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职业高中班级德育工作研究
2017-03-11钟卉邑
钟卉邑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河源 517400)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互联网在提供丰富多元的信息的同时,大量不良网络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学生沉浸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学业、人格、道德、行为等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1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危机及成因分析
1.1 信息污染,影响学生个体道德失范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带来巨大便利和机遇的同时,网络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一系列冲击传统社会秩序的伦理问题。侵犯个人隐私、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网络欺诈、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网络炒作、网络游戏,恶搞公用信息,破坏社会信用体系,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网络垃圾。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人格发展尚未成熟,自律能力、分辨是非能力较差。网络具有开放性,青少年学生涉世未深,面对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容易产生道德虚无主义,对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容易认为不良网络行为也不会受到道德谴责或法律惩罚。网络成为一些人猎奇与宣泄情绪的场所,引发网络道德危机。
学生自身对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自律性和自制性较差,面对心理发展与个人现实、个人独立与群体依赖的矛盾,利用网络操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现不讲诚信、行为方式偏激、无视学校纪律、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
1.2 缺乏自律,网络毒害学生身心健康
伤害身体健康。职校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期”,这一阶段若沉溺于网络,长期面对电脑或手机,容易导致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生物钟紊乱,无法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因为沉迷网络,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等问题。
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互联网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不同。有的学生为寻求新鲜与刺激而长期沉浸在网络游戏、交友平台、网络恋情中,将其作为精神寄托,在现实中变得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沟通,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减弱,对日常生活缺乏乐趣和追求,自我中心主义泛滥,人际情感资源枯竭,导致出现自我封闭和交际障碍。朋友太少是很多学生的现实困惑,有的学生则稍有矛盾即引发激烈冲突。
1.3 沉迷网络,严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浏览公众号关注教育信息;有的沉溺于网络交际、痴迷影视娱乐,对学习缺乏兴趣,“逃课族,逃寝族,上课睡觉族”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学业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沉迷网络产生网络依赖,丧失生活与学习的主动性。互联网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多数学生拥有智能手机或电脑,学生获取互联网信息的方式相当便捷。这使部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愿意自主思考和探索,而是直接通过互联网查找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任何事情都想通过互联网解决,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给职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如何使学生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积极有为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 网络环境下加强班级德育管理的对策
2.1 坚持正面引导教育,提升学生网络道德水平
利用班会课,加强学生自律教育、励志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加强德育网络创建工作,增强学生网络防御心理,引导学生认识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倡导正确的“网络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不健康思想的侵蚀,转变青年学生的不良上网动机,形成文明上网的良好氛围。
加强学生网络道德和信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强化他们的道德责任感。要着力提高学生辨别善恶、美丑、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遵守网络规范,自觉抵制网络上的思想污染,防范网络不良信息对自我身心的毒害。
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心网络心理不健康的同学,及时有效地救助因网络而失范的心理学生。
2.2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弱化网络负面影响
针对学生思想与学习的实际,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弘扬班级文化的时代特征,使学生在日常班级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体系。完善德育各项规章制度,营造奋发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班级可以邀请专业电脑老师开展各种互联网讲座,积极开展网络技术竞赛、网络法律宣传、网络信息探索、互联网知识大赛等活动,积极推介优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真正功能和作用。积极开展“文明上网”活动,树立优秀网络道德学生典型,使学生见贤思齐改过向善,增强道德修养,净化自身灵魂。
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于自己网站的建设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平台、班级博客或微博等,并及时发布有关互联网教育的趣味故事、互联网应用小技巧、互联网正确应用活动等,通过这些趣味性、探索性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弱化网络负面影响。班级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生社团、班级兴趣小组等各项活动,走进火热的现实生活,远离网络成瘾;经常播放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影视作品,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精神需求。
2.3 培养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网络免疫能力
真正的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律。完善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结构,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修养能力,才会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思想支配行为,内因起主导作用,要预防或转变青少年的网络失范行为,从学生本身着手才是关键。
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只有学生自身的素质得到真正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网络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在提高思想素质的同时,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加强升学与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计算机、会计、幼师等专项考证,自我选择,培养自己专项能力。
网络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同时也给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带来新的难题和挑战。德育如治水,育人先育心。网络环境下,加强班级管理,要提升学生网络道德水平,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学生网络免疫能力。
[1] 杨荣昌.国外学校德育危机矫治策略与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 牛蒙刚.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J].淄博师专学报.2007.2
[3] 陈平.浅析新教育环境下技校德育工作模式的创新[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1.5
[4] 杨现勇.范式重构:转型社会学校德育危机的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5] 赵延东.网络环境下技校德育工作的转向[J].速读旬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