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模型下中法大学课堂师生互动对比研究
2017-03-11杨蕾
杨 蕾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1 引言
中国和法国作为亚洲和欧洲的文化大国,各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有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中法文化无论在政治、社会、经济或是日常生活中,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维度的理论则给我们研究两国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具体的模型。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同的互动方式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相较于过去十年,显得要更加外向和自我,因此,当下中国大学课堂的师生互动也更加频繁和流畅,但是,同法国大学课堂相比,中国师生互动又有其特点,通过一系列理论研究,初步可以认为,中国大学课堂师生互动依然还具有“教师中心式”的特点,而法国大学课堂互动更倾向于“学生中心式”或“师生协商式” 。具体来说,在中国大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主要形式还是以“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为主;而法国课堂的师生的互动,则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问和讨论。不同的互动形式,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本文尝试从文化维度理论的角度,结合笔者在中法两国的求学和从教经历,分析中法两国大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不同情况及形成原因。
2 文化维度理论
20世纪 60年代末,吉尔特 ·霍夫斯泰德在 IBM公司进行了一场大型的科学调研活动。他对 IBM在全球70多个国家的子公司里的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员工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价值观、行为习惯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随后,霍夫斯泰德以此调查结果和数据为依据,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概念。他在著作《Culture’s consequences》(《文化的影响力》)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之中的人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一种集体心理特征。在不同的群体之中、不同的国家之中互有差异” 。
霍夫斯泰德还细化了影响文化差异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 (la distance hiérarchique)、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la notion de la personne)、不确定性的规避 (le contrôle de l’incertitude)、男性化与女性化 (Valeurs masculines/féminines)。10年后,霍夫斯泰德对 IBM员工进行了二次调查,并在此次调查后,补充了第五个文化维度:长期与短期取向(le long / court terme à une extrémité)。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结合课堂观察与实践,笔者认为中法两国大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不同情况产生的原因,多与“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三个要素相关。
3 文化维度要素对中法课堂互动差异性的影响
3.1 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与等级观念相关。大到社会,小到某个机构,都存在权力的不同分配,因而产生不同的“等级”。霍夫斯泰德通过研究发现,在权力距离差异很大的国家中,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会同样表现出很大差异。而权力距离小的国家和民族,社会等级差别不大,组织机构中的等级分区主要是基于管理的方便,且多为扁平式管理机构,多倾向于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 。根据以上理论,我们认为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处于“权力距离指数高”的社会形态中,例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的人们更易接受并认同阶层差异。而大多数欧美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则属于“权力距离指数低”的范畴,人们更看重“平等”。这些不同的社会认知,受到本国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将此理论放到大学课堂上,我们认为中国大学课堂“权力距离指数较高”,即教师和学生并不处于统一“阶层”。具体来说,教师处于权威地位,是课堂的“领导者”和“掌权者”。学生需要听从教师的指令,不能作出“不尊重”的行为,比如:打断教师讲话、提出质疑等。而在法国大学课堂,“权力距离指数低”,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并且可以随时和教师进行讨论。这种不同的现象的出现,和两国历史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尊师重道”,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时期传承下来的。传统封建社会的中国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一直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这种不平等看似维持了课堂的秩序,保障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但长期发展下来,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阻碍了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发展。而在法国,自古就提倡“思辨”,大学课堂更像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场所,学生可以质疑老师,并可以和老师进行学术辩论,教师并不会感到被冒犯,反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在权力距离要素影响下,中国学生显得更为含蓄和被动,而法国学生则更为直接且主动,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3.2 不确定性规避
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感到焦虑和害怕,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某个社会群体控制和管理这种对未知的焦虑情绪的能力,则可以被文化属性和背景所影响。一般情况下,不确定性规避高的民族通常对于不确定性有着更低的容忍度;而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民族,则更为容易接受各种不确定性 。具体来说,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国家,例如中国、日本等,民众相对没有安全感,性格表现更为保守和矜持;相反,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国家,例如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人们在具有更多的安全感,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则表现为更加宽容和放松。
因此,中国学生相较于法国学生,更为含蓄和矜持。当进行课堂互动时,中国学生会考虑得更多。他们即使充满想法,但是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会考虑自己每句话所带来的后果,以及周围人的反应。而法国学生则相反,在互动过程中,更为大胆和直接。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中国教师更看重对课堂的掌控,即使进行课堂互动,也希望互动过程按照自己预设的情形发展,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表达进行干涉;而法国教师则更为开放和包容,他们允许学生发挥和犯错,希望课堂气氛自由而热烈,不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并会给与积极的配合和回应。
3.3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相对应的概念。大到某个社会,小到某个组织团体,成员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强调自身的价值和需求,这就是“个人主义”;反之,如果团体成员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来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这就可以称之为“集体主义”。据研究表明,中国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在个体成就和权力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牺牲个人利益;相对应的,法国则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人们看重个人价值和目标的实现。
将以上理论投射到大学课堂,我们可以发现,受“集体主义”影响的中国学生,在课堂互动时更加考虑与其他同学和教师的配合,他们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发言和行为,不会妨碍其他同学的课堂活动以及教学的正常开展。而在法国课堂,当师生进行互动时,学生则会专注于自身的表达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显得相对的“自我”。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大学课堂的互动活动开展更为有序,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往下开展,但也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而法国大学课堂的互动则要更加随意和自由,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充分互动和交流,然而也常常使课程无法按照预定目标进行,影响课程进度。
4 文化维度理论对中国大学教师的启示
我们以文化维度为模型,浅析了中法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差异性,了解了文化维度要素对这些差异性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研究获得启示,改善我们的课堂互动活动,最终达到我们预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针对“权力距离”所带来的差异,教师应先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减轻或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关系。
其次,对于“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影响学生参与度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并提高对错误的包容性,减少对学生思考和表达的干预,以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参与度。
最后,“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我们应该改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尽可能的表达,积极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另外,教师应该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教学互动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学习目标,制定多样的互动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互动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5 结语
文化维度的理论,给我们研究课堂互动教学提供的很好地模型,能够十分直观地反映出互动教学过程中,不同国家学生不同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通过这种比较研究,得出中法两国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不同情形,我们不能绝对地评价孰优孰劣,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比较分析,取长补短,从文化的角度认识到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理论以及我们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会更加深入挖掘更多的跨文化相关理论,并扩大调查研究对象的范围,使研究更加客观深入。
[1] Hofsted.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n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
[2] 苏航,文化维度理论视域下的中俄跨文化交际[D],长春工业大学,2017.
[3] 张紫屏,课堂有效教学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5.
[4] 王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解读[J], 黑龙江:世纪桥,2012, 01:35-36.
[5] 甘筱青,郭宇冈,Philippe Dorbaire (法), 中法文化维度比较及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1,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