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党的民生思想的新发展
2017-03-11周蕴蓉
周 蕴 蓉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广州510103)
十八大以来党的民生思想的新发展
周 蕴 蓉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广东广州510103)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民生主张,提出以公平正义作为民生建设的价值引领,坚持完善制度的民生建设法治取向,开辟社会治理的民生建设现代操作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十八大;习近平;民生思想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常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提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民生主张,从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从实践上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民生建设的水平。
一、民生建设的价值引领:公平正义
民生关怀,乃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的高层关注和实践推动尤以为甚。但囿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认识局限,我党对民生建设的理解,基本上限于物资层面,即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温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更具现代意义的公平正义观,把公平正义放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位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1],并以公平正义观为价值引领去把握民生问题,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民生建设的本质要求,把民生建设的主旨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首先,洞察民众公平正义意识的觉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对我国现阶段民生现状了然于胸,准确把握民生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梳理了民生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我国社会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由此带来民众“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文化权益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社会管理不尽完善,社会腐败现象依然存在,也导致社会仍然大量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了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即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换言之,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必然促动民众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表现为民众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其结果,必然使之更加关注社会不公问题[3]552-553,进而使民生问题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热点。
其次,把民生建设提高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4]14。习近平总书记也郑重表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民生建设方面,“就是要在解决诸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具体问题上持续推进”[3]236。
再次,围绕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做出民生建设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3]55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引领,进行了民生建设的战略部署:一是保障民众平等发展权利,实现基本权利平等;二是保障民众平等参与,实现社会机会平等;三是要保障分配公平,把“蛋糕”分好,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尽可能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财富分配平等。
坚持以公平正义作为我国民生建设的价值引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东方社会理论、对资本主义非正义制度的深刻揭露和公正批判,无一不包含着对人类公平正义这一终极价值的关注与追求。坚持以公平正义作为我国民生建设的价值引领,也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二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要实现公平正义,就是倡导平等、公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公平正义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强调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公平正义作为我国民生建设的价值引领,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三是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中的首要价值一样”[5]1。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千百年来民众的理想追求,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指标之一。坚持以公平正义作为我国民生建设的价值引领,就是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四是巩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包括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群众基础和生态基础等诸多方面,其中群众基础就与民生建设密切相关。坚持民生建设的公平正义理念,保障民众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合理等,对于减少社会风险和社会动荡,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五是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公平正义直接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经济权益和政治权益。只有坚持公平正义,才能确实保证民众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民生建设的法治精神:完善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战略思路,“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其中重要内容。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弘扬法治精神。法治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法治的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和谐精神。法治精神要求执政者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要求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护人权;要求依法建立以权利、机会、规则、分配等方面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充分运用法律、法治的规范和治理功能,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贯彻到民生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在民生建设实践中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和步伐,强调建立和完善保障民生的体制机制。
首先,着眼于从制度上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社会发展处于何种水平,制度建设均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3]553。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非常注意通过改革创新制度,去改变民生建设领域因为人为因素而引发的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情况,从而保障并维护民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平等享受的权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要进行改革。改革的根本标准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并要用这个标准去认真检查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找出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环节和问题,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二是强调要切实抓紧解决不健全不合理的制度问题,使整个制度体系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
其次,尽力完善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保持社会公平正义、改善弱势群体民生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制度建设去搞好收入分配,不断推出新举措,迈出新步伐。譬如,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后又推出《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规范企业收入分配体制做出新的规范,调整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建立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分配体系。
再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过去10年,党和政府逐步建立起覆盖不同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了制度从无到有的问题,但仍然存在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等突出问题。对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通过要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加以解决。随后,国务院先后推出一系列文件,具体加以落实。譬如,在《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中,提出要在2020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再如,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那部分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在《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到2016年6月底之前,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近年来,一项项着眼民生长远发展的改革,如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环保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陆续布局,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6]。同理,我国的民生建设遵循法治的思路发展,构建日益完善的制度化体系,对于确保人民群众符合社会主义现代社会要求的各项民生诉求、民生权利、民生利益得以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民生建设的法治化、制度化,就是民生建设实践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也即定型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过程。一旦制度化、法治化,就意味着具有了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因而就获得了极大的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二,民生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便于民众知晓,促使民众认清民生建设的利益普及性和公平性,树立一致的价值取向。这既可增强民众参与民生建设的积极性,又可增强民众的凝聚力。第三,民生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也就是民生建设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规范体系的过程。这就使得民生建设能够得到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使民生建设的目标、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和实现。
三、民生建设的实际操作: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在新的时期,为了有效解决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有别于传统管理,“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7]116。此外,传统管理是单一政府主体管理、线性管理,而社会治理重点强调多元主体管理,民主式、参与式、互动式管理。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治理的新思路贯彻实施于民生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之中。
首先,坚持民生建设的系统治理。十八大以来,一方面,受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财政收入增速放慢,从而直接影响到政府增加投入民生建设。另一方面,国家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刚性支出增长又较快。这就形成了突出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了民生建设系统治理的新思路,即“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三位一体的宏观系统政策。“宏观政策要稳”,旨在使市场主体稳定预期,以保证企业有序竞争;“微观政策要活”,旨在使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增强,加快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稳定;“社会政策要托底”,即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民生的底线,旨在保住社会稳定底线,缓解社会压力,从而为宏观经济“稳”和微观经济“活”创造社会条件。总之,要使宏观政策、微观政策和社会政策三者形成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协同作用,从而起到既可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又可稳定社会的双赢作用。
其次,坚持民生建设多元主体参与。一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党和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把加强民生建设和不断改善民生状况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又倡导要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建设。譬如,提出要唤醒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民众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广大民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成为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又如,在民生建设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思路;再如,国务院在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中,提出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的经办服务,以激发经办活力[8]60。
再次,坚持民生建设法治与德治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从而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9]。基于这一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整体工作思路[10]。一方面是要通过政府加强和完善民生制度建设,整体推进民生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使人民群众树立自主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幸福生活。“引导舆论”,就是要求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党中央一方面坚持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也反对党和政府大包大揽,强调要引导广大民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也成为民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和实现民生建设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跨越,是民生建设模式一种深刻的转变,标志着我国民生建设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民生建设主体由单一政府主体转变为政府主体、人民主体、社会组织主体的多建设主体,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政治地位,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二是民
[1]习近平.营造公平有序经济发展法治环境[N].人民日报,2015-03-09(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课题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生建设的新思想新举措[J].党的文献,2016(3): 2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习近平.谈依法治国——2014年8月19日在党生建设由单一的依靠政府行政权威的线性管理转变为系统的、体系化的,包含着群众的自治、社会的自治和具有反馈回路的、更多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调节作用的系统治理,要求精良的制度作为基础和合理的结构作为支柱,有利于促进我国民生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高;三是民生建设资源由单一政府来源转变为政府、社会和个人多处来源,有利于减轻政府负担,增加民生建设资源总量,提高社会组织和民众的道德水平,有效地加快民生建设进程。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8 -17)[2017-01-12].http://www.cpcnews. cn.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8]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2016年1月3日)[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9]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6-12-11(01).
[10]习近平.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7(01).
(责任编辑:陈尚真)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CPC's People-Livelihood Thought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ZHOU Yunro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Guangdong 510303,China)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the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its core puts forward some new ideas on the people-livelihood thought,including:in process of people-livelihood construction,treating fairness and justice as the leading value,adhering to legal orientation by way of improving the system and the rule of law,opening up the social governance as the operative approach.which It greatly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people-livelihood thought of Marxism.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Xi Jinping;peoplelivelihood thought
A81
A
1006-4702(2017)04-0001-05
2017-05-1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4XMK15)。
周蕴蓉,女,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