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国有林区职工就业特征及影响分析
2017-03-11迟傲霜班德军
迟傲霜 班德军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在黑龙江地区逐步降低林业采伐量、追求生态平衡之后,国有林区当中林业资源的采伐量不断缩减,这在促进国有林区生态工程朝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也给国有林区当中职工就业制造了较大难度。而就业问题的出现也影响国有林区当中职工的生活以及林区经济的发展,需要重视国有林区当中职工就业问题并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解决。
1 黑龙江当中国有林区职工其就业特征分析
一直以来林业不仅为黑龙江带来了巨大经济利润,同时因为黑龙江国有林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林业的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其他省市人员来到黑龙江国有林区务工的情况。这一发展趋势让国有林区在人力储备以及物资储备方面都有雄厚实力,但在生态保护越来越科学化、执行力度越来越大之后,国有林区曾经具备的巨大人力储备优势陡然转变成了巨大的就业负担,国有林区当中人员的就业问题也成了关系着林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要素。
林业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的资源,相反的,在连年对林业资源大量开采之下黑龙江地区当中的国有林区可采伐数量正在不断减少。在国家提倡生态保护以及经济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对国有林区采伐量进行限制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更是保证人们生存环境健康的需要的。但在实行了封山育林、限量采伐等政策之后,虽然黑龙江在积极的发展工业建立以及城镇规划,却难以完全平复林业发展变革造成的职工就业问题。从当前国有林区职工就业方面情况来看,高校毕业、部队转业以及下岗失业等方面的人员数量在不断的增多,给黑龙江国有林区当中的就业问题制造了较大阻碍。地区性的产业往往会对当地的人们思想产生影响,而在国有林区当中的人们和林业长期共存,对林业工作较为熟悉,这在过去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但在当前的国有林区发展趋下却使得国有林区工作者所掌握的技能知识较为有限,给国有林区就业制造了障碍。
2 黑龙江当中国有林区面临的就业问题关键因素
2.1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不仅需要方向上的明确,更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产业发展的优化。而这也是当前国有林区发展面对的难以之一,一部分国有林区在寻求产业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中,出现了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虽然有较大的剩余劳动力但却未能将这些劳动力发展为生产力,影响了国有林区产业调整工作的发展。在当前部分国有林区之中,当代经济体系的发展仍然以传统类型产业为主,新型产业未能成为当地经济的新支柱,但传统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较为有限,这也就使得国有林区当中的就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2.2 社会保障方面影响
在林业保护工作不断深入、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不断推进之后,国有林区当中失业的人数也将不断的增多。而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失业险所具备的作用也将更加的突出,这些社会提供的保障制度将会成为人们正常生活的基础。当国有林区中人们未找到工作岗位的时候,保障制度将会是保证其能平稳度过事业期的基础,这也是保证人们能重返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但当前在国有林区之中,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以及普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医疗保险方面来看,这一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有限,未能完全覆盖国有林区当中的所有职工,导致在国有林区之中看病难以及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使人们的生活负担较重。
另外,现代部分国有林区当中失业险的力度也存在不足,失业险不仅未能完全覆盖所有人群,即便是被失业险所覆盖的人群,当这部分人失业的时候,失业险所能提供的帮助也较为有限。由于部地区在社会保障方面工作不到位,造成社会保障工作发展水平偏低,甚至相应的保证政策还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2.3 公共政策落实
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共政策的落实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公共政策只有落到实处才能达到政策目标。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在就业扶持政策方面,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政策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就业率
3 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当中职工就业发展的策略
3.1 科学化的调整产业结构
无论是从创造更高经济价值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增加就业岗位、实现国有林区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调整国有林区当中的产业结构都是关键性的策略,通过新型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在调整国有林区当中产业结构的时候,要保证新发展的产业和当地特点有内在联系,保证新型产业在“接地气”的条件下能真正的推动国有林区产业结构的发展。首先,新型产业可以从既有的产业中发展而来,比如在开展了林业保护工程之后,虽然木材采伐工作被禁止了,但可以深挖林业资源的深层次价值,通过林业资源价值的多元化使用来拉动经济发展。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可以利用既有的林业资源开发新型的经济产业,用过野生类型果品的种植或者是畜牧动物的养殖来实现国有林区的产业转型。由于这种产业转型模式是建立既有的林业产业基础上的,所以当地职工也能更加得心应手参与到新产业之中,实现新型产业和国有林区居民的共同发展。其次,和城市或者其他地区相比,林区在自然环境条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其在环境方面的优势也能成为产业转型的契机。可以依托林业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并逐渐发展出属于国有林区的特色产业,在保护了国有林区当中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了相应地区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旅游产业偏向于服务型行业,所以会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对解决就业问题有直观的效果。
3.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改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其所占的比重为0.2304,可见,改善民生才是政府职能的本质所在,一个国家的幸福指标不仅仅是实现充分的就业,而是在此基础上减少人员的失业恐慌。因此,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把构建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促进国有林区就业的首要任务。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将国有林区下岗职工和居民纳入五险的范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额度,确保国有林区低保对象的正常生活,加大国有林区特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救助力度,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私营企业优先接收弱势群体就业。建立主要由社会组织自主经营的福利机构,实现老年人养老社会化。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乡、村、林场诊所拥有基本的医疗体系,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正常运营的经费保障。
3.3 推进国有林区城镇化
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国有林区职工的收入、改变国有林区职工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转移国有林区富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国有林区的就业率。结合黑龙江省近期泥草房改造政策,把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场、村屯重点撤并,并将相邻贮木厂、木材加工厂进行合并,按城镇化的发展格局组建国有林区新的社会体系。
4 结束语
以生态资源换取经济价值发展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而黑龙江当中国有林区实行林业资源保护也是为了国有林区有更好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在落实这些发展政策的时候也要注意到职工的就业问题,要能通过积极的产业结构转型来带动国有林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从待就业人员本身能力方面入手,通过强化国有林区当中待就业人员的个人能力而推动整个国有林区当中职工就业的发展。
[1] 田博林.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局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
[2] 杨博琳,王蕾,刘钰佳,等.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脆弱异质性家庭对停伐政策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6):241-244.
[3] 赵晓光,赵佳欢.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林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实证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2017,37(5):54-60.
[4] 陈晓伟.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下经济融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