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员外郎制度初探

2017-03-11

陇东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侍郎士族寒门

刘 星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魏晋南北朝员外郎制度初探

刘 星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魏晋南北朝时期,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属于六散骑之一。员外郎产生于西晋武帝时期,位高职闲,一般作为世家大族子弟的起家官。南北朝时期,员外郎开始被授予因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这一时期员外郎的社会地位、品级不断降低。隋唐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员外郎也有了新的时代要求,产生了谒者台员外郎和尚书员外郎。

员外散骑侍郎; 员外郎; 起家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员外郎的基本含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员外郎即员外散骑侍郎。据《通典》注释,“按:历代常侍,或有员外者,或有通直者。故史传中谓员外散骑侍郎或单谓之员外郎;谓通直散骑侍郎或单为通直郎;单非员外及通直者,或谓之政员郎。”[1]

南朝沈约《宋书·刘康祖传》载,“康祖,虔之子也,袭封,为长沙王义欣镇军参军,转员外散骑侍郎。……前后屡被纠劾,太祖以勋臣子,每原贷之。为员外郎十年,再坐摴蒱戏免。”[2]可见,南北朝时期将员外散骑侍郎称为员外郎确有其事。

值得注意的是,员外散骑侍郎中的“员外”,专指区别于正员之外的官职,一般无人数限制。“员外散骑侍郎,未言有无员数,盖亦无定员。所谓员外当为限外,而渐成定制,员外二字遂成官名之一部分。”[3]

西晋时期门下省之下有三省,即侍中省、门下省与散骑省,而员外郎隶属散骑省。据《通典》载散骑省诸官有:“郎骑常侍、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通直散骑常侍、通直散骑侍郎。”[1]到东晋时期,中书省被并入散骑省。《唐六典》中引庾亮语:“方今并省,不宜多官。以往中书事并附散骑,此事宜也。今方喉舌之要则在门下,章表诏命则取之散骑,殊无事复立中书也。”[4]此语表明了中书省被合并的缘由,同时也显示了散骑诸官的地位与作用。

二、两晋南朝时期员外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西晋武帝时,始设员外散骑侍郎,无人员限制。史载“通直散骑侍郎四人。初,武帝置员外散骑侍郎,及太兴元年,元帝使二人与散骑侍郎通员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后增为四人。员外散骑侍郎,武帝置,无员。”[5]

另据《晋书·王沈子浚传》载:“浚字彭祖。母赵氏妇,良家女也,贫贱,出入沈家,遂生浚,沈初不齿之。年十五,沈薨,无子,亲戚共立浚为嗣,拜附马都尉。太康初,与诸王侯俱就国。三年来朝,除员外散骑侍郎。”[5]王浚太康年间任员外郎,当为此官职出现的最早例证。

及至东晋,侍中徐邈之弟徐广,“孝武世,除秘书郎,典校秘书省。增置省职,转员外散骑侍郎,仍领校书。尚书令王珣深相钦重,举为祠部郎。”[5]

此外,一部分立有军功的将士也被授予员外散骑侍郎,但被授予员外郎的仍然属于士族群体。“吉挹,字祖冲,冯翊莲芍人也。祖朗,愍帝时为御史中丞。……孝武帝初,符坚陷梁、益,桓豁表挹为魏兴太守,寻加轻车将军,领晋昌太守。以距坚之功,拜员外散骑侍郎。”[5]

南朝宋承袭东晋制度,依例设员外散骑侍郎,无人员限制。当时包括员外郎在内的散职,人数都呈增加趋势,“宋大明虽华选比侍中,而人情久习,终不见重,寻复如初。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驸马都尉。集书省职,置正书令史。朝散用衣冠之余,人数猥积。”[6]另外,当时战争频繁,一些军功起家的庶族也被大量授予员外郎,这些都导致员外郎数量进一步扩大化。

《宋书·阮佃夫传》载:“泰始初,军功既多,爵秩无序,佃夫仆从附隶,皆受不次之位,捉车人虎贲中郎,傍马者员外郎。朝士贵贱,莫不自结,而矜傲无所降意,久其室者,唯吴兴沈勃、吴郡张澹数人而已。”[2]南朝建国之初,爵位官职授予混乱,通过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都被授予较高的官职。这些都致使员外郎等官职品阶虽然不变,但其社会地位却开始降低。

《宋书·黄回传》同样提到,“前世加官,唯散骑常侍,无通直员外之文。太宗以来,多因军功至大位,资轻加常侍者,往往通直员外焉。”[2]作为加官的散骑常侍,其名称前并无通直、员外的前缀。刘宋建国后,散骑常侍前加通直员外者变多,且多为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作为员外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刘宋时期门阀式微,皇权伸张,员外郎开始向有军功的庶族开放。

只是,员外郎历来被视作清途,一般庶族即便官拜员外郎,仍不为高门士族所容。据《宋书·张敷传》:元嘉初年,张敷拜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后又转为正员郎。当时,“中书舍人秋当、周赳并管要务,以敷同省名家,欲诣之。赳曰:‘彼若不相容,便不如不往。讵可轻往邪?’当曰:‘吾等并已员外郎矣,何忧不能共坐。’敷先设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酬接甚欢,既而呼左右曰:‘移我远客。’赳等失色而去。其自摽遇如此。”[2]秋当和张敷虽同为员外郎,但张敷自恃高门,不屑与之为伍。

南朝刘宋员外郎被大量授予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也致使高门子弟不再愿意担任此职。“晏先为国常侍,转员外散骑郎,此二职清华所不为,故以此嘲之。”[7]王晏虽出身琅琊王氏,门第自然不低,却因出任员外郎为当时士族所嘲讽,可见员外散骑侍郎在高门士族心中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

南齐基本沿袭前制,同时也有新的发展。据《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王侯出身官无定,准素姓三公长子一人为员外郎。建武中,子操解褐为给事中,自此齐末皆以此为例。”[6]梁太宗简皇后之父王骞就曾以公子起家员外郎,“父骞,字思寂,本名玄成,与齐高帝偏讳同,故改焉。以公子起家员外郎,迁太子洗马,袭封南昌县公,出为义兴太守。”[8]

南朝萧梁时,承袭宋、齐制度,设员外散骑侍郎。梁武帝将官吏定十八班,班多为高,而员外郎隶属第三班,员外郎此时品级已经降低。

南朝陈亦承袭前制,员外郎作为高门士族的起家官的同时,亦授予庶族,只是品级俸禄都呈下降趋势,“皇太子冢嫡者,起家封王,依诸王起家。余子并封公,起家中书郎。诸王子并诸侯世子,起家给事。三公子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令仆子起家秘书郎。”[9]之后又提到:“员外散骑侍郎,秘书著作佐郎,并四百石。依减秩例。”[9]此时,员外郎的品级已经降至第七品,不复之前的显贵。

两晋时期,员外郎官职单一授予皇族年轻之辈和世家大族贵胄子弟,以抬高皇室地位和威望。同时也能彰显门阀士族地位,获得门阀士族支持。进入南朝,由于分裂战乱、门阀式微、皇权伸张等原因,员外郎同样授予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作为一种享受品级待遇的方式。统治者对于员外郎的授予出现灵活多元化的特点。也正基于此,南朝时期,员外郎的品级、社会地位都不断降低,不再为高门士族所看重。

三、员外郎制度在北朝的发展

北朝以孝文帝改革作为员外郎发展的转折点。北魏统一北方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官职设置多依汉法,但与南朝相较,员外郎的设置也有自己的特点。

北魏建国到孝文帝改革之前,设员外散骑侍郎,官阶在右从四品下。出任员外散骑侍郎的多以家世军功拜员外郎,并非作为起家官存在,出任此职的人数也不多。“子真,少以父任为中散。从征平凉,以功赐爵临城子,拜员外散骑侍郎、广武将军。袭父爵,降为建义将军、临淮侯。”[10]长孙真家族从北魏太祖开始便家世显赫,之后又以军功官拜员外散骑侍郎。但即便当时员外郎官品是从四品下,官阶应该不低,作为地位很高且握有实权的北魏皇室、宗室子弟,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却未有被授予员外郎的实例。

到北魏中期,即孝文帝改革之后,员外郎限定六人。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十二月,“置侍中、黄门各四人,又置散骑常侍、侍郎,员各四人;通直散骑常侍、侍郎,员外散骑常侍、侍郎,各六人。”[10]不过,此时的员外郎品级已经降至第七品。可见与南朝不同,北魏的员外郎有人数的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已经有部分宗室子弟出任员外郎之职,“叉,继长子,字伯儁,小字夜叉。世宗时,拜员外郎。”[10]元叉虽是北魏宗室,但他是道武帝拓跋珪玄孙,到孝文帝时期官居员外郎,与皇室血缘已疏。此外,像元天穆、元诱、元略等宗室虽以员外郎起家,却都只是血缘关系极淡的元氏宗亲。由此也能看出,北魏与南朝有所不同,员外郎一般不授予皇族近亲子弟。

孝文帝改革官制,员外郎更多地被授予高门士族,尤其是汉族文化士族子弟。例如出自清河崔氏的崔敬保,“员外散骑侍郎、冀州仪同府从事中郎。卒,赠冀州刺史。”[10]

孝文帝改革之后,员外郎数量显著增多。并且作为一般宗室贵族、世家大族起家官而存在,为高门所垄断。仅有北魏后期有两例尤显特殊,现列于其下:

“皓贵宠日升,关与政事。太傅、北海王详以下咸祗惮附之。皓弟年尚二十,擢补员外郎。皓娶仆射高肇从妹,于世宗为从母。迎纳之日,详亲诣之,礼以马物。皓又为弟聘安丰王延明妹,延明耻非旧流,不许。”[10]

茹皓的父亲茹谦之本来是南朝宋巴陵王的将领,后寓居渔阳,自然不能算北魏旧贵族。不过茹皓娶高肇堂妹、世宗姨母为妻,本人又是朝廷新贵,其弟因此获封员外郎,却仍被旧贵族认为门第不显,拒绝与之通婚。

此外,“郑俨,字季然,荥阳人。容貌壮丽。初为司徒胡国珍行参军,因缘为灵太后所幸,时人未之知也。迁员外散骑侍郎、直后。”[10]郑俨因长相出众,作为灵太后的宠臣,官拜员外郎。但这两人虽然不是高门士族之后,却是依附于当时朝廷权贵。所以北魏时期员外郎为高门士族所垄断是可以肯定的。

孝文帝改革之后是员外郎的活跃期。不仅员外郎的数量增多,一些员外郎开始也领实职。以致北魏末期,出帝平阳王下诏:“大夫之职,位秩贵显;员外之官,亦为匪贱。而下及胥吏,带领非一,高卑浑杂,有损彝章。自今已后,京官乐为称事小职者,直加散号将军,愿罢卑官者听为大夫及员外之职,不宜仍前散实参领。其中旨特加者,不在此例。”[10]一般来说,包括员外郎在内的散骑诸官,位高而职闲。为改变当时官员所领职事高低混杂的局面,皇帝特意下诏,使员外郎不领实职,只享受品级待遇。

及至北齐时期,沿袭北魏制度,设置员外郎,属于集书省。“集书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六人,谏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六人,员外散骑常侍二十人,通直散骑侍郎六人,给事中六人,员外散骑侍郎一百二十人,奉朝请二百四十人。”[9]员外郎人数增加至一百二十人,此时员外郎的品级依旧为第七品。通过考察北齐官居员外郎的案例,员外郎此时依旧作为士族起家官而存在,但是此时已经存在部分寒门依靠学识出任员外郎的例子。

“左仆射杨愔辟逊为其府佐。逊辞曰:‘门族寒陋,访第必不成,乞补员外司马督。’愔曰:‘才高不依常例。’特奏用之。九年,有诏超除员外将军。后世祖镇邺,召入司徒府管书记。及登祚,转授主书,迁员外散骑侍郎。天统初,病卒。”[11]樊逊出身寒门,却因才华破格擢升,累迁至员外郎。

北周实行六官制,据《周书·卢辨传》,北周太祖宇文泰命苏绰、卢辨等人依据《周礼》设置六官。左、右员外侍郎列于第三品。不过,就员外郎的任命案例来看,与前代并无特殊之处。

综上可知,与南朝的员外郎相较,北朝员外郎设置有其相似性,但是也有其特殊性。作为起家官而存在的员外郎,在北朝更多的被授予汉族文化士族和一部分血缘关系较为疏远的宗室子弟。此外,孝文帝改革之后,员外郎数量虽然不断增长,人数却有明确的限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员外郎的特点

(一)特别清显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六年亦颁布诏书:“在昔晋初,仰惟盛化,常侍、侍中,并奏帷幄,员外常侍,特为清显。陆始名公之胤,位居纳言,曲蒙优礼,方有斯授。可分门下二局,委散骑常侍尚书案奏,分曹入集书。通直常侍,本为显爵,员外之选,宜参旧准人数,依正员格。”[9]北魏出帝平阳王也曾下诏称:“大夫之职,位秩贵显;员外之官,亦为匪贱。”[10]员外郎作为皇族与世家大族的起家官,是士族子弟出仕的重要途径。在创立之初,与其他散骑官一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相对于寒门浊官,其升迁更加迅速。虽然进入南北朝之后,员外郎开始授予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总体来说员外郎依旧属于清途。

(二)掌规谏,不典事

据《通典》:“散骑常侍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又有员外者,因曰员外散骑常侍。……亦武冠,右貂,金蝉,绛朝服,佩水苍玉。”[1]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等散骑诸官掌规谏,即需要随侍皇帝左右,劝谏皇帝得失,负责出谋划策,协助处理奏章文书,有参与政务的机会。据《梁书》,“又有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常侍侍郎,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诸奏闻文书。意异者,随事为驳。集录比诏比玺,为诸优文策文,平处诸文章诗颂。”[8]

至于不典事,其实与掌规谏并不矛盾。作为起家官来说,一些高门士族子弟年幼即登员外郎,自然难以处理政事。除上文所提穆绍九岁当员外郎,南朝同样存在大量年幼当员外郎的案例。据《陈书·侯安都传》:“安都长子敦,年十二,为员外散骑侍郎,天嘉二年堕马卒,追谥桂阳国愍世子。”[12]

(三)出使拜谒

员外郎虽属于闲职,南北朝时期员外郎开始兼领一些实职,比如出使别国。据《魏书》不完全统计,北魏时期曾先后12次派出员外郎或假员外郎出使南朝,并且多次派使者出使高句丽、高车等国。而南朝亦先后9次派出员外郎访问北魏。隋代承袭前制,设谒者台员外郎专掌出使拜谒之职。

五、 员外郎制度在魏晋南北朝的作用与影响

(一)维护门阀体系,确定高低等级

起家官即魏晋士族首个出任的官职,起家官的高低体现了士族门第高低,所以南朝士族尤其看重起家官。“南朝特重起家官,自幼平流进取、初试便入清途,那才算是门望高华。”[13]

魏晋之际,员外散骑侍郎多作为宗室年轻之辈与高门子弟的起家官,一者用来抬高皇室威望,二者也可以彰显门阀地位。《宋书·谢弘微传》记载,“晋世名家身有国封者,起家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微亦拜员外散骑侍郎,琅琊王大司马参军。”[2]员外郎作为一般高门士族子弟,以及一些身有国封的贵族子弟的起家官,体现了该家族在士族等级中的地位。“一般高级士族子弟的起家官品也较曹魏时下移一品,即多由台省、公府、王国官属中的六品官起家,某些身有国封的名家子弟则由六品官员外散骑侍郎起家,从而形成上品任官的第二层次。”[14]

(二)保障士族特权,维护仕途清流

魏晋时期,士庶界限森严,士族高门子弟倾向于出任一些位高职闲的“清官”,而寒门庶族往往出任的是事务繁杂的“浊官”。“正是由于高门子弟率以清官入仕,并于诸清官中迁转,久而久之,此种清官起家迁转之途遂被目为清途,清途之名亦由此而兴。”[15]作为仕途清流,员外郎位高职闲,升迁迅速,受到皇族与高门士族青睐。据《南齐书》:“自是世禄之盛,习为旧准,羽仪所隆,人怀羡慕,君臣之节,徒致虚名。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致公卿。”[6]故而,当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担任此类官职之时,员外郎在士族心中的地位迅速下降,以至于王晏担任此职反而被士人所嘲笑。

(三)伸张皇权,削弱士族特权

南北朝时期,受到战乱的影响,皇帝不得不加重对于军功庶族的倚重。另外,为了削弱门阀士族的力量,强化皇权,统治者利用员外郎等寒门庶族向往的“清官”来获得寒门庶族支持,维护和巩固皇权。“这种政治格局的演变根源于皇权与高门士族的矛盾,皇帝为了强化趋于衰弱的君主集权,必须对一些门阀大族进行限制和削弱。而上升的寒人也力图打破高门士族的政治垄断,于是在某种程度上皇权得以依靠次等士族和寒人势力,限制乃至剥夺高门士族的权力。”[16]这是员外郎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员外郎制度自西晋武帝创立,具有位高职闲的特点,受到高门士族与皇室子弟的支持。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衰落,皇权伸张,员外郎开始被授予军功起家的寒门庶族,也因此员外郎不再为高门士族所看重。及至隋唐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为了适应大一统时代,提高行政效率,员外郎也有了新的发展。隋代,设立了谒者台员外郎和尚书员外郎。总之,在不同的时代,员外郎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所属的部门也各不相同。

[1]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554,553,552,607.

[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47,2314,2126,1163,1591.

[3]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27.

[4]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246.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734,1146,2158,2318.

[6]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323,419,438.

[7]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677.

[8]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58,722.

[9]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22,741,744,754,723,792.

[10]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654,2976,403,760,2001,2007,287-288,287.

[11]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614-615.

[12]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149.

[13]阎步克.品味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549.

[14]张旭华.魏晋时期的上品与起家官品[J].北京:历史研究,1994(3):68.

[15]张旭华.论魏晋时期的清途与非清途两大任官体系[J].许昌师专学报,1995(4):16.

[16]唐长儒.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162.

OntheSystemof“Yuanwailang”inWei,Jin,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ies

LIU Xing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Yuanwaisanqishilang” was called “Yuanwailang”, which belonged to “Six sanqi”. It was produced in the Xijin Dynasty and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tatus and lived leisurely, as “Gaomenshizu” for the first post generally.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Yuanwailang” belonged to those with lower social status awarded with meritorious service. 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Yuanwailang” was in declin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tate moves from split to uni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there was a new demand for “Yuanwaisanqishilang” from which produced the ambassadors as “Yuanwailang” and “Shangshu yuanwailang”.

“Yuanwaisanqishilang”; “Yuanwailang”; the first post

K235

A

1674-1730(2017)06-0056-04

2017-04-24

刘 星(1991—),女,湖南株洲人,硕士,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方向研究。

【责任编辑朱世广】

猜你喜欢

侍郎士族寒门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侍郎湖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
天下第一行书
古代的侍郎官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