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铝的性质”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2017-03-11许磊
许 磊
(江苏省泗洪中学,江苏宿迁 223900)
在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要综合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培养目标合理的创设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而“铝的性质”作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综合具体状况合理的进行课程创新,这样才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1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基础原则
1.1 生活性原则
化学与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高中化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应用各种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情景创设。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并没有将理论知识以及化学实践进行系统融合,单纯的通过理论知识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将化学知识与生活中各种场景进行系统联系,学生也没有主动的观察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化学与生活没有太大的关联性,无法通过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而在进行课程创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系统融合,在活动设置过程中要必须要将其进行系统融合,要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现象、时事热点以及热议的问题对其进行融合,这样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铝的性质”的性质教学中必须要基于身边的物质开展,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铝制炊具、可乐罐以及药品包装中的铝箔、铝制灯丝、一角硬币等进行收集处理,然后进行合理控制。
1.2 开放性原则
在高中“铝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具有开发性的原则,要做到时间开发、空间开发以及实验内容开发、评价方式开放等,要基于特定的硬件条件进行合理开发。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基于“铝的性质”合理选题,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合理选择,要综合不同的教学方式系统开展,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进行“铝的性质”实验中,其涉及到各种实验内容如铝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硫酸铜反应等实验问题,要综合具体内容,合理开展,为学生的选择奠定基础。
1.3 合作原则
化学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在材料的准备、实验的操作等过程中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记录分析、问题设置等对其进行分析。化学在开展过程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等方式开展教学,要通过学生、教师的相互配合,系统开展,要做到取长补短,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沟通以及表达能力。
2 高中化学“铝的性质”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2.1 增强学生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求异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基于学生的安全为基础。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要保障课程的安全性,严格基于安全性基础进行系统管理,要制定详细的要求以及准则开展,教师在课程实践、实验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指导与监督。在高中化学实验课程中,必须要综合实际状况合理进行设置。
在铝的氧化物以及氢氧化物都必须要具有两性,其既可以与酸反应以及碱反应,对此可以设计实验,铝以及盐酸或者硫酸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实验过程中,要先将一小块已经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置在洁净的试管中,并且在试管中添加 3ml的稀盐酸溶液,并且观察现象。同时将一小块已经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置在清洁的试管中,在添加 3ml以及4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且观察其各种现象,让学生观察各种现象与问题,然后教师在演示完成之后,教师要布置一些思考问题,仔细回想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在观察学生的演示过程中会了解实验的流程,在观察中强化理解,充分的了解各种理论知识,这样就会合理应用。通过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细节观察中充分的了解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获得答案,收获知识,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知识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2.2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程创新过程中,要避免盲目开展,要综合不同的内容合理开展。必须要基于课程的内容、目标以及课堂教学要求系统设置,综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水平,对其进行系统设置,避免在整个课程开展中全部的应用教学模式,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进行思考、探究;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而在进行“铝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课堂要求进行知识延伸设置,必须要对知识系统进行系统分析,要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在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展过程中,必须要组织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各种知识,基于自己的观点合理的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就会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为学生今后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在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合理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材料中各种原理的分析,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铝的性质”实验开展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此种材质能否被其他类型的材质替代?”等等问题,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会梳理各种问题,充分的了解各种事物的内在关系以及规律,对其进行系统设想,进而让学生在思考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充分的锻炼学生推理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3 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在进行高中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设置。例如在进行“铝的性质”的设计中,教师可以这样开展“同学们,因为铝的性质较为活泼,基于金属活动的顺序可以发现,铝的要比铁活泼,那么在现实中的铝以及铁制品的应用状况都是怎样的呢?”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通过铁门铁窗的锈迹斑斑,表皮脱落让学生了解到铁在空气中生锈腐蚀,而铝合金门窗的表面平滑,且没有腐蚀生锈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个与金属活动顺序不符。铝怎么不像铁那样容易被空气腐蚀?铝难道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通过实验展示验证。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对其进行展示,通过动态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对其进行系统的思考与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 结束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综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内容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利用真实的状况对其进行设置,灵活的应用化学实验以及多媒体方式进行合理设置,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活动设置中对各种知识进行系统的探究分析,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才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化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1] 周榕放.开放式教学环境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研究——以铝的性质教学设计为例[J]. 文理导航,2016(10z):54-55.
[2] 丁德朋.“镁和铝的性质”翻转课堂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8):16-17.
[3] 周榕放.基于对话教学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以苏教版《必修1》“铝的性质”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1):93-94.
[4] 李元华."引导—探究—发现"教学模式的尝试——以高中必修化学"氢氧化铝的性质和制备"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6).