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思考
2017-03-11裴红灿
裴红灿
(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13)
1 前言
当前,自动化和信息化发展迅速,人们管理技术的能力逐渐提高,因而人事管理系统得以创建,但是该系统具有严重的单一性。人事管理系统单一性的特性决定了很多信息难以共享的现状,导致系统管理投入高回报小的特点。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资源得以广泛分享,信息普遍化才是新的管理方式。
2 事业单位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在薪酬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理念方面不能跟上实际。
2.1 薪酬管理观念的落后
因为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建立了收入分配制度,现在事业单位中依然存在了平均主义以及按资排辈等大量传统观念,这些守旧落后的观念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拉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资源不能更新,管理水平迟滞不前,采用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简单粗糙的,仅仅考虑到学历职称以及职务来设置工资,非常不利于薪酬的管理。
2.2 市场化的程度不足
很多优秀人才进入事业单位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留在单位中,而平庸人才出不去,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出现了人才不断流失的恶性循环。事业单位当中,人才一般是通过规定的考核方法考入单位,具有足够的应试能力,但是其能力未必符合单位需要。而事业单位由于其职能和特性,难以和市场技能即挂钩,所以薪酬标准和市场经济有很大程度的脱节,所以部分简单职位的薪酬高于市场价格的同时,很多复杂、高新技术的岗位薪酬却远低于市场标准,导致事业单位的发展脱离市场整体,阻碍了选聘机制的进行。
2.3 激励性的不足
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采用的是十分单一粗糙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全没有应用到现代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先进理念,很多激励政策都没有运用到管理过程当中,无法达到内部一致,因而就不具有外部竞争力。这也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内部人员对于专业培训的参加程度也很少,加上事业单位很少进行专业培训,这也造成了事业单位当中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迟滞不前的现象。外部竞争力对于人才的吸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从多个角度提高其社会服务性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戏那个到了事业单位的公平运行。员工工作态度的消极化也导致了员工贡献率的持续降低,因而薪酬管理是薪酬的效率指标的保障。
2.4 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脱节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事业单位的薪酬组成主要分为岗位工资、津贴补贴、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等,这些收入大都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可调节的孔家有限。而较为灵活的绩效工资在整个事业单位薪酬体系中国所起到的激励作用相对较小,这使得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激励作用不能够顺利发挥,甚至有部分事业单位形成固定工资的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事业单位工资逐渐向平均化发展,影响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激发。薪酬系统和绩效考核脱节现象的产生使得某些员工的合理利益受到损害,不利于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3 构建并完善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系的对策
要完善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体系,就必需传变观念,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强化对于员工的激励制度。
3.1 转变观念设计出合理的薪酬体系
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收入分配的观念,强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并研制出一套科学可行,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系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事业单位薪酬改革的过程中,薪酬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环节中,薪酬的结构以及支付方式等都要进行重新规划。科学可行的薪酬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提高工资和绩效等的使用价值,同时留住一部分人才进而确保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必须要体现激励、保障以及调节这三大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职能,体现出来高要求的岗位的价值所在,要建立市场决定的机制,确保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不会脱离市场。
3.2 建立起适合的薪酬增长机制以及激励体系
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改革过程中可以对于技术型人员以及高能力人才进行一定的薪酬奖励或者激励政策。重新制定每个岗位的薪酬水平的过程中人员的劳动报酬应当于其能做出的对于事业单位的贡献成正比关系。换句话说事业单位中工作者做出的贡献越大,其获得的薪酬也就越多。这体现了市场经济下薪酬管理的公平性原则。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应当调整薪酬水平,确保其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可以起到调动人员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创新能力的作用。
3.3 拓宽晋升渠道
事业单位的只是具有密集的特性,所以可以鼓励在岗的人员不断参加职务的培训评审,通过这一过程提高工资的水平,同时施行岗位职员的制度,根据工作的年限以及业绩等多种条件进行筛选,然后兑现出基本的待遇,进而缓解甚至解决在岗人员晋升的瓶颈问题。这一措施对于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改革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企业人员看到了晋升的希望就会强化其工作的理念,改善工作态度,同时有较好工作态度以及专业知识的人晋升之后企业整体的运行也会逐渐改善,进而逐渐契合市场经济的现状。
3.4 加强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
目前最公平的工资制度就是绩效工资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最大程度的维护每个员工的合理权益。因此在进行工资的确定时,一定要对员工的岗位以及相关规则进行分析,要依据群体的不同加以多样化分配制度的建立,这样才能够使得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可以充分被发挥。此外事业单位在进行工资发放时要对员工的效益和收益进行考虑,要尽可能的把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工资进行拉开,这样能够避免滥竽充数现象的出现。事业单位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使整个考核有据可依,最大程度的实现公平公正,为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事业单位原有的一套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已经脱离了市场,成为偏离市场发展的管理体系,因而需要对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应当改进薪酬管理的理念,确保高素质人才能够留在单位当中,提高事业单位的市场化程度,确保单位外部的竞争力。
[1] 柴湘蓉. (2014). 关于事业单位薪酬福利管理问题的思考. 中国集体经济(13), 100-101.
[2] 王毅. (2012). 对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部门薪酬管理和薪酬激励的思考. 科技与企业(14), 59-59.
[3] 李楠. (2016).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困境与破解思考. 经营管理者(4).
[4] 后捷. (2017). 新时期关于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相关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11), 104-105.
[5] 黄伟彬. (2012). 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管理观察(26), 155-156.
[6] 刘风香, & 郭印生. (2016). 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入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6), 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