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7-03-11董学菊
董学菊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小学,山东日照 27680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小学语文小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据的作用及其重要,它融合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贯穿着学生的理解、交际能力,又与习作、表达能力相辅相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心智发展、品格修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小学阶段究竟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提高教师阅读素养和专业水平。
想要有效指导学生阅读,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素养和专业水平。一位有较高阅读素养的教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去阅读。一个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老师,也会厚积薄发,将自己的学识传递给学生们。就像教育界曾经流行的那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就是教师的博学多识,就是教师大量阅读所形成的核心素养与专业水准。这样的老师更能够把握学生阅读的特点,了解学生阅读中的问题所在,并能够进行有效指导。
想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当精心阅读,涵养沉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师要博览群书,不管是经典文学,还是时事新闻,不管是实用性书籍,还是最新科学研究,都可以要广泛涉猎,并带领孩子在阅读中发现广阔的世界。通过阅读,给孩子的视野打开一扇大门。教师可以多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些感受不是网上的简介,也不是书店的宣传词,而是自己在阅读中的经历和思考,是个性化的充满趣味的阅读感受,这也是最能打动学生的内容。阅读是心灵之间以文本的形式进行的沟通,是心智在书籍和他人的生命体验里得以成长的历程。一个爱读书的老师,必然能够带动一群爱读书的孩子。
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界的专家学者诸如李镇西、窦桂梅等作品都可以经常翻阅,以同行的经历来鼓舞自己,并借鉴优秀的阅读策略,提升自身素养。这样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会有更多的窍门和方法,对待不太爱读书的孩子也能很好地进行引导与沟通。
2 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我们新时代提出的新观念。在此之前,阅读也只是语文作业的一种,要求读什么,怎么读,怎么感想等等。模式统一,写出来的文章、说出来的感受都是大同小异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觉察到,学生仅仅像完成作业一样去阅读,好像是一件暴殄天物的行为。书籍的乐趣、书籍的宏阔与深刻,在强迫阅读中是很难感受出来的。因此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首先书单的选择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当,与学生兴趣有触发点,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比如我指教三年级下册,那么我在选书的时候,就推荐学生阅读《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绿野仙踪》等,除了内容上生动有趣,更是因为这些作品幽默生趣,大部分学生就会喜欢,而且其中的善良、友爱、真诚,都是这个年龄的孩子最需要的。学生们在读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这些良好的品格。其次,老师和学生之间针对书籍进行沟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就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和阅读基础,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并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阅读的基础上生成独特的体验与感受。第三,学生有自主选择书籍的权利。在阅读中,我们要进行相应的引导,但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选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书籍才能更好地提升阅读质量。比如有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那么可以制定相应难度的书单进行阅读,但有的孩子从小读书不多,我们鼓励孩子从绘本、短篇故事等内容开始读起,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再比如,有的孩子偏重于爱读故事书,我们可以给孩子增加更广泛的阅读领域,比如科普类的《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比如理财类的童话书《小狗钱钱》,还有文笔优美的童谣诗词,如《给孩子读诗》等等,让孩子感受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民族差异的文字魅力和情感表达。
3 巧妙处理阅读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开展多样化的阅读交流模式。
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是多种形式的,可能是现场的某一个观点,也可能是很久之后的顿悟,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平台。第一,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我在指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风筝》一课时,很多学生在阅读中对风筝、纸船充满了兴趣,于是我们利用课下时间一边读课文,一边制作风筝和纸船,并且朗读课文时开展了角色扮演、课本剧等形式的,学生读得更起劲,更能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二,教师要注意多关注学生的朗读质量,创造多种形式的朗读机会。除了师生范读、领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我们还可以采用配音读,个人演讲形式的朗读,模拟文化类节目如《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进行富有特色的朗读等等。第三,进行整本书阅读的交流。学生读一个片段是比较轻松的,但只有在系统化的、整本书的阅读中才会形成更有体系、更有逻辑性的思维发展,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整体把握一本书的内容和主题,并逐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与表达。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参加阅读征文比赛、撰写读后感,让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第四,接纳孩子有不同的感受。在阅读中,除了我们主流的对文章内容的指导之外,学生如果对一些细节感兴趣,甚至有些不同于主旨的观点,只要不偏离太多,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我们鼓励孩子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让学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促进心智的成熟和品格的培养。
4 以点及面,层层搭建学生阅读体系。
学生的阅读内容是点状分布的,读一篇、读一本都是彼此孤立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注意引导学生将阅读向纵深扩展。就小学阅读来说,按题材分类最简单,比如幻想题材、乡村写实题材、校园题材、漂流记题材、历史题材、科普题材。同是幻想题材,《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胡桃夹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彼得潘》,可以分成一个系列进行阅读,并比较不同的主题、文字、人物形象等等。再比如班里有的孩子在读《笑猫日记》,那么可以对比阅读马小跳系列,我们读了杨红樱的笑猫系列,页可以再来读一读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孩子不一定能立刻读出其中的差别,但是可以给孩子这种分类和横向对比的意识。加深孩子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这种专题阅读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脱离基础阅读走向深度阅读的必经之路。让孩子有意识地分类读,专题读,他的知识会更有体系,他的思路会更清晰明朗,学习中的思维逻辑也会更条理有序。
5 结语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总体来说要兼顾学生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并将这两部分进行良好的搭配,在课堂阅读中精读感受,在课外阅读中泛读涉猎,逐步拓展阅读领域,挖掘阅读深度。
[1] 许海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2] 罗士琰.基于实证的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