人之大伦,君子之仕,即使道之不行,仍不能废之。孔子知世道之难而勇于求进,坚持自己的志向,隐士知世道之难而避驱之,孔子不与隐士共谋,隐士亦不知孔子。
(三)子不明其师
孔门弟子众多,而多不识孔子之志。孔子志于行道而非用世,但其弟子多止于用世而未入道。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朱熹,2012)82
孔子问子路颜渊的志向,二人皆从自身出发言志,而孔子从“大同梦”来谈自己的志向,格局与其学生不同,可见孔子志在国家而学生志在己。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朱熹,2012)142-143
子路问孔子为政先做哪件事,孔子答曰正名。子路认为孔子迂腐而不知夫子深意。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事成则礼乐兴。礼乐兴则刑罚中,刑罚中则民安。故为政必以正名为先,非迂腐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朱熹,2012)91
子路因孔子去见南子,同与名声不好的女子见面而生气,不知孔子实有深意,是处于政治目的的考虑。故子路不知孔子。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朱熹,2012)181-182
宰我问服丧之期一年即可,三年是不是太长,孔子认为宰我不仁。孩子在三岁之前都是父母抱在怀里养着的,而服丧一年就做自己的事,必为不仁。宰我以“礼”来痛击孔子,认为三年可使礼崩乐坏,孔子则从人性出发,认为德全则人成。所以孔子强调礼、德,在于行道而非用事。子路、宰我皆不知孔子,试问三千弟子中又有几人知孔子?颜渊算是其中一个吧。《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困厄于陈蔡之间,跟随的弟子都病了,而孔子依然不停地讲诵弦歌,为此子路质问孔子,子贡劝孔子少贬焉,此数名弟子皆不能通孔子的心意唯有颜渊深知夫子心。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司马迁,1959)1930-1932
故而,孔子一生中得意之弟子,必有颜渊。
四、结语
时人不管是君卿大夫、高人隐者抑或孔门学生都不知孔子之道,孔子的孤独是人生境界之大孤独,可即使是乱世之中,他也坚持自己的“道”,即便难以坚持,也还是要知难而进,这些伟人在生命的艰难时刻依旧能坚持己志,从容地生活,不会因为人生“终究是一场空”而沉沦、虚无、随波逐流地生活。嵇康在死前还演奏自己的《广陵散》,乔兰也写过同样的事:“当毒药正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在用长笛练习一支曲调。‘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支曲调。’苏格拉底回答说。”(卡尔维诺,2006)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伟人也能在精神上高贵地活着。可在现代,各式现代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最爱问的就是“有用、无用”,凡事“利”字当头,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的人生除了虚空还能留下什么呢?故而为生活找寻一个有价值的支点,于浮世之中给自己留一片精神净土,才是我们当下应做之事。
辞海编辑委员会.1989.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172.
何晏集解,皇侃义疏.1937.论语集解义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2-3.
卡尔维诺.2006.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0.
李延寿.1975.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856.
刘宝楠.1990.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4.
司马迁.1959.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杨伯峻.2012.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3.
朱熹.2012.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The Unknown People of Confucius
FENG Yan-m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ractConfucius came through the millennium,is the most lonely.Under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people knew little about Confucius.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eople who knew little about Confucius:scholar-bureaucrats,hermits and Confucius’disciples.There,I will take“know”as the clue,take the significant,the object and the subject of“know”as starting points to link up all the paper and then to make spiritual communication with Confucius.
rdsThe Analects;Confucius;Know;unknown people
B222.2
A
1671-055X(2017)01-0004-04
10.16595/j.1671-055X.2017.01.002
2016-05-05
冯艳梅(1991-),女,河北保定人,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西比较诗学研究。E-mail:13080599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