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价值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2017-03-11韦茈伊
韦茈伊
(三江侗族自治县非遗中心,广西三江 545500)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重货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文化意识,同时还是中华文化载体,体现了民族创新的生命力。因此,保护及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属古骆越的一支。魏晋南北朝以后属百越中的僚人。早在宋代就成为单一民族见于史书。20世纪50年代起始定名侗族。侗族人民善建筑,鼓楼风雨楼壮丽精致,被视为侗族文化的象征。民居以干栏式木楼为主,民间文学、节日或文娱活动丰富多彩[1]。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侗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侗族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在2006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就有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可以说是侗族地区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流传至今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侗族木构建筑以种类多著称,其中最为出色的建筑为风雨桥和鼓楼,同时还包括了干栏式民居、寨门、凉亭、井亭、粮仓、戏台等。三江侗族木构建筑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整座建筑看不到一颗铁钉,完全通过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的工艺来完成,榫卯连接,结构复杂,因而具有较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同时,侗族木构建筑营造的过程包含了厚重的文化信息,也让其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文化的“活化石”。
2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文化价值
2.1 侗族木构建筑的建筑文化价值
侗族木构建筑造型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中国民族建筑宝库中独特的一个品种。侗族是中华民族中的建筑大族,侗族人民十分热心于公共建筑,在侗族中,鼓楼、风雨桥等公共建筑千姿百态。鼓楼与鼓楼坪、风雨桥、干栏式民居、寨门、凉亭、井亭、粮仓、戏台等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空间。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系的开山祖师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张良皋对侗族木构建筑的代表鼓楼和风雨桥就盛赞不已:“鼓楼以其高耸的身影,形成聚落的制高构图,丰富了聚落的天际轮廓线;风雨桥则以平展的姿态,联系河岸,形成聚落的水平舒展线。而且两者都是人们聚集交往的中心,是凝聚人民的精神纽带。”[2]鼓楼和风雨桥更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中的精品。它们具有优美的造型和各异的艺术装饰,鼓楼和风雨桥几乎没有一个相同的,平面、立面以及装饰都各具特点、互不雷同。
2.2 侗族木构建筑的信仰文化价值
在侗族的传说中,侗族木构建筑鼓楼是神造之物。侗族的创世纪史诗中就有鼓楼来源的最早传说。史诗中记录了人类始祖姜良、姜妹“造鼓楼于寨中,制礼俗于乡村”,“先建鼓楼,后修村寨”。早期的侗族鼓楼属于宗教建筑。民间的宗教建筑,其显著特点是公共性,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交往的场所,建筑体量一般都较大,与之配套的院落空间也具有相应的规模。鼓楼宽敞的厅堂和鼓楼坪,完全满足侗族先民精神信仰活动及公众交际活动的空间需求。鼓楼是侗族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与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密不可分,是记载着侗族历史政治和文化的一本木建实体书。在每个村寨中,最显目的标志建筑就是鼓楼,鼓楼是村寨的心脏。每逢重大节日,它是侗族人民举行群众活动的场所,集功能使用和精神需求完美结合于一体。
风雨桥与鼓楼都是侗族人民自发集资、献工献料而修建的公益性建筑。侗族风雨桥出了一般的交通功能外,还具有宗教建筑的功能,侗寨中祭拜的神像、神位多置于桥中神龛,侗族人民在上面供奉了关公、文昌帝星、土地等神灵,进行祭拜。同时,侗族风雨桥多建于寨尾,又有拦寨桥之称。侗族人民希望滚滚财源和丰收粮食不会像河水滚滚流去,而是到了寨尾就不再流走。
2.3 掌墨师文化: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习俗文化价值
侗族称木匠为“厢”(sanh),指具有某方面专长、专门从事该方面工作的人和汉语汉语的“匠”意义相近,但同时“厢”还通汉语的“师傅”之意。
三江现有传统手工技艺木匠主要分布在林溪、独峒、八江、同乐、良口、富禄、梅林、老堡、洋溪等侗族地区一带。设计建造整个建筑的木匠被称为墨师或掌墨师。掌墨师的姓名一般都会留于建筑的主梁上,以表示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是由他负责的。掌墨师也是木匠中的核心人物,是“掌管墨斗的师傅”。木匠有了墨线,便有了依据,可以锯直刨平。掌墨师不仅是建筑施工时众多木匠的总指挥,建筑的总设计师,是建造侗族建筑的核心人员。掌墨师赋予了建筑以灵魂,通过众多仪式和神灵以及历届已过世“掌墨师”进行灵魂沟通,祈求侗族人民幸福安康。
成为掌墨师需要很多的条件,不是所有的木匠最后都能成为掌墨师。只有极少数的木匠最后才能 “匠”,升级成为 “师”。要成为掌墨师,先得从学徒做起。做熟练了,可以被称为一名合格木匠,熟练的木匠还需要很多独特的技艺,才能成为掌墨师。掌墨师首先需要具备识别木材,合理用材的技能。什么地方用什么料、怎么用都很有讲究,一定要精于计算,不浪费木料。其次,掌墨师要有超群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传统侗族木构建筑没有任何的图纸,只有掌墨师凭借超群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在脑海中构思,,根据地势地形来确定,需要什么样的结构,计算需要的木材量。再次,掌墨师要木艺五法熟练,精于榫卯。五法指矩、规、绳、水、垂,也就是木作中的“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掌墨师在竖屋立楼组装时,一般不用锯、挫、斧,只用木锤着力,只有精于五法和榫卯才能做到这点。另外,掌墨师要熟悉侗族建筑方面的侗款,各种上梁词、贺楼词要倒背如流,并懂“侗书”的择吉习俗。建筑的式样设计、组织施工以及每道工序由掌墨师主持,他们不仅仅是建造师,也是侗族建筑习俗文化的传人。
看掌墨师独立完成的作品便是对其能力最好的认证。设计建造侗族木构建筑的掌墨师在木构建筑营造中遵循特定的规律,不用绘制图纸,整体构思全在脑海中。在修建侗族木构建筑前,掌墨师通过香杆、竹签和尺等侗族木匠熟悉的工具进行测量、设计、同时在脑海中计算出所需木材量。掌墨师确定建筑的基本框架后,看侗书选择吉日,通过杀鸡祭祀“开墨”仪式等一系列仪式,先请”鲁班祖师和”已过世的历任掌墨师“到场”,只有经过开墨仪式,木匠师傅们才能开始使用自己的工具。施工前,掌墨师用墨斗在木料上画线打点,并使用专门的竹签做出标记。其他木匠根据掌墨师的标记对木料进行各种加工。在营造侗族木构建筑的整个过程中,掌墨师必须精准画线打点不能有一点偏差。如果画错一点点,轻则毁掉一根上好的木头,重则导致建筑各组成部分无法组合,建造失败。所以掌墨师的功夫都体现在建造的细节中。
可以说,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因为其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价值、丰富多样的信仰文化价值和以掌墨师文化为代表的传承习俗文化价值,成为侗族文化的标识。
[1] 钱木尔·达瓦买提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第152-153页
[2] 张良皋.侗族,少见的建筑大族[J].中国国家地理,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